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第一個狀元是撫州人!朱元璋欽點!'

"


"


大明朝第一個狀元是撫州人!朱元璋欽點!


吳伯宗(1334-1384)名佑,以字行於世,明初金溪新田人。天文學家。官至武英殿大學士。曾祖吳可,宋登仕郎,漕貢進士(舉人),其兄弟吳名揚,參與文天祥勤王軍,入幕府;祖父吳泰運,父吳儀,字明善,元鄉貢進士(舉人),時稱“東吳先生”。

出身於讀書官宦世家的吳伯宗,考上狀元的一段經歷,也是頗有趣味。

洪武四年(1371年),大明帝國舉行開國以來第一場科舉會試。這年二月,諸省貢舉一百八十九人齊聚南京,參加明朝意義重大的開科之考。

期間,江西籍舉人吳伯宗之前在鄉試時就考了一個全省第一,按現在的說法也是狀元了,但誰料想到會試只考到第二十四名。在接下來的殿試環節,成績並不甚優異的吳伯宗力竟然成為一匹黑馬,喜劇性地躍居辛亥科榜魁,成為明朝第一個狀元。

據《國朝獻徵錄》記載,吳伯宗“十歲通舉子業,先達見其文嘆曰:‘此兒王光劍氣,終不可掩。’洪武庚戌(1370年)鄉薦舉首,辛亥(1371年)中書省會試,名在前列。及廷對,高皇帝親制策問略……伯宗條對稱,旨擢進士第一人,時初開科取士得伯宗,高皇帝甚喜,賜袍笏冠服,擢禮部員外郎”。

王光劍氣,終不可掩。這八個字,說明吳伯宗長得漂亮,面如美玉,眉宇間帶有一種天然高貴氣質,非凡夫俗子可比,而且說明他有學問,有才華,日後能成大器,前途不可估量。

殿試過後,吳伯宗的名次仍不夠拔尖,成績最佳的是山西籍人郭翀。但是,郭翀沒成為第一名狀元,箇中原委,《明史》《國朝獻徵錄》等史料無載,但在《罪惟錄·科舉志》中找到了答案,“四年辛亥二月,合諸省共會試……賜吳伯宗、郭翀、吳公達等及第、出身有差。初擬郭翀第一,貌寢,改伯宗”。

貌寢,在史料中常見,是形容一個人醜陋,其貌不揚。郭翀,名字很霸氣,一飛沖天,但模樣實在讓人無法恭維。明太祖朱元璋興沖沖召見郭翀,不知會是何種心情。大明帝國第一個狀元,朱元璋不想讓一個貌寢者充當,因為這事關個人喜好、朝廷顏面和帝國門面。鑑於此,“王光劍氣”的吳伯宗取而代之。

吳伯宗的相貌自不必說,人見人愛,而且這人不光長得好,名字起得好,“伯”是老大的意思,“宗”也有第一的意思,這不就是現成的狀元人選嗎?

朱元璋以貌取人,吳伯宗時來運轉,一步跨在郭翀前面,至於那位醜八怪郭翀,朱元璋也沒虧待他,狀元沒了,那就給你個榜眼吧!

安排差事時,朱元璋對吳伯宗也非常關照,給了一個禮部員外郎,比其他進士職位高很多。步入仕途後,吳伯宗表現一般,編修過《大明日曆》,出使過安南,其餘乏善可陳。

吳伯宗最值得一書的事情,就是不依附胡惟庸,“胡惟庸方用事,欲人附巳,伯宗性剛直不屈,惟庸每銜之。八年,惟庸中傷,以事謫居鳳陽” (《國朝獻徵錄》)。此後,吳伯宗仍不斷彈劾胡惟庸,朱元璋很受用。

因為彈劾胡惟庸有功,又有開科狀元頭銜,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提拔吳伯宗為武英殿學士。次年冬,因弟吳仲實為三河(今河北三河市)知縣時薦舉不實,吳伯宗受到牽連,朱元璋還有點想挽救他的意思,就問他那件事到底什麼情況,結果吳狀元梗著脖子說,那又不是我的管轄範圍,我哪兒知道啊!

朱元璋很生氣,把他降為翰林檢討。洪武十七年(1384年)4月,吳伯宗因故再次觸怒朱元璋,被謫居雲南,還沒等走到雲南,就在半路上一命嗚呼了,僅僅活了50歲。

吳伯宗固然有才華,“帝制十題命賦,援筆立就,詞旨雅潔”,但他智商高,情商低,“為人溫厚,然內剛,不苟媕阿,故屢躓”,且多次“忤旨”(《明史·吳伯宗傳》),不給朱元璋面子,落得如此結局也在情理之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