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失此良將,是崇禎第一大罪狀,直接導致大明政權土崩瓦解

明朝 孫傳庭 李自成 中國歷史 歷史這條大魚 歷史這條大魚 2017-09-30

孫傳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鎮武衛(今山西代縣)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崇禎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總督陝西。次年升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帶兵鎮壓李自成、張獻忠民變。由於時疫流行,糧草不足,兵員彈藥缺少,朝廷催戰,無奈草率出戰,後兵敗,在陝西潼關戰死,馬革裹屍,年約51歲。《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

明末失此良將,是崇禎第一大罪狀,直接導致大明政權土崩瓦解

孫傳庭堪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傳奇人物!他出身進士,卻投身軍旅,在大明王朝岌岌可危之時,挺身而出,編練勁旅“秦兵”,多次擊敗農民軍,甚至擒獲闖王高迎祥,將“關中群盜悉平”。但他最終卻敗在接二連三的敗給曾經的手下敗將李自成,以致戰死沙場。

明末失此良將,是崇禎第一大罪狀,直接導致大明政權土崩瓦解

孫傳庭,1593年生,二十多歲後中進士,中進士後十幾年只在朝廷混一口飯吃。

然而,1636年,當第一任闖王高迎祥迎來他的人生巔峰之時,孫傳庭主動請纓,就任陝西巡撫。

四個月後,他率領自己親自選拔訓練的秦兵,在子午谷黑水裕以逸待勞一舉擊潰強大的高迎祥並生擒。

此後的兩年,孫傳庭與洪承疇合作,逐漸擊潰掃平陝西各地農民軍,還把李自成打成18騎逃入深山。

明末失此良將,是崇禎第一大罪狀,直接導致大明政權土崩瓦解

李自成揮師反撲,結果明軍大敗。孫傳庭率軍敗退,食不果腹的明軍士兵只得靠採摘青柿充飢,因此人們將此戰稱為“柿園之役”。孫傳庭敗回陝西后,“益募勇士,開屯田,繕器積粟,三家出壯丁一,火車載火炮甲仗者三萬輛”。他準備重新編練一支精兵,捍衛大明王朝,但崇禎皇帝再次扮演了“催命鬼”的角色,一再下詔督促孫傳庭出關與李自成決戰。此時孫傳庭心情頗為複雜,“覆轍寧堪似往年,催軍還用松山箭”,他明白自己很可能重蹈前轍,但是國難當頭,“我今不死非英雄”!

明末失此良將,是崇禎第一大罪狀,直接導致大明政權土崩瓦解

孫傳庭的失敗,直接原因是崇禎的催戰。當時孫傳庭剛從監獄中被啟用,剛剛到達潼關,兵糧皆未濟的情況下,崇禎心急火燎地催他救援開封,這是一個愚蠢到不能再愚蠢的戰略計劃。當時西北城防還算可觀,假若給孫傳庭以喘息之機,足以訓練出第二隻“秦軍”(第一隻已經被楊嗣昌敗光),而如果能守住西北門戶,李自成是很難長途奔襲京師的。但崇禎執意在不能提供足夠軍糧的情況下,硬逼孫傳庭出戰,結果連續兩次戰敗,孫傳庭戰死。

明末失此良將,是崇禎第一大罪狀,直接導致大明政權土崩瓦解

當時明朝能打的就三支隊伍:孫傳庭的陝兵,東北的關寧兵和左良玉的部隊。

左良玉根本指揮不動

關寧兵被釘死在了東北前線,還要內地兵輸血

能指望上打賊軍的只有孫傳庭了

孫傳庭一敗亡,內地再無忠臣良兵可用,北京的西南方向門戶大開,明徹底無險可守,大明亡定了!

孫傳庭死後不久,大明土崩瓦解。

明末失此良將,是崇禎第一大罪狀,直接導致大明政權土崩瓦解

總結一下,此人既能在短時間內練兵治軍,又通曉兵法,胸有籌謀,在明末實是第一等的帥才。所以孫傳庭一旦失敗,會令京師以及各地勤王軍大失所望,從此聞李自成而喪膽。

此時崇禎的軍事主張全盤告敗,他的個人威信也已經降到最低點,文臣武將自是紛紛倒戈投降。除卻個人因素外,崇禎在軍事上的連續失策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

最後,最為重要的是,西北徹底丟了。潼關失守,關中已入敵手,京師已經無險可守,此後李自成長驅直入,勢如破竹。最終導致以京師為中心的明政權覆亡。

明末失此良將,是崇禎第一大罪狀,直接導致大明政權土崩瓦解

孫傳庭自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至崇禎十六年(1643年)兵敗身亡的25年間,他由永城知縣,逐步升至兵部尚書,統領七省軍務,先後參與並主持了數十次對明末民軍的鎮壓活動,深得明廷賞識。不論是在“四正六隅”的聯合圍剿中,還是在“汛守要隘”的單獨行動中,他都以其獨有的狡黠、多謀、果斷,使農民起義軍多次處境艱險,成為明廷手中一張不可多得的王牌。

故此,《明史》有“傳庭死而明亡矣”的說法。

《明史》評價

  1. 傳庭死,關以內無堅城矣。

  2. 流賊蔓延中原,所恃以御賊者獨秦兵耳。傅宗龍、孫傳庭遠近相望,倚以辦賊。汪喬年、楊文嶽奮力以當賊鋒,而終於潰僨。此殆有天焉,非其才之不任也。傳庭敗死,賊遂入關,勢以愈熾。存亡之際,所繫豈不重哉!

    對明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下面的評論區裡討論一下,孫傳庭之死是否關係到大明生死存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