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大明覆滅的“萬曆怪象”:東林黨爭今依舊,世間再無張居正

歷史上有一個奇特的“神宗”廟號,中原大一統政權中只有宋代和明代有兩位君主享此“殊遇”。從字面意思來看,“神宗”貌似聽起來還不錯。不過宋神宗和明萬曆皇帝都做過同一件事情——變法,可變法是要得罪最廣大的既得利益者的。所以這個廟號更多是明褒暗貶的意味,有“功業不足,半道而廢”的含義。萬曆年間主持變法的,就是首輔張居正。

說起明代內閣首輔,萬曆年間的張居正一定是評價最高的一位。有種說法:明朝有兩個乾坤巨匠,一個是土木堡之變後,打響了北京保衛戰的于謙;另一位就是萬曆首輔張居正,他以一己之力,緩和大明數代之積弊,為明朝續命近百年。他們兩人有許多不同點,但也都有一個相同點——“工於謀國,拙於謀身”。

導致大明覆滅的“萬曆怪象”:東林黨爭今依舊,世間再無張居正

變法一詞出於商鞅的《商君書》:“今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歷代多有變法者,商鞅、申不害、鄒忌、王安石、張居正等等,一個個名流青史的名士,共同譜寫了這幅宏偉的“天下大治”圖。他們無不通曉詩書、博覽古今,但卻一個個如飛蛾撲火般,悍不畏死,力行變法。支持他們走下去的,就是“天下大治”的治國之夢。

張居正出生於盛產名士的荊州江陵,是遠近聞名的“神童”。他十二歲成為秀才,十六歲成為舉人,二十三歲成為進士。年紀輕輕的張居正,遇到了一生的良師——徐階。在這裡張居正見識到了大明內部的腐敗,以嚴嵩為首的權臣禍亂朝綱,黨爭影響之深觸目驚心。

出身沒落世家的張居正,從小目睹底層百姓的困苦生活,眼見朝廷亂象,心底深處漸漸生出了改變這一切亂象的想法。縱使五百年前,王安石變法失敗依稀浮於眼前,歷代變法者多難逃一死,可這個前途無量的年輕進士,還是下定了決心進行一次時代的嘗試。

張居正一直追隨徐階,學習經世致用的典籍,暗暗為變法做準備。直到萬曆皇帝即位,已經47歲的張居正迎來了人生的機遇。為了成為內閣首輔,實現多年的變法夢,張居正捨棄了一切。包括文人視若生命般重要的氣節,在萬曆生母李太后和大太監馮保的合力下,張居正成為了大明內閣首輔,開始了明朝二百七十年間最偉大的時代嘗試——“萬曆新政”。

導致大明覆滅的“萬曆怪象”:東林黨爭今依舊,世間再無張居正

張居正此舉,引起了眾多同僚的不滿,士林攻擊綿綿不絕。許多張居正昔日故交紛紛離去,一時間他眾叛親離。可張居正不在乎,他很清楚大明已經江河日下了,需要有人進行最後的嘗試了。“願以深心奉塵剎,不予自身求利益”,這句出自張居正的名言為歷代傳誦,可當時的他有多心酸無人知曉。

張居正很清楚的認識到了,大明最大的問題就是以東林黨為首的各黨“黨爭”。官員之間,結黨營私,互相攻擊,所有的法令都難以推行。於是張居正推行了“一條鞭法”,不論何黨何派,統統實行統一的績效考核,以政令執行程度考核官員升遷。“考成法”這一創舉,就是出自張居正之手,很好地解決了往日官員互相推諉的問題,大明的中央再次有了絕對的權威。各地官員不再依靠巴結上司,謀求升遷,政令完成程度成為了決定他們仕途的關鍵因素。

導致大明覆滅的“萬曆怪象”:東林黨爭今依舊,世間再無張居正

不同於王安石變法時組建群體,張居正始終是孤身一人,通過政策更改,促使地方自覺遵從中央指令。所以張居正變法時,基本沒有亂象,“考成法”極大程度上刺激了地方官員的積極性。明朝財政在張居正主持下,局勢好轉,一改之前年年赤字,府庫開始充盈。在張居正病逝時,困擾明朝所有皇帝的赤字不僅不見了,國庫還積攢下了700萬兩白銀。後來的萬曆三大徵,用的就是這段時間張居正積累的財富。

對於土地兼併嚴重,百姓生活困苦的問題,張居正展開了全國範圍內的丈量土地。丈量結束時,全國土地由在冊的五百萬頃,增長到了七百多萬頃。地主、鄉紳虛報土地近半,可見大明積弊之深。張居正把沒有登記在冊的土地,大多分給了底層平民,獲得了舉國百姓盛讚。雖然張居正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兼併問題,但作為一個文臣,他做到了那個時代能為平民做到的一切。這也是士林無論如何詆譭,張居正不同於王安石,依舊被歷代百姓盛讚的原因。

張居正還對農稅和商稅進行了統一的規定,使各地官員無法徇私舞弊,富商、大族難以逃稅。張居正通過嚴明的法令,在降低農稅、商稅稅率的基礎上,反而實現了太倉、國庫的豐盈。說白了就是把之前富商、大族逃的稅款全部追回,實現減輕百姓負擔的轉化。

因此張居正變法,雖然得到了舉國百姓的稱讚,個人聲望達到頂峰,但也招致了士族、富商階層的不滿。這群被“一條鞭法”毆打了的國家“蛀蟲”,對張居正恨之入骨。

導致大明覆滅的“萬曆怪象”:東林黨爭今依舊,世間再無張居正

張居正為了變法,無視仇恨,以堅定地步伐走出了時代的烙印。一道道法令傳出,如靈藥一樣滋潤著病入膏肓的大明,同時,一縷縷各地豪族的仇恨目光也匯聚到了張居正身上。這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感受到了時間的緊迫,在父親去世時都拒絕奔喪,選擇了用最後的時光挽救大明。

導致大明覆滅的“萬曆怪象”:東林黨爭今依舊,世間再無張居正

各地豪族抓住良機,攻擊首輔張居正不守孝道,一時間滿城風雨。萬曆皇帝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才中止了流言的傳播。自此風波打擊之後,張居正更加消瘦,也越發珍惜最後的變法時光。五年之後,萬曆首輔張居正逝世,在各地官員、豪族壓力下,萬曆皇帝抄沒張府。張居正慘遭鞭屍,妻兒子女或處斬、或流放,無一善終。歷史再次證實了一個奇特的現象——變法者大多不得善終。

千古悠悠空餘恨,世間再無張居正。失卻了巨匠的大明,再次陷入了新的“黨爭”,走向了覆滅的道路。唯一的不同,就是張居正用全家妻兒“換來的”萬曆新政,延緩了覆滅的時間。自唐之後,變革功績可與張居正相提並論的只有王安石,但王安石可以取得宋神宗信任,卻無法解決地方官員舞弊問題。萬曆首輔張居正,用獨一無二的政績在盛產名士的荊襄地區,留下了“張江陵”的傳奇。

參考資料:

《江陵救時之相論》

《明史》

《明實錄》

《萬曆首輔張居正》

《世間已無張居正》

本文系頭條號據實論史原創首發,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關注,瞭解更多歷史趣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