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明明是陽謀,為何諸侯還得執行?

文|小河對岸

周行分封而有八百年天下,秦行郡縣卻二世而亡。故而,在漢朝建立後,鑑於秦帝國孤立無援,以致滅亡過速,而實行郡國並行制。但是,分封同姓雖穩固了漢朝的劉氏江山,卻又因封藩太重,造成了尾大不掉,進而威脅到了朝廷政權的統治。


推恩令明明是陽謀,為何諸侯還得執行?

漢朝徹底解決諸侯問題,是在漢武帝時期,頒行推恩令之後。推恩令,即是讓各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國,分成若干個小國,而由自己的子弟繼承。如此,諸侯國越分越小,再無力對抗中央朝廷。按理說,推恩令並不是隱晦的計策。諸侯們並不傻,身邊更不乏智謀之士,不可能不明白朝廷的意圖。那為何推恩令,卻仍能取得顯著效果呢?


推恩令明明是陽謀,為何諸侯還得執行?

推恩令之所以能取得效果,乃是漢室朝廷與地方諸侯實力對比的變化。漢初分封,諸侯之地佔據天下之半。倘若此時頒行推恩令,諸侯合力對抗,朝廷甚有被顛覆的可能。

正如賈誼在《治安策》中提出的假設:假令悼惠王(劉肥)王齊,元王(劉交)王楚,中子(劉如意)王趙,幽王(劉友)王淮陽,共王(劉恢)王樑,靈王(劉建)王燕,厲王(劉長)王淮南,六、七貴人皆亡恙,當是時陛下(漢文帝)即位,能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


推恩令明明是陽謀,為何諸侯還得執行?

推恩令之所以能取得成效,乃是因襲文景時期的一系列弱藩、削藩政策。漢文帝時期,賈誼鑑於諸侯對朝廷的威脅,而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這實則上就是推恩令的早期理論。不過由於當時的諸侯非常強勢,而漢文帝也是由藩王承繼大統,皇位還不夠穩固,才沒有在天下推行,只是拿對自己威脅比較大的齊國、淮南國開刀。

至漢景帝時期,朝廷政權已穩定下來,又已得到了休養生息。故採納了晁錯的削藩政策,而激起了吳楚七國之亂。就公義而論,吳楚七國之亂,其咎並不在吳楚七國,而在朝廷恃強,公然背信棄義。這也是當吳楚七國打出“清君側、諸晁錯”的旗幟之後,漢景帝腰斬晁錯以塞吳楚七國之口的原因。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吳楚七國戰敗,諸侯再已無力對抗朝廷,只能任由朝廷宰割。


推恩令明明是陽謀,為何諸侯還得執行?

據《漢書·諸侯王表》:故文帝採賈生之議分齊、趙,景帝用晁錯之計削吳、楚。武帝施主父(主父偃)之冊,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陡。而藩國自析。自此以來,齊分為七,趙分為六,樑分為五,淮南分為三。皇子始立者,大國不過十餘城。長沙、燕、代雖有舊名,皆亡南北邊矣。景遭七國之難,抑損諸侯,減黜其官。武有衡山、淮南之謀,作左官之律,設附益之法,諸侯惟得衣食稅租,不與政事。

至於哀、平之際,皆繼體苗裔,親屬疏遠,生於帷牆之中,不為士民所尊,勢與富室亡異。而本朝短世,國統三絕,是故王莽知漢中外殫微,本末俱弱,亡所忌憚,生其奸心。


推恩令明明是陽謀,為何諸侯還得執行?

漢朝的(同姓)諸侯問題,是歷經文、景、武三世,才得以徹底解決,絕非推恩令的一策之功。至漢武帝時期,推恩令已是水到渠成之事。但是,作為我國早期王朝的漢朝,用人制度並不完善。君主最能信賴的人,往往只能是自己的血親與姻親。故西漢王朝的兩大政治支柱,便是諸侯(血親)集團與外戚(姻親)集團。當諸侯(血親)問題被解決之後,就使得外戚(姻親)便失去了制衡力量,而這也是王莽能夠篡漢的原因所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