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有如此多的好處,但為何後世君主削藩的時候卻從不用它?

明朝 推恩令 漢朝 中國古代史 淺談歷史二三事 2017-06-12

我之前曾寫過一篇藩王造反成功的概率有多大?除去朱棣,幾乎為零(上),裡面講了古代藩王造反的幾個事例,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中國雖有2000多年曆史,但真正意義上以藩王身份造反成功的只有朱棣一人。

寫那篇文章的時候,因為篇幅的原因,有很多東西我並沒有細講,例如各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由來,還有就是開國皇帝在選擇這種制度時候的考慮,所以在這篇文章裡我會著重講一下這些東西。

上篇提到過,中國實行藩王制的朝代只有漢晉明清四朝

漢朝除了早期還有幾個異姓諸侯王外,後來封的全是劉姓王。

劉邦死後,呂后大肆分封諸呂為王,而這些後封的呂氏諸王在“諸呂之亂”中也被劉氏斬殺殆盡,也就是說呂后死後,天下的王就已經都是姓劉的了
推恩令有如此多的好處,但為何後世君主削藩的時候卻從不用它?

影視劇中的呂祿

這樣做對於劉家來說有一個好處,即天下又回到了劉氏的手中,但這同時也帶來了一個隱患,那就是如果外人叛亂的話,劉姓諸王可以幫助皇帝平叛,但如果劉姓諸王聯合起來造反,皇帝又要派誰來鎮壓呢?

況且文帝本人以前就是代王,這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王和皇帝之間的界限,既然劉恆可以當皇帝,那其他的王為什麼就不能當呢?

文帝也深知這一點,他知道自己只是藉著平定“諸呂之亂”的契機才登上的皇位,所以他對於劉姓諸王採取的都是拉攏政策,不能也不敢和他們翻臉,就更別說是削藩了。

但到了他的兒子景帝掌權時,就不是這樣了,景帝對文帝的那一套很不以為然。甚至在他還是太子的時候,就曾因下棋與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漢朝諸王嫡子也可稱太子)發生爭執,並失手砸死了劉賢。

所以後來景帝在晁錯的建議下推行削藩時,劉濞是第一個反對的,你打死我兒子不算,還要削我的地?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就聯合六個王反了,史稱“七國之亂”
推恩令有如此多的好處,但為何後世君主削藩的時候卻從不用它?

《帝國的興衰》中的劉濞形象

景帝對於這突如其來的叛亂並沒有準備,於是就先把晁錯給滅了族,希望能得到七國的原諒,但吳王卻並不識相,反而得寸進尺,揚言要當東帝

這下子,景帝算是明白了,叛亂一旦開始,就只能通過武力來結束,既然談不攏,那就只好打嘍。

要說這劉濞也是真不經打,才三個月,景帝就平定了叛亂,參與叛亂的七個王也被誅殺殆盡。地方上一度出現了權力的真空,原來統領多郡的大國也都變成了只轄一郡的小王國

可以說,西漢在文帝時期就已經解除了藩王對中央的威脅,等到漢武帝掌權的時候,朝廷已經不用再為藩王造反而操心了。

那武帝為什麼還要削藩呢?難道說武帝心理有問題,喜歡捏軟柿子,非要給諸侯王找不痛快嗎?

當然不是了,武帝要削藩,並不只是為了皇位的穩固,而是要幹一件大事兒,那就是北擊匈奴,徹底解決漢朝北方的威脅。

這也很好理解,一個國家要集中精力幹一件大事兒的時候,自然就應該先把國內的事情料理清楚,以防後院起火。

講到這兒,漢初的政治格局我們也就講的差不多了。與此同時,我們也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推恩令”的作用並不像教科書上所宣揚的那麼大,它充其量只是對景帝削藩政策的一種強化,如果沒有景帝打下的基礎,這樣的政策是斷然推行不下去的。
推恩令有如此多的好處,但為何後世君主削藩的時候卻從不用它?

陳寶國版漢武帝

這也就解釋了我們題目中所提出的問題,不是後世君王不想用,而是實在用不了啊。

削藩的皇帝面臨的最起碼是景帝那樣的局面,你要不削藩那就看著藩王日益壯大,你要是削了藩,那就得做好和他們翻臉打仗的準備。

在削藩這個問題上根本就不存在和平解決的可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這也是中國兩千多年曆史發展所形成的必然規律。

(喜歡小編這篇文章的請點一下右上角的訂閱,同時也感謝你們看到文章的最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