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愛說“不”,並非孩子任性,是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末和好友約定好去商場,心想著帶著各自的娃去逛商場夾娃娃吃吃喝喝,好好玩玩,出門到好友家集合時,才知道原來她家的小公主在鬧彆扭,不穿裙子不穿涼鞋不戴帽子,自己要穿褲子和拖鞋,媽媽一直在跟她"妥協",可是怎麼說都沒用,氣的媽媽差點要"出手"了,好友說這孩子最近老是這樣,每天跟她說點什麼事情她就不不不,"煩死人了都"。

我們會發現,孩子好像突然從某一天開始,不再向以前那樣,大人說什麼都聽,說什麼都答應,而是開始說"不",開始表達"我"的想法,"我"的意志,甚至如果發生不符合他心意的事情,就會大哭大鬧,表現出來一副"自我為中心"的樣子。這不是任性,而是寶寶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到啦,他在感受"我"和"他人"分離的樂趣。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末和好友約定好去商場,心想著帶著各自的娃去逛商場夾娃娃吃吃喝喝,好好玩玩,出門到好友家集合時,才知道原來她家的小公主在鬧彆扭,不穿裙子不穿涼鞋不戴帽子,自己要穿褲子和拖鞋,媽媽一直在跟她"妥協",可是怎麼說都沒用,氣的媽媽差點要"出手"了,好友說這孩子最近老是這樣,每天跟她說點什麼事情她就不不不,"煩死人了都"。

我們會發現,孩子好像突然從某一天開始,不再向以前那樣,大人說什麼都聽,說什麼都答應,而是開始說"不",開始表達"我"的想法,"我"的意志,甚至如果發生不符合他心意的事情,就會大哭大鬧,表現出來一副"自我為中心"的樣子。這不是任性,而是寶寶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到啦,他在感受"我"和"他人"分離的樂趣。

孩子總愛說“不”,並非孩子任性,是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正確對待孩子說"不"!

家長要正確對待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這個時候的孩子會出現一些我們大人無法理解的行為,像"打人"或者"咬人""不聽話"等等,這並非孩子本意,而是孩子的自我意識萌發,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行為。

丁丁的表哥來家裡玩,在一天的時間裡,他被表哥打了5次,每次丁丁要靠近玩具區拿玩具,表哥啪的一下就把玩具扔過去打他,但是孩子的本意並不是真的在打,而是在排除,孩子認為我不同意你過來拿我的玩具,所以才會出現"打"的行為。

就像好友的孩子,並非孩子不聽話,而是孩子逐漸有自己的想法,孩子自己認為要穿褲子和拖鞋,孩子想遵循自己的想法,而拒絕媽媽的想法,在成長過程中,這是很正常的,自我意識可持續到10歲,孩子在每個階段的自我意識都不一樣。

1到3歲的自我意識是開始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而3到6歲的自我意識是逐漸有自己的想法,到了6歲到9歲是開始變得叛逆,很多時候都要跟家長對著幹,開始要捍衛自己的想法了。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末和好友約定好去商場,心想著帶著各自的娃去逛商場夾娃娃吃吃喝喝,好好玩玩,出門到好友家集合時,才知道原來她家的小公主在鬧彆扭,不穿裙子不穿涼鞋不戴帽子,自己要穿褲子和拖鞋,媽媽一直在跟她"妥協",可是怎麼說都沒用,氣的媽媽差點要"出手"了,好友說這孩子最近老是這樣,每天跟她說點什麼事情她就不不不,"煩死人了都"。

我們會發現,孩子好像突然從某一天開始,不再向以前那樣,大人說什麼都聽,說什麼都答應,而是開始說"不",開始表達"我"的想法,"我"的意志,甚至如果發生不符合他心意的事情,就會大哭大鬧,表現出來一副"自我為中心"的樣子。這不是任性,而是寶寶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到啦,他在感受"我"和"他人"分離的樂趣。

孩子總愛說“不”,並非孩子任性,是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正確對待孩子說"不"!

家長要正確對待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這個時候的孩子會出現一些我們大人無法理解的行為,像"打人"或者"咬人""不聽話"等等,這並非孩子本意,而是孩子的自我意識萌發,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行為。

丁丁的表哥來家裡玩,在一天的時間裡,他被表哥打了5次,每次丁丁要靠近玩具區拿玩具,表哥啪的一下就把玩具扔過去打他,但是孩子的本意並不是真的在打,而是在排除,孩子認為我不同意你過來拿我的玩具,所以才會出現"打"的行為。

就像好友的孩子,並非孩子不聽話,而是孩子逐漸有自己的想法,孩子自己認為要穿褲子和拖鞋,孩子想遵循自己的想法,而拒絕媽媽的想法,在成長過程中,這是很正常的,自我意識可持續到10歲,孩子在每個階段的自我意識都不一樣。

1到3歲的自我意識是開始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而3到6歲的自我意識是逐漸有自己的想法,到了6歲到9歲是開始變得叛逆,很多時候都要跟家長對著幹,開始要捍衛自己的想法了。

孩子總愛說“不”,並非孩子任性,是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什麼是自我意識敏感期?

自我意識能夠使人有效地處理自己的日常需求,幫助孩子學習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激發他的潛力,培養自己的長處,克服自己的弱點。發展孩子的自我意識可以讓孩子們能夠順利地與別人溝通,瞭解自己與周遭世界的關係,是大腦發育的關鍵部分。

很多家長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以為孩子叛逆期,什麼事情都說不,強制性要求孩子,雖然表明上孩子"聽話",但是對於孩子的成長卻沒有好處。

就像分享玩具為例,孩子明明不想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家長就會說你這個小氣鬼,連玩具都不會分享,以後長大了看誰還跟你玩!甚至要孩子哭著把玩具給別人玩!

相反,家長如果知道孩子是自我意識敏感期,那麼就會理解孩子,知道孩子正在經歷自我的階段,不強迫要求孩子要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

瑞士兒童心理專家讓.皮亞傑經過觀察得出這樣的結論:0~6歲的兒童,幾乎將他們全部的熱情和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自我的建構中,恰恰是因為有了這種激情和全部投入,嬰兒才能形成自我、走出自我,才會塑造出我們所期望的創造力、幸福感、獨立性、意志力。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末和好友約定好去商場,心想著帶著各自的娃去逛商場夾娃娃吃吃喝喝,好好玩玩,出門到好友家集合時,才知道原來她家的小公主在鬧彆扭,不穿裙子不穿涼鞋不戴帽子,自己要穿褲子和拖鞋,媽媽一直在跟她"妥協",可是怎麼說都沒用,氣的媽媽差點要"出手"了,好友說這孩子最近老是這樣,每天跟她說點什麼事情她就不不不,"煩死人了都"。

我們會發現,孩子好像突然從某一天開始,不再向以前那樣,大人說什麼都聽,說什麼都答應,而是開始說"不",開始表達"我"的想法,"我"的意志,甚至如果發生不符合他心意的事情,就會大哭大鬧,表現出來一副"自我為中心"的樣子。這不是任性,而是寶寶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到啦,他在感受"我"和"他人"分離的樂趣。

孩子總愛說“不”,並非孩子任性,是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正確對待孩子說"不"!

家長要正確對待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這個時候的孩子會出現一些我們大人無法理解的行為,像"打人"或者"咬人""不聽話"等等,這並非孩子本意,而是孩子的自我意識萌發,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行為。

丁丁的表哥來家裡玩,在一天的時間裡,他被表哥打了5次,每次丁丁要靠近玩具區拿玩具,表哥啪的一下就把玩具扔過去打他,但是孩子的本意並不是真的在打,而是在排除,孩子認為我不同意你過來拿我的玩具,所以才會出現"打"的行為。

就像好友的孩子,並非孩子不聽話,而是孩子逐漸有自己的想法,孩子自己認為要穿褲子和拖鞋,孩子想遵循自己的想法,而拒絕媽媽的想法,在成長過程中,這是很正常的,自我意識可持續到10歲,孩子在每個階段的自我意識都不一樣。

1到3歲的自我意識是開始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而3到6歲的自我意識是逐漸有自己的想法,到了6歲到9歲是開始變得叛逆,很多時候都要跟家長對著幹,開始要捍衛自己的想法了。

孩子總愛說“不”,並非孩子任性,是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什麼是自我意識敏感期?

自我意識能夠使人有效地處理自己的日常需求,幫助孩子學習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激發他的潛力,培養自己的長處,克服自己的弱點。發展孩子的自我意識可以讓孩子們能夠順利地與別人溝通,瞭解自己與周遭世界的關係,是大腦發育的關鍵部分。

很多家長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以為孩子叛逆期,什麼事情都說不,強制性要求孩子,雖然表明上孩子"聽話",但是對於孩子的成長卻沒有好處。

就像分享玩具為例,孩子明明不想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家長就會說你這個小氣鬼,連玩具都不會分享,以後長大了看誰還跟你玩!甚至要孩子哭著把玩具給別人玩!

相反,家長如果知道孩子是自我意識敏感期,那麼就會理解孩子,知道孩子正在經歷自我的階段,不強迫要求孩子要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

瑞士兒童心理專家讓.皮亞傑經過觀察得出這樣的結論:0~6歲的兒童,幾乎將他們全部的熱情和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自我的建構中,恰恰是因為有了這種激情和全部投入,嬰兒才能形成自我、走出自我,才會塑造出我們所期望的創造力、幸福感、獨立性、意志力。

孩子總愛說“不”,並非孩子任性,是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自我意識對孩子有多重要?

自我意識敏感期是兒童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是孩子未來成長構建人格的基礎,自我意識好壞決定了孩子未來內心是否強大,孩子是否有健全的思想,這些都源於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形成。

自我意識的培養關係到孩子未來的方方面面。有研究發現,自我認知度高的孩子,對於自己如何獲得知識這件事的意識也很高(即"學習如何學習"),於是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優缺點調整學習方法。這種對思維和學習活動的知識和控制,我們稱之為"元認知"。

元認知能力越強,孩子的學業水平越高。在最近的國際研討會上,哲學家和精神科學家一起討論了自我意識以及其與元認知的關係,他們認為,自我意識是一種"幫助監測和控制我們行為,調節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信仰的工具。它不僅僅存在於我們內部,更是存在於人們彼此之間。"這種高階的思維策略實際上改變了人們大腦的結構,讓大腦變得更靈活和開放,以適應進一步的學習。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末和好友約定好去商場,心想著帶著各自的娃去逛商場夾娃娃吃吃喝喝,好好玩玩,出門到好友家集合時,才知道原來她家的小公主在鬧彆扭,不穿裙子不穿涼鞋不戴帽子,自己要穿褲子和拖鞋,媽媽一直在跟她"妥協",可是怎麼說都沒用,氣的媽媽差點要"出手"了,好友說這孩子最近老是這樣,每天跟她說點什麼事情她就不不不,"煩死人了都"。

我們會發現,孩子好像突然從某一天開始,不再向以前那樣,大人說什麼都聽,說什麼都答應,而是開始說"不",開始表達"我"的想法,"我"的意志,甚至如果發生不符合他心意的事情,就會大哭大鬧,表現出來一副"自我為中心"的樣子。這不是任性,而是寶寶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到啦,他在感受"我"和"他人"分離的樂趣。

孩子總愛說“不”,並非孩子任性,是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正確對待孩子說"不"!

家長要正確對待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這個時候的孩子會出現一些我們大人無法理解的行為,像"打人"或者"咬人""不聽話"等等,這並非孩子本意,而是孩子的自我意識萌發,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行為。

丁丁的表哥來家裡玩,在一天的時間裡,他被表哥打了5次,每次丁丁要靠近玩具區拿玩具,表哥啪的一下就把玩具扔過去打他,但是孩子的本意並不是真的在打,而是在排除,孩子認為我不同意你過來拿我的玩具,所以才會出現"打"的行為。

就像好友的孩子,並非孩子不聽話,而是孩子逐漸有自己的想法,孩子自己認為要穿褲子和拖鞋,孩子想遵循自己的想法,而拒絕媽媽的想法,在成長過程中,這是很正常的,自我意識可持續到10歲,孩子在每個階段的自我意識都不一樣。

1到3歲的自我意識是開始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而3到6歲的自我意識是逐漸有自己的想法,到了6歲到9歲是開始變得叛逆,很多時候都要跟家長對著幹,開始要捍衛自己的想法了。

孩子總愛說“不”,並非孩子任性,是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什麼是自我意識敏感期?

自我意識能夠使人有效地處理自己的日常需求,幫助孩子學習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激發他的潛力,培養自己的長處,克服自己的弱點。發展孩子的自我意識可以讓孩子們能夠順利地與別人溝通,瞭解自己與周遭世界的關係,是大腦發育的關鍵部分。

很多家長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以為孩子叛逆期,什麼事情都說不,強制性要求孩子,雖然表明上孩子"聽話",但是對於孩子的成長卻沒有好處。

就像分享玩具為例,孩子明明不想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家長就會說你這個小氣鬼,連玩具都不會分享,以後長大了看誰還跟你玩!甚至要孩子哭著把玩具給別人玩!

相反,家長如果知道孩子是自我意識敏感期,那麼就會理解孩子,知道孩子正在經歷自我的階段,不強迫要求孩子要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

瑞士兒童心理專家讓.皮亞傑經過觀察得出這樣的結論:0~6歲的兒童,幾乎將他們全部的熱情和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自我的建構中,恰恰是因為有了這種激情和全部投入,嬰兒才能形成自我、走出自我,才會塑造出我們所期望的創造力、幸福感、獨立性、意志力。

孩子總愛說“不”,並非孩子任性,是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自我意識對孩子有多重要?

自我意識敏感期是兒童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是孩子未來成長構建人格的基礎,自我意識好壞決定了孩子未來內心是否強大,孩子是否有健全的思想,這些都源於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形成。

自我意識的培養關係到孩子未來的方方面面。有研究發現,自我認知度高的孩子,對於自己如何獲得知識這件事的意識也很高(即"學習如何學習"),於是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優缺點調整學習方法。這種對思維和學習活動的知識和控制,我們稱之為"元認知"。

元認知能力越強,孩子的學業水平越高。在最近的國際研討會上,哲學家和精神科學家一起討論了自我意識以及其與元認知的關係,他們認為,自我意識是一種"幫助監測和控制我們行為,調節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信仰的工具。它不僅僅存在於我們內部,更是存在於人們彼此之間。"這種高階的思維策略實際上改變了人們大腦的結構,讓大腦變得更靈活和開放,以適應進一步的學習。

孩子總愛說“不”,並非孩子任性,是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聰明家長這樣搞定孩子

那面對這麼"任性"的孩子,我們是不是任由孩子呢?也不是,聰明家長有以下這些招:

1 接納與理解

在孩子說"不"時,不要簡單理解為"不聽話",也不要把讓孩子服從自己作為教育目標。應該去理解孩子真正在意的那個點是什麼。

就像好友的孩子出門不肯穿裙子和涼鞋,家長要知道孩子是因為什麼才不穿,孩子的自我意識正在形成階段,孩子想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家長要接納孩子並且理解孩子,而不是一昧的對孩子發脾氣,當家長知道孩子是自我意識敏感期了,就不會去強迫要求孩子必須要怎麼樣,而是和孩子溝通後孩子仍是想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那麼這個時候家長就要順從孩子了。

2 給孩子一定的選擇

孩子對大人說"不"的背後,其實是他們需要決定的權利,那麼父母就適當地給他們一定的權利。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父母都會直接命令孩子,並沒有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孩子沒有決定權,就會用"不"來捍衛自己的自我想法。

家長可以問孩子:你今天相穿粉色的涼鞋還是藍色的涼鞋?

你想穿小豬佩奇的裙子還是穿迪士尼公主的裙子?

讓孩子二選一,孩子有選擇權才會有成就感,孩子自我意識正在形成,家長要對症下藥,面對孩子說不之前,就應該提前給孩子選擇權。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末和好友約定好去商場,心想著帶著各自的娃去逛商場夾娃娃吃吃喝喝,好好玩玩,出門到好友家集合時,才知道原來她家的小公主在鬧彆扭,不穿裙子不穿涼鞋不戴帽子,自己要穿褲子和拖鞋,媽媽一直在跟她"妥協",可是怎麼說都沒用,氣的媽媽差點要"出手"了,好友說這孩子最近老是這樣,每天跟她說點什麼事情她就不不不,"煩死人了都"。

我們會發現,孩子好像突然從某一天開始,不再向以前那樣,大人說什麼都聽,說什麼都答應,而是開始說"不",開始表達"我"的想法,"我"的意志,甚至如果發生不符合他心意的事情,就會大哭大鬧,表現出來一副"自我為中心"的樣子。這不是任性,而是寶寶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到啦,他在感受"我"和"他人"分離的樂趣。

孩子總愛說“不”,並非孩子任性,是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正確對待孩子說"不"!

家長要正確對待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這個時候的孩子會出現一些我們大人無法理解的行為,像"打人"或者"咬人""不聽話"等等,這並非孩子本意,而是孩子的自我意識萌發,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行為。

丁丁的表哥來家裡玩,在一天的時間裡,他被表哥打了5次,每次丁丁要靠近玩具區拿玩具,表哥啪的一下就把玩具扔過去打他,但是孩子的本意並不是真的在打,而是在排除,孩子認為我不同意你過來拿我的玩具,所以才會出現"打"的行為。

就像好友的孩子,並非孩子不聽話,而是孩子逐漸有自己的想法,孩子自己認為要穿褲子和拖鞋,孩子想遵循自己的想法,而拒絕媽媽的想法,在成長過程中,這是很正常的,自我意識可持續到10歲,孩子在每個階段的自我意識都不一樣。

1到3歲的自我意識是開始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而3到6歲的自我意識是逐漸有自己的想法,到了6歲到9歲是開始變得叛逆,很多時候都要跟家長對著幹,開始要捍衛自己的想法了。

孩子總愛說“不”,並非孩子任性,是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什麼是自我意識敏感期?

自我意識能夠使人有效地處理自己的日常需求,幫助孩子學習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激發他的潛力,培養自己的長處,克服自己的弱點。發展孩子的自我意識可以讓孩子們能夠順利地與別人溝通,瞭解自己與周遭世界的關係,是大腦發育的關鍵部分。

很多家長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以為孩子叛逆期,什麼事情都說不,強制性要求孩子,雖然表明上孩子"聽話",但是對於孩子的成長卻沒有好處。

就像分享玩具為例,孩子明明不想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家長就會說你這個小氣鬼,連玩具都不會分享,以後長大了看誰還跟你玩!甚至要孩子哭著把玩具給別人玩!

相反,家長如果知道孩子是自我意識敏感期,那麼就會理解孩子,知道孩子正在經歷自我的階段,不強迫要求孩子要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

瑞士兒童心理專家讓.皮亞傑經過觀察得出這樣的結論:0~6歲的兒童,幾乎將他們全部的熱情和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自我的建構中,恰恰是因為有了這種激情和全部投入,嬰兒才能形成自我、走出自我,才會塑造出我們所期望的創造力、幸福感、獨立性、意志力。

孩子總愛說“不”,並非孩子任性,是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自我意識對孩子有多重要?

自我意識敏感期是兒童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是孩子未來成長構建人格的基礎,自我意識好壞決定了孩子未來內心是否強大,孩子是否有健全的思想,這些都源於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形成。

自我意識的培養關係到孩子未來的方方面面。有研究發現,自我認知度高的孩子,對於自己如何獲得知識這件事的意識也很高(即"學習如何學習"),於是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優缺點調整學習方法。這種對思維和學習活動的知識和控制,我們稱之為"元認知"。

元認知能力越強,孩子的學業水平越高。在最近的國際研討會上,哲學家和精神科學家一起討論了自我意識以及其與元認知的關係,他們認為,自我意識是一種"幫助監測和控制我們行為,調節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信仰的工具。它不僅僅存在於我們內部,更是存在於人們彼此之間。"這種高階的思維策略實際上改變了人們大腦的結構,讓大腦變得更靈活和開放,以適應進一步的學習。

孩子總愛說“不”,並非孩子任性,是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聰明家長這樣搞定孩子

那面對這麼"任性"的孩子,我們是不是任由孩子呢?也不是,聰明家長有以下這些招:

1 接納與理解

在孩子說"不"時,不要簡單理解為"不聽話",也不要把讓孩子服從自己作為教育目標。應該去理解孩子真正在意的那個點是什麼。

就像好友的孩子出門不肯穿裙子和涼鞋,家長要知道孩子是因為什麼才不穿,孩子的自我意識正在形成階段,孩子想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家長要接納孩子並且理解孩子,而不是一昧的對孩子發脾氣,當家長知道孩子是自我意識敏感期了,就不會去強迫要求孩子必須要怎麼樣,而是和孩子溝通後孩子仍是想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那麼這個時候家長就要順從孩子了。

2 給孩子一定的選擇

孩子對大人說"不"的背後,其實是他們需要決定的權利,那麼父母就適當地給他們一定的權利。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父母都會直接命令孩子,並沒有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孩子沒有決定權,就會用"不"來捍衛自己的自我想法。

家長可以問孩子:你今天相穿粉色的涼鞋還是藍色的涼鞋?

你想穿小豬佩奇的裙子還是穿迪士尼公主的裙子?

讓孩子二選一,孩子有選擇權才會有成就感,孩子自我意識正在形成,家長要對症下藥,面對孩子說不之前,就應該提前給孩子選擇權。

孩子總愛說“不”,並非孩子任性,是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3 讓孩子學會承擔後果

既然孩子想穿拖鞋,家長可以嘗試讓孩子承擔後果,帶孩子穿拖鞋出去,並讓孩子看看大街上和商場有沒有人穿拖鞋,讓孩子看看別人都是穿涼鞋或者運動鞋出門,順便引導孩子,拖鞋是要在室內才會穿,讓孩子知道只是不對的。

孩子期待決定權,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參與一個項目,承擔這個項目所帶來的相應後果。

把家裡的某些事情交給孩子來處理,比如,去遊玩的第一天的路線由孩子來定,家長作為參考,如果孩子規劃的這段旅程好玩,那麼就鼓勵並且誇獎孩子,如果這段旅程無聊並且沒有什麼可操作性,那麼就合理反饋給孩子,讓孩子知道,是他決定了這個旅遊路線,而這個路線好不好玩,就像孩子的決定權,讓孩子懂得決定權和後果的有關係的。

當孩子剛剛開始發展自我意識的時候,正是讓父母引導他找到自己未來方向的好機會,這段時間利用得好,可以讓孩子的一生受益。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末和好友約定好去商場,心想著帶著各自的娃去逛商場夾娃娃吃吃喝喝,好好玩玩,出門到好友家集合時,才知道原來她家的小公主在鬧彆扭,不穿裙子不穿涼鞋不戴帽子,自己要穿褲子和拖鞋,媽媽一直在跟她"妥協",可是怎麼說都沒用,氣的媽媽差點要"出手"了,好友說這孩子最近老是這樣,每天跟她說點什麼事情她就不不不,"煩死人了都"。

我們會發現,孩子好像突然從某一天開始,不再向以前那樣,大人說什麼都聽,說什麼都答應,而是開始說"不",開始表達"我"的想法,"我"的意志,甚至如果發生不符合他心意的事情,就會大哭大鬧,表現出來一副"自我為中心"的樣子。這不是任性,而是寶寶的自我意識敏感期到啦,他在感受"我"和"他人"分離的樂趣。

孩子總愛說“不”,並非孩子任性,是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正確對待孩子說"不"!

家長要正確對待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這個時候的孩子會出現一些我們大人無法理解的行為,像"打人"或者"咬人""不聽話"等等,這並非孩子本意,而是孩子的自我意識萌發,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行為。

丁丁的表哥來家裡玩,在一天的時間裡,他被表哥打了5次,每次丁丁要靠近玩具區拿玩具,表哥啪的一下就把玩具扔過去打他,但是孩子的本意並不是真的在打,而是在排除,孩子認為我不同意你過來拿我的玩具,所以才會出現"打"的行為。

就像好友的孩子,並非孩子不聽話,而是孩子逐漸有自己的想法,孩子自己認為要穿褲子和拖鞋,孩子想遵循自己的想法,而拒絕媽媽的想法,在成長過程中,這是很正常的,自我意識可持續到10歲,孩子在每個階段的自我意識都不一樣。

1到3歲的自我意識是開始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而3到6歲的自我意識是逐漸有自己的想法,到了6歲到9歲是開始變得叛逆,很多時候都要跟家長對著幹,開始要捍衛自己的想法了。

孩子總愛說“不”,並非孩子任性,是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什麼是自我意識敏感期?

自我意識能夠使人有效地處理自己的日常需求,幫助孩子學習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激發他的潛力,培養自己的長處,克服自己的弱點。發展孩子的自我意識可以讓孩子們能夠順利地與別人溝通,瞭解自己與周遭世界的關係,是大腦發育的關鍵部分。

很多家長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以為孩子叛逆期,什麼事情都說不,強制性要求孩子,雖然表明上孩子"聽話",但是對於孩子的成長卻沒有好處。

就像分享玩具為例,孩子明明不想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家長就會說你這個小氣鬼,連玩具都不會分享,以後長大了看誰還跟你玩!甚至要孩子哭著把玩具給別人玩!

相反,家長如果知道孩子是自我意識敏感期,那麼就會理解孩子,知道孩子正在經歷自我的階段,不強迫要求孩子要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

瑞士兒童心理專家讓.皮亞傑經過觀察得出這樣的結論:0~6歲的兒童,幾乎將他們全部的熱情和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自我的建構中,恰恰是因為有了這種激情和全部投入,嬰兒才能形成自我、走出自我,才會塑造出我們所期望的創造力、幸福感、獨立性、意志力。

孩子總愛說“不”,並非孩子任性,是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自我意識對孩子有多重要?

自我意識敏感期是兒童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是孩子未來成長構建人格的基礎,自我意識好壞決定了孩子未來內心是否強大,孩子是否有健全的思想,這些都源於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形成。

自我意識的培養關係到孩子未來的方方面面。有研究發現,自我認知度高的孩子,對於自己如何獲得知識這件事的意識也很高(即"學習如何學習"),於是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優缺點調整學習方法。這種對思維和學習活動的知識和控制,我們稱之為"元認知"。

元認知能力越強,孩子的學業水平越高。在最近的國際研討會上,哲學家和精神科學家一起討論了自我意識以及其與元認知的關係,他們認為,自我意識是一種"幫助監測和控制我們行為,調節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信仰的工具。它不僅僅存在於我們內部,更是存在於人們彼此之間。"這種高階的思維策略實際上改變了人們大腦的結構,讓大腦變得更靈活和開放,以適應進一步的學習。

孩子總愛說“不”,並非孩子任性,是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聰明家長這樣搞定孩子

那面對這麼"任性"的孩子,我們是不是任由孩子呢?也不是,聰明家長有以下這些招:

1 接納與理解

在孩子說"不"時,不要簡單理解為"不聽話",也不要把讓孩子服從自己作為教育目標。應該去理解孩子真正在意的那個點是什麼。

就像好友的孩子出門不肯穿裙子和涼鞋,家長要知道孩子是因為什麼才不穿,孩子的自我意識正在形成階段,孩子想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家長要接納孩子並且理解孩子,而不是一昧的對孩子發脾氣,當家長知道孩子是自我意識敏感期了,就不會去強迫要求孩子必須要怎麼樣,而是和孩子溝通後孩子仍是想遵循自己內心的想法,那麼這個時候家長就要順從孩子了。

2 給孩子一定的選擇

孩子對大人說"不"的背後,其實是他們需要決定的權利,那麼父母就適當地給他們一定的權利。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父母都會直接命令孩子,並沒有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孩子沒有決定權,就會用"不"來捍衛自己的自我想法。

家長可以問孩子:你今天相穿粉色的涼鞋還是藍色的涼鞋?

你想穿小豬佩奇的裙子還是穿迪士尼公主的裙子?

讓孩子二選一,孩子有選擇權才會有成就感,孩子自我意識正在形成,家長要對症下藥,面對孩子說不之前,就應該提前給孩子選擇權。

孩子總愛說“不”,並非孩子任性,是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3 讓孩子學會承擔後果

既然孩子想穿拖鞋,家長可以嘗試讓孩子承擔後果,帶孩子穿拖鞋出去,並讓孩子看看大街上和商場有沒有人穿拖鞋,讓孩子看看別人都是穿涼鞋或者運動鞋出門,順便引導孩子,拖鞋是要在室內才會穿,讓孩子知道只是不對的。

孩子期待決定權,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參與一個項目,承擔這個項目所帶來的相應後果。

把家裡的某些事情交給孩子來處理,比如,去遊玩的第一天的路線由孩子來定,家長作為參考,如果孩子規劃的這段旅程好玩,那麼就鼓勵並且誇獎孩子,如果這段旅程無聊並且沒有什麼可操作性,那麼就合理反饋給孩子,讓孩子知道,是他決定了這個旅遊路線,而這個路線好不好玩,就像孩子的決定權,讓孩子懂得決定權和後果的有關係的。

當孩子剛剛開始發展自我意識的時候,正是讓父母引導他找到自己未來方向的好機會,這段時間利用得好,可以讓孩子的一生受益。

孩子總愛說“不”,並非孩子任性,是到了“自我意識敏感期”

我是童心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