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28年不上朝,臣子28年見不到皇帝,為何明朝沒有亡在他手裡?'

明朝 馮保 張居正 明成祖 朱元璋 孝定太后 擺渡人日記 2019-07-30
"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我的觀點是:

誰說皇帝不上朝,就一定要亡國,誰說這代的皇帝不上朝,國家就要在他這一代亡掉。所以,這個問題,本身有點邏輯不對。

但是,如果非要說具體原因,那麼我只能說,明朝雖然實不是亡在萬曆朝,但是滅亡的根卻在萬曆朝紮下了。


"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我的觀點是:

誰說皇帝不上朝,就一定要亡國,誰說這代的皇帝不上朝,國家就要在他這一代亡掉。所以,這個問題,本身有點邏輯不對。

但是,如果非要說具體原因,那麼我只能說,明朝雖然實不是亡在萬曆朝,但是滅亡的根卻在萬曆朝紮下了。


萬曆28年不上朝,臣子28年見不到皇帝,為何明朝沒有亡在他手裡?


首先,萬曆28年不上朝,國家依舊運行依舊的原因,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明朝的內閣制,內閣制的走向決定了大明朝的最終命運。

明朝就是一個巨大的國家機器,這個國家機器的CPU就是內閣,就是整個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同時皇帝是國家機器的象徵,皇帝本身也成了國家機器中的機構之一,是整個國家機器賴以正常運轉的必要機構,也就是說,凡事內閣討論,討論完之後,皇帝拍板。

隨著內閣制的一步步發展,明朝皇帝自己需要費心耗力處理問題的時候不多了,更多的是內閣做好處理意見辦法,讓皇帝去裁決,皇帝嫣然成了國家的總裁,這期間,發展處一個傳話的機構——司禮監,司禮監由太監掌管,內閣出具的票擬,由司禮監的太監呈交給皇帝,起先,太監負責讀,讀完皇帝硃筆御批,再到後來,皇帝就不親自批了,直接改成了司禮監的太監代筆批蓋印,而掌管代筆蓋印的這個太監就叫司禮監掌印太監,是太監的頭頭。


"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我的觀點是:

誰說皇帝不上朝,就一定要亡國,誰說這代的皇帝不上朝,國家就要在他這一代亡掉。所以,這個問題,本身有點邏輯不對。

但是,如果非要說具體原因,那麼我只能說,明朝雖然實不是亡在萬曆朝,但是滅亡的根卻在萬曆朝紮下了。


萬曆28年不上朝,臣子28年見不到皇帝,為何明朝沒有亡在他手裡?


首先,萬曆28年不上朝,國家依舊運行依舊的原因,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明朝的內閣制,內閣制的走向決定了大明朝的最終命運。

明朝就是一個巨大的國家機器,這個國家機器的CPU就是內閣,就是整個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同時皇帝是國家機器的象徵,皇帝本身也成了國家機器中的機構之一,是整個國家機器賴以正常運轉的必要機構,也就是說,凡事內閣討論,討論完之後,皇帝拍板。

隨著內閣制的一步步發展,明朝皇帝自己需要費心耗力處理問題的時候不多了,更多的是內閣做好處理意見辦法,讓皇帝去裁決,皇帝嫣然成了國家的總裁,這期間,發展處一個傳話的機構——司禮監,司禮監由太監掌管,內閣出具的票擬,由司禮監的太監呈交給皇帝,起先,太監負責讀,讀完皇帝硃筆御批,再到後來,皇帝就不親自批了,直接改成了司禮監的太監代筆批蓋印,而掌管代筆蓋印的這個太監就叫司禮監掌印太監,是太監的頭頭。


萬曆28年不上朝,臣子28年見不到皇帝,為何明朝沒有亡在他手裡?


因此,皇帝-內閣-司禮監,三方面形成了整個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循環,這就保障了國家的正常運轉。

有人說,皇帝-內閣-司禮監,三方權利互相制約,這不是非常好的嗎。其實不然,因為這時候是中國的古典封建王朝時期,內閣以及司禮監的權利都是皇帝賦予的,內閣和司禮監都是向皇帝一個人負責的,而皇帝的權利雖然受到內閣的部分制約,但是並沒有到彼此制衡的地步。

明朝內閣制的創制初衷,其實就是為了加強君主的專職集權 ,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明成祖朱棣不像他老爹一樣事事親為,所以朱棣又設立內閣,內閣首輔其實就相當於丞相的位置,但是誰想到明朝的文人個個都是惹不起的主,內閣竟然變成了削弱皇權的物質存在,到了萬曆時期,萬曆十分痛苦於和那些文人糾纏,所以就索性學他的爺爺嘉靖,不上朝了。反正國家大事有內閣撐著,不怕。

其實,除了內閣,還有三個人的重要性,值得一提,那就是萬曆的生母慈聖皇太后、馮保和張居正。

慈聖皇太后在萬曆登基後,母儀天下,參政不亂政,秉國不貪權,為了能穩定朝政,她做了兩件事:第一,封馮保為掌印太監;第二,封張居正為內閣首輔。


"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我的觀點是:

誰說皇帝不上朝,就一定要亡國,誰說這代的皇帝不上朝,國家就要在他這一代亡掉。所以,這個問題,本身有點邏輯不對。

但是,如果非要說具體原因,那麼我只能說,明朝雖然實不是亡在萬曆朝,但是滅亡的根卻在萬曆朝紮下了。


萬曆28年不上朝,臣子28年見不到皇帝,為何明朝沒有亡在他手裡?


首先,萬曆28年不上朝,國家依舊運行依舊的原因,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明朝的內閣制,內閣制的走向決定了大明朝的最終命運。

明朝就是一個巨大的國家機器,這個國家機器的CPU就是內閣,就是整個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同時皇帝是國家機器的象徵,皇帝本身也成了國家機器中的機構之一,是整個國家機器賴以正常運轉的必要機構,也就是說,凡事內閣討論,討論完之後,皇帝拍板。

隨著內閣制的一步步發展,明朝皇帝自己需要費心耗力處理問題的時候不多了,更多的是內閣做好處理意見辦法,讓皇帝去裁決,皇帝嫣然成了國家的總裁,這期間,發展處一個傳話的機構——司禮監,司禮監由太監掌管,內閣出具的票擬,由司禮監的太監呈交給皇帝,起先,太監負責讀,讀完皇帝硃筆御批,再到後來,皇帝就不親自批了,直接改成了司禮監的太監代筆批蓋印,而掌管代筆蓋印的這個太監就叫司禮監掌印太監,是太監的頭頭。


萬曆28年不上朝,臣子28年見不到皇帝,為何明朝沒有亡在他手裡?


因此,皇帝-內閣-司禮監,三方面形成了整個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循環,這就保障了國家的正常運轉。

有人說,皇帝-內閣-司禮監,三方權利互相制約,這不是非常好的嗎。其實不然,因為這時候是中國的古典封建王朝時期,內閣以及司禮監的權利都是皇帝賦予的,內閣和司禮監都是向皇帝一個人負責的,而皇帝的權利雖然受到內閣的部分制約,但是並沒有到彼此制衡的地步。

明朝內閣制的創制初衷,其實就是為了加強君主的專職集權 ,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明成祖朱棣不像他老爹一樣事事親為,所以朱棣又設立內閣,內閣首輔其實就相當於丞相的位置,但是誰想到明朝的文人個個都是惹不起的主,內閣竟然變成了削弱皇權的物質存在,到了萬曆時期,萬曆十分痛苦於和那些文人糾纏,所以就索性學他的爺爺嘉靖,不上朝了。反正國家大事有內閣撐著,不怕。

其實,除了內閣,還有三個人的重要性,值得一提,那就是萬曆的生母慈聖皇太后、馮保和張居正。

慈聖皇太后在萬曆登基後,母儀天下,參政不亂政,秉國不貪權,為了能穩定朝政,她做了兩件事:第一,封馮保為掌印太監;第二,封張居正為內閣首輔。


萬曆28年不上朝,臣子28年見不到皇帝,為何明朝沒有亡在他手裡?


而馮寶和張居正也在極力的推進改革,張居正任首輔,馮寶任司禮監掌印太監,可以說他們兩人的搭檔,讓張居正的改革推進的非常順利。

事實證明,慈聖太后、馮保和張居正所做的事情非常正確,間接的推動了明朝中興的“萬曆新政”,將原本氣息奄奄的大明王朝恢復了生氣,也給萬曆後來28年不上朝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不至於國家一下子就廢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