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將朱棣的廟號由太宗升為成祖,真的是因為太廟位置已滿?

關於明朝嘉靖皇帝為什麼將朱棣的廟號由太宗升為成祖,網絡上有個經典的謠言。這個謠言大致是這樣的:明朝太廟只供奉九個皇帝的神位。嘉靖皇帝朱厚熜想把自己親爹興獻王也追尊為帝,然後抬進太廟。無奈位置已滿,太祖朱元璋的神位百世不遷,如果遷出只能遷太宗朱棣的。而嘉靖又怕遷出朱棣(他們這一支的實際始祖)影響太壞,於是就把朱棣的廟號升為成祖,這樣就和太祖一樣百世不遷了。

然而,這個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嘉靖皇帝將太宗朱棣的廟號提升為成祖,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讓本沒有資格入太廟的嘉靖生父興獻王朱佑杬能夠有廟號,進太廟。這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事件,究竟是怎麼聯繫在一起的呢?

一.中國古代太廟的昭穆制度

讓我們先了解幾個名詞。首先是“祔”(讀音fu,四聲)。祔是指古代帝王死後神位被後代抬進太廟祭祀,因此又稱“祔廟”。其次是“祧”(tiao,一聲),指的是將隔了幾代的祖先牌位移出太廟,遷入遠祖的廟。帝王家有太廟,但是牌位數目是一定的。我國大部分禮儀的起源,都來自西周時期周公旦制定的周禮。讓我們看看周禮對於祔和祧都是如何規定的:

“周制,天子七廟。太祖百世不遷,三昭三穆以世次比,至親盡而遷。”

意思是說,太廟中祔七位天子的神位。一世為太祖,牌位在最中間供奉,永遠不會被祧出太廟。二世、四世、六世的牌位在太祖的左方,稱為“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右方,稱為“穆”。而到了第八世駕崩後,二世就會被祧出,被祧出去的牌位就會放在另外一個大殿內供奉,這個殿就是“祧廟”。但是天子太廟並不限制在七廟,比如周朝,為了紀念文王、武王的巨大功勞,就將二位百世不遷。而明朝也如此,明朝一共有九廟。

嘉靖皇帝將朱棣的廟號由太宗升為成祖,真的是因為太廟位置已滿?

北京故宮的太廟

二.謠言的硬傷

那麼本文開頭提及的謠言,硬傷在哪呢?

首先,就算要遷出一人,會是太宗朱棣嗎?答案是否定的,太宗朱棣早就被確定為百世不遷了。

早在嘉靖帝的伯父明孝宗在位時期,禮部就已經討論過祧廟的流程。當時規定,保留德祖朱百六的神位居太廟中心(他是老朱家實際上明確能夠追溯到的世系源頭,地位崇高),而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對於明朝功勞巨大,視為周朝的周文王、周武王,均百世不遷,不在三昭三穆之列。所以,明朝九廟其實完全是仿照周朝來的。同時可見,孝宗時期,太宗朱棣就已經被確定為百世不遷了。嘉靖帝是不可能為了阻止朱棣被祧廟而為其升廟號的。

嘉靖皇帝將朱棣的廟號由太宗升為成祖,真的是因為太廟位置已滿?

明成祖朱棣

其次,嘉靖年間,太廟中只有八個神位,根本不存在太廟滿了的說法。

明朝的懿文太子朱標曾經被建文帝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但是朱棣篡位後,為了顯示自己這一支才是正統,恢復了朱標“懿文太子”的稱號,而將其廟號興宗取消,直到後來南明弘光政權時期才恢復其廟號。同樣的,建文帝朱允炆最初也是沒有廟號的,其廟號“惠宗”也是南明弘光政權給上的。而景泰帝朱祁鈺,因為奪門之變的緣故,被廢去帝位,成為了遷都北京後唯一一個沒有葬入十三陵的明朝皇帝。其侄明憲宗朱見深登基後,雖恢復其帝位,但是沒有給他上廟號。朱祁鈺後來的廟號“代宗”也是弘光政權給上的。因此在嘉靖時期,這三位皇帝是不在太廟中的。

之前太廟中唯一沒當過皇帝而供奉其中的德祖朱百六的神位,則在嘉靖十年,被遷出太廟,進入祧廟,改太祖朱元璋之位在太廟中心供奉。這樣,此時的太廟中就有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武宗,一共才八位。就算嘉靖帝想將生父興獻王祔廟,也不存在位置滿了的說法。那麼,嘉靖帝為什麼一定要給太宗朱棣升廟號呢?

三.一切都是為了讓親爹“稱宗祔廟”

嘉靖帝朱厚熜,是以外藩身份從湖北興獻王府入京繼承大統的。年輕的嘉靖帝剛剛登基,就發動大禮議,提出“繼統非繼嗣”。最終,大臣們迫於嘉靖帝和“議禮派”的壓力,尊興獻王朱佑杬為獻皇帝。但是,由於興獻王生前並沒有真的做過皇帝,所以不得入太廟,單獨建了個不倫不類的世廟祭祀。但是嘉靖皇帝不死心,指使揚州知府奏請復古禮,建明堂,進行所謂的“堂祭”,從而達到強行讓獻皇帝能“稱宗祔廟”的目的。

嘉靖皇帝將朱棣的廟號由太宗升為成祖,真的是因為太廟位置已滿?

嘉靖皇帝朱厚熜

這裡就涉及到了古代祭天的禮儀。中華民族自古“敬天法祖”,認為天孕育萬物,地位最為崇高。天的人格化稱呼就是“昊天上帝”,而皇帝自稱“天之子,即天子”,因此祭天由天子來主持。古代祭天有“郊祀”,顧名思義,就是在郊外進行祭祀上天的大典,需以始祖神位配祭。與之對應的,“堂祭”,是指在宮殿裡祭祀上天,須以有功德的祖先神位配祭。這個祭祀上天的宮殿,就是“明堂”。周代的郊祀,配的是周人始祖后稷的神位。而堂祭,則是周文王的神位配祭。明朝初年,只有郊祀,而無堂祭。明朝的郊祀,都是配的太祖朱元璋的神位。現在,嘉靖皇帝要恢復古制,那麼仿照周制,明朝應該是太宗朱棣配堂祭。

但是,堂祭,有功之祖就可以配祭。何為有功呢?這種模稜兩可的定義,就被嘉靖帝鑽了空子。嘉靖帝認為自己的生父生了自己,“生了皇帝”,這就是最大的功德,因此應該以自己的生父“獻皇帝”配祭。既然都配祭明堂了,為了顯示對天的重視,這樣怎麼著都得有廟號了吧?有廟號,就得進太廟了吧?所以,“建明堂、復古禮”一事,完全是嘉靖皇帝自導自演的鬧劇。

嘉靖皇帝就讓禮部討論誰來配祭明堂。當時的禮部尚書就是未來的內閣首輔嚴嵩。嚴嵩一眼就看穿了嘉靖皇帝的真實目的,但是老奸巨猾的嚴嵩此時打起了太極,他是這麼說的:“宋代錢公輔、司馬光、程頤、朱熹這些大理學家都曾經說過堂祭要配功德之祖,我朝太宗再造家邦,若配功德之祖,必是太宗皇帝。然而萬物成形於上帝(昊天上帝),如同人成形於父親。因此,明堂祭祀上帝,以父配享,此即皇考之功德,也是可以的。另外,堂祭獻皇帝,是否需要上廟號,那臣等不敢妄議。

嘉靖皇帝將朱棣的廟號由太宗升為成祖,真的是因為太廟位置已滿?

禮部尚書 嚴嵩

嚴嵩之所以沒有完全順著嘉靖帝的意思,就是因為嘉靖初年,大禮議事件歷歷在目。當時大臣分為兩派,而支持嘉靖帝的“議禮派”一度被斥為奸邪,甚至差點被群毆致死。最後“議禮派”雖然贏了,但是在史書上終究會留下“媚上”的名聲。嘉靖皇帝對於嚴嵩的態度,非常不高興,讓禮部再議。結果戶部侍郎唐胄站了出來,再次駁了嘉靖皇帝的面子。唐胄說:“周公指定祭天禮法,讓文王配祭明堂,是因為文王有功德,而恰巧文王是周公的父親,而不是說天下的父親都有功德。周成王登基後,也沒改用武王配祭明堂啊。以此對照,我朝當用太宗配祭。當初皇帝“大禮議”之時,說好將獻皇帝立在世廟,為何此時變卦,要上廟號進太廟呢?”嘉靖皇帝被駁的啞口無言,然後就將唐胄關進了錦衣衛。天子一怒,浮屍千里啊。

見到群臣不給力,嘉靖帝只得親自上陣,草擬了《明堂或問》:規定堂祭配生父,必須立廟號,祔廟。但是,太宗皇帝朱棣畢竟是嘉靖帝他們這一支的實際始祖啊,現在剝奪了朱棣祭天的機會,於情於理說不過去。嘉靖也怕眾臣反對過於激烈,再來一次“大禮議”,於是他想出了奇招:

以生父獻皇帝為睿宗,祔廟,配享堂祭。將朱棣廟號由“太宗”升格為“成祖”,使朱棣也成為了祖。然後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二祖”一起配享郊祀。這樣,既滿足了嘉靖皇帝讓生父稱宗祔廟的要求,又補償了太宗朱棣,使其由原本的“堂祭”規格提高變成了“郊祀”。一舉兩得。

這才是嘉靖帝給朱棣上升廟號的原因:讓其生父稱宗祔廟,同時彌補朱棣神位不能配享祭天的遺憾。

四.太廟位置不夠的謠言是如何誕生的?

那麼,回過頭來,為什麼有人會產生“太廟位置不夠,嘉靖為避免將朱棣遷出才將其廟號升格為祖”的謠言呢?

原來,嘉靖晚年確實發生了“因太廟位置不夠”將仁宗朱高熾遷出太廟的事件。事情起因是這樣的:嘉靖如果死後,按照禮制,自己的神位入太廟,必然是將與嘉靖帝血緣關係最遠的仁宗朱高熾神位遷出太廟。但是嘉靖皇帝知道群臣對“大禮議”以及興獻王稱宗祔廟一事耿耿於懷,自己死後,必然會有大臣提議將“名不正言不順”的獻皇帝睿宗遷出太廟。萬一後世之君沒抗住,答應了,那自己大半生豈不是白折騰了?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出現,此時嘉靖的皇后“孝烈皇后”薨,於是嘉靖就參考了我國南北朝時期南朝宋、齊、樑、陳的做法,將“孝烈皇后”提前祔入太廟。

嘉靖皇帝將朱棣的廟號由太宗升為成祖,真的是因為太廟位置已滿?

獻皇帝 朱佑杬 畫像

這樣做的好處是:皇后和大行皇帝將來在太廟中是共佔一個位置的。“孝烈皇后”被提前祔廟,相當於為嘉靖皇帝佔了一個太廟位置。太廟已滿,自然需要祧出一位皇帝牌位。此時嘉靖帝還在世,大臣就不敢提議將獻皇帝祧出,而只會按照順序,將與嘉靖血緣最遠的仁宗祧出。所以,嘉靖相當於在生前就確保了其父不會被祧出太廟。這就是嘉靖皇帝的小心思,後來在網絡上以訛傳訛,就傳成了“位置不夠需要升朱棣為成祖”的謠言。實際上,兩件事毫無關聯。

嘉靖皇帝將朱棣的廟號由太宗升為成祖,真的是因為太廟位置已滿?

世宗嘉靖帝時期九廟圖

當然,我覺得九泉之下的永樂皇帝朱棣是不會高興自己升格為“成祖”的。因為,從西周至明朝,凡正統王朝,除了開國皇帝外,沒有廟號是祖的。朱棣一生都在抹殺自己“篡位”的事蹟,為此不惜更改歷史,將自己變成了馬皇后嫡子。“太宗”這個廟號,標誌著自己的正統傳承,江山來自太祖朱元璋。沒想到,百年後,居然被嘉靖帝改成了“成祖”。雖然廟號提升,卻有了自立一系的意思。這不會是朱棣想要的結果。

#頭條闢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