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臨死留下遺言:絕不和此國開戰,此人不聽,導致亡國

(感謝您的關注,每日1篇優質文稿與您共話古今!)

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在多如牛毛的封建王朝中,人們都習慣性的對明朝給予更高的評價。

因為在明朝200多年的國祚中,由興盛到衰亡,自始至終都沒留下其它封建王朝的諸多屈辱史,如漢、唐朝的和親,宋朝“靖康之恥”留下的屈辱歲月,以及後面的滿清王朝等更是“說多了都是淚”。

而反觀明朝,不但沒有過這些屈辱,就連標誌明朝滅亡的崇禎“梅山”自縊事件,更讓明朝向世人展現著的,是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剛烈形象,這使得他與許多或多或少都有點屈辱歲月的封建王朝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朱元璋臨死留下遺言:絕不和此國開戰,此人不聽,導致亡國

但事實上卻並非完全如此,從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他對外的軍事策略卻一直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退三尺,人若再犯,我再犯人”的“保守”策略,為了讓他的子孫後代堅守他的這一“戰略”,他在給子孫後代留下的“遺言”《皇明祖訓》中就明確地提出了十五個“不徵之國”,這其中就包括: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小琉球國、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占城國、蘇門答剌、西洋國 、爪窪國、湓亨國、白花國 、三弗齊國和渤泥國。

在朱元璋開列的這十五個“不徵之國”,他也同時給出了“不徵”的理由,其中朝鮮國、琉璃國以及安南國等都對明朝“朝貢如常”且很友好,所以“不徵”;東南亞的小國如湓亨國、白花國 、三弗齊國和渤泥國等,“其國居海中”,“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不足為慮,所以“不徵”;但唯有日本國,朱元璋不徵的理由是:“該朝實詐,暗通奸臣胡惟庸,謀為不軌,故絕之”。

朱元璋臨死留下遺言:絕不和此國開戰,此人不聽,導致亡國

那朱元璋既然認識到日本國“謀為不軌”,為何卻仍將其列為不徵之國呢?我們在看待這段歷史的細節時,總是不能忽略那個時代的背景:元朝初滅,中原大地殘破不堪,百廢待興,天下初定,只有“保守”策略,與民休養生息方為上策。

況且朱元璋已超人的眼光認識到日本國的“奸詐”和“強大”。他知道,要和這個國家戰鬥,非傾舉國之力不能成事,而那樣的話,明朝顯然會走過去元朝滅亡的老路。對此,為了保大明江山萬年不倒,朱元璋是決不允許此事發生的,因此他在《皇明祖訓》中還特別“憂心忡忡”囑咐:“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亦不祥也,切記不可。”

朱元璋“苦口婆心”的敦敦教誨,其後代子孫都奉為“教條”,即使日本國“倭寇”盛行,軍事發展壯大,也謹遵朱元璋“遺言”,直到200年後………

1591年,剛剛結束戰國紛亂時代統一全日本的豐臣秀吉,有點坐不住了。一方面,由於土地的分配不可能做到人人滿意,原先各地的“大名”(諸侯)都有不同程度的怨言,豐臣秀吉不希望看到一個火藥桶從內部爆炸,而是需要找到一個外部的宣洩口。

朱元璋臨死留下遺言:絕不和此國開戰,此人不聽,導致亡國

另一方面,從一個低級武士一躍成為全日本的最高統治者,豐臣秀吉經歷了一個華麗的蛻變,可以說是譜寫了一段日本戰國傳奇。而這一年,他才54歲,他覺得他的征途不能止於日本列島,而是星辰大海。

於是,這一年的4月,豐臣秀吉派人給朝鮮的國王,宣祖李昖送去了一封信:“今海內既治,民富財足,帝京之盛,前古無比。……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是秀吉宿志也”。

言下之意,就是說我豐臣秀吉,已經統一了日本,下一個目標,是要征服中國的明朝。但打中國要經過你們國家,所以問你們借條道。

朝鮮李昖也不是傻瓜,豐臣秀吉只是“借道”而已嗎?你敢不敢打明朝,會不會打明朝,我們不管,但你們問我們借道,想打我們,肯定是真的。所以,朝鮮給日本的答覆是兩個字:不借。

在得到朝鮮意料之中的拒絕答覆之後,公元1592年3月,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共調軍40萬,預備隊10.5萬人大舉入侵朝鮮。日軍採用“陸海並進”、“以強凌弱”、“速戰速決”的戰法;釜山登陸後19天克朝鮮王京漢城,月餘後再陷平壤,剛剛經過戰國大小殘酷戰鬥洗禮的日本武士,在朝鮮境內如入無人之境。

朝鮮迅速想到了明朝,於是李昖開始連續不斷地派出使臣,嚮明朝求救,希望明朝儘快發兵“抗日援朝”。

朱元璋臨死留下遺言:絕不和此國開戰,此人不聽,導致亡國

朱元璋臨死留下遺言:絕不和此國開戰,此人不聽,導致亡國

此時的明朝,龍椅上就坐的就是我們二十年不上朝的傳奇皇帝萬曆皇帝朱翊鈞。處於張居正改革之後,雖然萬曆皇帝已經開始自我封閉,但整個國家的國力還是非常強盛的。

於是,萬曆皇帝在權衡日本侵明的“野心”後,通知朝鮮國王李昖:我們願意派兵過鴨綠江,幫你們來打日本人。1592年6月15日,明朝的參將戴朝弁與遊擊史儒率領明朝部隊,開始渡過鴨綠江。

時隔200年後,萬曆帝早已忘記“祖訓”,向日本這個“不徵之國”出手了!

一場涉及中、日、朝三個國家的大戰,由此拉開帷幕,史稱“萬曆朝鮮戰爭”。

萬曆朝鮮戰爭從1592年-1598年曆時7年,先後經過兩個回合的戰鬥,最終以日本大大敗落幕。

而明朝雖然取得了戰爭的巨大勝利,但這卻只是表面的,而代價卻是沉重的…….....

朱元璋臨死留下遺言:絕不和此國開戰,此人不聽,導致亡國

朱元璋臨死留下遺言:絕不和此國開戰,此人不聽,導致亡國

此場戰役的軍費對明朝就形成了沉重的財政負擔。明朝稅率極低,一般官府稅收難以支應大規模突發狀況,援朝軍費實質上是由太倉庫支應。太倉庫在1592年時有白銀700萬兩,每年流入約當209萬兩;此戰軍費支出,平均一年即達240萬兩左右,造成了太倉庫的鉅額赤字。

此外,此次援朝兵力前後合計約12萬人次,這就等於明朝北疆約4%的兵力,這個數字看似不大,但塞外遠征對於一個農業國家而言仍是不小的負擔。加之萬曆三大徵接連發生,導致終萬曆一朝,太倉庫財力匱乏,造成明末財政的紊亂。這也就有了萬曆帝后期及其後的嗣皇帝們都成了史上最貪財的皇帝。這為啥呀,缺錢唄!

此場戰役,耗費了鉅額國力,因此導致了明朝在二十年內無力剿滅後金,女真部異軍突起,在援朝戰爭後不過五十年,明朝就覆滅了。

於是史家有云,大明之亡,實始於萬曆;萬曆之衰,實亡於朝鮮戰爭也!

看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真是老祖宗留下的金玉良言啊!

參考文獻《明史》、《韓國史》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