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

大明王朝有這麼一位皇帝,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他身體肥胖、行動不便,在坐上皇位後僅一年就駕崩了。而更為悲催的是,他之所以能繼承皇位,其中大部分原因還是因為他有一個好兒子。他就是明仁宗——朱高熾

"

大明王朝有這麼一位皇帝,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他身體肥胖、行動不便,在坐上皇位後僅一年就駕崩了。而更為悲催的是,他之所以能繼承皇位,其中大部分原因還是因為他有一個好兒子。他就是明仁宗——朱高熾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明仁宗朱高熾

歷史上這種“過渡性”皇帝其實不只朱高熾一人,我們比較熟悉的是清朝雍正皇帝胤禛,他作為康熙的皇四子,能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皇儲之爭中脫穎而出,固然離不開自身的權謀和努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康熙十分喜愛自己的孫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

而將皇位傳給雍正,也就代表著多年之後,皇位會輪到乾隆頭上,這種隔代指定皇位繼承人的做法看重的是對王朝統治穩固性的長久考慮,但是對於處於“過渡性”皇帝位置上的人而言,也真是“有苦說不出”了。

"

大明王朝有這麼一位皇帝,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他身體肥胖、行動不便,在坐上皇位後僅一年就駕崩了。而更為悲催的是,他之所以能繼承皇位,其中大部分原因還是因為他有一個好兒子。他就是明仁宗——朱高熾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明仁宗朱高熾

歷史上這種“過渡性”皇帝其實不只朱高熾一人,我們比較熟悉的是清朝雍正皇帝胤禛,他作為康熙的皇四子,能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皇儲之爭中脫穎而出,固然離不開自身的權謀和努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康熙十分喜愛自己的孫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

而將皇位傳給雍正,也就代表著多年之後,皇位會輪到乾隆頭上,這種隔代指定皇位繼承人的做法看重的是對王朝統治穩固性的長久考慮,但是對於處於“過渡性”皇帝位置上的人而言,也真是“有苦說不出”了。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雍正皇帝

朱高熾就是這樣,要不是自己培養出了一個優秀的兒子,自己的皇位佷有可能被弟弟搶走。

我們都知道當年朱棣在北京起兵,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攻下南京城,奪走了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在征戰過程中,為朱棣立下頭功的不是大兒子朱高熾,而是二兒子朱高煦。

《明史·朱高煦傳》記載:“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從,嘗為軍鋒。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隻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

可見在朱棣起兵的關鍵時期,陪伴在朱棣身邊衝鋒陷陣的正是朱高煦。他屢次救險,為朱棣最終登上皇位立下了赫赫戰功。戎馬一生的朱棣也十分欣賞自己的這個二兒子,認為朱高煦的英勇很像自己。

"

大明王朝有這麼一位皇帝,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他身體肥胖、行動不便,在坐上皇位後僅一年就駕崩了。而更為悲催的是,他之所以能繼承皇位,其中大部分原因還是因為他有一個好兒子。他就是明仁宗——朱高熾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明仁宗朱高熾

歷史上這種“過渡性”皇帝其實不只朱高熾一人,我們比較熟悉的是清朝雍正皇帝胤禛,他作為康熙的皇四子,能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皇儲之爭中脫穎而出,固然離不開自身的權謀和努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康熙十分喜愛自己的孫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

而將皇位傳給雍正,也就代表著多年之後,皇位會輪到乾隆頭上,這種隔代指定皇位繼承人的做法看重的是對王朝統治穩固性的長久考慮,但是對於處於“過渡性”皇帝位置上的人而言,也真是“有苦說不出”了。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雍正皇帝

朱高熾就是這樣,要不是自己培養出了一個優秀的兒子,自己的皇位佷有可能被弟弟搶走。

我們都知道當年朱棣在北京起兵,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攻下南京城,奪走了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在征戰過程中,為朱棣立下頭功的不是大兒子朱高熾,而是二兒子朱高煦。

《明史·朱高煦傳》記載:“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從,嘗為軍鋒。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隻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

可見在朱棣起兵的關鍵時期,陪伴在朱棣身邊衝鋒陷陣的正是朱高煦。他屢次救險,為朱棣最終登上皇位立下了赫赫戰功。戎馬一生的朱棣也十分欣賞自己的這個二兒子,認為朱高煦的英勇很像自己。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明成祖朱棣

《明史·朱高煦傳》記載:“帝起兵時,次子高煦從戰有功,許以為太子。”

可見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為了犒賞和安撫屢立戰功的朱高煦,朱棣做出“許以太子之位”的承諾也是理所應當的。畢竟擺在當時首要的目標是打贏一場又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硬仗,至於得了天下之後的事,就以後再說了。而這句承諾卻在不經意間埋下了之後皇儲之爭的禍根。

公元1402年,朱棣率軍攻破南京城,長達三年的“靖難之役”最終以朱棣的獲勝而告終,此時擺在朱棣面前的主要難題就是選誰為太子。經過反覆的權衡和思考,兩年後,朱棣最終決定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皇儲之爭。

"

大明王朝有這麼一位皇帝,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他身體肥胖、行動不便,在坐上皇位後僅一年就駕崩了。而更為悲催的是,他之所以能繼承皇位,其中大部分原因還是因為他有一個好兒子。他就是明仁宗——朱高熾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明仁宗朱高熾

歷史上這種“過渡性”皇帝其實不只朱高熾一人,我們比較熟悉的是清朝雍正皇帝胤禛,他作為康熙的皇四子,能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皇儲之爭中脫穎而出,固然離不開自身的權謀和努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康熙十分喜愛自己的孫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

而將皇位傳給雍正,也就代表著多年之後,皇位會輪到乾隆頭上,這種隔代指定皇位繼承人的做法看重的是對王朝統治穩固性的長久考慮,但是對於處於“過渡性”皇帝位置上的人而言,也真是“有苦說不出”了。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雍正皇帝

朱高熾就是這樣,要不是自己培養出了一個優秀的兒子,自己的皇位佷有可能被弟弟搶走。

我們都知道當年朱棣在北京起兵,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攻下南京城,奪走了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在征戰過程中,為朱棣立下頭功的不是大兒子朱高熾,而是二兒子朱高煦。

《明史·朱高煦傳》記載:“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從,嘗為軍鋒。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隻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

可見在朱棣起兵的關鍵時期,陪伴在朱棣身邊衝鋒陷陣的正是朱高煦。他屢次救險,為朱棣最終登上皇位立下了赫赫戰功。戎馬一生的朱棣也十分欣賞自己的這個二兒子,認為朱高煦的英勇很像自己。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明成祖朱棣

《明史·朱高煦傳》記載:“帝起兵時,次子高煦從戰有功,許以為太子。”

可見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為了犒賞和安撫屢立戰功的朱高煦,朱棣做出“許以太子之位”的承諾也是理所應當的。畢竟擺在當時首要的目標是打贏一場又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硬仗,至於得了天下之後的事,就以後再說了。而這句承諾卻在不經意間埋下了之後皇儲之爭的禍根。

公元1402年,朱棣率軍攻破南京城,長達三年的“靖難之役”最終以朱棣的獲勝而告終,此時擺在朱棣面前的主要難題就是選誰為太子。經過反覆的權衡和思考,兩年後,朱棣最終決定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皇儲之爭。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漢王朱高煦

關於為什麼立朱高熾為太子,後世有很多解讀,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遵循嫡長子繼承製

嫡長子繼承製是自周朝以來被普遍認可和遵循的一種皇位繼承製度,它倡導"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種制度雖然不能確保選定的皇位繼承人具有最出眾的才能,但卻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使人心穩定、政權穩固。畢竟所謂的賢能和才幹的評判標準過於主觀,難免會受到皇帝個人偏愛和喜好的影響,而嫡長子繼承製反而是最公平和最沒有爭議的繼承體制。

如此看來,長子朱高熾雖然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出力不多,比不上戰功赫赫的朱高煦,但是憑藉著自己嫡長子的身份,坐上太子之位也就不奇怪了。

"

大明王朝有這麼一位皇帝,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他身體肥胖、行動不便,在坐上皇位後僅一年就駕崩了。而更為悲催的是,他之所以能繼承皇位,其中大部分原因還是因為他有一個好兒子。他就是明仁宗——朱高熾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明仁宗朱高熾

歷史上這種“過渡性”皇帝其實不只朱高熾一人,我們比較熟悉的是清朝雍正皇帝胤禛,他作為康熙的皇四子,能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皇儲之爭中脫穎而出,固然離不開自身的權謀和努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康熙十分喜愛自己的孫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

而將皇位傳給雍正,也就代表著多年之後,皇位會輪到乾隆頭上,這種隔代指定皇位繼承人的做法看重的是對王朝統治穩固性的長久考慮,但是對於處於“過渡性”皇帝位置上的人而言,也真是“有苦說不出”了。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雍正皇帝

朱高熾就是這樣,要不是自己培養出了一個優秀的兒子,自己的皇位佷有可能被弟弟搶走。

我們都知道當年朱棣在北京起兵,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攻下南京城,奪走了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在征戰過程中,為朱棣立下頭功的不是大兒子朱高熾,而是二兒子朱高煦。

《明史·朱高煦傳》記載:“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從,嘗為軍鋒。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隻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

可見在朱棣起兵的關鍵時期,陪伴在朱棣身邊衝鋒陷陣的正是朱高煦。他屢次救險,為朱棣最終登上皇位立下了赫赫戰功。戎馬一生的朱棣也十分欣賞自己的這個二兒子,認為朱高煦的英勇很像自己。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明成祖朱棣

《明史·朱高煦傳》記載:“帝起兵時,次子高煦從戰有功,許以為太子。”

可見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為了犒賞和安撫屢立戰功的朱高煦,朱棣做出“許以太子之位”的承諾也是理所應當的。畢竟擺在當時首要的目標是打贏一場又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硬仗,至於得了天下之後的事,就以後再說了。而這句承諾卻在不經意間埋下了之後皇儲之爭的禍根。

公元1402年,朱棣率軍攻破南京城,長達三年的“靖難之役”最終以朱棣的獲勝而告終,此時擺在朱棣面前的主要難題就是選誰為太子。經過反覆的權衡和思考,兩年後,朱棣最終決定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皇儲之爭。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漢王朱高煦

關於為什麼立朱高熾為太子,後世有很多解讀,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遵循嫡長子繼承製

嫡長子繼承製是自周朝以來被普遍認可和遵循的一種皇位繼承製度,它倡導"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種制度雖然不能確保選定的皇位繼承人具有最出眾的才能,但卻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使人心穩定、政權穩固。畢竟所謂的賢能和才幹的評判標準過於主觀,難免會受到皇帝個人偏愛和喜好的影響,而嫡長子繼承製反而是最公平和最沒有爭議的繼承體制。

如此看來,長子朱高熾雖然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出力不多,比不上戰功赫赫的朱高煦,但是憑藉著自己嫡長子的身份,坐上太子之位也就不奇怪了。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嫡長子繼承製由來已久

二、朱高熾性情寬厚平和,深受文官集團推崇

和自己的弟弟朱高煦不同,朱高熾生性平和,言行識度,喜好讀書。

《明史·本紀第八·仁宗》記載:“仁宗幼端重沉靜,言動有經……好學問,從儒臣講論不輟。”

而在“靖難之役”過程中,朱高熾一直留守在北京監國,他的施政理念也很受文官集團推崇。在天下既定後,文官集團的政治影響力相比武將集團大大提升,這種從“打天下”到“治天下”的模式轉換也使得朱高熾在朝中得到了大部分官員的認可和支持。

而反觀朱高煦,他生性凶悍、好勇鬥狠還不喜歡讀書,在小時候就不被自己的爺爺——明太祖朱元璋所喜歡。

《明史·朱高煦傳》記載:“高煦性凶悍。洪武時,召諸王子學於京師。高煦不肯學,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

"

大明王朝有這麼一位皇帝,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他身體肥胖、行動不便,在坐上皇位後僅一年就駕崩了。而更為悲催的是,他之所以能繼承皇位,其中大部分原因還是因為他有一個好兒子。他就是明仁宗——朱高熾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明仁宗朱高熾

歷史上這種“過渡性”皇帝其實不只朱高熾一人,我們比較熟悉的是清朝雍正皇帝胤禛,他作為康熙的皇四子,能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皇儲之爭中脫穎而出,固然離不開自身的權謀和努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康熙十分喜愛自己的孫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

而將皇位傳給雍正,也就代表著多年之後,皇位會輪到乾隆頭上,這種隔代指定皇位繼承人的做法看重的是對王朝統治穩固性的長久考慮,但是對於處於“過渡性”皇帝位置上的人而言,也真是“有苦說不出”了。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雍正皇帝

朱高熾就是這樣,要不是自己培養出了一個優秀的兒子,自己的皇位佷有可能被弟弟搶走。

我們都知道當年朱棣在北京起兵,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攻下南京城,奪走了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在征戰過程中,為朱棣立下頭功的不是大兒子朱高熾,而是二兒子朱高煦。

《明史·朱高煦傳》記載:“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從,嘗為軍鋒。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隻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

可見在朱棣起兵的關鍵時期,陪伴在朱棣身邊衝鋒陷陣的正是朱高煦。他屢次救險,為朱棣最終登上皇位立下了赫赫戰功。戎馬一生的朱棣也十分欣賞自己的這個二兒子,認為朱高煦的英勇很像自己。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明成祖朱棣

《明史·朱高煦傳》記載:“帝起兵時,次子高煦從戰有功,許以為太子。”

可見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為了犒賞和安撫屢立戰功的朱高煦,朱棣做出“許以太子之位”的承諾也是理所應當的。畢竟擺在當時首要的目標是打贏一場又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硬仗,至於得了天下之後的事,就以後再說了。而這句承諾卻在不經意間埋下了之後皇儲之爭的禍根。

公元1402年,朱棣率軍攻破南京城,長達三年的“靖難之役”最終以朱棣的獲勝而告終,此時擺在朱棣面前的主要難題就是選誰為太子。經過反覆的權衡和思考,兩年後,朱棣最終決定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皇儲之爭。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漢王朱高煦

關於為什麼立朱高熾為太子,後世有很多解讀,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遵循嫡長子繼承製

嫡長子繼承製是自周朝以來被普遍認可和遵循的一種皇位繼承製度,它倡導"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種制度雖然不能確保選定的皇位繼承人具有最出眾的才能,但卻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使人心穩定、政權穩固。畢竟所謂的賢能和才幹的評判標準過於主觀,難免會受到皇帝個人偏愛和喜好的影響,而嫡長子繼承製反而是最公平和最沒有爭議的繼承體制。

如此看來,長子朱高熾雖然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出力不多,比不上戰功赫赫的朱高煦,但是憑藉著自己嫡長子的身份,坐上太子之位也就不奇怪了。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嫡長子繼承製由來已久

二、朱高熾性情寬厚平和,深受文官集團推崇

和自己的弟弟朱高煦不同,朱高熾生性平和,言行識度,喜好讀書。

《明史·本紀第八·仁宗》記載:“仁宗幼端重沉靜,言動有經……好學問,從儒臣講論不輟。”

而在“靖難之役”過程中,朱高熾一直留守在北京監國,他的施政理念也很受文官集團推崇。在天下既定後,文官集團的政治影響力相比武將集團大大提升,這種從“打天下”到“治天下”的模式轉換也使得朱高熾在朝中得到了大部分官員的認可和支持。

而反觀朱高煦,他生性凶悍、好勇鬥狠還不喜歡讀書,在小時候就不被自己的爺爺——明太祖朱元璋所喜歡。

《明史·朱高煦傳》記載:“高煦性凶悍。洪武時,召諸王子學於京師。高煦不肯學,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靖難之役

三、朱高熾生了個好兒子

朱高熾之所以能順利繼承皇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生出了一個好兒子——朱瞻基。據說朱瞻基降生前夕,祖父朱棣做了一個夢,夢裡太祖朱元璋賜給他一個玉器,上面寫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字。朱棣認為這是一個好夢,是吉兆。果然不久後

朱瞻基出生了,朱棣看到小朱瞻基滿臉英氣,朱棣感到好夢應驗了,於是對這個孫子倍加寵愛。

在得了天下後,朱棣更加疼愛這個皇孫,特命“靖難之役”的第一功臣姚廣孝擔任朱瞻基的老師。朱瞻基本就聰慧過人,在姚廣孝的悉心指導下更是進步神速,展現出了一個未來明君的氣質。

這在某種程度上也保護了自己父親朱高熾的皇位。朱棣曾有改立朱高煦為太子的意願,並向大學士解縉徵求意見。解縉百般勸說無效後抬出朱瞻基來,說朱瞻基可是一個難得的好皇孫,這才打消了朱棣廢太子的想法,而朱瞻基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才能。

"

大明王朝有這麼一位皇帝,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他身體肥胖、行動不便,在坐上皇位後僅一年就駕崩了。而更為悲催的是,他之所以能繼承皇位,其中大部分原因還是因為他有一個好兒子。他就是明仁宗——朱高熾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明仁宗朱高熾

歷史上這種“過渡性”皇帝其實不只朱高熾一人,我們比較熟悉的是清朝雍正皇帝胤禛,他作為康熙的皇四子,能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皇儲之爭中脫穎而出,固然離不開自身的權謀和努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康熙十分喜愛自己的孫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

而將皇位傳給雍正,也就代表著多年之後,皇位會輪到乾隆頭上,這種隔代指定皇位繼承人的做法看重的是對王朝統治穩固性的長久考慮,但是對於處於“過渡性”皇帝位置上的人而言,也真是“有苦說不出”了。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雍正皇帝

朱高熾就是這樣,要不是自己培養出了一個優秀的兒子,自己的皇位佷有可能被弟弟搶走。

我們都知道當年朱棣在北京起兵,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攻下南京城,奪走了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在征戰過程中,為朱棣立下頭功的不是大兒子朱高熾,而是二兒子朱高煦。

《明史·朱高煦傳》記載:“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從,嘗為軍鋒。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隻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

可見在朱棣起兵的關鍵時期,陪伴在朱棣身邊衝鋒陷陣的正是朱高煦。他屢次救險,為朱棣最終登上皇位立下了赫赫戰功。戎馬一生的朱棣也十分欣賞自己的這個二兒子,認為朱高煦的英勇很像自己。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明成祖朱棣

《明史·朱高煦傳》記載:“帝起兵時,次子高煦從戰有功,許以為太子。”

可見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為了犒賞和安撫屢立戰功的朱高煦,朱棣做出“許以太子之位”的承諾也是理所應當的。畢竟擺在當時首要的目標是打贏一場又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硬仗,至於得了天下之後的事,就以後再說了。而這句承諾卻在不經意間埋下了之後皇儲之爭的禍根。

公元1402年,朱棣率軍攻破南京城,長達三年的“靖難之役”最終以朱棣的獲勝而告終,此時擺在朱棣面前的主要難題就是選誰為太子。經過反覆的權衡和思考,兩年後,朱棣最終決定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皇儲之爭。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漢王朱高煦

關於為什麼立朱高熾為太子,後世有很多解讀,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遵循嫡長子繼承製

嫡長子繼承製是自周朝以來被普遍認可和遵循的一種皇位繼承製度,它倡導"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種制度雖然不能確保選定的皇位繼承人具有最出眾的才能,但卻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使人心穩定、政權穩固。畢竟所謂的賢能和才幹的評判標準過於主觀,難免會受到皇帝個人偏愛和喜好的影響,而嫡長子繼承製反而是最公平和最沒有爭議的繼承體制。

如此看來,長子朱高熾雖然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出力不多,比不上戰功赫赫的朱高煦,但是憑藉著自己嫡長子的身份,坐上太子之位也就不奇怪了。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嫡長子繼承製由來已久

二、朱高熾性情寬厚平和,深受文官集團推崇

和自己的弟弟朱高煦不同,朱高熾生性平和,言行識度,喜好讀書。

《明史·本紀第八·仁宗》記載:“仁宗幼端重沉靜,言動有經……好學問,從儒臣講論不輟。”

而在“靖難之役”過程中,朱高熾一直留守在北京監國,他的施政理念也很受文官集團推崇。在天下既定後,文官集團的政治影響力相比武將集團大大提升,這種從“打天下”到“治天下”的模式轉換也使得朱高熾在朝中得到了大部分官員的認可和支持。

而反觀朱高煦,他生性凶悍、好勇鬥狠還不喜歡讀書,在小時候就不被自己的爺爺——明太祖朱元璋所喜歡。

《明史·朱高煦傳》記載:“高煦性凶悍。洪武時,召諸王子學於京師。高煦不肯學,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靖難之役

三、朱高熾生了個好兒子

朱高熾之所以能順利繼承皇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生出了一個好兒子——朱瞻基。據說朱瞻基降生前夕,祖父朱棣做了一個夢,夢裡太祖朱元璋賜給他一個玉器,上面寫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字。朱棣認為這是一個好夢,是吉兆。果然不久後

朱瞻基出生了,朱棣看到小朱瞻基滿臉英氣,朱棣感到好夢應驗了,於是對這個孫子倍加寵愛。

在得了天下後,朱棣更加疼愛這個皇孫,特命“靖難之役”的第一功臣姚廣孝擔任朱瞻基的老師。朱瞻基本就聰慧過人,在姚廣孝的悉心指導下更是進步神速,展現出了一個未來明君的氣質。

這在某種程度上也保護了自己父親朱高熾的皇位。朱棣曾有改立朱高煦為太子的意願,並向大學士解縉徵求意見。解縉百般勸說無效後抬出朱瞻基來,說朱瞻基可是一個難得的好皇孫,這才打消了朱棣廢太子的想法,而朱瞻基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才能。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明宣宗朱瞻基

基於以上原因,朱高熾作為朱棣的長子還是有驚無險的繼承了皇位。可是生性仁慈的朱高熾並沒有得到老天的垂青,在他登上皇帝位僅僅一年之後就撒手人寰。

朱高熾的暴卒也是謎團重重,有的說是因為縱慾過度,有的說是被朱瞻基毒害,各種說法不一而足。在我看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人在長時期緊張的狀態下突然放鬆下來,身體和精神嚴重不適應,從而致病而亡。

"

大明王朝有這麼一位皇帝,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他身體肥胖、行動不便,在坐上皇位後僅一年就駕崩了。而更為悲催的是,他之所以能繼承皇位,其中大部分原因還是因為他有一個好兒子。他就是明仁宗——朱高熾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明仁宗朱高熾

歷史上這種“過渡性”皇帝其實不只朱高熾一人,我們比較熟悉的是清朝雍正皇帝胤禛,他作為康熙的皇四子,能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皇儲之爭中脫穎而出,固然離不開自身的權謀和努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康熙十分喜愛自己的孫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

而將皇位傳給雍正,也就代表著多年之後,皇位會輪到乾隆頭上,這種隔代指定皇位繼承人的做法看重的是對王朝統治穩固性的長久考慮,但是對於處於“過渡性”皇帝位置上的人而言,也真是“有苦說不出”了。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雍正皇帝

朱高熾就是這樣,要不是自己培養出了一個優秀的兒子,自己的皇位佷有可能被弟弟搶走。

我們都知道當年朱棣在北京起兵,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攻下南京城,奪走了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在征戰過程中,為朱棣立下頭功的不是大兒子朱高熾,而是二兒子朱高煦。

《明史·朱高煦傳》記載:“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從,嘗為軍鋒。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隻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

可見在朱棣起兵的關鍵時期,陪伴在朱棣身邊衝鋒陷陣的正是朱高煦。他屢次救險,為朱棣最終登上皇位立下了赫赫戰功。戎馬一生的朱棣也十分欣賞自己的這個二兒子,認為朱高煦的英勇很像自己。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明成祖朱棣

《明史·朱高煦傳》記載:“帝起兵時,次子高煦從戰有功,許以為太子。”

可見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為了犒賞和安撫屢立戰功的朱高煦,朱棣做出“許以太子之位”的承諾也是理所應當的。畢竟擺在當時首要的目標是打贏一場又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硬仗,至於得了天下之後的事,就以後再說了。而這句承諾卻在不經意間埋下了之後皇儲之爭的禍根。

公元1402年,朱棣率軍攻破南京城,長達三年的“靖難之役”最終以朱棣的獲勝而告終,此時擺在朱棣面前的主要難題就是選誰為太子。經過反覆的權衡和思考,兩年後,朱棣最終決定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皇儲之爭。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漢王朱高煦

關於為什麼立朱高熾為太子,後世有很多解讀,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遵循嫡長子繼承製

嫡長子繼承製是自周朝以來被普遍認可和遵循的一種皇位繼承製度,它倡導"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種制度雖然不能確保選定的皇位繼承人具有最出眾的才能,但卻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使人心穩定、政權穩固。畢竟所謂的賢能和才幹的評判標準過於主觀,難免會受到皇帝個人偏愛和喜好的影響,而嫡長子繼承製反而是最公平和最沒有爭議的繼承體制。

如此看來,長子朱高熾雖然在奪取天下的過程中出力不多,比不上戰功赫赫的朱高煦,但是憑藉著自己嫡長子的身份,坐上太子之位也就不奇怪了。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嫡長子繼承製由來已久

二、朱高熾性情寬厚平和,深受文官集團推崇

和自己的弟弟朱高煦不同,朱高熾生性平和,言行識度,喜好讀書。

《明史·本紀第八·仁宗》記載:“仁宗幼端重沉靜,言動有經……好學問,從儒臣講論不輟。”

而在“靖難之役”過程中,朱高熾一直留守在北京監國,他的施政理念也很受文官集團推崇。在天下既定後,文官集團的政治影響力相比武將集團大大提升,這種從“打天下”到“治天下”的模式轉換也使得朱高熾在朝中得到了大部分官員的認可和支持。

而反觀朱高煦,他生性凶悍、好勇鬥狠還不喜歡讀書,在小時候就不被自己的爺爺——明太祖朱元璋所喜歡。

《明史·朱高煦傳》記載:“高煦性凶悍。洪武時,召諸王子學於京師。高煦不肯學,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靖難之役

三、朱高熾生了個好兒子

朱高熾之所以能順利繼承皇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生出了一個好兒子——朱瞻基。據說朱瞻基降生前夕,祖父朱棣做了一個夢,夢裡太祖朱元璋賜給他一個玉器,上面寫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字。朱棣認為這是一個好夢,是吉兆。果然不久後

朱瞻基出生了,朱棣看到小朱瞻基滿臉英氣,朱棣感到好夢應驗了,於是對這個孫子倍加寵愛。

在得了天下後,朱棣更加疼愛這個皇孫,特命“靖難之役”的第一功臣姚廣孝擔任朱瞻基的老師。朱瞻基本就聰慧過人,在姚廣孝的悉心指導下更是進步神速,展現出了一個未來明君的氣質。

這在某種程度上也保護了自己父親朱高熾的皇位。朱棣曾有改立朱高煦為太子的意願,並向大學士解縉徵求意見。解縉百般勸說無效後抬出朱瞻基來,說朱瞻基可是一個難得的好皇孫,這才打消了朱棣廢太子的想法,而朱瞻基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才能。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明宣宗朱瞻基

基於以上原因,朱高熾作為朱棣的長子還是有驚無險的繼承了皇位。可是生性仁慈的朱高熾並沒有得到老天的垂青,在他登上皇帝位僅僅一年之後就撒手人寰。

朱高熾的暴卒也是謎團重重,有的說是因為縱慾過度,有的說是被朱瞻基毒害,各種說法不一而足。在我看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人在長時期緊張的狀態下突然放鬆下來,身體和精神嚴重不適應,從而致病而亡。

朱高熾的命真苦!靠自己兒子當上皇帝,卻僅當了一年就駕崩

宮廷之中隱藏了很多未解之謎

試想一下,朱高熾當了20年的太子,又面臨被廢的風險,時常處於高度緊張的精神狀態下,身體本就處於“亞健康”的臨界值。而一旦自己繼承了皇位,身心忽然極度放鬆下來,是最容易爆發疾病的時期,加之自己的肥胖和縱慾無度,這個結果也就不足為奇了。

參考資料:《明史·朱高煦傳》《明史·本紀第八·仁宗》

本文由“大瀚聞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