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監國十五載,皇位登基僅一年,短命之君明仁宗朱高熾

前言

朱高熾(1378年-1425年)是明朝的第四任皇帝。在明朝永樂時期,以皇太子身份長期監國,前後長達15年之久(首次監國時間從1409算起),積極配合父皇朱棣處理朝廷日常行政任務。堅持謹慎小心、剋制忍耐、以退為進的鬥爭策略,既要面對父親朱棣的多疑,又處理好來自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遂二位弟弟覬覦許久的權位之爭,穩固了自己的太子地位,出色地完成了監國任務。直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在明成祖朱棣死於北征途中後,朱高熾才得以繼任皇帝之位,即明仁宗,年號洪熙。

太子監國十五載,皇位登基僅一年,短命之君明仁宗朱高熾

明仁宗 朱高熾

監國理政

太子監國十五載,皇位登基僅一年,短命之君明仁宗朱高熾

永樂北伐

與明成祖朱棣繼續洪武時期的開創帝業相比,朱高熾是位守成之君。與朱棣在位二十二年相比,朱高熾在位卻不足一年(只有10個月,1425五月病逝),但卻以太子身份在永樂年間長期監國,協助朱棣處理大明帝國的日常政務。

太子監國十五載,皇位登基僅一年,短命之君明仁宗朱高熾

據記載,父子二人的合作其實始於靖難之役,在朱棣率軍與建文帝軍隊作戰之時,朱高熾駐守北平,堅守根據地,成功抵禦了李景隆幾十萬大軍的進攻。

在朱棣稱帝以後,忙於北征蒙古或北行北京,皇太子朱高熾留守南京,代為行使監國事宜,相關資料顯示,前後達六次之多。永樂七年(1409年)以後,朱棣因為北征蒙古、營建北京等事,長期不在南京,就把朝中政務處理等事宜委託給了朱高熾,開啟了二人的第一次長期合作。這個時期,應該說是朱棣掌握著整個帝國的軍政大權決策,太子朱高熾負責朝中日常行政工作,兩個人的主次分工明確,明史記載“東宮監國,朝無廢事”。

太子監國十五載,皇位登基僅一年,短命之君明仁宗朱高熾

太子之爭

朱棣原有四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其中四子幼亡。長大成年的三個兒子各有特點,長子朱高熾,身材肥胖,不會騎射,為人內向凝重;次子朱高煦雄武剽悍,身材高大,巧舌如簧;和朱高煦的咄咄逼人相比,老三朱高燧則相對要低調一些。

這裡面不能不單獨說一下老二朱高煦,這是個活躍分子。據記載其“言動輕佻”,很不討祖父朱元璋的喜歡,不過他雖然生性頑劣,但在靖難之役中跟隨朱棣出生入死,在白溝河、東昌、浦子口等戰中多次救朱棣於險境,特殊時期的表現也讓朱棣對這個兒子產生了一種信任和寄託,看上去老二朱高煦頗有些許自己當年的風采。據《明史》記載:“初,帝起兵時,漢王數力戰有功。帝許以事成立為太子。”而且,朱高煦本人也對自己的雄武比較自負。在後來北征過程中,也是留任朱高熾監國,帶著二子一同北征。

太子監國十五載,皇位登基僅一年,短命之君明仁宗朱高熾

漢王 朱高煦 呂良偉飾演

長子朱高熾雖然沒有老二那麼愛拋頭露面,但是做事穩重且為長子,深受祖父朱元璋的讚許,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朱棣冊封為世子,即是燕王藩位的合法繼承人。不過朱棣稱帝后,在冊立太子過程中,也發生過一點小插曲,讓人浮想連篇。按照慣例,新皇帝登基之後,要冊立太子,但朱棣稱帝之後,兩年內卻遲遲沒有動靜,解縉、金忠等大臣多次上表此事,表明“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而且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是“好聖孫”,皇位後繼有人。這倒是實話,朱棣也極為喜愛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可在立朱高熾為太子這事上,朱棣卻是總以各種理由搪塞。有學界研究觀點認為,朱棣此時也在猶豫不決,在權衡太子冊立人選中飄忽不定。直到永樂二年(1404年)四月,朱棣才下定決心正式冊立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煦為漢王,朱高燧為趙王。可見在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後,朱棣也很清楚皇位正統的重要性,如果再否了長子朱高熾,不僅違背了祖制,自己的威望地位也會受到影響。

與朱高熾的隱忍相比,老二朱高煦是心機甚重,在封為漢王,藩國雲南後,他卻堅決不去就藩,反以各種藉口要求返回南京,後來朱棣對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應允了。在京期間,朱高煦也不消停,行事放縱,夥同三弟趙王朱高燧合力構陷太子,並且藉機打擊太子周圍的輔佐大臣,致使解縉冤死、黃淮入獄。到了永樂十五年(1317年),朱棣又把他改封到青州,但朱高煦仍不願前往,堅持在京城活動。後來乾脆私自策劃組裝武裝奪位活動,被多疑的朱棣警覺,削為庶人被囚。幸好太子朱高熾求情得以保住王位,削減兩支護衛隊伍,改封到山東樂安(現在的山東惠民縣),至此,永樂後期朱高煦對太子朱高熾的威脅基本喪失。

太子監國十五載,皇位登基僅一年,短命之君明仁宗朱高熾

趙王 朱高燧

再說三子趙王朱高燧,在朱高煦被安排到樂安之後,北京城裡就只有朱高燧一支藩王勢力了,當時明帝國的首都已經正式遷到了北京,這裡已經是趙王朱高燧的勢力範圍了。據記載,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常山護衛指揮孟賢謀立趙王朱高燧奪嫡,伏誅。據說,這一次是趁明成祖得病之際,假造聖詣,意圖等皇帝駕崩後另立趙王朱高燧。可惜事情洩密,一干人等被緝拿歸案,趙王朱高燧也因此受到朱棣嚴懲,老實多了(此次未遂政變真假有待商榷)。至此,太子朱高熾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鞏固。

開創與守成的矛盾

與其他帝王不同,明仁宗朱高熾的帝位經歷了與眾不同的漫長與艱辛,在他以太子身份監國期間。父親朱棣對他的二哥朱高煦還是格外厚愛和縱容,禮遇遠超其他親王,這無疑助長了朱高煦的囂張氣焰,使二人的關係更趨複雜。對此,大臣解縉曾多次勸解朱棣,結果被朱棣視為離間骨肉。後來,朱棣在北征期間,明確劃定了朱高熾監國的職責範圍,重要的人事、司法、軍事等權力緊緊的掌握在朱棣自己手中,導致二者也不免發生一些政治和權力分工上的衝突。同時對太子採取了諸多限制和防範,比如,對於百官拜謁太子,朱棣則要求大臣們要有事說事,不能長時間逗留,不能私自見太子。而且這期間,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兄弟二人也不閒著,利用這種皇帝與太子間工作上的矛盾,製造是非,以此來打擊和削弱太子的勢力,結果許多輔佐太子監國的太臣和官員成為了犧牲品。尤其是永樂十二年(1414年)八月,朱棣第二次北征回朝以後,藉口太子迎駕遲晚以及奏書措辭問題,逮捕了大批輔佐太子監國的官員,包括蹇義、楊士奇、楊溥、黃淮、金問、芮善等人,導致太子朱高熾處境極其艱難。

在行事風格上,父子二人也觀點不同,朱高熾也並非是唯唯諾諾,言聽計從之人,很多方面有著自己的主見和想法。在刑罰上,朱棣繼承了其父朱元璋的一些行事風格,主張重典治世,而朱高熾則與其相反,主張寬仁治世。在徵收賦役方面,由於朱棣大規模征戰、基建的急需,對賦役要求比較高,而朱高熾對此注重民間負擔,主張減免。在用人方面,朱棣大量起用宦官隊伍干政,而朱高熾則裁抑宦官,疏斥其中的一些小人,從而導致黃儼、江保等宦官投靠朱高煦、朱高遂,長期讒害太子。不僅如此,朱棣曾縱容支持酷吏陳瑛等人,打擊迫害朝臣,甚至誣陷濫殺無辜,尤其是親近太子身邊的人,而朱高熾則對陳瑛等人恨之如骨,稱之為“是無異蛇蠍”。

太子監國十五載,皇位登基僅一年,短命之君明仁宗朱高熾

總得來說,朱高熾在父親朱棣面前還是處於被動的一面,加之其性格所使,言行較為謹慎,屬於比較理智、務實、守成的一派。但這也為其積累了大量治國經驗,在後來登基之後,雖然在位時間短,也恢復了建文朝時期的一些大臣的名譽,廢除了朱棣時期一些苛政,停止了明帝國大規模的連續對外用兵作戰,使得國家得到休養生息,社會經濟和百姓生活得到了恢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