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

諸侯國問題一直是西漢時期一個讓諸位皇帝頭疼的大問題。從劉邦分封異姓王開始,諸侯勢力就開始尾大不掉。劉邦在滅韓信、英布、彭越等異姓諸侯之後,又分封大量的劉氏諸侯。劉邦認為劉氏諸侯可以屏藩帝室而無離心背德之虞,因此殺白馬為盟,黎氏“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然這些異姓王在羽翼豐滿之後,就開始作威作福,甚至和中央分庭抗禮。因而從漢文帝開始,漢朝中央就開始實行削藩,而“推恩令”便成為了削藩中最有效的一種手段之一。

一,削藩策的前身: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推恩令這個政策也就是通過分封諸侯王子弟的方法使得地方的諸侯國不斷被分小。推恩令的正式實行是在漢武帝時期,不過實際上早在漢文帝時期就已經開始又局部推行,但是政策名稱並未形成。而提出相關措施的便是西漢的著名的政治家賈誼。

"

諸侯國問題一直是西漢時期一個讓諸位皇帝頭疼的大問題。從劉邦分封異姓王開始,諸侯勢力就開始尾大不掉。劉邦在滅韓信、英布、彭越等異姓諸侯之後,又分封大量的劉氏諸侯。劉邦認為劉氏諸侯可以屏藩帝室而無離心背德之虞,因此殺白馬為盟,黎氏“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然這些異姓王在羽翼豐滿之後,就開始作威作福,甚至和中央分庭抗禮。因而從漢文帝開始,漢朝中央就開始實行削藩,而“推恩令”便成為了削藩中最有效的一種手段之一。

一,削藩策的前身: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推恩令這個政策也就是通過分封諸侯王子弟的方法使得地方的諸侯國不斷被分小。推恩令的正式實行是在漢武帝時期,不過實際上早在漢文帝時期就已經開始又局部推行,但是政策名稱並未形成。而提出相關措施的便是西漢的著名的政治家賈誼。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賈誼

賈誼所在的年代正是諸侯國勢力急劇膨脹的時代。由於漢文帝上臺之初,根基未穩,因此也大量分封諸侯,到公元前175年左右已經有了將近20個同姓諸侯,是劉邦時代的兩倍多。這些諸侯國“大者跨州兼郡,連城數十”,甚至不遵從中央號令,“自為法令,擬於天子”。漢文帝時期還出現了濟北王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的叛亂事件。

"

諸侯國問題一直是西漢時期一個讓諸位皇帝頭疼的大問題。從劉邦分封異姓王開始,諸侯勢力就開始尾大不掉。劉邦在滅韓信、英布、彭越等異姓諸侯之後,又分封大量的劉氏諸侯。劉邦認為劉氏諸侯可以屏藩帝室而無離心背德之虞,因此殺白馬為盟,黎氏“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然這些異姓王在羽翼豐滿之後,就開始作威作福,甚至和中央分庭抗禮。因而從漢文帝開始,漢朝中央就開始實行削藩,而“推恩令”便成為了削藩中最有效的一種手段之一。

一,削藩策的前身: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推恩令這個政策也就是通過分封諸侯王子弟的方法使得地方的諸侯國不斷被分小。推恩令的正式實行是在漢武帝時期,不過實際上早在漢文帝時期就已經開始又局部推行,但是政策名稱並未形成。而提出相關措施的便是西漢的著名的政治家賈誼。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賈誼

賈誼所在的年代正是諸侯國勢力急劇膨脹的時代。由於漢文帝上臺之初,根基未穩,因此也大量分封諸侯,到公元前175年左右已經有了將近20個同姓諸侯,是劉邦時代的兩倍多。這些諸侯國“大者跨州兼郡,連城數十”,甚至不遵從中央號令,“自為法令,擬於天子”。漢文帝時期還出現了濟北王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的叛亂事件。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漢代前期的諸侯

前174年,濟北王的叛亂被平定,作為樑王太傅的賈誼便向漢文帝上疏了《治安策》。在這篇文章中,他指點江山,陳述天下局勢,認為諸侯國勢力已經到了不得不削的程度。賈誼向漢文帝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其主要措施是規定之後的諸侯王子孫依次瓜分封國土地,直到地盡而止。這樣會導致諸侯數量越來越多,但是勢力卻越來越小。最終讓“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射並進,而歸命天子”。

"

諸侯國問題一直是西漢時期一個讓諸位皇帝頭疼的大問題。從劉邦分封異姓王開始,諸侯勢力就開始尾大不掉。劉邦在滅韓信、英布、彭越等異姓諸侯之後,又分封大量的劉氏諸侯。劉邦認為劉氏諸侯可以屏藩帝室而無離心背德之虞,因此殺白馬為盟,黎氏“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然這些異姓王在羽翼豐滿之後,就開始作威作福,甚至和中央分庭抗禮。因而從漢文帝開始,漢朝中央就開始實行削藩,而“推恩令”便成為了削藩中最有效的一種手段之一。

一,削藩策的前身: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推恩令這個政策也就是通過分封諸侯王子弟的方法使得地方的諸侯國不斷被分小。推恩令的正式實行是在漢武帝時期,不過實際上早在漢文帝時期就已經開始又局部推行,但是政策名稱並未形成。而提出相關措施的便是西漢的著名的政治家賈誼。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賈誼

賈誼所在的年代正是諸侯國勢力急劇膨脹的時代。由於漢文帝上臺之初,根基未穩,因此也大量分封諸侯,到公元前175年左右已經有了將近20個同姓諸侯,是劉邦時代的兩倍多。這些諸侯國“大者跨州兼郡,連城數十”,甚至不遵從中央號令,“自為法令,擬於天子”。漢文帝時期還出現了濟北王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的叛亂事件。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漢代前期的諸侯

前174年,濟北王的叛亂被平定,作為樑王太傅的賈誼便向漢文帝上疏了《治安策》。在這篇文章中,他指點江山,陳述天下局勢,認為諸侯國勢力已經到了不得不削的程度。賈誼向漢文帝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其主要措施是規定之後的諸侯王子孫依次瓜分封國土地,直到地盡而止。這樣會導致諸侯數量越來越多,但是勢力卻越來越小。最終讓“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射並進,而歸命天子”。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影視作品中的漢文帝

漢文帝聽從了賈誼的建議,不久就將齊國一分為六,將淮南國一分為三。不過由於當時諸侯國很強,僅採取這樣的措施不僅不能抑制諸侯國的膨脹,反而會加快其叛亂步伐。漢景帝時,晁錯強行推行了“削藩策”,引發了“七國之亂”。

前154年,叛亂被平定,諸侯國的勢力受到了嚴重的削弱,漢景帝因此開始推行更大規模的削藩,其措施依然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他在吳、楚、趙、齊四國之地又分封了13個皇子為諸侯,並且規定諸侯王侯不得干預封國政務,剝削諸侯對封國官員的任免權,使他們僅能享受相應的“衣食租稅”。這些措施使得諸侯王再也無法和中央對抗了。

"

諸侯國問題一直是西漢時期一個讓諸位皇帝頭疼的大問題。從劉邦分封異姓王開始,諸侯勢力就開始尾大不掉。劉邦在滅韓信、英布、彭越等異姓諸侯之後,又分封大量的劉氏諸侯。劉邦認為劉氏諸侯可以屏藩帝室而無離心背德之虞,因此殺白馬為盟,黎氏“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然這些異姓王在羽翼豐滿之後,就開始作威作福,甚至和中央分庭抗禮。因而從漢文帝開始,漢朝中央就開始實行削藩,而“推恩令”便成為了削藩中最有效的一種手段之一。

一,削藩策的前身: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推恩令這個政策也就是通過分封諸侯王子弟的方法使得地方的諸侯國不斷被分小。推恩令的正式實行是在漢武帝時期,不過實際上早在漢文帝時期就已經開始又局部推行,但是政策名稱並未形成。而提出相關措施的便是西漢的著名的政治家賈誼。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賈誼

賈誼所在的年代正是諸侯國勢力急劇膨脹的時代。由於漢文帝上臺之初,根基未穩,因此也大量分封諸侯,到公元前175年左右已經有了將近20個同姓諸侯,是劉邦時代的兩倍多。這些諸侯國“大者跨州兼郡,連城數十”,甚至不遵從中央號令,“自為法令,擬於天子”。漢文帝時期還出現了濟北王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的叛亂事件。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漢代前期的諸侯

前174年,濟北王的叛亂被平定,作為樑王太傅的賈誼便向漢文帝上疏了《治安策》。在這篇文章中,他指點江山,陳述天下局勢,認為諸侯國勢力已經到了不得不削的程度。賈誼向漢文帝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其主要措施是規定之後的諸侯王子孫依次瓜分封國土地,直到地盡而止。這樣會導致諸侯數量越來越多,但是勢力卻越來越小。最終讓“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射並進,而歸命天子”。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影視作品中的漢文帝

漢文帝聽從了賈誼的建議,不久就將齊國一分為六,將淮南國一分為三。不過由於當時諸侯國很強,僅採取這樣的措施不僅不能抑制諸侯國的膨脹,反而會加快其叛亂步伐。漢景帝時,晁錯強行推行了“削藩策”,引發了“七國之亂”。

前154年,叛亂被平定,諸侯國的勢力受到了嚴重的削弱,漢景帝因此開始推行更大規模的削藩,其措施依然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他在吳、楚、趙、齊四國之地又分封了13個皇子為諸侯,並且規定諸侯王侯不得干預封國政務,剝削諸侯對封國官員的任免權,使他們僅能享受相應的“衣食租稅”。這些措施使得諸侯王再也無法和中央對抗了。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七國之亂地圖

二,漢武帝時期,推恩令的正式推行

漢武帝上臺之時,諸侯王已經無力抗衡中央,然而他們依然破壞者正常的統治秩序。其主要的表現有:一,企圖謀反,如淮南王、衡山王等;二,企圖擺脫中央控制,諸侯王會經常謀殺中央派來的相,如膠西王“殺傷兩千石甚眾”;第三,驕奢淫逸,敗壞倫理綱常,違法亂紀等,甚至殺人掠貨。因此在武帝繼位不久,大臣們就不斷建議採取強硬的政策來削藩。其中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

"

諸侯國問題一直是西漢時期一個讓諸位皇帝頭疼的大問題。從劉邦分封異姓王開始,諸侯勢力就開始尾大不掉。劉邦在滅韓信、英布、彭越等異姓諸侯之後,又分封大量的劉氏諸侯。劉邦認為劉氏諸侯可以屏藩帝室而無離心背德之虞,因此殺白馬為盟,黎氏“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然這些異姓王在羽翼豐滿之後,就開始作威作福,甚至和中央分庭抗禮。因而從漢文帝開始,漢朝中央就開始實行削藩,而“推恩令”便成為了削藩中最有效的一種手段之一。

一,削藩策的前身: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推恩令這個政策也就是通過分封諸侯王子弟的方法使得地方的諸侯國不斷被分小。推恩令的正式實行是在漢武帝時期,不過實際上早在漢文帝時期就已經開始又局部推行,但是政策名稱並未形成。而提出相關措施的便是西漢的著名的政治家賈誼。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賈誼

賈誼所在的年代正是諸侯國勢力急劇膨脹的時代。由於漢文帝上臺之初,根基未穩,因此也大量分封諸侯,到公元前175年左右已經有了將近20個同姓諸侯,是劉邦時代的兩倍多。這些諸侯國“大者跨州兼郡,連城數十”,甚至不遵從中央號令,“自為法令,擬於天子”。漢文帝時期還出現了濟北王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的叛亂事件。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漢代前期的諸侯

前174年,濟北王的叛亂被平定,作為樑王太傅的賈誼便向漢文帝上疏了《治安策》。在這篇文章中,他指點江山,陳述天下局勢,認為諸侯國勢力已經到了不得不削的程度。賈誼向漢文帝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其主要措施是規定之後的諸侯王子孫依次瓜分封國土地,直到地盡而止。這樣會導致諸侯數量越來越多,但是勢力卻越來越小。最終讓“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射並進,而歸命天子”。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影視作品中的漢文帝

漢文帝聽從了賈誼的建議,不久就將齊國一分為六,將淮南國一分為三。不過由於當時諸侯國很強,僅採取這樣的措施不僅不能抑制諸侯國的膨脹,反而會加快其叛亂步伐。漢景帝時,晁錯強行推行了“削藩策”,引發了“七國之亂”。

前154年,叛亂被平定,諸侯國的勢力受到了嚴重的削弱,漢景帝因此開始推行更大規模的削藩,其措施依然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他在吳、楚、趙、齊四國之地又分封了13個皇子為諸侯,並且規定諸侯王侯不得干預封國政務,剝削諸侯對封國官員的任免權,使他們僅能享受相應的“衣食租稅”。這些措施使得諸侯王再也無法和中央對抗了。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七國之亂地圖

二,漢武帝時期,推恩令的正式推行

漢武帝上臺之時,諸侯王已經無力抗衡中央,然而他們依然破壞者正常的統治秩序。其主要的表現有:一,企圖謀反,如淮南王、衡山王等;二,企圖擺脫中央控制,諸侯王會經常謀殺中央派來的相,如膠西王“殺傷兩千石甚眾”;第三,驕奢淫逸,敗壞倫理綱常,違法亂紀等,甚至殺人掠貨。因此在武帝繼位不久,大臣們就不斷建議採取強硬的政策來削藩。其中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漢武帝像

“推恩令”之名來源於“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 。從這句話來看,推恩令的政策原本並非是強制推行,而是讓諸侯王自己決定是否將土地分給子弟為侯。

按照傳統,應當由嫡長子繼承諸侯王位。但個別諸侯王對子弟有憐愛之心,不願他們淪為庶民,因而也願意實行推恩令。而諸侯王的子弟也十分支持推恩令,“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因此推恩令在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魯王、樑王、城陽王等主動要求分封子弟為侯。自元朔二年到元鼎五年的15年間 大約有12個諸侯王國先後執行了推恩令,推恩分封列侯達150多位。

"

諸侯國問題一直是西漢時期一個讓諸位皇帝頭疼的大問題。從劉邦分封異姓王開始,諸侯勢力就開始尾大不掉。劉邦在滅韓信、英布、彭越等異姓諸侯之後,又分封大量的劉氏諸侯。劉邦認為劉氏諸侯可以屏藩帝室而無離心背德之虞,因此殺白馬為盟,黎氏“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然這些異姓王在羽翼豐滿之後,就開始作威作福,甚至和中央分庭抗禮。因而從漢文帝開始,漢朝中央就開始實行削藩,而“推恩令”便成為了削藩中最有效的一種手段之一。

一,削藩策的前身: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推恩令這個政策也就是通過分封諸侯王子弟的方法使得地方的諸侯國不斷被分小。推恩令的正式實行是在漢武帝時期,不過實際上早在漢文帝時期就已經開始又局部推行,但是政策名稱並未形成。而提出相關措施的便是西漢的著名的政治家賈誼。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賈誼

賈誼所在的年代正是諸侯國勢力急劇膨脹的時代。由於漢文帝上臺之初,根基未穩,因此也大量分封諸侯,到公元前175年左右已經有了將近20個同姓諸侯,是劉邦時代的兩倍多。這些諸侯國“大者跨州兼郡,連城數十”,甚至不遵從中央號令,“自為法令,擬於天子”。漢文帝時期還出現了濟北王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的叛亂事件。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漢代前期的諸侯

前174年,濟北王的叛亂被平定,作為樑王太傅的賈誼便向漢文帝上疏了《治安策》。在這篇文章中,他指點江山,陳述天下局勢,認為諸侯國勢力已經到了不得不削的程度。賈誼向漢文帝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其主要措施是規定之後的諸侯王子孫依次瓜分封國土地,直到地盡而止。這樣會導致諸侯數量越來越多,但是勢力卻越來越小。最終讓“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射並進,而歸命天子”。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影視作品中的漢文帝

漢文帝聽從了賈誼的建議,不久就將齊國一分為六,將淮南國一分為三。不過由於當時諸侯國很強,僅採取這樣的措施不僅不能抑制諸侯國的膨脹,反而會加快其叛亂步伐。漢景帝時,晁錯強行推行了“削藩策”,引發了“七國之亂”。

前154年,叛亂被平定,諸侯國的勢力受到了嚴重的削弱,漢景帝因此開始推行更大規模的削藩,其措施依然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他在吳、楚、趙、齊四國之地又分封了13個皇子為諸侯,並且規定諸侯王侯不得干預封國政務,剝削諸侯對封國官員的任免權,使他們僅能享受相應的“衣食租稅”。這些措施使得諸侯王再也無法和中央對抗了。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七國之亂地圖

二,漢武帝時期,推恩令的正式推行

漢武帝上臺之時,諸侯王已經無力抗衡中央,然而他們依然破壞者正常的統治秩序。其主要的表現有:一,企圖謀反,如淮南王、衡山王等;二,企圖擺脫中央控制,諸侯王會經常謀殺中央派來的相,如膠西王“殺傷兩千石甚眾”;第三,驕奢淫逸,敗壞倫理綱常,違法亂紀等,甚至殺人掠貨。因此在武帝繼位不久,大臣們就不斷建議採取強硬的政策來削藩。其中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漢武帝像

“推恩令”之名來源於“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 。從這句話來看,推恩令的政策原本並非是強制推行,而是讓諸侯王自己決定是否將土地分給子弟為侯。

按照傳統,應當由嫡長子繼承諸侯王位。但個別諸侯王對子弟有憐愛之心,不願他們淪為庶民,因而也願意實行推恩令。而諸侯王的子弟也十分支持推恩令,“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因此推恩令在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魯王、樑王、城陽王等主動要求分封子弟為侯。自元朔二年到元鼎五年的15年間 大約有12個諸侯王國先後執行了推恩令,推恩分封列侯達150多位。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推恩令示意圖

漢武帝后期,推恩令的推行卻放緩了。其原因在於漢武帝實行了“酎金案”的殘酷手段。漢文帝曾,每年八月在長安祭高祖廟獻酎飲酎時,諸侯王侯都要獻黃金助祭,由少府驗收。漢武帝便藉口諸侯王侯所獻黃金成色不足為由大肆進行削藩。

"

諸侯國問題一直是西漢時期一個讓諸位皇帝頭疼的大問題。從劉邦分封異姓王開始,諸侯勢力就開始尾大不掉。劉邦在滅韓信、英布、彭越等異姓諸侯之後,又分封大量的劉氏諸侯。劉邦認為劉氏諸侯可以屏藩帝室而無離心背德之虞,因此殺白馬為盟,黎氏“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然這些異姓王在羽翼豐滿之後,就開始作威作福,甚至和中央分庭抗禮。因而從漢文帝開始,漢朝中央就開始實行削藩,而“推恩令”便成為了削藩中最有效的一種手段之一。

一,削藩策的前身: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推恩令這個政策也就是通過分封諸侯王子弟的方法使得地方的諸侯國不斷被分小。推恩令的正式實行是在漢武帝時期,不過實際上早在漢文帝時期就已經開始又局部推行,但是政策名稱並未形成。而提出相關措施的便是西漢的著名的政治家賈誼。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賈誼

賈誼所在的年代正是諸侯國勢力急劇膨脹的時代。由於漢文帝上臺之初,根基未穩,因此也大量分封諸侯,到公元前175年左右已經有了將近20個同姓諸侯,是劉邦時代的兩倍多。這些諸侯國“大者跨州兼郡,連城數十”,甚至不遵從中央號令,“自為法令,擬於天子”。漢文帝時期還出現了濟北王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的叛亂事件。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漢代前期的諸侯

前174年,濟北王的叛亂被平定,作為樑王太傅的賈誼便向漢文帝上疏了《治安策》。在這篇文章中,他指點江山,陳述天下局勢,認為諸侯國勢力已經到了不得不削的程度。賈誼向漢文帝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其主要措施是規定之後的諸侯王子孫依次瓜分封國土地,直到地盡而止。這樣會導致諸侯數量越來越多,但是勢力卻越來越小。最終讓“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射並進,而歸命天子”。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影視作品中的漢文帝

漢文帝聽從了賈誼的建議,不久就將齊國一分為六,將淮南國一分為三。不過由於當時諸侯國很強,僅採取這樣的措施不僅不能抑制諸侯國的膨脹,反而會加快其叛亂步伐。漢景帝時,晁錯強行推行了“削藩策”,引發了“七國之亂”。

前154年,叛亂被平定,諸侯國的勢力受到了嚴重的削弱,漢景帝因此開始推行更大規模的削藩,其措施依然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他在吳、楚、趙、齊四國之地又分封了13個皇子為諸侯,並且規定諸侯王侯不得干預封國政務,剝削諸侯對封國官員的任免權,使他們僅能享受相應的“衣食租稅”。這些措施使得諸侯王再也無法和中央對抗了。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七國之亂地圖

二,漢武帝時期,推恩令的正式推行

漢武帝上臺之時,諸侯王已經無力抗衡中央,然而他們依然破壞者正常的統治秩序。其主要的表現有:一,企圖謀反,如淮南王、衡山王等;二,企圖擺脫中央控制,諸侯王會經常謀殺中央派來的相,如膠西王“殺傷兩千石甚眾”;第三,驕奢淫逸,敗壞倫理綱常,違法亂紀等,甚至殺人掠貨。因此在武帝繼位不久,大臣們就不斷建議採取強硬的政策來削藩。其中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漢武帝像

“推恩令”之名來源於“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 。從這句話來看,推恩令的政策原本並非是強制推行,而是讓諸侯王自己決定是否將土地分給子弟為侯。

按照傳統,應當由嫡長子繼承諸侯王位。但個別諸侯王對子弟有憐愛之心,不願他們淪為庶民,因而也願意實行推恩令。而諸侯王的子弟也十分支持推恩令,“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因此推恩令在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魯王、樑王、城陽王等主動要求分封子弟為侯。自元朔二年到元鼎五年的15年間 大約有12個諸侯王國先後執行了推恩令,推恩分封列侯達150多位。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推恩令示意圖

漢武帝后期,推恩令的推行卻放緩了。其原因在於漢武帝實行了“酎金案”的殘酷手段。漢文帝曾,每年八月在長安祭高祖廟獻酎飲酎時,諸侯王侯都要獻黃金助祭,由少府驗收。漢武帝便藉口諸侯王侯所獻黃金成色不足為由大肆進行削藩。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僅元鼎五年就剝奪了 1 06位列侯的爵位,其中城陽國的支系3 4侯中有1 9人在“酎金案”中被奪爵。漢武帝如此強行的手段必然又會引發諸侯國的懷疑,大大降低了諸侯王侯推行推恩令的熱情。因此從自元鼎五年到武帝駕崩的2 5 年間,實行推恩分封為列侯僅有7位。

三,“王位更迭分封”的實行

武帝之後,推恩令繼續推進,“自昭宣迄於哀平 ,代有封建”。 而這時候的推恩令和漢武帝時期又有了一些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推恩令主要集中在諸侯王位更迭之際進行了分封,我們就將這種分封叫做“王位更迭分封”。根據《漢書• 王子侯表》的記載 ,“酎金案”發生後,西漢共推恩分封列侯181 位 ,而其中“王位更迭分封”就有78 位,約佔43%。而在“酎金案”之前,“王位更迭分封”的列侯僅有1 0位 ,只佔分封總數的7. 2 % 。可見“王位更迭分封”在西漢後期在推行推恩令中的作用巨大。

"

諸侯國問題一直是西漢時期一個讓諸位皇帝頭疼的大問題。從劉邦分封異姓王開始,諸侯勢力就開始尾大不掉。劉邦在滅韓信、英布、彭越等異姓諸侯之後,又分封大量的劉氏諸侯。劉邦認為劉氏諸侯可以屏藩帝室而無離心背德之虞,因此殺白馬為盟,黎氏“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然這些異姓王在羽翼豐滿之後,就開始作威作福,甚至和中央分庭抗禮。因而從漢文帝開始,漢朝中央就開始實行削藩,而“推恩令”便成為了削藩中最有效的一種手段之一。

一,削藩策的前身: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推恩令這個政策也就是通過分封諸侯王子弟的方法使得地方的諸侯國不斷被分小。推恩令的正式實行是在漢武帝時期,不過實際上早在漢文帝時期就已經開始又局部推行,但是政策名稱並未形成。而提出相關措施的便是西漢的著名的政治家賈誼。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賈誼

賈誼所在的年代正是諸侯國勢力急劇膨脹的時代。由於漢文帝上臺之初,根基未穩,因此也大量分封諸侯,到公元前175年左右已經有了將近20個同姓諸侯,是劉邦時代的兩倍多。這些諸侯國“大者跨州兼郡,連城數十”,甚至不遵從中央號令,“自為法令,擬於天子”。漢文帝時期還出現了濟北王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的叛亂事件。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漢代前期的諸侯

前174年,濟北王的叛亂被平定,作為樑王太傅的賈誼便向漢文帝上疏了《治安策》。在這篇文章中,他指點江山,陳述天下局勢,認為諸侯國勢力已經到了不得不削的程度。賈誼向漢文帝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其主要措施是規定之後的諸侯王子孫依次瓜分封國土地,直到地盡而止。這樣會導致諸侯數量越來越多,但是勢力卻越來越小。最終讓“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射並進,而歸命天子”。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影視作品中的漢文帝

漢文帝聽從了賈誼的建議,不久就將齊國一分為六,將淮南國一分為三。不過由於當時諸侯國很強,僅採取這樣的措施不僅不能抑制諸侯國的膨脹,反而會加快其叛亂步伐。漢景帝時,晁錯強行推行了“削藩策”,引發了“七國之亂”。

前154年,叛亂被平定,諸侯國的勢力受到了嚴重的削弱,漢景帝因此開始推行更大規模的削藩,其措施依然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他在吳、楚、趙、齊四國之地又分封了13個皇子為諸侯,並且規定諸侯王侯不得干預封國政務,剝削諸侯對封國官員的任免權,使他們僅能享受相應的“衣食租稅”。這些措施使得諸侯王再也無法和中央對抗了。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七國之亂地圖

二,漢武帝時期,推恩令的正式推行

漢武帝上臺之時,諸侯王已經無力抗衡中央,然而他們依然破壞者正常的統治秩序。其主要的表現有:一,企圖謀反,如淮南王、衡山王等;二,企圖擺脫中央控制,諸侯王會經常謀殺中央派來的相,如膠西王“殺傷兩千石甚眾”;第三,驕奢淫逸,敗壞倫理綱常,違法亂紀等,甚至殺人掠貨。因此在武帝繼位不久,大臣們就不斷建議採取強硬的政策來削藩。其中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漢武帝像

“推恩令”之名來源於“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 。從這句話來看,推恩令的政策原本並非是強制推行,而是讓諸侯王自己決定是否將土地分給子弟為侯。

按照傳統,應當由嫡長子繼承諸侯王位。但個別諸侯王對子弟有憐愛之心,不願他們淪為庶民,因而也願意實行推恩令。而諸侯王的子弟也十分支持推恩令,“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因此推恩令在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魯王、樑王、城陽王等主動要求分封子弟為侯。自元朔二年到元鼎五年的15年間 大約有12個諸侯王國先後執行了推恩令,推恩分封列侯達150多位。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推恩令示意圖

漢武帝后期,推恩令的推行卻放緩了。其原因在於漢武帝實行了“酎金案”的殘酷手段。漢文帝曾,每年八月在長安祭高祖廟獻酎飲酎時,諸侯王侯都要獻黃金助祭,由少府驗收。漢武帝便藉口諸侯王侯所獻黃金成色不足為由大肆進行削藩。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僅元鼎五年就剝奪了 1 06位列侯的爵位,其中城陽國的支系3 4侯中有1 9人在“酎金案”中被奪爵。漢武帝如此強行的手段必然又會引發諸侯國的懷疑,大大降低了諸侯王侯推行推恩令的熱情。因此從自元鼎五年到武帝駕崩的2 5 年間,實行推恩分封為列侯僅有7位。

三,“王位更迭分封”的實行

武帝之後,推恩令繼續推進,“自昭宣迄於哀平 ,代有封建”。 而這時候的推恩令和漢武帝時期又有了一些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推恩令主要集中在諸侯王位更迭之際進行了分封,我們就將這種分封叫做“王位更迭分封”。根據《漢書• 王子侯表》的記載 ,“酎金案”發生後,西漢共推恩分封列侯181 位 ,而其中“王位更迭分封”就有78 位,約佔43%。而在“酎金案”之前,“王位更迭分封”的列侯僅有1 0位 ,只佔分封總數的7. 2 % 。可見“王位更迭分封”在西漢後期在推行推恩令中的作用巨大。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王位更迭分封”和諸侯王繼承製度的改變有著重大的關係。嚴格的傳統上來說,諸侯國的王位必須由嫡長子來繼承。但是漢代的法律對此作了一些規定,也就是嫡長子犯法了就無法繼承王位。由此,這個規定給庶子帶來了繼承王位的希望。

在諸侯王去世的時候,封國內部的矛盾就會爆發,嫡長子和庶子之間就會為了爭奪王位而鬥爭。其嫡長子為了拉攏各位庶子,必然會奉行推恩令來獲得支持。而庶子們為了爭取王位,也會盡力揭發長子的犯罪行為。同時,為了獲得王位,子弟們往往答應將部分土地給予郡縣,以討好皇帝、刺史等。因此,在這個王位更替的時期,正是推恩令大規模推行的時期。

"

諸侯國問題一直是西漢時期一個讓諸位皇帝頭疼的大問題。從劉邦分封異姓王開始,諸侯勢力就開始尾大不掉。劉邦在滅韓信、英布、彭越等異姓諸侯之後,又分封大量的劉氏諸侯。劉邦認為劉氏諸侯可以屏藩帝室而無離心背德之虞,因此殺白馬為盟,黎氏“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然這些異姓王在羽翼豐滿之後,就開始作威作福,甚至和中央分庭抗禮。因而從漢文帝開始,漢朝中央就開始實行削藩,而“推恩令”便成為了削藩中最有效的一種手段之一。

一,削藩策的前身: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推恩令這個政策也就是通過分封諸侯王子弟的方法使得地方的諸侯國不斷被分小。推恩令的正式實行是在漢武帝時期,不過實際上早在漢文帝時期就已經開始又局部推行,但是政策名稱並未形成。而提出相關措施的便是西漢的著名的政治家賈誼。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賈誼

賈誼所在的年代正是諸侯國勢力急劇膨脹的時代。由於漢文帝上臺之初,根基未穩,因此也大量分封諸侯,到公元前175年左右已經有了將近20個同姓諸侯,是劉邦時代的兩倍多。這些諸侯國“大者跨州兼郡,連城數十”,甚至不遵從中央號令,“自為法令,擬於天子”。漢文帝時期還出現了濟北王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的叛亂事件。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漢代前期的諸侯

前174年,濟北王的叛亂被平定,作為樑王太傅的賈誼便向漢文帝上疏了《治安策》。在這篇文章中,他指點江山,陳述天下局勢,認為諸侯國勢力已經到了不得不削的程度。賈誼向漢文帝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其主要措施是規定之後的諸侯王子孫依次瓜分封國土地,直到地盡而止。這樣會導致諸侯數量越來越多,但是勢力卻越來越小。最終讓“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射並進,而歸命天子”。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影視作品中的漢文帝

漢文帝聽從了賈誼的建議,不久就將齊國一分為六,將淮南國一分為三。不過由於當時諸侯國很強,僅採取這樣的措施不僅不能抑制諸侯國的膨脹,反而會加快其叛亂步伐。漢景帝時,晁錯強行推行了“削藩策”,引發了“七國之亂”。

前154年,叛亂被平定,諸侯國的勢力受到了嚴重的削弱,漢景帝因此開始推行更大規模的削藩,其措施依然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他在吳、楚、趙、齊四國之地又分封了13個皇子為諸侯,並且規定諸侯王侯不得干預封國政務,剝削諸侯對封國官員的任免權,使他們僅能享受相應的“衣食租稅”。這些措施使得諸侯王再也無法和中央對抗了。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七國之亂地圖

二,漢武帝時期,推恩令的正式推行

漢武帝上臺之時,諸侯王已經無力抗衡中央,然而他們依然破壞者正常的統治秩序。其主要的表現有:一,企圖謀反,如淮南王、衡山王等;二,企圖擺脫中央控制,諸侯王會經常謀殺中央派來的相,如膠西王“殺傷兩千石甚眾”;第三,驕奢淫逸,敗壞倫理綱常,違法亂紀等,甚至殺人掠貨。因此在武帝繼位不久,大臣們就不斷建議採取強硬的政策來削藩。其中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漢武帝像

“推恩令”之名來源於“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 。從這句話來看,推恩令的政策原本並非是強制推行,而是讓諸侯王自己決定是否將土地分給子弟為侯。

按照傳統,應當由嫡長子繼承諸侯王位。但個別諸侯王對子弟有憐愛之心,不願他們淪為庶民,因而也願意實行推恩令。而諸侯王的子弟也十分支持推恩令,“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因此推恩令在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魯王、樑王、城陽王等主動要求分封子弟為侯。自元朔二年到元鼎五年的15年間 大約有12個諸侯王國先後執行了推恩令,推恩分封列侯達150多位。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推恩令示意圖

漢武帝后期,推恩令的推行卻放緩了。其原因在於漢武帝實行了“酎金案”的殘酷手段。漢文帝曾,每年八月在長安祭高祖廟獻酎飲酎時,諸侯王侯都要獻黃金助祭,由少府驗收。漢武帝便藉口諸侯王侯所獻黃金成色不足為由大肆進行削藩。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僅元鼎五年就剝奪了 1 06位列侯的爵位,其中城陽國的支系3 4侯中有1 9人在“酎金案”中被奪爵。漢武帝如此強行的手段必然又會引發諸侯國的懷疑,大大降低了諸侯王侯推行推恩令的熱情。因此從自元鼎五年到武帝駕崩的2 5 年間,實行推恩分封為列侯僅有7位。

三,“王位更迭分封”的實行

武帝之後,推恩令繼續推進,“自昭宣迄於哀平 ,代有封建”。 而這時候的推恩令和漢武帝時期又有了一些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推恩令主要集中在諸侯王位更迭之際進行了分封,我們就將這種分封叫做“王位更迭分封”。根據《漢書• 王子侯表》的記載 ,“酎金案”發生後,西漢共推恩分封列侯181 位 ,而其中“王位更迭分封”就有78 位,約佔43%。而在“酎金案”之前,“王位更迭分封”的列侯僅有1 0位 ,只佔分封總數的7. 2 % 。可見“王位更迭分封”在西漢後期在推行推恩令中的作用巨大。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王位更迭分封”和諸侯王繼承製度的改變有著重大的關係。嚴格的傳統上來說,諸侯國的王位必須由嫡長子來繼承。但是漢代的法律對此作了一些規定,也就是嫡長子犯法了就無法繼承王位。由此,這個規定給庶子帶來了繼承王位的希望。

在諸侯王去世的時候,封國內部的矛盾就會爆發,嫡長子和庶子之間就會為了爭奪王位而鬥爭。其嫡長子為了拉攏各位庶子,必然會奉行推恩令來獲得支持。而庶子們為了爭取王位,也會盡力揭發長子的犯罪行為。同時,為了獲得王位,子弟們往往答應將部分土地給予郡縣,以討好皇帝、刺史等。因此,在這個王位更替的時期,正是推恩令大規模推行的時期。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海昏侯墓

漢武帝“酎金案”後,以“王位更迭分封”為主流的推恩令得意大規模的實行,使得諸侯國的勢力基本被消除。同時,通過諸侯國內部的矛盾來推行推恩令,化解了由“酎金案” 加劇的捍衛王國利益與執行推恩分封之間的矛盾性。藉助王國支庶子弟的覬覦之心,將矛盾成功轉向王國內部,假借推恩之名,行分裂王國之實。這樣的措施既避免了中央和王國和對抗,還增強了中央的仁德之名,可謂一舉兩得。

"

諸侯國問題一直是西漢時期一個讓諸位皇帝頭疼的大問題。從劉邦分封異姓王開始,諸侯勢力就開始尾大不掉。劉邦在滅韓信、英布、彭越等異姓諸侯之後,又分封大量的劉氏諸侯。劉邦認為劉氏諸侯可以屏藩帝室而無離心背德之虞,因此殺白馬為盟,黎氏“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然這些異姓王在羽翼豐滿之後,就開始作威作福,甚至和中央分庭抗禮。因而從漢文帝開始,漢朝中央就開始實行削藩,而“推恩令”便成為了削藩中最有效的一種手段之一。

一,削藩策的前身: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推恩令這個政策也就是通過分封諸侯王子弟的方法使得地方的諸侯國不斷被分小。推恩令的正式實行是在漢武帝時期,不過實際上早在漢文帝時期就已經開始又局部推行,但是政策名稱並未形成。而提出相關措施的便是西漢的著名的政治家賈誼。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賈誼

賈誼所在的年代正是諸侯國勢力急劇膨脹的時代。由於漢文帝上臺之初,根基未穩,因此也大量分封諸侯,到公元前175年左右已經有了將近20個同姓諸侯,是劉邦時代的兩倍多。這些諸侯國“大者跨州兼郡,連城數十”,甚至不遵從中央號令,“自為法令,擬於天子”。漢文帝時期還出現了濟北王劉興居和淮南王劉長的叛亂事件。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漢代前期的諸侯

前174年,濟北王的叛亂被平定,作為樑王太傅的賈誼便向漢文帝上疏了《治安策》。在這篇文章中,他指點江山,陳述天下局勢,認為諸侯國勢力已經到了不得不削的程度。賈誼向漢文帝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其主要措施是規定之後的諸侯王子孫依次瓜分封國土地,直到地盡而止。這樣會導致諸侯數量越來越多,但是勢力卻越來越小。最終讓“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射並進,而歸命天子”。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影視作品中的漢文帝

漢文帝聽從了賈誼的建議,不久就將齊國一分為六,將淮南國一分為三。不過由於當時諸侯國很強,僅採取這樣的措施不僅不能抑制諸侯國的膨脹,反而會加快其叛亂步伐。漢景帝時,晁錯強行推行了“削藩策”,引發了“七國之亂”。

前154年,叛亂被平定,諸侯國的勢力受到了嚴重的削弱,漢景帝因此開始推行更大規模的削藩,其措施依然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他在吳、楚、趙、齊四國之地又分封了13個皇子為諸侯,並且規定諸侯王侯不得干預封國政務,剝削諸侯對封國官員的任免權,使他們僅能享受相應的“衣食租稅”。這些措施使得諸侯王再也無法和中央對抗了。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七國之亂地圖

二,漢武帝時期,推恩令的正式推行

漢武帝上臺之時,諸侯王已經無力抗衡中央,然而他們依然破壞者正常的統治秩序。其主要的表現有:一,企圖謀反,如淮南王、衡山王等;二,企圖擺脫中央控制,諸侯王會經常謀殺中央派來的相,如膠西王“殺傷兩千石甚眾”;第三,驕奢淫逸,敗壞倫理綱常,違法亂紀等,甚至殺人掠貨。因此在武帝繼位不久,大臣們就不斷建議採取強硬的政策來削藩。其中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漢武帝像

“推恩令”之名來源於“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 。從這句話來看,推恩令的政策原本並非是強制推行,而是讓諸侯王自己決定是否將土地分給子弟為侯。

按照傳統,應當由嫡長子繼承諸侯王位。但個別諸侯王對子弟有憐愛之心,不願他們淪為庶民,因而也願意實行推恩令。而諸侯王的子弟也十分支持推恩令,“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因此推恩令在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魯王、樑王、城陽王等主動要求分封子弟為侯。自元朔二年到元鼎五年的15年間 大約有12個諸侯王國先後執行了推恩令,推恩分封列侯達150多位。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推恩令示意圖

漢武帝后期,推恩令的推行卻放緩了。其原因在於漢武帝實行了“酎金案”的殘酷手段。漢文帝曾,每年八月在長安祭高祖廟獻酎飲酎時,諸侯王侯都要獻黃金助祭,由少府驗收。漢武帝便藉口諸侯王侯所獻黃金成色不足為由大肆進行削藩。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僅元鼎五年就剝奪了 1 06位列侯的爵位,其中城陽國的支系3 4侯中有1 9人在“酎金案”中被奪爵。漢武帝如此強行的手段必然又會引發諸侯國的懷疑,大大降低了諸侯王侯推行推恩令的熱情。因此從自元鼎五年到武帝駕崩的2 5 年間,實行推恩分封為列侯僅有7位。

三,“王位更迭分封”的實行

武帝之後,推恩令繼續推進,“自昭宣迄於哀平 ,代有封建”。 而這時候的推恩令和漢武帝時期又有了一些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推恩令主要集中在諸侯王位更迭之際進行了分封,我們就將這種分封叫做“王位更迭分封”。根據《漢書• 王子侯表》的記載 ,“酎金案”發生後,西漢共推恩分封列侯181 位 ,而其中“王位更迭分封”就有78 位,約佔43%。而在“酎金案”之前,“王位更迭分封”的列侯僅有1 0位 ,只佔分封總數的7. 2 % 。可見“王位更迭分封”在西漢後期在推行推恩令中的作用巨大。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王位更迭分封”和諸侯王繼承製度的改變有著重大的關係。嚴格的傳統上來說,諸侯國的王位必須由嫡長子來繼承。但是漢代的法律對此作了一些規定,也就是嫡長子犯法了就無法繼承王位。由此,這個規定給庶子帶來了繼承王位的希望。

在諸侯王去世的時候,封國內部的矛盾就會爆發,嫡長子和庶子之間就會為了爭奪王位而鬥爭。其嫡長子為了拉攏各位庶子,必然會奉行推恩令來獲得支持。而庶子們為了爭取王位,也會盡力揭發長子的犯罪行為。同時,為了獲得王位,子弟們往往答應將部分土地給予郡縣,以討好皇帝、刺史等。因此,在這個王位更替的時期,正是推恩令大規模推行的時期。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海昏侯墓

漢武帝“酎金案”後,以“王位更迭分封”為主流的推恩令得意大規模的實行,使得諸侯國的勢力基本被消除。同時,通過諸侯國內部的矛盾來推行推恩令,化解了由“酎金案” 加劇的捍衛王國利益與執行推恩分封之間的矛盾性。藉助王國支庶子弟的覬覦之心,將矛盾成功轉向王國內部,假借推恩之名,行分裂王國之實。這樣的措施既避免了中央和王國和對抗,還增強了中央的仁德之名,可謂一舉兩得。

推恩令在西漢削藩政策中的運用:從諸侯內部瓦解地方勢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