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大明王朝覆滅的“怪現象”:東林黨爭今依舊,世間再無張居正

中原大一統王朝的衰敗往往由內部爭鬥開始,大明也不例外。不過大明中後期以東林黨為首展開的曠日持久的“黨爭”,無論組織規模、持續時間、影響力之深遠都要遠超歷朝歷代。可以說這場由明朝中期持續到南明滅亡,皇族公卿全都有組織參加的“黨爭”就是大明滅亡的真正原因。

導致大明王朝覆滅的“怪現象”:東林黨爭今依舊,世間再無張居正

“時勢造英雄”,張居正就是在明朝中後期內部極度衰敗時,應運而生的閃耀明星。這個大明內閣首輔不顧一切,試圖通過改革的方式,挽回江河日下的大明王朝 。

張居正出生在江陵的一個平民之家,爺爺做過落魄秀才。獨特的出身使張居正既親眼目睹了底層人民生活的困苦,又有立志改變這種局面的可能。爺爺對張居正給予了厚望,希望他可以光耀門楣,成就一番功業。

年幼的張居正沒有辜負爺爺的期望,從小就是遠近聞名的神童。十二歲的張居正在“童試”時,受到了江陵知府的青睞,親自賜名張居正。關注張居正的還有湖廣巡撫,13歲準備考取舉人的張居正深深震撼了他。

儘管年幼的張居正文采已經沒有可挑剔之處了,但為了打磨這位奇才的心性,湖廣巡撫故意暗箱操作,張居正落榜了。三年後,16歲的張居正再次趕來,依舊神采飛揚,成功考取舉人。湖廣巡撫顧璘對他大為讚賞,誇讚張居正日後必是將相之才。親自教導張居正要立志做伊尹那樣流芳百世的治世之才,不要只成為名噪一時的少年舉人。張居正對這位刻意刁難自己的大人感激不已,也理解了治世名臣真正的含義。

導致大明王朝覆滅的“怪現象”:東林黨爭今依舊,世間再無張居正

張居正一路勢如破竹,23歲成為了大明最年輕的進士之一。可在翰林院進修的張居正毫無作為,內閣派系林立,爭鬥不休。著名的權臣嚴嵩和夏言為了奪權,無所不用其極。“庚戌之變”蒙古餘部韃靼,南侵竟然打到了京師,更是凸顯了大明江河日下的場景。上書獻策,屢屢不成,刺激了風華正茂的張居正。充分見識了黨爭之深的他,黯然離開,迴歸故里。

直到嚴嵩貶官,張居正的老師徐階登上內閣首輔之位,張居正才真正步入大明權力核心——內閣。明穆宗逝世後,年幼的明神宗繼位時,張居正迎來了真正施展抱負的機會。

這位年輕人已經等得快要心灰意冷了,為了實現自己的中興報復,他選擇放棄自己的一切,包括所有文人最看重的尊嚴。黨爭的實質就是東林黨為首的士族階級,同依附皇權的宦官之間的鬥爭,不過各個士族階級也互有爭鬥。張居正和大太監馮保聯合,取得太后的支持,成為了神宗的內閣首輔。

導致大明王朝覆滅的“怪現象”:東林黨爭今依舊,世間再無張居正

這一舉動,使張居正在士林飽受爭議,許多昔日友人紛紛離去。不過對於早已看透了黨爭的張居正來說,他不在乎,他要做的就是要平息這些內鬥。夾雜在爭鬥夾縫的張居正,雖然身居高位,但真實處境卻是冷暖自知。“願以深心奉塵剎,不予自身求利益”。個人得失對他而言毫不在乎,他要改變大明陰霾的天空。

儘管多年的見聞,培養了張居正處變不驚的性格。但親眼目睹各地內政之混亂,邊防之廢弛的他,還是覺得觸目盡心。張居正要改變這一切,轟轟烈烈的“萬曆新政”由此展開。

導致大明王朝覆滅的“怪現象”:東林黨爭今依舊,世間再無張居正

張居正最先出手的是吏治,派系之爭,混亂的吏治對於大明的危害他再明白不過了。他推行了一種方法“考成法”,就是根據績效來定各地官員得失。根據各地官員對中央指示完成程度,評定功過。這一舉措使大明吏治有了統一的標準,極大程度地抑制了派系的發展。

之後張居正再次對各地豪族出手,清點土地,打壓土地兼併,並且統一稅負。這就是所謂的“一條鞭法”,還是重新確立統一的制度,打壓派系之爭。大量虛報的土地被計量出來,各地統計出的實際土地比原先在冊土地要多出近一半。

這一舉措使許多民眾獲得了土地,減少了苛捐雜稅,極大的緩和了民眾的矛盾,改善了民生。而且大量漏報的土地提供了眾多的賦稅,戶部一改連年虧損的尷尬境地,變的國庫豐盈,太倉滿滿。

導致大明王朝覆滅的“怪現象”:東林黨爭今依舊,世間再無張居正

不過張居正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深深損害了各地豪門望族的利益。納稅土地面積被清算,部分土地失去了所有權,統一的納稅標準更是難以偷漏。可以說大明豐盈的國庫和改善的人民生活,就是從他們口中奪取的利益。至此張居正完全和各地豪族,極大一部分士族走到了完全的利益衝突面。

可是張居正不在乎,變革一切的不合理,挽救江河日下的大明王朝就是他的心願所在。他廢寢忘食,制定法案,推行條例。甚至在自己父親病逝時,為了鞏固變革成果,都不曾回家。

當時張居正喪父而不奔喪的舉動,給早已不滿他的眾多豪門士族了機會。在儒家孝道盛行的情況下,這種行為是不可理解的。張居正在有意的輿論引導下,一時登上了風口浪尖,成為了名揚天下的權臣。後來還是神宗的支持,才平息了這場風波,但張居正的處境艱險也由此可見。

張居正這位大變革家,就是這麼的不顧一切,為挽救大明做著最後的努力。一道道指令由內閣發出,就像良藥滋潤著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但各地豪門士族的仇恨也一道道彙集,指向了年過半百的張居正。

繁華興盛的幕後隱藏著波濤洶湧的巨浪,張居正這位明代的大變革家在苦苦支撐,不停的修修補補。大明重新煥發生機的代價,是這位治世能臣每況愈下的身體。自知時日無多的張居正,越發操勞,他要用自己最後的光華照亮大明前進的道路。

能臣終有力盡時,五十七歲的張居正日夜操勞的身體終究扛不住了,永遠離開了人世。臨終前的他依舊牽掛著大明的興盛,舉薦了潘晟作為維持新政的人選,世間再無張居正。

導致大明王朝覆滅的“怪現象”:東林黨爭今依舊,世間再無張居正

可此時的大明內外矛盾交加,多年壓制的豪族與士族紛紛發力,趁勢而起。資歷、威望都嚴重不足的潘晟被明神宗無情的拋棄了,萬曆新政徹底宣告破產。後來報復的矛頭指向了屍骨未寒的張居正,張家被抄家,子女或死亡或流放,悽慘至極。連去世不足十日的張居正都被剝奪一切封號,險遭鞭屍。為國為民的張居正,遭到了爭鬥不休的各派聯合攻擊,晚景之淒涼,神宗之漠視,豈不怪哉?

歷代主持變革者無一不是風華絕代之人,但鮮有人能全身而退,張居正就是其中一位。癥結所在就是要觸犯龐大的士林階層,所需要的不僅是權勢、智慧,更重要的是要有舍私利而為天下公的大氣魄。張居正的萬曆新政,成功緩解了大明王朝的歷代積弊,延續了近百年的王朝社稷。萬曆新政的影響力為歷代少有,自秦商鞅變法後唯有宋代王安石變法可以相提並論。談起大名內閣首輔,張居正三字永遠熠熠生輝,歷久彌新。

參考資料:

《明史.張居正傳》

《明神宗實錄》

《萬曆十五年.世上已無張居正》

《萬曆首輔張居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