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阿拉善羅王府

現存北京阿拉善王爺府,位於什剎海後海南岸迤西氈子房衚衕,與恭王府東牆僅一路(府夾道)之隔,面積大概是恭王府一半,約3萬平方米。不同的歷史時期,這座王府曾被稱作羅王府、塔王府及達王府。在阿拉善左旗檔案館有一件保存完好的皇帝諭旨,是清乾隆皇帝於1782年嘉賜阿拉善和碩特旗第三代親王羅布桑道爾吉在平定新疆、西藏、青海戰亂中建有殊功,冊封其為阿拉善世襲親王,並準於在京城建設府第的“清朝冊封聖旨”。這道聖旨可以看作是北京阿拉善羅王府建造的“中央批文”和王府的“產權證書”。

"

北京阿拉善羅王府

現存北京阿拉善王爺府,位於什剎海後海南岸迤西氈子房衚衕,與恭王府東牆僅一路(府夾道)之隔,面積大概是恭王府一半,約3萬平方米。不同的歷史時期,這座王府曾被稱作羅王府、塔王府及達王府。在阿拉善左旗檔案館有一件保存完好的皇帝諭旨,是清乾隆皇帝於1782年嘉賜阿拉善和碩特旗第三代親王羅布桑道爾吉在平定新疆、西藏、青海戰亂中建有殊功,冊封其為阿拉善世襲親王,並準於在京城建設府第的“清朝冊封聖旨”。這道聖旨可以看作是北京阿拉善羅王府建造的“中央批文”和王府的“產權證書”。

北京阿拉善蒙古王爺府,歷經400年滄桑,依然基本完好

羅王府緊毗鄰著名的“恭王府”

清代官員由於封爵等級不同,其府邸的建造是有嚴格規制的。在名稱上,只有親王和郡王的住宅才可以稱為“王府”,貝勒、貝子的住所只能稱“府”。高級官員的職位不論多高,其住所只能稱“宅”或“第”。王府從建築基址、建築規模、建築樣式、建築裝飾,甚至幾步臺階,基高几尺幾寸等等方面,都有嚴格限制。如果超過規定,朝廷是要嚴厲治罪的,輕則罰俸,重則奪爵。清代北京王府大都集中在內城,從前門到永定門一帶的外城基本上不建王府。阿拉善羅王府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府邸,有房屋200多間,依中軸線分東西兩部分,有假山、水池、花廳、遊廊、亭、臺等。作為京城王爺府,其建造自然是用材考究、雕樑畫棟,一些木料還是遙遠的菲律賓產珍貴樹木,簷雕與廊畫彩繪是蒙古人喜愛的牡丹、蝴蝶、飛馬等圖案,華麗而富貴。阿拉善羅王府整體建築錯落有致,高雅不群,自然隨意,富有幽趣。

"

北京阿拉善羅王府

現存北京阿拉善王爺府,位於什剎海後海南岸迤西氈子房衚衕,與恭王府東牆僅一路(府夾道)之隔,面積大概是恭王府一半,約3萬平方米。不同的歷史時期,這座王府曾被稱作羅王府、塔王府及達王府。在阿拉善左旗檔案館有一件保存完好的皇帝諭旨,是清乾隆皇帝於1782年嘉賜阿拉善和碩特旗第三代親王羅布桑道爾吉在平定新疆、西藏、青海戰亂中建有殊功,冊封其為阿拉善世襲親王,並準於在京城建設府第的“清朝冊封聖旨”。這道聖旨可以看作是北京阿拉善羅王府建造的“中央批文”和王府的“產權證書”。

北京阿拉善蒙古王爺府,歷經400年滄桑,依然基本完好

羅王府緊毗鄰著名的“恭王府”

清代官員由於封爵等級不同,其府邸的建造是有嚴格規制的。在名稱上,只有親王和郡王的住宅才可以稱為“王府”,貝勒、貝子的住所只能稱“府”。高級官員的職位不論多高,其住所只能稱“宅”或“第”。王府從建築基址、建築規模、建築樣式、建築裝飾,甚至幾步臺階,基高几尺幾寸等等方面,都有嚴格限制。如果超過規定,朝廷是要嚴厲治罪的,輕則罰俸,重則奪爵。清代北京王府大都集中在內城,從前門到永定門一帶的外城基本上不建王府。阿拉善羅王府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府邸,有房屋200多間,依中軸線分東西兩部分,有假山、水池、花廳、遊廊、亭、臺等。作為京城王爺府,其建造自然是用材考究、雕樑畫棟,一些木料還是遙遠的菲律賓產珍貴樹木,簷雕與廊畫彩繪是蒙古人喜愛的牡丹、蝴蝶、飛馬等圖案,華麗而富貴。阿拉善羅王府整體建築錯落有致,高雅不群,自然隨意,富有幽趣。

北京阿拉善蒙古王爺府,歷經400年滄桑,依然基本完好

保存完整的舊建築

從大清建朝的1636年到現在的近400年滄桑鉅變中,京城裡的王爺府多已頹敗傾圮或灰飛煙滅,從鐘鳴鼎食到春華秋敗,大都改換了主人。昔日的王爺府,或做醫院,或做學校,或做私人住宅,或做辦公用地,從內容到形式上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但阿拉善羅王府直到新中國成立竟然沒有被其後裔變賣拆毀,據說在北京只有這一家,其他都沒有逃脫被皇室王公後人廉價出賣或破產的結局。北京阿拉善羅王府保護基本完好,特別是東側院落,房舍、遊廊依舊,有些房屋還是當年的木質窗戶,這在北京是難得的,因此,有人將阿拉善羅王府後代評為“最佳王族子孫”。

"

北京阿拉善羅王府

現存北京阿拉善王爺府,位於什剎海後海南岸迤西氈子房衚衕,與恭王府東牆僅一路(府夾道)之隔,面積大概是恭王府一半,約3萬平方米。不同的歷史時期,這座王府曾被稱作羅王府、塔王府及達王府。在阿拉善左旗檔案館有一件保存完好的皇帝諭旨,是清乾隆皇帝於1782年嘉賜阿拉善和碩特旗第三代親王羅布桑道爾吉在平定新疆、西藏、青海戰亂中建有殊功,冊封其為阿拉善世襲親王,並準於在京城建設府第的“清朝冊封聖旨”。這道聖旨可以看作是北京阿拉善羅王府建造的“中央批文”和王府的“產權證書”。

北京阿拉善蒙古王爺府,歷經400年滄桑,依然基本完好

羅王府緊毗鄰著名的“恭王府”

清代官員由於封爵等級不同,其府邸的建造是有嚴格規制的。在名稱上,只有親王和郡王的住宅才可以稱為“王府”,貝勒、貝子的住所只能稱“府”。高級官員的職位不論多高,其住所只能稱“宅”或“第”。王府從建築基址、建築規模、建築樣式、建築裝飾,甚至幾步臺階,基高几尺幾寸等等方面,都有嚴格限制。如果超過規定,朝廷是要嚴厲治罪的,輕則罰俸,重則奪爵。清代北京王府大都集中在內城,從前門到永定門一帶的外城基本上不建王府。阿拉善羅王府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府邸,有房屋200多間,依中軸線分東西兩部分,有假山、水池、花廳、遊廊、亭、臺等。作為京城王爺府,其建造自然是用材考究、雕樑畫棟,一些木料還是遙遠的菲律賓產珍貴樹木,簷雕與廊畫彩繪是蒙古人喜愛的牡丹、蝴蝶、飛馬等圖案,華麗而富貴。阿拉善羅王府整體建築錯落有致,高雅不群,自然隨意,富有幽趣。

北京阿拉善蒙古王爺府,歷經400年滄桑,依然基本完好

保存完整的舊建築

從大清建朝的1636年到現在的近400年滄桑鉅變中,京城裡的王爺府多已頹敗傾圮或灰飛煙滅,從鐘鳴鼎食到春華秋敗,大都改換了主人。昔日的王爺府,或做醫院,或做學校,或做私人住宅,或做辦公用地,從內容到形式上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但阿拉善羅王府直到新中國成立竟然沒有被其後裔變賣拆毀,據說在北京只有這一家,其他都沒有逃脫被皇室王公後人廉價出賣或破產的結局。北京阿拉善羅王府保護基本完好,特別是東側院落,房舍、遊廊依舊,有些房屋還是當年的木質窗戶,這在北京是難得的,因此,有人將阿拉善羅王府後代評為“最佳王族子孫”。

北京阿拉善蒙古王爺府,歷經400年滄桑,依然基本完好

建築遺存的精美圖案

阿拉善親王家族

阿拉善親王家族是三朝(滿清、民國、新中國)功臣。第九代第十任阿拉善親王達理札雅(達王)是塔王塔旺布里甲拉的長子,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巴彥淖爾盟盟長、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等職,對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建設、民族團結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

民國20年,即1931年,達王達理札雅28歲時離開北京回定遠營(現在的阿拉善盟巴彥浩特)承襲王位並開始理政,從此再未回過京城王府。

1936年,達理札雅母親姜靜德為了給其三子達穆林旺楚克娶親,帶一子一女從定遠營返回北京阿拉善羅王府。次年,其三子達穆林旺楚克迎娶晚清著名外交家楊儒後代楊祉芬為結髮妻子。

滿清時期,阿拉善羅王府雖遠離草原,隔居京城,但一向崇尚禮教,注重傳統,一直都保持著燒飯念祖、臘月祭灶等蒙古人習俗,甚至每年還派王室成員專程赴伊克昭盟大伊金霍洛參加成吉思汗祭祀大典。塔王塔旺布里甲拉更是家教甚嚴,教子有方,王府內有專人教授國學、蒙滿語、英語、法語和武術等,子女都學有所成,沒有一人沾染酗酒賭博等惡習,這一傳統保全了北京阿拉善羅王府的完整。只是到了上世紀40年代,為了節省開支,羅王府將東院出租給輔仁大學幼稚園,西邊少部平房也租給別人居住,這些收入都用於貼補王府的日常開銷。

"

北京阿拉善羅王府

現存北京阿拉善王爺府,位於什剎海後海南岸迤西氈子房衚衕,與恭王府東牆僅一路(府夾道)之隔,面積大概是恭王府一半,約3萬平方米。不同的歷史時期,這座王府曾被稱作羅王府、塔王府及達王府。在阿拉善左旗檔案館有一件保存完好的皇帝諭旨,是清乾隆皇帝於1782年嘉賜阿拉善和碩特旗第三代親王羅布桑道爾吉在平定新疆、西藏、青海戰亂中建有殊功,冊封其為阿拉善世襲親王,並準於在京城建設府第的“清朝冊封聖旨”。這道聖旨可以看作是北京阿拉善羅王府建造的“中央批文”和王府的“產權證書”。

北京阿拉善蒙古王爺府,歷經400年滄桑,依然基本完好

羅王府緊毗鄰著名的“恭王府”

清代官員由於封爵等級不同,其府邸的建造是有嚴格規制的。在名稱上,只有親王和郡王的住宅才可以稱為“王府”,貝勒、貝子的住所只能稱“府”。高級官員的職位不論多高,其住所只能稱“宅”或“第”。王府從建築基址、建築規模、建築樣式、建築裝飾,甚至幾步臺階,基高几尺幾寸等等方面,都有嚴格限制。如果超過規定,朝廷是要嚴厲治罪的,輕則罰俸,重則奪爵。清代北京王府大都集中在內城,從前門到永定門一帶的外城基本上不建王府。阿拉善羅王府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府邸,有房屋200多間,依中軸線分東西兩部分,有假山、水池、花廳、遊廊、亭、臺等。作為京城王爺府,其建造自然是用材考究、雕樑畫棟,一些木料還是遙遠的菲律賓產珍貴樹木,簷雕與廊畫彩繪是蒙古人喜愛的牡丹、蝴蝶、飛馬等圖案,華麗而富貴。阿拉善羅王府整體建築錯落有致,高雅不群,自然隨意,富有幽趣。

北京阿拉善蒙古王爺府,歷經400年滄桑,依然基本完好

保存完整的舊建築

從大清建朝的1636年到現在的近400年滄桑鉅變中,京城裡的王爺府多已頹敗傾圮或灰飛煙滅,從鐘鳴鼎食到春華秋敗,大都改換了主人。昔日的王爺府,或做醫院,或做學校,或做私人住宅,或做辦公用地,從內容到形式上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但阿拉善羅王府直到新中國成立竟然沒有被其後裔變賣拆毀,據說在北京只有這一家,其他都沒有逃脫被皇室王公後人廉價出賣或破產的結局。北京阿拉善羅王府保護基本完好,特別是東側院落,房舍、遊廊依舊,有些房屋還是當年的木質窗戶,這在北京是難得的,因此,有人將阿拉善羅王府後代評為“最佳王族子孫”。

北京阿拉善蒙古王爺府,歷經400年滄桑,依然基本完好

建築遺存的精美圖案

阿拉善親王家族

阿拉善親王家族是三朝(滿清、民國、新中國)功臣。第九代第十任阿拉善親王達理札雅(達王)是塔王塔旺布里甲拉的長子,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巴彥淖爾盟盟長、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等職,對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建設、民族團結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

民國20年,即1931年,達王達理札雅28歲時離開北京回定遠營(現在的阿拉善盟巴彥浩特)承襲王位並開始理政,從此再未回過京城王府。

1936年,達理札雅母親姜靜德為了給其三子達穆林旺楚克娶親,帶一子一女從定遠營返回北京阿拉善羅王府。次年,其三子達穆林旺楚克迎娶晚清著名外交家楊儒後代楊祉芬為結髮妻子。

滿清時期,阿拉善羅王府雖遠離草原,隔居京城,但一向崇尚禮教,注重傳統,一直都保持著燒飯念祖、臘月祭灶等蒙古人習俗,甚至每年還派王室成員專程赴伊克昭盟大伊金霍洛參加成吉思汗祭祀大典。塔王塔旺布里甲拉更是家教甚嚴,教子有方,王府內有專人教授國學、蒙滿語、英語、法語和武術等,子女都學有所成,沒有一人沾染酗酒賭博等惡習,這一傳統保全了北京阿拉善羅王府的完整。只是到了上世紀40年代,為了節省開支,羅王府將東院出租給輔仁大學幼稚園,西邊少部平房也租給別人居住,這些收入都用於貼補王府的日常開銷。

北京阿拉善蒙古王爺府,歷經400年滄桑,依然基本完好

風韻猶存的羅王府庭院

1947年,考慮到時局動盪和年邁的母親,達理札雅派妻子金允誠(末代皇叔載濤之女)、女兒和保姆,進京接母親及眷屬回定遠營。當年秋天,老夫人攜全家(包括傭人,但留下兩個孫女)起程回定遠營。在離京前,老夫人將整座羅王府交給三子達穆林旺楚克的岳母楊松如一家照管,直至三年後1950年公安部將其改為宿舍後搬出。

在後來的60餘年裡,雖經歲月打磨,阿拉善羅王府仍保持了原來的基本面貌,這實屬不易。若以物權法定義,有人則稱,在當下寸土寸金的北京城,地處黃金地段的阿拉善羅王府其後人可能有天價繼承權。

"

北京阿拉善羅王府

現存北京阿拉善王爺府,位於什剎海後海南岸迤西氈子房衚衕,與恭王府東牆僅一路(府夾道)之隔,面積大概是恭王府一半,約3萬平方米。不同的歷史時期,這座王府曾被稱作羅王府、塔王府及達王府。在阿拉善左旗檔案館有一件保存完好的皇帝諭旨,是清乾隆皇帝於1782年嘉賜阿拉善和碩特旗第三代親王羅布桑道爾吉在平定新疆、西藏、青海戰亂中建有殊功,冊封其為阿拉善世襲親王,並準於在京城建設府第的“清朝冊封聖旨”。這道聖旨可以看作是北京阿拉善羅王府建造的“中央批文”和王府的“產權證書”。

北京阿拉善蒙古王爺府,歷經400年滄桑,依然基本完好

羅王府緊毗鄰著名的“恭王府”

清代官員由於封爵等級不同,其府邸的建造是有嚴格規制的。在名稱上,只有親王和郡王的住宅才可以稱為“王府”,貝勒、貝子的住所只能稱“府”。高級官員的職位不論多高,其住所只能稱“宅”或“第”。王府從建築基址、建築規模、建築樣式、建築裝飾,甚至幾步臺階,基高几尺幾寸等等方面,都有嚴格限制。如果超過規定,朝廷是要嚴厲治罪的,輕則罰俸,重則奪爵。清代北京王府大都集中在內城,從前門到永定門一帶的外城基本上不建王府。阿拉善羅王府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府邸,有房屋200多間,依中軸線分東西兩部分,有假山、水池、花廳、遊廊、亭、臺等。作為京城王爺府,其建造自然是用材考究、雕樑畫棟,一些木料還是遙遠的菲律賓產珍貴樹木,簷雕與廊畫彩繪是蒙古人喜愛的牡丹、蝴蝶、飛馬等圖案,華麗而富貴。阿拉善羅王府整體建築錯落有致,高雅不群,自然隨意,富有幽趣。

北京阿拉善蒙古王爺府,歷經400年滄桑,依然基本完好

保存完整的舊建築

從大清建朝的1636年到現在的近400年滄桑鉅變中,京城裡的王爺府多已頹敗傾圮或灰飛煙滅,從鐘鳴鼎食到春華秋敗,大都改換了主人。昔日的王爺府,或做醫院,或做學校,或做私人住宅,或做辦公用地,從內容到形式上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但阿拉善羅王府直到新中國成立竟然沒有被其後裔變賣拆毀,據說在北京只有這一家,其他都沒有逃脫被皇室王公後人廉價出賣或破產的結局。北京阿拉善羅王府保護基本完好,特別是東側院落,房舍、遊廊依舊,有些房屋還是當年的木質窗戶,這在北京是難得的,因此,有人將阿拉善羅王府後代評為“最佳王族子孫”。

北京阿拉善蒙古王爺府,歷經400年滄桑,依然基本完好

建築遺存的精美圖案

阿拉善親王家族

阿拉善親王家族是三朝(滿清、民國、新中國)功臣。第九代第十任阿拉善親王達理札雅(達王)是塔王塔旺布里甲拉的長子,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巴彥淖爾盟盟長、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等職,對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建設、民族團結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

民國20年,即1931年,達王達理札雅28歲時離開北京回定遠營(現在的阿拉善盟巴彥浩特)承襲王位並開始理政,從此再未回過京城王府。

1936年,達理札雅母親姜靜德為了給其三子達穆林旺楚克娶親,帶一子一女從定遠營返回北京阿拉善羅王府。次年,其三子達穆林旺楚克迎娶晚清著名外交家楊儒後代楊祉芬為結髮妻子。

滿清時期,阿拉善羅王府雖遠離草原,隔居京城,但一向崇尚禮教,注重傳統,一直都保持著燒飯念祖、臘月祭灶等蒙古人習俗,甚至每年還派王室成員專程赴伊克昭盟大伊金霍洛參加成吉思汗祭祀大典。塔王塔旺布里甲拉更是家教甚嚴,教子有方,王府內有專人教授國學、蒙滿語、英語、法語和武術等,子女都學有所成,沒有一人沾染酗酒賭博等惡習,這一傳統保全了北京阿拉善羅王府的完整。只是到了上世紀40年代,為了節省開支,羅王府將東院出租給輔仁大學幼稚園,西邊少部平房也租給別人居住,這些收入都用於貼補王府的日常開銷。

北京阿拉善蒙古王爺府,歷經400年滄桑,依然基本完好

風韻猶存的羅王府庭院

1947年,考慮到時局動盪和年邁的母親,達理札雅派妻子金允誠(末代皇叔載濤之女)、女兒和保姆,進京接母親及眷屬回定遠營。當年秋天,老夫人攜全家(包括傭人,但留下兩個孫女)起程回定遠營。在離京前,老夫人將整座羅王府交給三子達穆林旺楚克的岳母楊松如一家照管,直至三年後1950年公安部將其改為宿舍後搬出。

在後來的60餘年裡,雖經歲月打磨,阿拉善羅王府仍保持了原來的基本面貌,這實屬不易。若以物權法定義,有人則稱,在當下寸土寸金的北京城,地處黃金地段的阿拉善羅王府其後人可能有天價繼承權。

北京阿拉善蒙古王爺府,歷經400年滄桑,依然基本完好

令紅學家惋惜不已的“府夾道”

北京市王府文化

老北京胡同裡的古府舊宅,雖經歲月滄老,但依舊風骨猶存、華貴卓然。阿拉善羅王府無論是本身的歷史底蘊,還是它的文物價值,都可稱得上是北京的“皇城名片”。它與恭王府間的一條小巷,即府夾道,與文學鉅著《紅樓夢》中榮、寧二府之間“有一小巷界斷不同”的地理位置十分吻合,這引起紅學家的無限遐想,曾經府夾道的消失也令紅學家們頓足捶胸、惋惜不已。無獨有偶,鉅著《紅樓夢》有一孤本,即蒙古王府本《石頭記》就是由當年的塔王塔旺布里甲拉收藏,1960 年,經政府反覆動員,達王夫婦這才捐給國家圖書館,成為紅學研究的珍品,僅此一偶,可見阿拉善羅王府對民族傳統文化建設的貢獻。另一方面,清代蒙古王府作為皇家文化和民間文化的承接點,記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具有研究挖掘的巨大價值,因此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

"

北京阿拉善羅王府

現存北京阿拉善王爺府,位於什剎海後海南岸迤西氈子房衚衕,與恭王府東牆僅一路(府夾道)之隔,面積大概是恭王府一半,約3萬平方米。不同的歷史時期,這座王府曾被稱作羅王府、塔王府及達王府。在阿拉善左旗檔案館有一件保存完好的皇帝諭旨,是清乾隆皇帝於1782年嘉賜阿拉善和碩特旗第三代親王羅布桑道爾吉在平定新疆、西藏、青海戰亂中建有殊功,冊封其為阿拉善世襲親王,並準於在京城建設府第的“清朝冊封聖旨”。這道聖旨可以看作是北京阿拉善羅王府建造的“中央批文”和王府的“產權證書”。

北京阿拉善蒙古王爺府,歷經400年滄桑,依然基本完好

羅王府緊毗鄰著名的“恭王府”

清代官員由於封爵等級不同,其府邸的建造是有嚴格規制的。在名稱上,只有親王和郡王的住宅才可以稱為“王府”,貝勒、貝子的住所只能稱“府”。高級官員的職位不論多高,其住所只能稱“宅”或“第”。王府從建築基址、建築規模、建築樣式、建築裝飾,甚至幾步臺階,基高几尺幾寸等等方面,都有嚴格限制。如果超過規定,朝廷是要嚴厲治罪的,輕則罰俸,重則奪爵。清代北京王府大都集中在內城,從前門到永定門一帶的外城基本上不建王府。阿拉善羅王府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府邸,有房屋200多間,依中軸線分東西兩部分,有假山、水池、花廳、遊廊、亭、臺等。作為京城王爺府,其建造自然是用材考究、雕樑畫棟,一些木料還是遙遠的菲律賓產珍貴樹木,簷雕與廊畫彩繪是蒙古人喜愛的牡丹、蝴蝶、飛馬等圖案,華麗而富貴。阿拉善羅王府整體建築錯落有致,高雅不群,自然隨意,富有幽趣。

北京阿拉善蒙古王爺府,歷經400年滄桑,依然基本完好

保存完整的舊建築

從大清建朝的1636年到現在的近400年滄桑鉅變中,京城裡的王爺府多已頹敗傾圮或灰飛煙滅,從鐘鳴鼎食到春華秋敗,大都改換了主人。昔日的王爺府,或做醫院,或做學校,或做私人住宅,或做辦公用地,從內容到形式上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但阿拉善羅王府直到新中國成立竟然沒有被其後裔變賣拆毀,據說在北京只有這一家,其他都沒有逃脫被皇室王公後人廉價出賣或破產的結局。北京阿拉善羅王府保護基本完好,特別是東側院落,房舍、遊廊依舊,有些房屋還是當年的木質窗戶,這在北京是難得的,因此,有人將阿拉善羅王府後代評為“最佳王族子孫”。

北京阿拉善蒙古王爺府,歷經400年滄桑,依然基本完好

建築遺存的精美圖案

阿拉善親王家族

阿拉善親王家族是三朝(滿清、民國、新中國)功臣。第九代第十任阿拉善親王達理札雅(達王)是塔王塔旺布里甲拉的長子,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巴彥淖爾盟盟長、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等職,對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建設、民族團結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

民國20年,即1931年,達王達理札雅28歲時離開北京回定遠營(現在的阿拉善盟巴彥浩特)承襲王位並開始理政,從此再未回過京城王府。

1936年,達理札雅母親姜靜德為了給其三子達穆林旺楚克娶親,帶一子一女從定遠營返回北京阿拉善羅王府。次年,其三子達穆林旺楚克迎娶晚清著名外交家楊儒後代楊祉芬為結髮妻子。

滿清時期,阿拉善羅王府雖遠離草原,隔居京城,但一向崇尚禮教,注重傳統,一直都保持著燒飯念祖、臘月祭灶等蒙古人習俗,甚至每年還派王室成員專程赴伊克昭盟大伊金霍洛參加成吉思汗祭祀大典。塔王塔旺布里甲拉更是家教甚嚴,教子有方,王府內有專人教授國學、蒙滿語、英語、法語和武術等,子女都學有所成,沒有一人沾染酗酒賭博等惡習,這一傳統保全了北京阿拉善羅王府的完整。只是到了上世紀40年代,為了節省開支,羅王府將東院出租給輔仁大學幼稚園,西邊少部平房也租給別人居住,這些收入都用於貼補王府的日常開銷。

北京阿拉善蒙古王爺府,歷經400年滄桑,依然基本完好

風韻猶存的羅王府庭院

1947年,考慮到時局動盪和年邁的母親,達理札雅派妻子金允誠(末代皇叔載濤之女)、女兒和保姆,進京接母親及眷屬回定遠營。當年秋天,老夫人攜全家(包括傭人,但留下兩個孫女)起程回定遠營。在離京前,老夫人將整座羅王府交給三子達穆林旺楚克的岳母楊松如一家照管,直至三年後1950年公安部將其改為宿舍後搬出。

在後來的60餘年裡,雖經歲月打磨,阿拉善羅王府仍保持了原來的基本面貌,這實屬不易。若以物權法定義,有人則稱,在當下寸土寸金的北京城,地處黃金地段的阿拉善羅王府其後人可能有天價繼承權。

北京阿拉善蒙古王爺府,歷經400年滄桑,依然基本完好

令紅學家惋惜不已的“府夾道”

北京市王府文化

老北京胡同裡的古府舊宅,雖經歲月滄老,但依舊風骨猶存、華貴卓然。阿拉善羅王府無論是本身的歷史底蘊,還是它的文物價值,都可稱得上是北京的“皇城名片”。它與恭王府間的一條小巷,即府夾道,與文學鉅著《紅樓夢》中榮、寧二府之間“有一小巷界斷不同”的地理位置十分吻合,這引起紅學家的無限遐想,曾經府夾道的消失也令紅學家們頓足捶胸、惋惜不已。無獨有偶,鉅著《紅樓夢》有一孤本,即蒙古王府本《石頭記》就是由當年的塔王塔旺布里甲拉收藏,1960 年,經政府反覆動員,達王夫婦這才捐給國家圖書館,成為紅學研究的珍品,僅此一偶,可見阿拉善羅王府對民族傳統文化建設的貢獻。另一方面,清代蒙古王府作為皇家文化和民間文化的承接點,記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具有研究挖掘的巨大價值,因此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

北京阿拉善蒙古王爺府,歷經400年滄桑,依然基本完好

《紅樓夢》珍品版

黨的十九大提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阿拉善羅王府是北京市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修繕恢復歷史遺存的古建築,可以充分展示華夏文明的久遠歷史和燦爛文化。鑑於阿拉善羅王府的歷史存在價值,有學者建議,依照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務院、北京市下大力氣騰退修復恭王府的經驗做法(恭王府曾經是八家單位割據、數百住戶聚居的大雜院,騰退修復工作持續了28年),啟動北京阿拉善羅王府騰退修繕工程,恢復其原貌,為千年古城、世界大都會北京市再添一抹古香和厚重。阿拉善親王后人也表示,將傾全家族之力為修繕恢復阿拉善羅王府提供史實資料和應盡義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