建文帝在漢中佛頭山的風水傳說

明朝 建文帝 明成祖 中國古代史 朱元璋 漢中在路上 2018-12-06

建文帝,朱允汶。(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漢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


建文帝在漢中佛頭山的風水傳說


朱允炆.建文帝

建文帝去向之謎一直是歷史懸案,其實他最終去了佛頭山,要解開這個謎團,需從:

一個事件、二處天書、三個錦囊、一首民謠說起!

事件:

靖難之役


建文帝在漢中佛頭山的風水傳說



朱元璋打下江山後,為保持朱姓天下的長治久安,殘殺開國重臣,認為天下只有自己的子孫可靠,一面厲行君主集權,一面又實行分封制度,為了穩固皇權冊封兒子為藩王,以南京為中心駐守邊疆各地。

藩王的權利和義務:

權利:有自己的封地,有軍隊,少則三千,多則過萬,薪俸由朝廷支付,不經與地方政事,但對封地附近駐紮的國家軍隊有指揮權,中央調動地方軍隊,要經所在的地藩王同意;

義務:如果朝廷有亂黨奸臣,得到皇帝的密旨可以帶兵勤王剷除亂黨奸臣,“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削藩:由於建文帝20多個藩王叔父享受特權,成為他政權的最大威脅,藩王的俸祿,開支巨大,也成為朝廷財政沉重的包袱。有的藩王吃喝玩樂,聲色犬馬,利用權力盤剝地方百姓,成為地方一霸,激化了百姓和政府間的矛盾。於是,建文帝上臺後聽從大臣的意見,開始實施“削藩”。

由於削藩嚴重影響了藩王的利益,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知道早晚要對自己下手,於是向手下宣傳“清君側,靖國難”直接發兵攻打南京。清君側,靖國難的意思是朱元璋立下的族訓:平定禍亂,平息戰亂,掃平奸臣。本來親王出兵需要有皇帝的詔書,燕王朱棣故意漏掉了“天子密詔諸王”這六個字,變成了親王可以直接起兵“靖難”,因此就能夠順理成章地發動戰爭。最終導致了“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帶兵攻入南京。緊急之下,建文帝放火燒了皇宮從密道逃出,從此不知所蹤。

兩處天書

建文帝在漢中佛頭山的風水傳說


貴州天書和陝西佛頭山天書

貴州紅崖天書和西鄉縣大河鎮佛頭山天書相距1200公里還一模一樣,貴州當地曾懸賞百萬破解,江南造船廠工程師林國恩解密為這是建文帝討伐燕王朱棣的詔檄:

燕反之心,迫朕遜國。叛逆殘忍,金川門破。殺戮屍橫,罄竹難書,大明日月無光,成囚殺之地。須降伏燕魔,作階下囚。丙戌(年)甲天下之鳳皇(御製)。

建文帝在漢中佛頭山的風水傳說


討伐燕王朱棣詔檄

三個錦囊

說起三個錦囊,必須得從劉基說起。

劉基:字伯溫,朱元璋第一謀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精奇門遁甲、熟天地五行、觀星象,開國運。

劉基燒餅歌節選:

得了天下的朱元璋,也想知道朱家天下的氣數如何,便問劉基:

“天下之事若何?朱家天下長享否”?

劉基趕緊回答說:我皇萬子萬孫,何須問哉!

看似奉承的話其實說出了明朝的氣數,明朝到萬曆皇帝的孫子的時候就結束了,正好印證了萬子萬孫。

帝曰:雖然,自古興亡原有定,況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試略言之。

基曰:我朝大明一統江山,移南偏北闕,雖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防乃孫。

意思:大明國都將會遷移到北方,太子標雖然是嫡出,是正嗣,可是文星(建文)卻要繼承皇位,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你的孫子。

帝曰:朕今都城築得堅固,守甚密,何防之有?

基曰:臣觀都城雖鞏固,防守嚴密,似覺無虞,除非燕子飛入京。此城御駕盡親征,一院江山永樂平,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

意思:其中的“除非燕子飛入京”,是暗指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興兵攻打南京。而“一院江山永樂平”則指朱棣當上皇帝后,將改國號為永樂。“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原來,協助燕王朱棣發動政變的就是姚廣孝。姚廣孝本是醫學弟子,十四歲剃度為僧,又精通陰陽術數之學。洪武年間,朝廷命精通儒術的名僧集中禮部會考,道衍和尚名列前茅。他本可以受封為官,可他僅受僧服之賜。由於跟燕王朱棣志同道合,交談甚為投契,道衍和尚便跟隨燕王北上,在北平主持慶壽寺。其實,他是以佛事來掩人耳目,暗中與燕王密謀,醞釀奪權。所以,燕王朱棣發動政變成功,就是得力於道衍和尚的謀劃。朱棣當上皇帝后,並沒忘記這位第一號謀臣,於是恢復他的本姓,賜名廣孝。此外還要他蓄髮還俗,給他送來美女、房子。然而,姚廣孝都沒有接受,仍然做他的和尚。後來,他又受命監修太祖實錄,參與編纂《永樂大典》。這麼一來,劉基說的“禿頂人來文墨苑”就完全應在他身上了。“英雄一半盡還鄉”,是指燕王朱棣篡位後,當年陪同朱元璋打江山的文臣武將隨傳位給建文帝繼續留朝輔政,後朱棣當皇帝文 臣武將大半返回故鄉。

劉基早就知道建文帝有劫難,並提前做了安排,以他的能耐,從幫朱元璋打下天下和後世流傳的燒餅歌足以說明,對於劉基來說絕對不可能僅僅幫建文帝逃出皇宮後而置之不管,而是有一整套化險復辟的完整的方案,有三個錦囊為證,但為了擔心朱元璋提前偷看,也為了防建文帝報仇復國心切提前全部看完亂了分寸,於是將三個錦囊分別交給不同的人。(既然是劫難,自有定數,即是天意,時辰到了,便自會化險為夷),

錦囊一:應文從鬼門出,餘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

錦囊二:金鞭落地馬停蹄,皇兄嫁妹安身時

錦囊三:九龍朝聖立皇城

其為:朱元璋在世時,南京城裡流傳了一首童謠,說:莫逐燕,莫逐燕,逐燕燕高飛,高飛入帝宸。太祖要軍師劉伯溫解釋。劉伯溫不敢明講,只同意給他一個鐵篋。並說:子孫若有大難,可開箱一視,自有方法,為了怕朱元璋提前打開後洩露天機和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還將兩把鎖芯灌注鐵水,朱元璋傳位給孫子朱允炆時,鐵篋也一併傳了下來。

當金川門破,燕兵入城,建文帝欲拔刀自盡。少監王鉞在側攔住:陛下不可輕生,太祖升遐時,曾留有一個鐵篋,藏在奉賢殿,建文帝即命王鉞取來鐵篋,敲開鐵篋,裡面有度牒三張,應文、應賢、應能,袈裟僧帽僧鞋等物,並有剃刀一柄,白銀十錠,錦囊一個:應文從鬼門出,餘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據明史書記載錦囊為:太祖親筆御書,這是不可能的:朱元璋親自傳位給孫子,如果知道將來要讓建文從下水溝逃跑,這顯然皇位不保是有詛咒之嫌,以朱元璋的性格必會追問到底,劉伯溫必將招來殺身之禍。

這個出逃路線現在有據可查:

就是現在是從太平門至中山門一線的地下涵洞。

那為什麼會有這條路線呢?

從《明代城牆》一書:涵洞主要集中在東城區,即皇宮一帶,它在建造明皇宮時是特設的暗道,這個劉基最精通,馬龍生著的《鳳凰臺紀事》有載:於城外起土城,以為不測屯兵之計,宮中陰溝直通土城之外,以備臨禍淺出,明代《明宮城圖》及相關明故宮圖卻有此道,劉伯溫在填燕雀湖基礎上建造明皇宮,成為中國古代卜都建宮於低窪之所的唯一特例,在建造南京城牆時還刻意形成“南鬥與北斗聚合天象,即南斗六星北斗七星為數開13門”。

朱棣從金川門入城其他燕兵早已沿江百里做了佈防,並先佔領高資、鎮江,此時只有城南的神樂觀比較安全,神樂觀經胭脂河入秦淮河然後進入長江便於逃脫,所有此地是唯一之選。

神樂觀:位於今光華門外石門坎省冶金機械廠一帶,北臨護城河,建文帝從皇宮涵洞逃出城外,乘舟沿護城河南行直達神樂觀。神樂觀正南為秦淮河,北為護城河。朱元璋在位時命李新在凓水開鑿了胭脂河,就是建文帝出逃的河,直通現在太平門至中山門一線涵洞。

更巧的是,出城後,神樂觀的主持王升駕船在次等候,並呼萬歲,聲稱前日太祖託夢,讓在此救駕。其實這都是劉基安排好的,只要宮中火起,駕船等候便是。那宮中誰來放火呢?第二個錦囊有解:

第二個錦囊:交給金花公主,金花公主:名慧微,建文帝三妹,明史在記錄建文帝家庭成員時僅記載:“第三女,生卒年不詳,生母不詳,早夭,無名無封”。由於金花公主隨建文帝出逃,所以明史官方無從記載;當朱棣兵臨城下時,金花公主記起了錦囊的事,取來錦囊一看,見裡面一首詩和一個小錦囊。詩寫到:

御花園裡傢俱房,打開爛櫃換衣裳;

櫃側全是燈草箱,火燒燈草去西方。

第一個錦囊是告知建文帝化作和尚逃走,而劉伯溫算定此時皇宮必定亂作一團,如不火燒皇宮,逃跑路線很快會被朱棣發現,如不火燒皇宮,城外之人無從知曉救駕信號;這個錦囊也是要讓金花公主也換衣裳,否則慌忙出城,官服太過明顯,不利於逃走,於是出城就有了神樂觀主持王升駕船等候。

那麼明朝國那麼大為何要向西呢?

原來朱元璋稱帝之後,本想用和平方式解決雲南問題,可連續兩次派出的使史,均被土酋殺害,於是決定用武力平定西南,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朱元璋派傅友德為徵南將軍,藍玉和沐英為左右副將軍,率30萬大軍出師平定雲南,西南平定後朱元璋安排這支軍隊就此駐留,又下令將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兒女全部送到戍地。朱元璋又從江南遷徙富戶和良家子弟近20萬人;在當地,軍隊的居住地稱為“屯”,移民的居住的地方稱為“堡”,又叫“屯堡兵”,他們的後裔現在叫屯堡人。


建文帝在漢中佛頭山的風水傳說


明朝屯堡人後裔


建文帝在漢中佛頭山的風水傳說


傅友德和藍玉死後,沐英家族一直駐守在此,沐英,字文英,定遠人,幼年時便死去父親,跟隨母親躲避戰亂,母親又死,八歲的時候流浪到濠州城,被當時的農民起義軍將領朱元璋發現並收留,認小沐英為義子,不僅教他識字讀書,還教他如何帶兵打仗,沐英十二歲開始跟隨朱元璋攻伐征戰,成年後英勇善戰立了很多戰功,深得朱元璋恩澤,雲南平定後,沐英家族留滇鎮守,朱棣篡位沐英家族必將支持建文帝,所以向西行。

屯堡兵雖不是劉伯溫安排,但是他了解朱元璋的為人,也瞭解沐英,生前瞭解當時戰爭動向(劉伯溫死於1375年,平定西南是1381年),西南必定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留守,這個信任不能是自己兒子,因為藩王最多有一萬多兵,而屯堡兵有30多萬,如果是兒子,如此大規模陳兵,且富甲一方,一旦禍起,必定是兒子們之間相互殘殺,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當初葉伯巨上書朱元璋擔心封藩王會成為皇帝心腹大患,而慘遭殘殺,足以說明朱元璋的顧慮,而如果是除了兒子外的最信任的人駐守,一旦禍起,眾兒子可以一起絞殺,畢竟那是外人,沐英是義子留滇鎮守最為合適。所以讓建文帝西行,那裡必定有太祖信任的人和大量軍隊。

建文帝逃出皇宮一路西行,一日他們到了通江縣符陽,望見河對面有座小山,太陽餘暉從山隙射下像一條金鞭插入地面,此時馬突然停止不前抬前踢長嘶不斷,揮鞭打馬,可是馬還是不肯走,金花公主從馬上摔了下來,同時掉落了錦囊,便打開小錦囊一看,只見上面寫到:

金鞭落地馬停蹄,皇兄嫁妹安身時

建文帝突然意識到,自己是被追殺的主要對象,不知禍福幾何,妹妹跟隨不是辦法,安頓好妹妹自己會方便很多,看了錦囊,知道現在到了該給妹妹安身嫁人了,於是打算先遇著誰就去誰家,可等了一會兒,見一年輕和尚挑水路過,因為是出家人不願相問,仍繼續等,但很久也不見其他人經過,惟有和尚不停地來回挑水,他們不得已向和尚探詢情況,原來這裡叫符陽壩,這和尚是符陽寺的小僧,姓任,對面那小山名符特山,建文帝一連聽了幾個符字,心想,看來這兒是塊福地,察看符陽地勢,覺得確實不錯,山青水秀,茂林修竹,他們決定住下,等任和尚挑水回廟時,他們跟到符陽寺再做打算,符陽寺位於符陽壩中制高點,寺內清新幽靜,老僧已死,別無他人,這才安心住了下來。不久建文帝見任和尚忠厚誠實,待人熱忱,就將妹妹許配了他,金花公主與任和尚成親後,夫妻感情很好,有了子女,現在符陽等地的任家就是他們的後代(這是後話)。

第三個錦囊:建文帝住了一段時間覺得不安全恐朱棣追殺傷及妹妹,於是帶其他人繼續北上到了佛頭山(今陝西省西鄉縣大河鎮佛頭山),最後住在佛頭山下的建文崖(又叫紅崖),住了一段時間後,見無人路過方知是大巴山深處,這裡山高林密,人跡罕至,而且南通江漢,北達陝甘,退可以隱,進可以圖,連日的奔逃早已疲憊不堪,暫時還沒有比這更安全的地方,於是決定暫不西進。

一日傍晚,一個啞巴僧人比劃要掛單住宿,讓進廟內後,僧人不吃也不喝,只盤腿打坐,次日早起才發現僧人不知所蹤,打坐的禪鋪上留下一布包,打開後有一紅綢囊包,內只有一首四句詩,九龍山上立皇城是第三句(本人小時候經常聽老輩人講起,由於當時年少,四句詩文現在只記得第三句九龍山上立皇城現知曉的老人年過百歲,意識混沌,望佛頭山周邊的通江縣、南鎮縣、西鄉縣有知曉的朋友予以補充,感激不盡,擇日當面溝通探討交換心得)。

詩原文意思是:皇位被搶是劫數,是天意,以後福報無限,要奪回皇位需要尋九龍朝聖的風水寶地立皇城可天佑,然後帶30萬屯堡兵可復國還朝。

建文帝欣喜若狂,現在奪皇位有望,報家仇解國恨已來,於是四下探訪尋找九龍朝聖的風水寶地,他以出家人的身份在很多地方常駐探訪,所以現在很多地方都有建文帝到過的相關傳說,他還順道去了貴州,還悄悄探訪了屯堡兵,只等找到九龍朝聖立下皇城,便可帶屯堡兵打回健康(南京)奪回皇位,下囚燕賊,然而茫茫天地間,上哪找尋九龍朝聖呢?數年過去,渺無進展,頹廢無奈的建文帝又回到佛頭山下的紅崖,於是寫下了:

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

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

紫微有相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

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

從此建文帝鬱鬱寡歡,形消日瘦,又過了一段時間後百無聊奈的建文帝再次登頂佛頭山頂,望看兩省三縣,望看漢中盆地,望遠方的京城,寫下:

閱罷楞嚴磬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

南來峰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里遙。

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

百官此日歸何處?唯有群鴉早晚朝。

建文帝在漢中佛頭山的風水傳說


突然發現佛頭山四周環繞多條山樑,欣喜之情再次湧上心頭,難道苦苦找尋的九龍朝聖就在這?

建文帝在漢中佛頭山的風水傳說


(佛頭山有上圖類似9條山樑簇擁而成,只有卷棟門那條可登頂)然而數來數去只有八條,瞬間喜盡悲來,寫下詩句:

建文帝在漢中佛頭山的風水傳說


老去的建文帝詩做

鬱鬱寡歡的建文帝大病不起,離開逃離皇宮時二十多歲,不知不覺逃離隱匿都過四十多年,想自己一國之君萬人之上,因燕賊篡位,家破人亡,流落荒野,被四處追殺,苟且殘喘,青燈苦伴,此生復辟無望……

久病在床的建文帝突然想起,從住處(建文崖)向東沿石梯小道攀登,只有通過奇險卷棟門才能上頂,四周又是萬丈懸崖,卷棟門外延懸崖看不到下面,正好擋住了一條,是腳下踩的那一條:


建文帝在漢中佛頭山的風水傳說


佛頭山卷棟門

原來自己本就站在寶地之上,然而四下探訪花去數十年光陰,當即復志之心急至,病也好了許多,難掩喜悅,初愈後的建文帝籌措錢糧,於佛頭山頂立皇城,準備打回健康(南京),誅殺燕賊……

當時修建的皇城很是氣派,按皇家風格純木質構建,青瓦頂,紅柱,紅門,佛頭山頂上是大殿,大殿的大柱上有一對聯:

頑石鍾靈高聳佛頭開慧眼,

星拱北辰長樂朝元悟三生。

大殿內供奉著太陽菩薩,月亮菩薩,觀音菩薩,真武大帝,十八羅漢,二十四諸天,財神菩薩,十殿閆君。殿門口一對犼天雄獅護衛著的大殿,山峁下面下殿。

佛頭山又稱中國第二個的張家界,風景秀麗,山高山陡山險,2388米,矗立山頂兩省三縣盡收眼底,漢中盆地也一覽無餘,現在徒手上山登頂很不易,修一間草房都難完成,對於那時材料運輸,工匠工藝,人員食宿是何等艱難,何況均按皇家氣派皇家風範所修,在當時非一般財力人力可為。

(佛頭山是南鄭縣和西鄉縣的分水嶺,南側是南鄭縣福成,北側是西鄉縣大河鎮,解放前的戰亂和土匪襲擾較多導致年久失修,無人打理,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福成拆掉寺廟修建了學校,有一塊刻有建文崖字樣的木板被扛下來,作了教室裡的黑板)

佛頭山廟宇在後來的嘉慶、道光又重修,光緒七年重修。現在廟宇橫樑上仍然清晰看到一副對聯:

建文帝在漢中佛頭山的風水傳說


建文帝在漢中佛頭山的風水傳說


佛頭山下的老人

然而當皇城即將建完,籌措的金銀還源源不斷的運到佛頭山下,但此時建文帝年事已高體弱多病奄奄一息,深知時日不多,眼看報仇無望還朝無門,臨死前將籌措的金銀財寶以佛頭山下的附近的“石公、石母”為標記藏了起來。

一首民謠:石公對石母,金銀二萬五

當天書其他內容都被破譯,為獨那個字的符號無法破解,於是佛頭山下一首民謠解開了那特殊符號的意義同時還解開了貴州和陝西兩處天書一樣的關係:

建文帝在漢中佛頭山的風水傳說


解密符號

注:這個圖由後兩個組成,正好是有當地兩個自然景觀組成,是石公石母穿插重疊而成;掛榜崖原來又叫掛寶崖,正好與藏寶圖相符合:


建文帝在漢中佛頭山的風水傳說


建文帝在漢中佛頭山的風水傳說


石公石母

貴州紅崖天書和佛頭山天書的關係:


建文帝在漢中佛頭山的風水傳說


天書

含恨離世的建文帝死後沒有閉目,他知道辜負了太祖寵愛,辜負了原朝老臣的追隨,也辜負了劉伯溫給的精心安排,以至於家仇未報皇朝未復,於是將討伐燕王朱棣的詔檄刻在佛頭山側的“掛榜崖”上:


建文帝在漢中佛頭山的風水傳說


掛榜崖

而“屯堡兵”;只等他皇城立成便發兵南京攻打朱棣,但由於自己的大意數錯了山頭,耽誤時間,心中愧疚難安,於是在貴州的“屯堡兵“附近的紅崖上也刻下了和掛榜崖一樣的天書,以示對屯堡老臣的感謝,也為了銘志,昭告天下自己沒有忘記東山再起,沒有忘記家仇國恨,在生命的最後時光仍然想要復國還朝,誅殺燕賊……

史書所寫的建文帝后來看到了國泰民安放棄了東山再起,是不對的,當初火燒皇宮馬皇后縱身火海,長子朱文奎7歲,次子朱文圭,2歲。朱文圭,史稱建庶人,被成祖幽禁在廣安宮,直到英宗天順年間才被放出來,當時已經57歲了。由於一直被關在宮內,出來時連牛馬都分辨不清。然而作為建文帝長子的朱文奎卻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說:燕師入,七歲矣,莫知所終。對於平常百姓僅憑家仇足可以追殺到底,何況堂堂一代帝王,一人之上萬人之下被搶了皇位家破人亡還隱姓埋名四處流浪還被追殺,故尚有一口氣在報仇雪恨都會銘記於心且行事於志,所以他沒有放棄的理由。

建文帝死後埋葬在大河鎮樓房村某地,墓口有大明建文皇帝之墓幾個字,現在已經看不到墳冢的樣子,介於墓葬安全不便詳細介紹。

金花公主和任姓和尚結婚後幸福美滿,由於符陽離佛頭山不是很遠,經常去探望建文帝,也常常懷念她死去的父母及祖輩。每到聖日,中元節,她都要到符特山北面的一個埡口去望著京城進行拜祭,這叫拜金闕,後來這埡口就取名拜臺埡,還在埡口修了一座廟,供拜祭時呈放祭物和人暫住。

建文帝的仇也是金花公主的仇,建文帝死後,金花公主也知道知建文帝是數錯了山頭鬱鬱而終的,於是縱身佛頭山側的懸崖跳崖隨建文帝而去,跳崖的地方叫金花寨,安葬的地方叫金花坪。

立於西鄉縣佛頭山的程氏墓碑,上面介紹程氏宋時居湖北麻池縣孝感鄉,至大明初祖福元生,少讀書,榮任宰相,德配夫人,即生三子,長曰本常,次本昭,次本善,皆少讀書能文。當嘉靖辛酉年祖本常等遷入陝西漢中西鄉。程福元就是程濟,因伴隨建文帝葬於西鄉,程濟作為建文帝的大臣,被稱作梅雪禪師,死後葬於西鄉近建文崖的地方左溪峽。清《西鄉勝蹟錄》載:梅雪禪師塔,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明建文帝入蜀,禪師相隨,圓寂於此。禪師為(建文帝)御史程濟;清乾隆時史左在《建文崖頌》中也明確提到:龍非復潛者,曰建文;棄御史而為和尚者,曰程濟,先建文卒,梅雪其號也’。

現陝西省西鄉縣大河鎮還有許多朱姓人家。

來源:龍韜易學八字風水精準預測 原創: Gold3680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