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澀的鄉愁回憶(黑圪條 米琪)'

"

兒時的記憶多模糊了,不過對於吃,還是能想起一二,也許是對飢餓的印象比較深刻吧。母親常說,我生下來特別愛哭,哭的讓人受不了,而那時候正是史無前例的熱鬧時期,我耽誤了媽媽到外面看熱鬧,所以落下了媽媽無數的嘮叨。從前時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愛哭,現在想起來,那應該是營養不良的緣故。

"

兒時的記憶多模糊了,不過對於吃,還是能想起一二,也許是對飢餓的印象比較深刻吧。母親常說,我生下來特別愛哭,哭的讓人受不了,而那時候正是史無前例的熱鬧時期,我耽誤了媽媽到外面看熱鬧,所以落下了媽媽無數的嘮叨。從前時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愛哭,現在想起來,那應該是營養不良的緣故。

苦澀的鄉愁回憶(黑圪條 米琪)

等我稍微記事的時候,我記得有一段時間,特別反對吃“黑圪條”,(黑圪條,就是高粱面用少量白麵包裝的麵條,沒有白麵偽裝的時候,就是赤裸裸的高粱麵條。高粱面不成形,就摻榆皮面)大喊大叫,大哭大鬧,堅決不吃,終於把自己弄病了。媽媽為我做了病號飯“瓜饃饃”(瓜饃饃,就是用嫩瓜絲拌麵粉為糊糊狀,用鍋靠熟成軟餅子,蘸蒜泥醋,鬆、軟、鮮、嫩、香,美味!),我當然十分喜歡吃,每天要吃。可惜,病很快就好了,這個待遇就取消了。我痛心,我不平,我絕食,媽媽無奈,只好偷樑換柱,用高粱面給我做“瓜饃饃”,難吃啊,難吃。於是,放棄了“瓜饃饃”。

"

兒時的記憶多模糊了,不過對於吃,還是能想起一二,也許是對飢餓的印象比較深刻吧。母親常說,我生下來特別愛哭,哭的讓人受不了,而那時候正是史無前例的熱鬧時期,我耽誤了媽媽到外面看熱鬧,所以落下了媽媽無數的嘮叨。從前時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愛哭,現在想起來,那應該是營養不良的緣故。

苦澀的鄉愁回憶(黑圪條 米琪)

等我稍微記事的時候,我記得有一段時間,特別反對吃“黑圪條”,(黑圪條,就是高粱面用少量白麵包裝的麵條,沒有白麵偽裝的時候,就是赤裸裸的高粱麵條。高粱面不成形,就摻榆皮面)大喊大叫,大哭大鬧,堅決不吃,終於把自己弄病了。媽媽為我做了病號飯“瓜饃饃”(瓜饃饃,就是用嫩瓜絲拌麵粉為糊糊狀,用鍋靠熟成軟餅子,蘸蒜泥醋,鬆、軟、鮮、嫩、香,美味!),我當然十分喜歡吃,每天要吃。可惜,病很快就好了,這個待遇就取消了。我痛心,我不平,我絕食,媽媽無奈,只好偷樑換柱,用高粱面給我做“瓜饃饃”,難吃啊,難吃。於是,放棄了“瓜饃饃”。

苦澀的鄉愁回憶(黑圪條 米琪)

白麵條一般是吃不到的,除非有人因事情誤了飯,臨時做,為了快,才純用白麵,以至於農村裡一句俗語人人知道:“遲飯是好飯,不擀就拔攬”(撥攬湯,麵疙瘩也)。我沒誤過飯,也沒享受過特殊待遇,但是爸爸上夜班的時候,晚上十二點才回家,就經常享受這個待遇了。爸爸媽媽最疼我,有時偷偷叫我起來讓我吃點。有一天,知道爸爸上夜班,我的饞蟲上來了,非常想吃,就不睡覺,和媽媽一起等,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媽媽開始和麵,我心中大喜,就倒在爐後,看著媽媽做飯,紅紅的爐火映照媽媽的臉,也暖洋洋的包圍著我,使我困頓,迷糊,最後就什麼也不知道了。第二天因為沒吃上和媽媽哭鬧,媽媽不停的笑:“搖不醒你啊,兩個人都搖不醒你”。我勒個麵條啊,錯過了!

"

兒時的記憶多模糊了,不過對於吃,還是能想起一二,也許是對飢餓的印象比較深刻吧。母親常說,我生下來特別愛哭,哭的讓人受不了,而那時候正是史無前例的熱鬧時期,我耽誤了媽媽到外面看熱鬧,所以落下了媽媽無數的嘮叨。從前時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愛哭,現在想起來,那應該是營養不良的緣故。

苦澀的鄉愁回憶(黑圪條 米琪)

等我稍微記事的時候,我記得有一段時間,特別反對吃“黑圪條”,(黑圪條,就是高粱面用少量白麵包裝的麵條,沒有白麵偽裝的時候,就是赤裸裸的高粱麵條。高粱面不成形,就摻榆皮面)大喊大叫,大哭大鬧,堅決不吃,終於把自己弄病了。媽媽為我做了病號飯“瓜饃饃”(瓜饃饃,就是用嫩瓜絲拌麵粉為糊糊狀,用鍋靠熟成軟餅子,蘸蒜泥醋,鬆、軟、鮮、嫩、香,美味!),我當然十分喜歡吃,每天要吃。可惜,病很快就好了,這個待遇就取消了。我痛心,我不平,我絕食,媽媽無奈,只好偷樑換柱,用高粱面給我做“瓜饃饃”,難吃啊,難吃。於是,放棄了“瓜饃饃”。

苦澀的鄉愁回憶(黑圪條 米琪)

白麵條一般是吃不到的,除非有人因事情誤了飯,臨時做,為了快,才純用白麵,以至於農村裡一句俗語人人知道:“遲飯是好飯,不擀就拔攬”(撥攬湯,麵疙瘩也)。我沒誤過飯,也沒享受過特殊待遇,但是爸爸上夜班的時候,晚上十二點才回家,就經常享受這個待遇了。爸爸媽媽最疼我,有時偷偷叫我起來讓我吃點。有一天,知道爸爸上夜班,我的饞蟲上來了,非常想吃,就不睡覺,和媽媽一起等,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媽媽開始和麵,我心中大喜,就倒在爐後,看著媽媽做飯,紅紅的爐火映照媽媽的臉,也暖洋洋的包圍著我,使我困頓,迷糊,最後就什麼也不知道了。第二天因為沒吃上和媽媽哭鬧,媽媽不停的笑:“搖不醒你啊,兩個人都搖不醒你”。我勒個麵條啊,錯過了!

苦澀的鄉愁回憶(黑圪條 米琪)

其實,我記憶中最好吃的東西,是雞蛋。10歲之前,我只記得吃過一個雞蛋,那一天,姑姑來我家,帶了一些雞蛋,臨走的時候,給我做了個“燒雞蛋”,把雞蛋放在鐵火口上,往上面潑點水,迅速把鹽罐扣上。然後姑姑就走了,走到大門口的時候,喊到:“熟了”。媽媽就給我剝了吃。真是好吃。

漸漸的長大了,這樣的美食就吃不上了,其實,能吃飽了也算不錯了,我家五個孩子,哥哥、姐姐和兩個妹妹許多張嘴啊,有時候連“黑圪條”都沒有。記得有一次,村裡每家每戶借給四十斤晉雜五號高粱米,媽媽高興極了,拿回糧食來,我看了一眼,想到,這麼難吃的東西值得這麼高興嗎?我就不明白啦,生產隊為什麼要種那麼多“晉雜五號”呢!只能吃“黑圪條”,還得加榆皮面,還弄出一句俗語:“晉雜五號三尺三,不加榆皮不相粘”。還······

最沒有糧食吃的時候,就買紅薯片吃。紅薯片不是本地的,是河南的,是晒乾的,不太甜。煮一鍋,全家人圍著吃。一開始,滿好吃的,但天天吃,就有點受不了。媽媽就開始發明創造,把紅薯加工成麵粉,然後做“餄餎”(由壓力成型的圓柱形麵條),紅薯面有彈性啊,“餄餎床”(製造餄餎的機床)壓不下去,我看大家輪番上陣,坐在那個槓桿上,用力往下壓,坐上,壓下,起來,彈起。十分好玩,不禁拍手大笑。但困難難不倒媽媽,她把面水比例調節以後,讓面更軟點就做成了,成是成了,就是麵條的形狀彎曲的厲害,曲率拐彎像蚯蚓一樣。味道如何,現在想不起來了。只顧得高興了,覺得她們好似專門來搞笑似的。

因為飢餓,我也鬧出許多事情來。一天放學回來,看到火爐邊上有一碗深顏色的水,心中大喜,想,肯定是紅糖水,端起來咕咚咕咚一通猛灌,澀辣苦鹹的混合的味道,讓我大叫一聲,把媽媽驚來,一問媽媽,原來那碗水是下雨屋子漏,媽媽接下的髒雨水。我肚子疼了起來,媽媽也嚇壞了,趕緊找大夫,折騰了半天,好歹沒出大事,倒是把肚子裡的蛔蟲打下許多。

我家住在村裡的一個老院子裡,是原來古商道上的一個二層商鋪,把臨街門裱起來,成了民居。大一點的房子全家人住,小一點的房子,奶奶住。我們幾個孩子總覺得奶奶住的房子裡很神祕,尤其是奶奶的樓上,誰也沒有上過,不知道里面藏著什麼好吃的東西。於是商量好了,哥哥姐姐把奶奶調虎離山,妹妹放哨,我就來個智取威虎山,隻身偷偷上樓,到樓上把奶奶的罈罈罐罐翻了個遍,什麼好吃的也沒找到,只見到一些生了蟲的陳穀子爛黑豆,正大失所望之際,奶奶發現了我的行蹤,把我堵在了樓上,一時間,“樓下大呼小叫,樓上驚慌失措,奶奶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敢動”。也算是急中生智了,我用一根繩子栓在窗戶上,飛身下樓。這件事情的結局是,爸爸回家後責怪奶奶不顧我的安全,我躲在角落裡懺悔,心想,不怪奶奶啊,奶奶確實沒藏好吃的啊。

後來我問奶奶,為什麼要藏那些不好的糧食,奶奶說:“怕過歪年景啊,怕再過三十三年啊”。現在我明白了,三十三年是指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

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們舉家到鎮上住,為的是媽媽可以到爸爸工作的廠裡做臨時工,貼補家用。生活稍微改善,斷頓的情況基本沒有了,但能吃飽還是比較奢侈的。每天三頓飯,大概總是這樣的:早上,玉米小米混合稀粥;水煮酸菜,中午,包皮面圪條,酸菜;晚上,麵條小米菜葉子混合粥,美其名曰“米琪”。

先說說早飯,“稀粥”其實並不稀,要熬的比較稠。酸菜它確實比較酸。因為幾乎沒有油。我倒不在乎它味道好壞。我只希望它更稠,因為它頂飢啊。但是,不如意十常八九,時常沒那麼稠,於是我很失望,就在最後吃飯,吃鍋裡剩下的連帶鍋巴的飯,能吃到的話,比較幸福。但這樣做是有風險的,就是菜可能沒有了,我不計較這個,只要菜鍋裡剩下點菜湯,我倒到飯鍋裡一攪合,吃的蠻香。有時候沒有菜,媽媽會給我們做“鹹豆菜”,就是把黃豆炒個七成熟,加水,加鹽,再煮熟。我們最喜歡這道菜,好吃啊,美味啊,營養豐富啊,口感上乘啊。可惜這菜不太常吃。也有完全沒菜的時候,我們就在飯里加點醋,算是有味道啦,湊合著吃,不過,哥哥發明了加點醬油的吃法,比醋味道好,這是我到現在都比較佩服哥哥的原因之一。

再說午飯,這是我比較滿意的飯,“包皮面圪條”要比純粹的“黑圪條”要高級許多了,製作工藝流程也更完善。我放學後喜歡饞巴巴的看媽媽做飯,所以掌握了全套的核心技術。首先要用白麵和高粱面各和一團,白麵的小,高粱面的大,具體比例要看當時的經濟狀況,有時1比2,有時1比3,最高可達到1比5,當然,從沒有達到1比1。白麵擀開成圓餅,把高粱麵糰包住成圓球狀,然後擀開成圓餅狀,到一指厚的時候,不要再擀了,要不就要露餡了。把圓餅用刀分為若干等分,分別擀薄,切成麵條。中午的酸菜有可能加豆腐粉條一類的,所以好吃的很啊。中午吃白麵條,吃河洛,那都是以後的事情了。

"

兒時的記憶多模糊了,不過對於吃,還是能想起一二,也許是對飢餓的印象比較深刻吧。母親常說,我生下來特別愛哭,哭的讓人受不了,而那時候正是史無前例的熱鬧時期,我耽誤了媽媽到外面看熱鬧,所以落下了媽媽無數的嘮叨。從前時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愛哭,現在想起來,那應該是營養不良的緣故。

苦澀的鄉愁回憶(黑圪條 米琪)

等我稍微記事的時候,我記得有一段時間,特別反對吃“黑圪條”,(黑圪條,就是高粱面用少量白麵包裝的麵條,沒有白麵偽裝的時候,就是赤裸裸的高粱麵條。高粱面不成形,就摻榆皮面)大喊大叫,大哭大鬧,堅決不吃,終於把自己弄病了。媽媽為我做了病號飯“瓜饃饃”(瓜饃饃,就是用嫩瓜絲拌麵粉為糊糊狀,用鍋靠熟成軟餅子,蘸蒜泥醋,鬆、軟、鮮、嫩、香,美味!),我當然十分喜歡吃,每天要吃。可惜,病很快就好了,這個待遇就取消了。我痛心,我不平,我絕食,媽媽無奈,只好偷樑換柱,用高粱面給我做“瓜饃饃”,難吃啊,難吃。於是,放棄了“瓜饃饃”。

苦澀的鄉愁回憶(黑圪條 米琪)

白麵條一般是吃不到的,除非有人因事情誤了飯,臨時做,為了快,才純用白麵,以至於農村裡一句俗語人人知道:“遲飯是好飯,不擀就拔攬”(撥攬湯,麵疙瘩也)。我沒誤過飯,也沒享受過特殊待遇,但是爸爸上夜班的時候,晚上十二點才回家,就經常享受這個待遇了。爸爸媽媽最疼我,有時偷偷叫我起來讓我吃點。有一天,知道爸爸上夜班,我的饞蟲上來了,非常想吃,就不睡覺,和媽媽一起等,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媽媽開始和麵,我心中大喜,就倒在爐後,看著媽媽做飯,紅紅的爐火映照媽媽的臉,也暖洋洋的包圍著我,使我困頓,迷糊,最後就什麼也不知道了。第二天因為沒吃上和媽媽哭鬧,媽媽不停的笑:“搖不醒你啊,兩個人都搖不醒你”。我勒個麵條啊,錯過了!

苦澀的鄉愁回憶(黑圪條 米琪)

其實,我記憶中最好吃的東西,是雞蛋。10歲之前,我只記得吃過一個雞蛋,那一天,姑姑來我家,帶了一些雞蛋,臨走的時候,給我做了個“燒雞蛋”,把雞蛋放在鐵火口上,往上面潑點水,迅速把鹽罐扣上。然後姑姑就走了,走到大門口的時候,喊到:“熟了”。媽媽就給我剝了吃。真是好吃。

漸漸的長大了,這樣的美食就吃不上了,其實,能吃飽了也算不錯了,我家五個孩子,哥哥、姐姐和兩個妹妹許多張嘴啊,有時候連“黑圪條”都沒有。記得有一次,村裡每家每戶借給四十斤晉雜五號高粱米,媽媽高興極了,拿回糧食來,我看了一眼,想到,這麼難吃的東西值得這麼高興嗎?我就不明白啦,生產隊為什麼要種那麼多“晉雜五號”呢!只能吃“黑圪條”,還得加榆皮面,還弄出一句俗語:“晉雜五號三尺三,不加榆皮不相粘”。還······

最沒有糧食吃的時候,就買紅薯片吃。紅薯片不是本地的,是河南的,是晒乾的,不太甜。煮一鍋,全家人圍著吃。一開始,滿好吃的,但天天吃,就有點受不了。媽媽就開始發明創造,把紅薯加工成麵粉,然後做“餄餎”(由壓力成型的圓柱形麵條),紅薯面有彈性啊,“餄餎床”(製造餄餎的機床)壓不下去,我看大家輪番上陣,坐在那個槓桿上,用力往下壓,坐上,壓下,起來,彈起。十分好玩,不禁拍手大笑。但困難難不倒媽媽,她把面水比例調節以後,讓面更軟點就做成了,成是成了,就是麵條的形狀彎曲的厲害,曲率拐彎像蚯蚓一樣。味道如何,現在想不起來了。只顧得高興了,覺得她們好似專門來搞笑似的。

因為飢餓,我也鬧出許多事情來。一天放學回來,看到火爐邊上有一碗深顏色的水,心中大喜,想,肯定是紅糖水,端起來咕咚咕咚一通猛灌,澀辣苦鹹的混合的味道,讓我大叫一聲,把媽媽驚來,一問媽媽,原來那碗水是下雨屋子漏,媽媽接下的髒雨水。我肚子疼了起來,媽媽也嚇壞了,趕緊找大夫,折騰了半天,好歹沒出大事,倒是把肚子裡的蛔蟲打下許多。

我家住在村裡的一個老院子裡,是原來古商道上的一個二層商鋪,把臨街門裱起來,成了民居。大一點的房子全家人住,小一點的房子,奶奶住。我們幾個孩子總覺得奶奶住的房子裡很神祕,尤其是奶奶的樓上,誰也沒有上過,不知道里面藏著什麼好吃的東西。於是商量好了,哥哥姐姐把奶奶調虎離山,妹妹放哨,我就來個智取威虎山,隻身偷偷上樓,到樓上把奶奶的罈罈罐罐翻了個遍,什麼好吃的也沒找到,只見到一些生了蟲的陳穀子爛黑豆,正大失所望之際,奶奶發現了我的行蹤,把我堵在了樓上,一時間,“樓下大呼小叫,樓上驚慌失措,奶奶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敢動”。也算是急中生智了,我用一根繩子栓在窗戶上,飛身下樓。這件事情的結局是,爸爸回家後責怪奶奶不顧我的安全,我躲在角落裡懺悔,心想,不怪奶奶啊,奶奶確實沒藏好吃的啊。

後來我問奶奶,為什麼要藏那些不好的糧食,奶奶說:“怕過歪年景啊,怕再過三十三年啊”。現在我明白了,三十三年是指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

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們舉家到鎮上住,為的是媽媽可以到爸爸工作的廠裡做臨時工,貼補家用。生活稍微改善,斷頓的情況基本沒有了,但能吃飽還是比較奢侈的。每天三頓飯,大概總是這樣的:早上,玉米小米混合稀粥;水煮酸菜,中午,包皮面圪條,酸菜;晚上,麵條小米菜葉子混合粥,美其名曰“米琪”。

先說說早飯,“稀粥”其實並不稀,要熬的比較稠。酸菜它確實比較酸。因為幾乎沒有油。我倒不在乎它味道好壞。我只希望它更稠,因為它頂飢啊。但是,不如意十常八九,時常沒那麼稠,於是我很失望,就在最後吃飯,吃鍋裡剩下的連帶鍋巴的飯,能吃到的話,比較幸福。但這樣做是有風險的,就是菜可能沒有了,我不計較這個,只要菜鍋裡剩下點菜湯,我倒到飯鍋裡一攪合,吃的蠻香。有時候沒有菜,媽媽會給我們做“鹹豆菜”,就是把黃豆炒個七成熟,加水,加鹽,再煮熟。我們最喜歡這道菜,好吃啊,美味啊,營養豐富啊,口感上乘啊。可惜這菜不太常吃。也有完全沒菜的時候,我們就在飯里加點醋,算是有味道啦,湊合著吃,不過,哥哥發明了加點醬油的吃法,比醋味道好,這是我到現在都比較佩服哥哥的原因之一。

再說午飯,這是我比較滿意的飯,“包皮面圪條”要比純粹的“黑圪條”要高級許多了,製作工藝流程也更完善。我放學後喜歡饞巴巴的看媽媽做飯,所以掌握了全套的核心技術。首先要用白麵和高粱面各和一團,白麵的小,高粱面的大,具體比例要看當時的經濟狀況,有時1比2,有時1比3,最高可達到1比5,當然,從沒有達到1比1。白麵擀開成圓餅,把高粱麵糰包住成圓球狀,然後擀開成圓餅狀,到一指厚的時候,不要再擀了,要不就要露餡了。把圓餅用刀分為若干等分,分別擀薄,切成麵條。中午的酸菜有可能加豆腐粉條一類的,所以好吃的很啊。中午吃白麵條,吃河洛,那都是以後的事情了。

苦澀的鄉愁回憶(黑圪條 米琪)

最後說晚飯。“米淇”是一種神奇的飯,讓人既愛又恨的飯,愛的是它口感極好,恨的是它不頂事,吃上不久就肚飢了。所以,我是一吃就三碗,“三碗不過崗”。“米淇”的製作流程叫“米琪三部曲”:熬米湯、下面條、加菜葉。這三步曲中,如果是在春夏,最後一步媽媽總是讓我來做。在下到鍋裡面條後,媽媽讓我到外面野地裡摘一把“大姑姑葉”,回來加在鍋裡。OK。“米淇”變化無窮的魅力體現在加菜上,可以加豆莢,可以加土豆,可以加南瓜,也可以一起加土豆、豆莢、南瓜,也可兩兩組合著加。當然,沒有這些時,加白菜葉,加野菜,加酸菜都行。菜有千變萬化,“米淇”就有千變萬化。最後,端下鍋後,拿勺子在火上一放,加點油,油溫升到後,加蒜瓣,加熱冒煙,往鍋裡一捅,聲響大作,宣告大功告成。千嬌百媚千奇百怪千變萬化的“米淇”就這樣誕生了。這樣香噴噴的“米淇”往往讓我愛不釋嘴,猛往肚裡灌,有一次就吃了四大碗,把我撐的打滾,好懸沒要命。

"

兒時的記憶多模糊了,不過對於吃,還是能想起一二,也許是對飢餓的印象比較深刻吧。母親常說,我生下來特別愛哭,哭的讓人受不了,而那時候正是史無前例的熱鬧時期,我耽誤了媽媽到外面看熱鬧,所以落下了媽媽無數的嘮叨。從前時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愛哭,現在想起來,那應該是營養不良的緣故。

苦澀的鄉愁回憶(黑圪條 米琪)

等我稍微記事的時候,我記得有一段時間,特別反對吃“黑圪條”,(黑圪條,就是高粱面用少量白麵包裝的麵條,沒有白麵偽裝的時候,就是赤裸裸的高粱麵條。高粱面不成形,就摻榆皮面)大喊大叫,大哭大鬧,堅決不吃,終於把自己弄病了。媽媽為我做了病號飯“瓜饃饃”(瓜饃饃,就是用嫩瓜絲拌麵粉為糊糊狀,用鍋靠熟成軟餅子,蘸蒜泥醋,鬆、軟、鮮、嫩、香,美味!),我當然十分喜歡吃,每天要吃。可惜,病很快就好了,這個待遇就取消了。我痛心,我不平,我絕食,媽媽無奈,只好偷樑換柱,用高粱面給我做“瓜饃饃”,難吃啊,難吃。於是,放棄了“瓜饃饃”。

苦澀的鄉愁回憶(黑圪條 米琪)

白麵條一般是吃不到的,除非有人因事情誤了飯,臨時做,為了快,才純用白麵,以至於農村裡一句俗語人人知道:“遲飯是好飯,不擀就拔攬”(撥攬湯,麵疙瘩也)。我沒誤過飯,也沒享受過特殊待遇,但是爸爸上夜班的時候,晚上十二點才回家,就經常享受這個待遇了。爸爸媽媽最疼我,有時偷偷叫我起來讓我吃點。有一天,知道爸爸上夜班,我的饞蟲上來了,非常想吃,就不睡覺,和媽媽一起等,等啊,等啊,一直等到媽媽開始和麵,我心中大喜,就倒在爐後,看著媽媽做飯,紅紅的爐火映照媽媽的臉,也暖洋洋的包圍著我,使我困頓,迷糊,最後就什麼也不知道了。第二天因為沒吃上和媽媽哭鬧,媽媽不停的笑:“搖不醒你啊,兩個人都搖不醒你”。我勒個麵條啊,錯過了!

苦澀的鄉愁回憶(黑圪條 米琪)

其實,我記憶中最好吃的東西,是雞蛋。10歲之前,我只記得吃過一個雞蛋,那一天,姑姑來我家,帶了一些雞蛋,臨走的時候,給我做了個“燒雞蛋”,把雞蛋放在鐵火口上,往上面潑點水,迅速把鹽罐扣上。然後姑姑就走了,走到大門口的時候,喊到:“熟了”。媽媽就給我剝了吃。真是好吃。

漸漸的長大了,這樣的美食就吃不上了,其實,能吃飽了也算不錯了,我家五個孩子,哥哥、姐姐和兩個妹妹許多張嘴啊,有時候連“黑圪條”都沒有。記得有一次,村裡每家每戶借給四十斤晉雜五號高粱米,媽媽高興極了,拿回糧食來,我看了一眼,想到,這麼難吃的東西值得這麼高興嗎?我就不明白啦,生產隊為什麼要種那麼多“晉雜五號”呢!只能吃“黑圪條”,還得加榆皮面,還弄出一句俗語:“晉雜五號三尺三,不加榆皮不相粘”。還······

最沒有糧食吃的時候,就買紅薯片吃。紅薯片不是本地的,是河南的,是晒乾的,不太甜。煮一鍋,全家人圍著吃。一開始,滿好吃的,但天天吃,就有點受不了。媽媽就開始發明創造,把紅薯加工成麵粉,然後做“餄餎”(由壓力成型的圓柱形麵條),紅薯面有彈性啊,“餄餎床”(製造餄餎的機床)壓不下去,我看大家輪番上陣,坐在那個槓桿上,用力往下壓,坐上,壓下,起來,彈起。十分好玩,不禁拍手大笑。但困難難不倒媽媽,她把面水比例調節以後,讓面更軟點就做成了,成是成了,就是麵條的形狀彎曲的厲害,曲率拐彎像蚯蚓一樣。味道如何,現在想不起來了。只顧得高興了,覺得她們好似專門來搞笑似的。

因為飢餓,我也鬧出許多事情來。一天放學回來,看到火爐邊上有一碗深顏色的水,心中大喜,想,肯定是紅糖水,端起來咕咚咕咚一通猛灌,澀辣苦鹹的混合的味道,讓我大叫一聲,把媽媽驚來,一問媽媽,原來那碗水是下雨屋子漏,媽媽接下的髒雨水。我肚子疼了起來,媽媽也嚇壞了,趕緊找大夫,折騰了半天,好歹沒出大事,倒是把肚子裡的蛔蟲打下許多。

我家住在村裡的一個老院子裡,是原來古商道上的一個二層商鋪,把臨街門裱起來,成了民居。大一點的房子全家人住,小一點的房子,奶奶住。我們幾個孩子總覺得奶奶住的房子裡很神祕,尤其是奶奶的樓上,誰也沒有上過,不知道里面藏著什麼好吃的東西。於是商量好了,哥哥姐姐把奶奶調虎離山,妹妹放哨,我就來個智取威虎山,隻身偷偷上樓,到樓上把奶奶的罈罈罐罐翻了個遍,什麼好吃的也沒找到,只見到一些生了蟲的陳穀子爛黑豆,正大失所望之際,奶奶發現了我的行蹤,把我堵在了樓上,一時間,“樓下大呼小叫,樓上驚慌失措,奶奶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敢動”。也算是急中生智了,我用一根繩子栓在窗戶上,飛身下樓。這件事情的結局是,爸爸回家後責怪奶奶不顧我的安全,我躲在角落裡懺悔,心想,不怪奶奶啊,奶奶確實沒藏好吃的啊。

後來我問奶奶,為什麼要藏那些不好的糧食,奶奶說:“怕過歪年景啊,怕再過三十三年啊”。現在我明白了,三十三年是指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

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們舉家到鎮上住,為的是媽媽可以到爸爸工作的廠裡做臨時工,貼補家用。生活稍微改善,斷頓的情況基本沒有了,但能吃飽還是比較奢侈的。每天三頓飯,大概總是這樣的:早上,玉米小米混合稀粥;水煮酸菜,中午,包皮面圪條,酸菜;晚上,麵條小米菜葉子混合粥,美其名曰“米琪”。

先說說早飯,“稀粥”其實並不稀,要熬的比較稠。酸菜它確實比較酸。因為幾乎沒有油。我倒不在乎它味道好壞。我只希望它更稠,因為它頂飢啊。但是,不如意十常八九,時常沒那麼稠,於是我很失望,就在最後吃飯,吃鍋裡剩下的連帶鍋巴的飯,能吃到的話,比較幸福。但這樣做是有風險的,就是菜可能沒有了,我不計較這個,只要菜鍋裡剩下點菜湯,我倒到飯鍋裡一攪合,吃的蠻香。有時候沒有菜,媽媽會給我們做“鹹豆菜”,就是把黃豆炒個七成熟,加水,加鹽,再煮熟。我們最喜歡這道菜,好吃啊,美味啊,營養豐富啊,口感上乘啊。可惜這菜不太常吃。也有完全沒菜的時候,我們就在飯里加點醋,算是有味道啦,湊合著吃,不過,哥哥發明了加點醬油的吃法,比醋味道好,這是我到現在都比較佩服哥哥的原因之一。

再說午飯,這是我比較滿意的飯,“包皮面圪條”要比純粹的“黑圪條”要高級許多了,製作工藝流程也更完善。我放學後喜歡饞巴巴的看媽媽做飯,所以掌握了全套的核心技術。首先要用白麵和高粱面各和一團,白麵的小,高粱面的大,具體比例要看當時的經濟狀況,有時1比2,有時1比3,最高可達到1比5,當然,從沒有達到1比1。白麵擀開成圓餅,把高粱麵糰包住成圓球狀,然後擀開成圓餅狀,到一指厚的時候,不要再擀了,要不就要露餡了。把圓餅用刀分為若干等分,分別擀薄,切成麵條。中午的酸菜有可能加豆腐粉條一類的,所以好吃的很啊。中午吃白麵條,吃河洛,那都是以後的事情了。

苦澀的鄉愁回憶(黑圪條 米琪)

最後說晚飯。“米淇”是一種神奇的飯,讓人既愛又恨的飯,愛的是它口感極好,恨的是它不頂事,吃上不久就肚飢了。所以,我是一吃就三碗,“三碗不過崗”。“米淇”的製作流程叫“米琪三部曲”:熬米湯、下面條、加菜葉。這三步曲中,如果是在春夏,最後一步媽媽總是讓我來做。在下到鍋裡面條後,媽媽讓我到外面野地裡摘一把“大姑姑葉”,回來加在鍋裡。OK。“米淇”變化無窮的魅力體現在加菜上,可以加豆莢,可以加土豆,可以加南瓜,也可以一起加土豆、豆莢、南瓜,也可兩兩組合著加。當然,沒有這些時,加白菜葉,加野菜,加酸菜都行。菜有千變萬化,“米淇”就有千變萬化。最後,端下鍋後,拿勺子在火上一放,加點油,油溫升到後,加蒜瓣,加熱冒煙,往鍋裡一捅,聲響大作,宣告大功告成。千嬌百媚千奇百怪千變萬化的“米淇”就這樣誕生了。這樣香噴噴的“米淇”往往讓我愛不釋嘴,猛往肚裡灌,有一次就吃了四大碗,把我撐的打滾,好懸沒要命。

苦澀的鄉愁回憶(黑圪條 米琪)

這些是常規飲食,當然也有些花樣要變,比如吃湯抉片、窩窩頭、煮疙瘩、滷疙瘩、糊糊炒豆等等。如果是吃煮疙瘩有剩餘的話,媽媽在洗鍋的時候,往往把它們撈出來,放在爐火邊,本來嘛,煮疙瘩就是玉米麵做成的圓餅或橢圓餅。在爐邊一烤,金黃燦爛,香酥可口。勝過稻香村的糕點何止千百倍。放學回家,正是飢不擇食的時候,見到這樣的美食,真如狼抓住了羊羔,美啊。有一天放學回家,看到爐邊正好有一塊黃不拉幾的橢圓狀物體,大喜過望,抓起來就咬,一口下去,感覺怪怪的,牙齒打滑,沒咬下來。再用力咬,用手往下掰,終於咬下來了,隨後在嘴裡來回一團,光溜溜的來回跑,味道怪怪的,什麼玩意?趕緊吐出來,仔細一看,肥皂啊,“媽,你害死我啦”,媽媽聞聲趕來,聽我一說,笑的止不住。原來,是媽媽洗衣服後隨手放在那裡幹一下。唉,娘啊,你這不是坑兒嗎?以後,我每次在爐邊尋找吃的,都要仔細辨別一番。

小時候是一個吃什麼都香,看什麼都好的歲月,一點點美好就可以幸福很長時間,一點點美食就繞樑三日回味無窮。所以,那時物質貧乏卻快樂無窮。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