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拓地2000萬平方公里,為何卻單單放過了蒙古?'

"

俄羅斯:目前世界第一大國,橫跨亞歐大陸,領土面積幾乎相當於兩個中國。熟悉歷史的朋友都應該清楚,15世紀初期的俄羅斯只有24萬平方公里,到中期的沙皇統治時期,再到後面的蘇聯,都不遺餘力的大肆擴張,瓜分佔領了大量的領地。

"

俄羅斯:目前世界第一大國,橫跨亞歐大陸,領土面積幾乎相當於兩個中國。熟悉歷史的朋友都應該清楚,15世紀初期的俄羅斯只有24萬平方公里,到中期的沙皇統治時期,再到後面的蘇聯,都不遺餘力的大肆擴張,瓜分佔領了大量的領地。

俄羅斯拓地2000萬平方公里,為何卻單單放過了蒙古?

當然,俄羅斯不斷地侵掠也帶來了豐厚的回報。經過幾百年經營,俄羅斯從一個東歐小公國,逐漸成為領土最大的國家。二戰結束之後,憑藉戰勝國的重要身份,此時的蘇俄達到前所未有的強盛時期,國土面積已經超過無法想象的2200萬平方公里,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大國。

但是,在蘇聯的東侵西掠之季,位於蘇聯腹心位置的蒙古卻能安然無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二十世紀早期沙俄,以及後來的蘇聯並不具備縱橫睥睨的實力,未對蒙古下手尚在情理之中。可隨著二戰的勝利,蘇聯已壯大成為世界霸主,沒理由對近在咫尺的蒙古視而不見。

是俄羅斯良知發現了麼?肯定不是。俄羅斯能有後來的鼎盛與其採取的侵略擴張密不可分;當時的蘇聯正享受著擴張帶來巨大利益,沒有理由突然轉性。

既然不是俄羅斯的突然轉性,那麼就是蒙古對俄羅斯沒有任何吸引力嗎?我們來看看蒙古的情況:首先蒙古蘊含有豐富的礦藏資源,其次從地緣格局來講,蒙古處於東亞中心,處於俄羅斯腹部位置,本身又地處蒙古高原。俄羅斯若能以蒙古高原為據點,則可居高臨下,將整個東亞大陸納入眼底。早期的北方遊牧民族,正是藉助這種獨特的區位優勢,策馬南下,將南邊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華夏文明衝得七零八落。同理,蘇聯若能佔據蒙古,中國北部防禦將形同虛設,進而對整個中國形成戰略壓制。

那麼,既然不是以上原因,那麼是有其他外部因素嗎?當時的蘇聯實力強勝,此時的中國正深陷戰爭泥沼,雖然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並大力發展經濟,但整體上國力貧弱,此時的蘇聯如果一意孤行,中國也沒有任何辦法。

外部條件已然成熟,蘇聯吞併蒙古已經是板上釘釘,然而蘇聯最後也只是把蒙古納為附庸。

當然,作為蘇聯的附庸國,蒙古也只能聽從蘇聯發號施令。不過既然是一個獨立政權,那就不可能不顧及到蒙古內部利益,在部分問題上,蒙古也不可能完完全全的接受蘇聯的號令,兩者之間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分歧。那麼蘇聯既然具備吞併蒙古的諸多條件,為何卻放過蒙古,很是令人不解。

為什麼蘇聯沒把嘴邊的肉嚥下去?也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分析:

第一點是地緣關係。我們都知道蘇聯很大,疆域橫跨亞歐,但是無論是政治中心還是經濟中心都位於東歐核心區域,位於亞洲部分的領地雖說佔據7成,但多為草原森林,人跡罕至。蒙古的位置卻處於東亞大陸,和東歐核心區相距遙遠,加之沿線惡劣的地理環境,極大的降低了雙方之間的人文交流,無形之中加大了蘇聯控制的難度。

當然了,地理原因根本不足為懼,想想烏蘇里江流域、庫頁島甚至東至北令海峽,都沒能逃過蘇聯的手掌。這些地方距離東歐本部更遠,中間更是西伯利亞酷寒之地,但他們依然併入了蘇聯版圖、

所以,蒙古與遠東根本不可同日而語,蘇聯想要把蒙古也納入版圖,除去必須克服遙遠的距離外,還必須要在地緣格局上影響到蒙古。蘇聯特殊性的地形結構,加之重心基本集中於東歐小部分區域,決定了整個蘇聯的地緣影響力由西向東逐漸擴散 。

蘇聯的本部遠在歐洲,所以由西向東地緣影響力逐漸降低,因此,憑藉遙遠的距離,哪怕阻礙不算強烈,站在北亞角度看來,蘇聯所能產生的影響力,也可以說是控制力已經比較微弱。

而蒙古的位置又無比的特殊。蒙古高原位於東北亞大陸心臟位置,其中東、南、西三個方向都由中國牢牢掌控,留給蒙古的位置只有一路向北,蒙古北面緊鄰西伯利亞,如果我們站在世界角度看,即使蒙古賣身於蘇聯,他也只能成為蘇聯版圖上凸出的半島,十分的不穩定。

蒙古的北面是西伯利亞地區,我們都知道西伯利亞自古以來就是苦寒之地,人煙稀少,雖說西伯利亞蘊藏豐富的自然資源,但由於缺乏足夠的資金和勞動力,西伯利亞地區開發程度和蒙古基本旗鼓相當。

如果西伯利亞地區能較早開發,那麼也許已具備相當雄厚的實力,那蘇聯則可以以西伯利亞為據點,逐漸向東南方向的蒙古施加地緣影響力。但是,我們都知道,直到今天西伯利亞仍舊處於半原始狀態,俄國人對西伯利亞的開發收效甚微,所以西伯利亞地區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文明規模,所以蘇聯想借助於西伯利亞這塊跳板控制蒙古,基本不能實現。甚至從側面來說,西伯利亞反而限制了蘇聯向蒙古的擴張。

"

俄羅斯:目前世界第一大國,橫跨亞歐大陸,領土面積幾乎相當於兩個中國。熟悉歷史的朋友都應該清楚,15世紀初期的俄羅斯只有24萬平方公里,到中期的沙皇統治時期,再到後面的蘇聯,都不遺餘力的大肆擴張,瓜分佔領了大量的領地。

俄羅斯拓地2000萬平方公里,為何卻單單放過了蒙古?

當然,俄羅斯不斷地侵掠也帶來了豐厚的回報。經過幾百年經營,俄羅斯從一個東歐小公國,逐漸成為領土最大的國家。二戰結束之後,憑藉戰勝國的重要身份,此時的蘇俄達到前所未有的強盛時期,國土面積已經超過無法想象的2200萬平方公里,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大國。

但是,在蘇聯的東侵西掠之季,位於蘇聯腹心位置的蒙古卻能安然無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二十世紀早期沙俄,以及後來的蘇聯並不具備縱橫睥睨的實力,未對蒙古下手尚在情理之中。可隨著二戰的勝利,蘇聯已壯大成為世界霸主,沒理由對近在咫尺的蒙古視而不見。

是俄羅斯良知發現了麼?肯定不是。俄羅斯能有後來的鼎盛與其採取的侵略擴張密不可分;當時的蘇聯正享受著擴張帶來巨大利益,沒有理由突然轉性。

既然不是俄羅斯的突然轉性,那麼就是蒙古對俄羅斯沒有任何吸引力嗎?我們來看看蒙古的情況:首先蒙古蘊含有豐富的礦藏資源,其次從地緣格局來講,蒙古處於東亞中心,處於俄羅斯腹部位置,本身又地處蒙古高原。俄羅斯若能以蒙古高原為據點,則可居高臨下,將整個東亞大陸納入眼底。早期的北方遊牧民族,正是藉助這種獨特的區位優勢,策馬南下,將南邊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華夏文明衝得七零八落。同理,蘇聯若能佔據蒙古,中國北部防禦將形同虛設,進而對整個中國形成戰略壓制。

那麼,既然不是以上原因,那麼是有其他外部因素嗎?當時的蘇聯實力強勝,此時的中國正深陷戰爭泥沼,雖然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並大力發展經濟,但整體上國力貧弱,此時的蘇聯如果一意孤行,中國也沒有任何辦法。

外部條件已然成熟,蘇聯吞併蒙古已經是板上釘釘,然而蘇聯最後也只是把蒙古納為附庸。

當然,作為蘇聯的附庸國,蒙古也只能聽從蘇聯發號施令。不過既然是一個獨立政權,那就不可能不顧及到蒙古內部利益,在部分問題上,蒙古也不可能完完全全的接受蘇聯的號令,兩者之間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分歧。那麼蘇聯既然具備吞併蒙古的諸多條件,為何卻放過蒙古,很是令人不解。

為什麼蘇聯沒把嘴邊的肉嚥下去?也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分析:

第一點是地緣關係。我們都知道蘇聯很大,疆域橫跨亞歐,但是無論是政治中心還是經濟中心都位於東歐核心區域,位於亞洲部分的領地雖說佔據7成,但多為草原森林,人跡罕至。蒙古的位置卻處於東亞大陸,和東歐核心區相距遙遠,加之沿線惡劣的地理環境,極大的降低了雙方之間的人文交流,無形之中加大了蘇聯控制的難度。

當然了,地理原因根本不足為懼,想想烏蘇里江流域、庫頁島甚至東至北令海峽,都沒能逃過蘇聯的手掌。這些地方距離東歐本部更遠,中間更是西伯利亞酷寒之地,但他們依然併入了蘇聯版圖、

所以,蒙古與遠東根本不可同日而語,蘇聯想要把蒙古也納入版圖,除去必須克服遙遠的距離外,還必須要在地緣格局上影響到蒙古。蘇聯特殊性的地形結構,加之重心基本集中於東歐小部分區域,決定了整個蘇聯的地緣影響力由西向東逐漸擴散 。

蘇聯的本部遠在歐洲,所以由西向東地緣影響力逐漸降低,因此,憑藉遙遠的距離,哪怕阻礙不算強烈,站在北亞角度看來,蘇聯所能產生的影響力,也可以說是控制力已經比較微弱。

而蒙古的位置又無比的特殊。蒙古高原位於東北亞大陸心臟位置,其中東、南、西三個方向都由中國牢牢掌控,留給蒙古的位置只有一路向北,蒙古北面緊鄰西伯利亞,如果我們站在世界角度看,即使蒙古賣身於蘇聯,他也只能成為蘇聯版圖上凸出的半島,十分的不穩定。

蒙古的北面是西伯利亞地區,我們都知道西伯利亞自古以來就是苦寒之地,人煙稀少,雖說西伯利亞蘊藏豐富的自然資源,但由於缺乏足夠的資金和勞動力,西伯利亞地區開發程度和蒙古基本旗鼓相當。

如果西伯利亞地區能較早開發,那麼也許已具備相當雄厚的實力,那蘇聯則可以以西伯利亞為據點,逐漸向東南方向的蒙古施加地緣影響力。但是,我們都知道,直到今天西伯利亞仍舊處於半原始狀態,俄國人對西伯利亞的開發收效甚微,所以西伯利亞地區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文明規模,所以蘇聯想借助於西伯利亞這塊跳板控制蒙古,基本不能實現。甚至從側面來說,西伯利亞反而限制了蘇聯向蒙古的擴張。

俄羅斯拓地2000萬平方公里,為何卻單單放過了蒙古?

當然,蘇聯要解決蒙古半島式格局,不是沒有想過解決辦法。只是這種辦法比較困難,那就是侵佔中國的東北和新疆,這樣,蒙古就相當於從中國的半包圍中解脫出來,蒙古的半島結構將因為東北與新疆的合併得以完全解決,那樣,蘇聯就能在東、南、西三個方向成整體矩形結構,牢牢控制住以蒙古為中心的南部區域。

回顧近代歷史,沙俄和蘇聯確實有過這樣的打算,不過最終未能實行。1949年新中國建立,蘇聯政府不得不放棄這一理論上的構想。

所以,在地緣影響力不足的情況下,如果蘇聯還要強行侵佔蒙古,那就不得不面臨隨時分裂的危險,把這樣一個不定時炸彈揣入懷裡,相信蘇聯政府不會那麼愚蠢。

另一方面就是蒙古的經濟情況。蒙古因為身處高原,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國內主要經濟支柱為畜牧業,所以蒙古經濟狀況十分糟糕。雖說蒙古高原蘊藏不少的礦產資源,但是可開採條件十分苛刻,對於財大氣粗的蘇聯來說蒙古的資源不過是九牛一毛。蘇聯自然不可能因小失大。至此決定了蒙古如果不依靠南邊緊靠的鄰居,想憑自身條件快速實現現代化,理論上是不可能的。

站在蘇聯角度看待蒙古問題,作為一個主權國家,蘇聯不大可能伸出援助之手,畢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如果蘇聯發揚大國風範,願意幫助蒙古人民脫貧致富,那就不得不將蒙古納入版圖。那就問題又來了,一旦納入蒙古領土,那麼蘇聯就有義務帶動蒙古共同發展,反過來,蒙古人也有理由要求蘇聯政府提供同等於其他地區的待遇,如果蘇聯厚此薄皮,長此下去蒙古人必定怨聲載道,認為俄羅斯族對自己實行民族壓迫,那樣動亂必起。

所以蘇聯想要推動蒙古文明發展,可採取的方式除了直接經濟援助之外,沒有其他途徑可言,主要原因還是如前面所言,蒙古自身地緣實力太弱,即使有老大哥蘇聯援助,想要快速步入文明社會困難重重。對蘇聯而言得不償失,對蒙古而言杯水車薪,最終只能是相互拖累。

當然蘇聯還有一種方式,那就是移民,通過血統侵入的方式逐漸同化蒙古民族。但是這種方法存在重大難題:第一、長期接受西方先進文明薰陶的蘇聯人,沒人願意離開世代居住的故土,遷徙到貧窮落後的蒙古高原;第二、如果蘇聯採取強硬措施,逼迫部分人進駐蒙古,估計在長期和自然環境抗爭之中,反而會對本國政府心生怨恨,更不利於和平統一。所以蘇聯想要通過同化的方式依然難以施行。

綜上所述,蘇聯想要吞併蒙古難以成功。這不是紙上談兵,我們可以從後來的中亞五國得出證明。

對比與蒙古,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他們的地緣位置與莫斯科核心區關係更加緊密。從中亞五國的近代史可以發現:在蘇聯最強盛時期,中亞五國願意接受蘇聯政府的驅使。90年代蘇聯解體,俄羅斯作為繼承者實力大減,已經到了自顧不暇的地步,面對實力微弱的中亞五國根本無暇他顧,最後也只能或主動或被動的選擇分道揚鑣。

中亞尚且如此,蒙古更不必說。

"

俄羅斯:目前世界第一大國,橫跨亞歐大陸,領土面積幾乎相當於兩個中國。熟悉歷史的朋友都應該清楚,15世紀初期的俄羅斯只有24萬平方公里,到中期的沙皇統治時期,再到後面的蘇聯,都不遺餘力的大肆擴張,瓜分佔領了大量的領地。

俄羅斯拓地2000萬平方公里,為何卻單單放過了蒙古?

當然,俄羅斯不斷地侵掠也帶來了豐厚的回報。經過幾百年經營,俄羅斯從一個東歐小公國,逐漸成為領土最大的國家。二戰結束之後,憑藉戰勝國的重要身份,此時的蘇俄達到前所未有的強盛時期,國土面積已經超過無法想象的2200萬平方公里,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大國。

但是,在蘇聯的東侵西掠之季,位於蘇聯腹心位置的蒙古卻能安然無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二十世紀早期沙俄,以及後來的蘇聯並不具備縱橫睥睨的實力,未對蒙古下手尚在情理之中。可隨著二戰的勝利,蘇聯已壯大成為世界霸主,沒理由對近在咫尺的蒙古視而不見。

是俄羅斯良知發現了麼?肯定不是。俄羅斯能有後來的鼎盛與其採取的侵略擴張密不可分;當時的蘇聯正享受著擴張帶來巨大利益,沒有理由突然轉性。

既然不是俄羅斯的突然轉性,那麼就是蒙古對俄羅斯沒有任何吸引力嗎?我們來看看蒙古的情況:首先蒙古蘊含有豐富的礦藏資源,其次從地緣格局來講,蒙古處於東亞中心,處於俄羅斯腹部位置,本身又地處蒙古高原。俄羅斯若能以蒙古高原為據點,則可居高臨下,將整個東亞大陸納入眼底。早期的北方遊牧民族,正是藉助這種獨特的區位優勢,策馬南下,將南邊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華夏文明衝得七零八落。同理,蘇聯若能佔據蒙古,中國北部防禦將形同虛設,進而對整個中國形成戰略壓制。

那麼,既然不是以上原因,那麼是有其他外部因素嗎?當時的蘇聯實力強勝,此時的中國正深陷戰爭泥沼,雖然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並大力發展經濟,但整體上國力貧弱,此時的蘇聯如果一意孤行,中國也沒有任何辦法。

外部條件已然成熟,蘇聯吞併蒙古已經是板上釘釘,然而蘇聯最後也只是把蒙古納為附庸。

當然,作為蘇聯的附庸國,蒙古也只能聽從蘇聯發號施令。不過既然是一個獨立政權,那就不可能不顧及到蒙古內部利益,在部分問題上,蒙古也不可能完完全全的接受蘇聯的號令,兩者之間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分歧。那麼蘇聯既然具備吞併蒙古的諸多條件,為何卻放過蒙古,很是令人不解。

為什麼蘇聯沒把嘴邊的肉嚥下去?也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分析:

第一點是地緣關係。我們都知道蘇聯很大,疆域橫跨亞歐,但是無論是政治中心還是經濟中心都位於東歐核心區域,位於亞洲部分的領地雖說佔據7成,但多為草原森林,人跡罕至。蒙古的位置卻處於東亞大陸,和東歐核心區相距遙遠,加之沿線惡劣的地理環境,極大的降低了雙方之間的人文交流,無形之中加大了蘇聯控制的難度。

當然了,地理原因根本不足為懼,想想烏蘇里江流域、庫頁島甚至東至北令海峽,都沒能逃過蘇聯的手掌。這些地方距離東歐本部更遠,中間更是西伯利亞酷寒之地,但他們依然併入了蘇聯版圖、

所以,蒙古與遠東根本不可同日而語,蘇聯想要把蒙古也納入版圖,除去必須克服遙遠的距離外,還必須要在地緣格局上影響到蒙古。蘇聯特殊性的地形結構,加之重心基本集中於東歐小部分區域,決定了整個蘇聯的地緣影響力由西向東逐漸擴散 。

蘇聯的本部遠在歐洲,所以由西向東地緣影響力逐漸降低,因此,憑藉遙遠的距離,哪怕阻礙不算強烈,站在北亞角度看來,蘇聯所能產生的影響力,也可以說是控制力已經比較微弱。

而蒙古的位置又無比的特殊。蒙古高原位於東北亞大陸心臟位置,其中東、南、西三個方向都由中國牢牢掌控,留給蒙古的位置只有一路向北,蒙古北面緊鄰西伯利亞,如果我們站在世界角度看,即使蒙古賣身於蘇聯,他也只能成為蘇聯版圖上凸出的半島,十分的不穩定。

蒙古的北面是西伯利亞地區,我們都知道西伯利亞自古以來就是苦寒之地,人煙稀少,雖說西伯利亞蘊藏豐富的自然資源,但由於缺乏足夠的資金和勞動力,西伯利亞地區開發程度和蒙古基本旗鼓相當。

如果西伯利亞地區能較早開發,那麼也許已具備相當雄厚的實力,那蘇聯則可以以西伯利亞為據點,逐漸向東南方向的蒙古施加地緣影響力。但是,我們都知道,直到今天西伯利亞仍舊處於半原始狀態,俄國人對西伯利亞的開發收效甚微,所以西伯利亞地區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文明規模,所以蘇聯想借助於西伯利亞這塊跳板控制蒙古,基本不能實現。甚至從側面來說,西伯利亞反而限制了蘇聯向蒙古的擴張。

俄羅斯拓地2000萬平方公里,為何卻單單放過了蒙古?

當然,蘇聯要解決蒙古半島式格局,不是沒有想過解決辦法。只是這種辦法比較困難,那就是侵佔中國的東北和新疆,這樣,蒙古就相當於從中國的半包圍中解脫出來,蒙古的半島結構將因為東北與新疆的合併得以完全解決,那樣,蘇聯就能在東、南、西三個方向成整體矩形結構,牢牢控制住以蒙古為中心的南部區域。

回顧近代歷史,沙俄和蘇聯確實有過這樣的打算,不過最終未能實行。1949年新中國建立,蘇聯政府不得不放棄這一理論上的構想。

所以,在地緣影響力不足的情況下,如果蘇聯還要強行侵佔蒙古,那就不得不面臨隨時分裂的危險,把這樣一個不定時炸彈揣入懷裡,相信蘇聯政府不會那麼愚蠢。

另一方面就是蒙古的經濟情況。蒙古因為身處高原,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國內主要經濟支柱為畜牧業,所以蒙古經濟狀況十分糟糕。雖說蒙古高原蘊藏不少的礦產資源,但是可開採條件十分苛刻,對於財大氣粗的蘇聯來說蒙古的資源不過是九牛一毛。蘇聯自然不可能因小失大。至此決定了蒙古如果不依靠南邊緊靠的鄰居,想憑自身條件快速實現現代化,理論上是不可能的。

站在蘇聯角度看待蒙古問題,作為一個主權國家,蘇聯不大可能伸出援助之手,畢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如果蘇聯發揚大國風範,願意幫助蒙古人民脫貧致富,那就不得不將蒙古納入版圖。那就問題又來了,一旦納入蒙古領土,那麼蘇聯就有義務帶動蒙古共同發展,反過來,蒙古人也有理由要求蘇聯政府提供同等於其他地區的待遇,如果蘇聯厚此薄皮,長此下去蒙古人必定怨聲載道,認為俄羅斯族對自己實行民族壓迫,那樣動亂必起。

所以蘇聯想要推動蒙古文明發展,可採取的方式除了直接經濟援助之外,沒有其他途徑可言,主要原因還是如前面所言,蒙古自身地緣實力太弱,即使有老大哥蘇聯援助,想要快速步入文明社會困難重重。對蘇聯而言得不償失,對蒙古而言杯水車薪,最終只能是相互拖累。

當然蘇聯還有一種方式,那就是移民,通過血統侵入的方式逐漸同化蒙古民族。但是這種方法存在重大難題:第一、長期接受西方先進文明薰陶的蘇聯人,沒人願意離開世代居住的故土,遷徙到貧窮落後的蒙古高原;第二、如果蘇聯採取強硬措施,逼迫部分人進駐蒙古,估計在長期和自然環境抗爭之中,反而會對本國政府心生怨恨,更不利於和平統一。所以蘇聯想要通過同化的方式依然難以施行。

綜上所述,蘇聯想要吞併蒙古難以成功。這不是紙上談兵,我們可以從後來的中亞五國得出證明。

對比與蒙古,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他們的地緣位置與莫斯科核心區關係更加緊密。從中亞五國的近代史可以發現:在蘇聯最強盛時期,中亞五國願意接受蘇聯政府的驅使。90年代蘇聯解體,俄羅斯作為繼承者實力大減,已經到了自顧不暇的地步,面對實力微弱的中亞五國根本無暇他顧,最後也只能或主動或被動的選擇分道揚鑣。

中亞尚且如此,蒙古更不必說。

俄羅斯拓地2000萬平方公里,為何卻單單放過了蒙古?

蒙古的實力太弱,對於蘇聯的整體實力根本不會有任何提升,蘇聯所看重的不過是蒙古戰略位置。既然進行吞併不是明智之舉,那還不如把蒙古擱置在一邊,這既維護了自身利益,又能讓蒙古人無話可說,規避了潛在的隱患。這才是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選擇。

另一方面,南邊中國,對蘇聯的擴張慾望同樣起到了扼制作用。鑑於蒙古高原南向中國,對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區域都存在相當規模的隱患,一旦蘇聯佔據蒙古,那必將爆發中蘇兩國邊界矛盾。屆時不管中國政府如何妥協,中蘇關係必將徹底僵化。

即使早期的中國由於內憂外患,實力孱弱,但中國佔據著整個東亞大陸,在地緣影響力上相較於蘇俄不逞多讓。當時的中國國內矛盾並不在蒙古問題,蘇聯不可能激發矛盾,逼迫中國將矛頭對準自己,所以蘇聯不可能輕易挑起爭端,致使西伯利亞地區動盪不安。

畢竟蘇聯的首要對手並不是中國,而是虎視眈眈的美國。在長期的冷戰中,蘇聯不可能為了一個可有可無的蒙古,而把中國推向美國一方,所以選擇蒙古作為自己的附庸,既能獲得不錯的戰略位置,還能以較低風險平衡與中國的關係。

所以,即便在中蘇關係最為緊張的六七十年代,蘇聯也只是威脅和制裁,並未和同為紅色國家的中國兵戎相見。

鑑於以上種種原因,無論是為了維護內部穩定,還是避免其他勢力聯合起來,蘇聯都沒有把蒙古這塊帶毒的蛋糕吞入口中。

上個世紀90年代,曾經無比強大的蘇聯轟然倒下,繼承了大部分蘇聯主體的俄羅斯經濟實力大幅降低,此消彼長,現在的俄羅斯已經喪失了對蒙主動權,甚至是不得不看中國眼色行事,這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蒙關係也得以穩定發展。

站在世界角度來看,這時候的蒙古更應該依附於強大的中國,畢竟在地緣關係上蒙古族同出一源,中國也很樂意提攜一下這個北方的遠親。

令人意外的是,即使中蒙關係有所改善,但蒙古對中國依舊沒有放下戒備。

這又是為什麼呢?是什麼讓蒙古難以放下對中國的心結?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32章——蒙古篇之第1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