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提以改兼賑的高翰文,是何原因導致他到任後又改變說法?

上一期談到海瑞的出場,海瑞的第一次出場就告訴了我們幾條重要信息:

海瑞是一個大孝子,四十歲的人了,還每晚陪著海母;其次,海瑞明知道這次赴淳安知縣任,是九死一生,困難重重;最後,海瑞之所以同意赴任,一方面是為了施展抱負,另一方面卻是為了救淳安百姓!

同樣,嚴世藩那裡也舉薦了一個高翰文,那麼這兩個人碰面後又發生了哪些事情呢?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23:大明王朝提以改兼賑的高翰文,是何原因導致他到任後又改變說法?

大明王朝提以改兼賑的高翰文,是何原因導致他到任後又改變說法?

一、

與海瑞一身布衣,騎著騾子赴任不同,高翰文則是六人護送一路赴任。

前文也解釋過了,高翰文就是一介書生,他跟海瑞不同的地方在於,海瑞是深知人民疾苦,而高翰文雖然也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但是缺乏實踐經驗,過於理想主義。

這也是嚴世藩為什麼選他赴杭州知府任的原因,前文也說了,說到底他就是一個背鍋俠,從他出任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了!

不過高翰文也確實有才,畢竟曾經科舉第三名,他這次赴任也是懷著一腔熱血,一心要把“改稻為桑”的國策進行到底,甚至還以為這是一個立功的機會,只是很快現實就給了他一個“大嘴巴”。

因為胡宗憲在前面驛站等著他呢。

而高翰文顯然是牴觸這次見面的,但沒有辦法,畢竟浙江的最高長官專門等著,不見是過不去的。因為在嚴世藩,以及嚴黨其他人看來,這個胡宗憲顯然已經站隊到裕王那裡了。

這也是為什麼胡宗憲不敢當面跟嘉靖帝表明“改稻為桑”的難處,而要單獨見高翰文的原因。因為不論胡宗憲跟嘉靖帝說什麼,奏報什麼,在嚴黨看來,都是站隊的表現,一旦涉及到黨爭,說什麼都是徒勞。

果然,高翰文聽完胡宗憲的話,反問一句:

“部堂這些話為何不向皇上明言?”

胡宗憲只是告訴他,有些事你沒有做過,根本不知道它的艱難,你做了就明白了!

那麼胡宗憲跟高翰文都說了些什麼呢?

大明王朝提以改兼賑的高翰文,是何原因導致他到任後又改變說法?

二、

胡宗憲對高翰文的問話其實很簡單,簡單概括就三句話:

第一句話,你知道浙江的官糧還能救濟災民幾天嗎?

第二句話,等賑災糧吃完之後,百姓該怎麼辦?

第三句話,以改兼賑,如果官府和絲綢大戶壓買地價怎麼辦?

而高翰文顯然也是做過功課的,他針對三個問題的回答太過書生氣:

第一個問題他一下子就答上來了,還能堅持十天;第二個問題,他也馬上回答,就是我高翰文在朝堂上提出的“以改兼賑”方案啊,由絲綢大戶拿糧食換地,災民也救濟了,種桑樹的土地也有了;第三個問題,他就有點摸不到頭腦了,他這次想到這個問題,最後回答是自己會據理力爭!

隨著胡宗憲的不停追問,高翰文冷汗都要流出來了,怪不得嚴世藩要把絕世好毛筆送給我呢,原來這麼大一個坑等著我吶?

這是什麼坑呢?就是胡宗憲講的:

“災民若被逼起事,浙江亂了,你在朝廷提的那個“以改兼賑,兩難自解”的奏議,就成了禍亂之源吶。”

其實傳統的儒家思想告訴高翰文,不能禍害百姓,他做事也確實遵循這個標準,只是沒有想到官場如此黑暗,這大出他的所料,而且毫無頭緒,只能求助於胡宗憲:

“我該怎麼去爭,請部堂大人明示!”

胡宗憲的建議很簡單,改稻為桑這個國策繼續推行,但是不要傷百姓,有什麼難處不要自己承受,直接報告朝廷,只要有理有據,就讓朝廷出主意,直到他們也認為執行不下去為止。

估計高翰文都要瘋了,既然你都知道這個國策執行不下去,為什麼沒人跟嘉靖帝講啊?

瘋了,瘋了……

大明王朝提以改兼賑的高翰文,是何原因導致他到任後又改變說法?

三、

浙江巡撫衙門,海瑞終於到了,經歷了“狗眼看人低”的守門將領之後,海瑞進入到一個門房,並見到了王用汲。這倆人就此成為了好朋友,後來的旅途中他們倆一直意見一致,王用汲也一直遵循海瑞的腳步。

隨後高翰文就到了,此時的高翰文完全理解了胡宗憲,也明白了他的一片苦心。

其實高翰文一開始見到胡宗憲的時候,是有警惕之心的,畢竟嚴黨都知道胡宗憲“叛變”了。其次,高翰文是翰林院搞學問的,自命清高,還以為自己真的提出了一個“以改兼賑”的好主意,所以從心裡並不服胡宗憲之前在浙江做的一切。最後,高翰文以為胡宗憲這次找他,是為了敲打他一下,結果沒想到,是在救自己。

所以,最後高翰文是給胡宗憲行了叩頭大禮,要知道面對嚴世藩送的文房四寶,他也只不過單膝下跪行禮。

有了胡宗憲講的海瑞和王用汲可以使用後,高翰文剛進到巡撫衙門,就刻意詢問海瑞和王用汲:

“不知二位對朝廷“以改兼賑,兩難自解”的方略怎麼看,準備如何執行?”

其實這是高翰文不相信自己提出的完美計劃,為什麼不適用?

結果王用汲就說了兩個字“難啊”!

而海瑞巴拉巴拉說了一大通,大體意思跟胡宗憲講的差不多,老百姓賤賣了土地後,要麼全都餓死,要麼第二年,第三年必然會反,到時候,我們大家都相約赴黃泉吧!

高翰文還是不死心:

“閣下怎麼知道官府會讓那些大戶,十石八石一畝買災民的田呢?”

海瑞估計早就看出來了這個人就是新任杭州知府,所以直接回一句,這就得問杭州知府哦!

此時高翰文徹底迷茫了……

大明王朝提以改兼賑的高翰文,是何原因導致他到任後又改變說法?

四、

其實不光高翰文迷茫,連前面囑咐他的胡宗憲也迷茫了……

因為譚綸問胡宗憲:

“跟高翰文說的那些話有用嗎?”

本以為胡宗憲會胸有成竹地回答有用,結果他反問譚綸:

“那你們舉薦的海瑞和王用汲……”

可見整個朝廷,整個大明的悲哀,從上到下,每一層都失策,卻把希望放到最後一層的執行上,希望最後的執行層能以命抗上,能玩出花樣,能改變現狀?

所以,胡宗憲從這一點上看,出發點絕不全是為了老百姓,他顧慮的越多,就越成不了海瑞式的官員!

而浙江巡撫衙門裡各官員有研究音樂的,有研究古董的,有研究周公的,可見這個官場已經爛到什麼程度了?

更毀三觀的事情在後面:

受災百姓要自救,自己買糧食賑災,結果被他們說成刁民,是啊,你們竟然不乖乖的等死,竟然敢自救?

鄭泌昌更牛逼,直接訓斥下面的人,你們要管好糧市,要控制好刁民,這才是你們的正經事。

好一個正經事理論啊!

大明王朝提以改兼賑的高翰文,是何原因導致他到任後又改變說法?

同時高翰文也要進場了,臨走前囑咐海瑞和王用汲:

“只望二位一片愛民之心,在堂上能堅持就好!”

其實高翰文不是壞人,他也是一心要做好事,只不過他的人生軌跡一直順風順雨。

不像海瑞,幾乎步步挫折,而高翰文也並不是意志力不夠強盛,也不是聰明不夠,也不是怕死,而是因為失去了目標。他本來以為科舉當官後,能大展宏圖,能一心做事,結果後來才發現,並不是有些事出發點和目的是好的,就能執行下去,因為有太多的阻礙力量在前面擋著呢!

而高翰文經過跟海瑞他們的溝通,等於是達成了一致,以後我們就是隊友了,即使哪一天我出現了不對勁,你們一定要幫我,因為,我們是一個團隊!

這就是團隊的重要性,當然這是後話了,這裡不表!

大明王朝提以改兼賑的高翰文,是何原因導致他到任後又改變說法?

從高翰文說出這句話的那一刻起,也就註定了今日的會議達不成一致,那麼隨後,浙江官員又是如何對付高翰文的呢?那個芸娘為什麼一首《廣陵散》就征服了他?他又為什麼會迷失方向呢?關於這些問題,我們下期再講!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原創文章,喜歡就關注吧!

前情回顧:大明王朝中海瑞一出場就是在親子,為什麼有人說他餓死五歲女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