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美術 張大千 山水畫 千山 沃德利成書畫院 沃德利成書畫院 2017-09-09

張大千(1899~1983)中國現代中國畫家。名權,後改作爰,號大千,小名季爰。1899年5月10 日生於四川省內江縣。先世廣東省番禺縣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遷蜀,卜居內江。父張懷忠,早年從事教育,後從政,再改鹽業。母曾氏友貞,善繪事,姊名瓊枝,亦善畫。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繪畫、書法、篆刻、詩詞無所不通。早期研習古人書畫,後旅居海外,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畫風工寫結合,晚期重彩、水墨融為一體,開創了潑墨潑彩的新風格。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深山飛瀑 立軸 設色紙本 1959年作

題識:定山道兄法正,己亥元月於東京寄呈。大千弟爰。印鑑:張爰長壽、大千富昌大吉

此幅《深山飛瀑》畫於日本東京,是歲1959年,為張大千贈予畫界好友陳定山的一幅精品。張大千、陳定山、鄭曼青被譽為藝壇三才子,張陳之間本就熟識,後兩人均赴臺灣定居,常相交遊,交情愈加深厚,體現在此畫作中,則是恣意揮灑的筆墨、匠心獨運的構圖和瀟灑縱橫的氣韻。畫家互贈,當選佳作,文人之交,別有雅趣。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太魯閣 立軸 設色紙本 1959年作

題識:故人為說太魯閣,競何秀何似山陰山,我來正值三月暮,豔冶不減秋妝殷。臺灣太魯閣為世界奇勝,此寫入山第一處,日長春祠者。大千居士爰中華民國四十八年春來遊。

太魯閣國家公園,是中國臺灣地區的第4座“國家公園”,位於臺灣島東部,地跨花蓮縣、臺中縣、南投縣三個行政區。園內有臺灣第一條東西橫貫公路通過,稱為中橫公路系統。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特色為峽谷和斷崖。1959年4月,張大千應邀暢遊臺灣橫貫公路,此工程開山鑿石,所到之處有不少新奇的自然風光,留連忘返,三日方歸。此幅為遠望太魯閣座落峽谷之中的場景。畫中一陡直峭壁聳立於畫面左側三分之一處,其後伸出黃瓦牆的太魯閣為中景,雲霧氤氳,千重瀑布層層跌宕,氣勢恢宏,畫面遠景群山連綿,層巒滴翠,前景右下處又以一角松石平衡畫面,耐人尋味。張大千擅仿石濤,也尊崇其“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宗旨,在廣遊名勝的同時,還勤於吸收歷代名家的藝術營養,逐漸形成自己山水畫中渾厚華滋、秀逸雄奇的獨特風貌。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西臺慟哭圖 鏡框 設色紙本 1959年作

題識:江靜潮平得未曾,布帆每隱几回登。無人解道西臺哭,千載虛傳嚴子陵。七裡瀧東臺為釣臺,西臺則謝皐羽慟哭處也。己亥五月,寫似焰生仁兄方家兩教。弟張爰。鈐印:張爰長壽、張大千長年大吉又日利、東西南北之人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為曾履川作峨眉洗象池圖 1956年作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為王新衡作華嶽高秋圖 立軸 1958年作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寒山話舊 立軸 己亥(1959年)作

款識:木葉含風靜,千山尚綠肥。微暉弄晴晚,猶暖舊林扉。己亥寫呈覺五先生法教大千張爰。鈐印:張爰、大千居士、大風堂

張大千的這幅山水用筆古樸豪放,在意境上空靈雋永,架構自然忘形,汲天地靈氣之精,潑墨淳厚飄逸,擁瀟灑儒雅之神,讓人歎為觀止。畫面中繪高聳之山崖,有屋宇在山間隱現,高峻的山嶺沿著畫面的中軸線一直延伸到遠處,堅實的山崗疊累成峰,雲氣瀰漫於遠處的山巒,直至消失在天邊,尤其以緊緊地山崖氣勢為險峻,給予了觀者以極大地視覺衝擊,山崖下繪靜淌的小河和山谷間的孔橋,帶來了無限的詩意,也緩解了山崖的高聳帶來的不穩定感。

總的來說,整幅畫面是迥異於傳統的以潑墨、潑彩為主的新面貌,使觀者在視覺上產生了虛實相生的效應,同時畫面也呈現了蒼茫幽深的意境,可謂氣魄宏大,氣脈流貫,繁複變化卻又渾然天成,顯示了畫家深厚的功力,也表現了畫家氣吞山河的胸懷與氣度。這也正是張大千藝術成熟期的畫風,具有強烈的個性,豪邁奔放、雄渾蒼茫,展卷之下,不禁令人傾倒。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山園春興 鏡心 設色紙本 1959年作

題識:小池抽嫩綠,老樹發新枝。山鳥鳴春曲,野芳吹有姿。昔人嗟異域,今我老天涯。十載遼東住,幼女心獨愁。己亥(1959年)春日摩詰山居作,大千居士持贈語書老兄,即乞兩教。鈐印:大千父。背面張大千自題:“山園春興,贈語書兄。”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奇峰觀瀑書畫一堂 立軸 設色紙本 1959年作 (1472萬元,2011年11月江蘇九德)

款識:石似雲奔奔不住,掃除惡木生風草。只此奇平世上奇,更番短句從中討。己亥十月,蜀人張大千,爰。印鑑:三千大千(朱)、大千父(朱)、己亥己巳戊申辛酉(白)、大風堂(朱)

此幅淺降山水書畫合璧鉅製《奇峰觀瀑書畫一堂》乃大千現存世難得之作,畫作與對聯均約13平尺,書畫珠連璧合,鴻篇鉅製。與該作匹配的對聯,渾厚自然、端莊大氣,以其超妙的繪畫境界和筆勢融於書法之中,堪稱張大千書畫合璧的絕妙佳品。山水畫與書法合璧,正是大千盡其旺盛的生命、火熱的激情、深厚的功力、精湛的技藝,來表達他內心對祖國山河大川熱愛的感情色彩,給人以極大的藝術感染力、震撼力與美的享受。《奇峰觀瀑書畫一堂》之山水畫,清新雅麗、滋潤華綺、氣勢磅礴。而其對聯書法亦可謂功力深厚,頗有畫味,不同於以往書家風貌,他早年從曾熙(農髯)、李瑞清(梅庵),深得兩家筆勢,自得以畫入書,超塵出俗,頗具自然和諧之美。張大千一生致力於書畫內容、形式與風格上日新月異。觀此幅《奇峰觀瀑書畫一堂》所見大千之心思,筆墨幻變,其突破與創新,卻如此妙造自然,獨立成趣。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瑞士山色 鏡心 設色紙本 1959年作 (230萬元,2012年6月北京保利春拍)

題識:大千居士。乙亥六月,同子傑自蘆甘落,乘車至日內瓦,道中至多嘉境,千巖競秀,萬壑爭流,令人益思山陰舊遊也。鈐印:大千父

上款人子傑,即郭有守(1901—1978),四川資中人。郭有守在張大千的藝術生涯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不僅是張大千的同鄉,更是其藝術的知音。1959年,郭有守安排張大千赴歐,參加巴黎博物館新成立的常設性中國畫展覽,並以十二幅畫作現身開幕典禮。其後,兩人周遊歐洲各國,足跡遍至斯德哥爾摩、西柏林、蘇黎世、日內瓦、馬德里等地。這幅《瑞士山色》即作於此年。畫面描繪了二人乘車至日內瓦沿途的風光山色;而眼前的千巖萬壑、飛泉流瀑,則讓已離開大陸十載的張大千難免泛起思鄉之情,更加思念故土的山川秀麗,“益思山陰舊遊也”。這一年,正處於大千先生畫風轉型的時期;張大千將很快從較為工細的青綠山水轉為寫意式的潑墨、潑彩山水。從此幅《瑞士山色》,即可見這一轉變之端倪。一年後,這幅作品入選巴黎國家畫廊舉辦的“張大千近作展”;而這件不僅見證了郭有守和張大千一段深厚情誼、也見證著一代大師畫風之轉變的畫作,可謂意義非凡。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雲領秋意 鏡心 1960年作

款識:雲根秋葉澄,天半起憎錯。閶闔青冥裡,凝眸頂上層。庚子秋孟,蜀人張大千大風堂下。印文:張爰、大千居士

叢嶺疊嶂,深遠廣闊,雲山掩映,左邊一突兀的山峰頗為傲岸,畫面的章法非畫家身臨大自然,切身感受山水實境而所不能為。設色、皴法、雲山的處理皆有石濤的意趣,寓雅韻於豪氣之內。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碧樹平崗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60年作

釋文:翠樹低雲屋,平崗連遠峰,清波明鏡淨,閒棹自遊溶。庚子六月既望摩詰山園寫,蜀人大千爰。印鑑:張爰大千父、大風堂、摩詰山園、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張大千的畫風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由習見之青綠、淺絳溫婉細膩的小寫意山水轉向雄奇渾厚一路。突破傳統的規範,以王洽潑墨法參以西方繪畫色和光的關係繪出具有色墨結合的大寫意山水,這與他這個時期周遊世界,開拓胸襟,蒙養性靈有很大的關係。此作以闊筆寫崇山,氣勢雄偉闊大,水墨酣暢淋漓,山下平岡老屋數楹,兩高士放舟於春水之間,喁喁低語,是此畫的畫眼,畫上鈐的“己亥己巳戊寅辛酉”為張大千生辰八字章,這在其它畫家中所沒有的,也是張大千的創舉,頗為有趣。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雲壑幽窗 鏡心 設色紙本 1960年作 (598萬元,2012年12月北京保利)

題識:庚子四月,蜀人張爰大千父三巴摩詰山中寫雲壑幽窗,不作一樹,自成一家,言古人無此也。鈐印:張爰、大千居士、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此圖作於1960年。張大千寓居巴西時所作的山水畫,一部分為故園風光,聊作紙上相思;一部分則為記遊之作,從異國風景中汲取靈感,創作出一系列具有強烈的個人與時代風格的佳構。此幀《雲壑幽窗》圖為大千的獨具創意之作,大千在題中寫道:“不作一樹,自成一家,言古人無此也”,可見其嘗試打破傳統山水畫的格局,不以樹作為映襯,進行全新的構圖。此作從景物的設置和造型上頗似大千在20世紀40年代後期創作的西康寫生山水系列,構景開闊大氣,高遠、深遠、平遠皆備,山石以披麻、斧劈法皴出,並以赭石和石青渲染出受光面和背光面。山間亭舍雜陳,吊橋懸空,水雲漂浮,渾然一體。由於無樹相稱,更顯山石的巍峨蒼勁,狀貌奇特,意境上亦不見傳統山水畫中的幽淡詩情,取而代之的是時代感、現實感和滄桑感。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洞庭帆影 鏡心 設色紙本 1960年作 (368萬元,2012年12月北京保利)

題識:何處聞吹雨腳笙,雲螺黛髻暈眉青。涼風帝子一千里,拂水飄煙出洞庭。庚子六月既望,蜀人張爰大千父摩詰山園作。鈐印:張爰、大千居士、老董風流尚可攀

此畫分前、中、遠三個層次,遠處以淡墨勾勒層層疊疊的山峰,以沒骨法渲染遠景中連綿的山峰,有些山頂用濃墨點綴,深淺墨色的運用展現出山峰的層次感。中部留白的處理方式,使畫面純淨、虛空,寥寥幾筆即描繪出潺潺流水和帆影。近景植入樹木,以淡墨渲染,用濃墨再略加皴染枝葉點綴其間,樹林掩映間靠河處建一亭子,亭下一高士攜書童遠眺江帆,眼望帆船,而後再用濃墨提、添近枝,畫水草,又經過題詩、落款、蓋章,一幅表現“半天雲雨清”景象,充滿詩情畫意的明淨畫作躍然於紙上。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山陰後遊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60年作

款識:萬樹千花盡散春,遠峰個個玉嶙峋。孤蓬短欋來遊者,不是山陰雪後人。庚子八月既望,蜀郡張爰大千父。鈐印:大千唯印大年、張爰之印、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

1960年春天台灣東西橫貫公路開通,太魯閣峽一帶成為臺灣東部山地著名風景區。張大千獲臺灣有關方面邀請赴臺觀光,對臺灣的新貌感嘆不已,觸景生情創作是圖。《山陰後遊圖》以三遠法構圖,師蕫巨之法落墨,誠如時人評其“北宗骨骼南宗韻”,開合有度,一氣呵成。全畫下方碧波淼淼,上方層巖滴翠,兩條瀑布從天而降,禪院鐘聲隱若可聞。正是鬆聲、瀑聲、鐘聲交匯成曲,令人有心胸豁然開朗之感,河邊兩高士漫步吟詩,應是自我寫照,全幅意筆鉤勒,淺絳設色,清朗潤澤又能精謹雅逸,清真雅正又無絲毫俗韻,是為張大千憶遊作品的代表之作。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鳳翼喬柯 立軸 水墨紙本 1960年作

款識:我年三十一,年君四十九。相逢燕市中,許我忘年友。談笑見天倪,傾吐肝剖。爰也落落人,曾不鄙庸醜。君乃風塵健,浩歌獅子吼。豪飲吸百川,雙手擘羊肘。接席天瑞居,驚坐每濡貧。倏忽宇宙昏,鯨■恣窮寇。我行度流沙,禮佛■水右。握手海之頭,輒問能否。君時持節■,番漢仰威厚。風雨對床眠,臥我南州舊。別君又四稔,來看花園口,遠矣神禹功,群歌霖雨乎。竭來居寶島,匆匆十年久。搔首立踟躕,太息神州覆。賤子六十二,頭我成衰朽。先生登八十,松柏視蒲柳。道遠隔重洋,未由獻扈酒。寫君太谷山,鳳翼瞻崇秀。德人存其天,自保期頤壽。願言■天河,看洗紅塵垢。庚子五月,自三巴寫寄臺灣,恭介友琴老長兄八十大慶。大千弟張爰頓首再拜。鈐印:張爰、大千居士、長共天難老、雲■錦瑟爭為壽、大風堂

本幅乃畫贈老友趙守鈺八十大壽賀禮。畫上題詩憶記當年相交經過。一九六○年,趙氏八十整壽,先生寫本幅自巴西八德圖寄贈。從詩句所示入畫乃“太谷山”景貌,蓋趙氏藉貫山西太谷。畫中前景見瑞鬆聳立,虯枝伸展開張,其姿雄奇,狀如“鳳翼”之態。雖曰寫太谷山水,但未有明顯的標記特徵,究其構圖卻近元人筆下的古木奇鬆,造型姿態在李士行,曹雲西諸家作品中可覓其蹤跡,而筆墨沉雄厚重,不無梅道人風格韻味,特別寫於大風堂制仿宋羅紋紙上,更覺氣息肅穆,古樸渾厚,直如元人筆下作。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雙鬆平遠圖 立軸 水墨紙本 1960年作

款識:間身同偃蹇,老筆任縱橫。庚子秋七月。爰翁。印鑑:張爰私印、大千豪發、長共天難老。

庚子五月,大千先生寫有<鳳翼喬柯>,寄臺賀老友趙守鈺八十壽。圖中見瑞鬆矗立,枝幹招展如<喬翼>之態。本幅寫成於兩月後,同以鬆為題,構圖佈局皆取法元人,可見跡於李士行、曹雲西諸家,尤堪與梅道人<雙鬆圖>對照。畫家寫雙鬆靠水湄,隔土陂,顯前後位置。後者高聳,呈畢直之勢;前者有橫幹分出,跨越畫面下方,巧妙地令雙鬆見縱橫之勢,避免了畫面單調。他筆下極見用心,雙鬆描繪細緻,雖非雙鉤工筆,但注重造型姿態,特別見於枝幹高低疏密,或針葉綿密,或枝椏地、崚嶒,各具特色,兩者合置則互生呼應,互有補足。全畫筆力沉厚,墨色秀潤明澈,氣度寬恢,足見其「老筆任縱橫」之功力!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渭濱漁隱 立軸 設色紙本 1960年作

款識:渭濱漁隱圖,庚子二月寫頌渭邨吾兄五十雙慶。大千弟張爰。鈐印:大千(朱)下里巴人(朱)福德長壽(白)

展開畫卷,畫面的右下方盤坐著一位老者,白髮童顏,目視前方,身前一杆釣魚竿。中間一片湖水,遠處灘塗隱約。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是一種怡然自得的境界。張大千借用此意畫就此幅《渭濱漁隱》圖。題款著實煞費苦心,張大千的好友渭村五十雙慶,在“渭”字上作了文章,即以好友的名字入畫,以表慶賀之心。張大千筆下的人物基本脫胎於敦煌壁畫,線條遒勁,設色工整亮麗。畫中姜氏以白描法勾勒出形體與衣紋,極為簡練,然後在衣領、袖口處用淡墨渲染,最後用赭石複線提醒。而其下的石塊則用青綠法為之,淡墨勾勒皴擦後,即賦予赭石、三綠等色渲染,做到了色不礙墨,色墨益彰的效果。主體即成,便添加水中的葦草,筆筆中鋒直入,濃淡相宜,姿態各異,最後用相同的筆調作遠處的灘塗,虛實相生。通幅看來,是筆簡意賅,筆下逸氣十足。此幅畫作作於庚子年(1960年),62歲的他正處於轉型期,從“瑰麗雄奇”走向“蒼深淵穆”。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松木高士 鏡心 設色紙本 1960年作

題識:1.四年前在巴黎彼都,一名畫家乞評其作,謂餘曰頗似中國草書否?為誦書譜“怒猊抉石,渴驥奔泉”二語以張之。今予此幅枯木寥寥數筆,方是素師正法眼藏,但恐索解人不得耳。庚子七月,爰在多。2.巖下自溶溶,山頭綠幾重。平生孤往意,雲樹識高蹤。大千居士再題。鈐印:張爰私印、大千父、三千

從題跋可得知,四年前大千在巴黎遇到一知名畫家,該畫家請張大千點評他的作品並自認為他的作品與中國草書相似,並道出中國草書的特點“怒猊抉石,渴驥奔泉”(如憤怒的獅子踢開石頭,口渴的駿馬奔向泉水,形容書法遒勁奔放)。在此幅作品中張大千以中國書法入畫,近景處幾株枯木,寥寥數筆而形態畢現。此幅作品描繪了一位高士在山路上前行的場景,右邊樹木繁茂,後方的的遠山巍峨聳立,天空湛藍。畫面整體清秀淡雅,水汽融融,樹木的勾折、山石的皴法和人物精微細緻的刻畫形成對比。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雲山圖 鏡心 設色紙本 1960年作

款識:返照入江翻石壁,歸雲擁樹失山邨。庚子元月,安煦賢侄囑畫。大千居士張爰。鈐印:西川張八(白)大千逸者(朱)

此畫為張大千所作淺絳設色山水,畫中近景小路蜿蜒至矮山深處,中景直壁山崖高聳,空靜險峻,遠景山巒繁複,依傍著江水由遠及近的映入眼簾。一葉白帆正將進入峽谷,另有兩帆已若隱若現於遠處雲霧之中。峭壁雲氣繚繞,村落靜置於叢樹的映襯之中,虛實相生,意境幽遠空靈,與畫面右上角的題跋“返照入江翻石壁,歸雲擁樹失山。”相映成趣。此畫色調淡雅,著色用墨濃淡相生,用筆疾徐,轉折、方圓上變化有序,節奏平穩,充分展現了傳統山水畫中天人合一,與大自然關照的精神境界。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翠屏曲澗 設色紙本 庚子(1960年)作 蒼靄夕陽有無間 鏡框 設色紙本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雨山圖 立軸 設色紙本 庚子(1960年)作

題識:山樓聽雨夜淙淙,泉聲落枕急如舂。木棉昨日新開蕊,灼灼能幾華紅。庚子八月摩詰山園寫,爰翁。鈐印:張爰之印信、大千居士、下里巴人

此畫作於1960年,此時大千的潑彩畫風格尚未形成,但將水墨的韻味發揮得淋漓盡致,用筆老辣,傾浸著大半生鑽研于山川名跡的深刻體會。此外,這幅作品保持了大風堂的原裱。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瑞士勝概 立軸 辛丑(1961年)作

題識:大千居士旅遊瑞士三次,隨處皆老夫粉本。此寫春夏間景物,不必指定其名,自(其)得其勝概耳!辛丑人日寫記。

鈐印:張爰

《瑞士勝概》繪起伏的重重山嶺與叢樹環繞著一處緩坡,林屋間雲氣膉漫古,樸的木橋架河而過。全畫以溼筆為主,主要用線條勾勒物象,輔以皴擦,乾溼之間,渾然天成。董巨、大痴筆法,盡顯其間,隨心所欲而又有筆有墨。畫中表現瑞士山區典型的較高聳人字形屋頂,更是其它畫作所少見。

自1949年張大千離開中國後,很多時間都花在旅行中。他的筆下也留下自己一路行跡:印度、日本、美國、巴西,這些行旅題材畫作開啟了張大千山水畫一個新的階段,不過無論身居何處,圖繪哪處名勝,可以體會到張大千對於祖國一直懷有割彼不下的情感,筆下的山水始終讓人一眼之下便是中國傳統山水風貌,雖說是寫生,可是此時畫家筆底已經全是胸中丘壑。看此畫題識,自信顯露無遺:“大千居士旅遊瑞士三次,隨處皆老夫粉本。此寫春夏間景物,不必指定其名,自得其勝概耳!”

《瑞士勝概》繪於農歷辛丑年正月初七(1961年2月21日),張大千當時住在巴西八德園內,這一、兩年前後,張大千畫了數幅與《瑞士勝概》尺幅相近的大畫,多送給自己最親的家人。住在八德園中的張大千,生活相對要安靜簡單,除了偶爾到訪的朋友,也幾乎沒有什或應酬。張大千在八德園中的畫室也是他一生所有畫室中最大的,給他足夠的施展空間。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瑞士紀遊 立軸 設色紙本 1961年作 (296.8萬元,2008年11月中國嘉德秋拍)

題識:辛丑春日寫於郭氏三犀堂。蜀人張大千爰。是歲秋,檢付心沛留之。鈐印:張爰長壽、大千富昌大吉、下里巴人

1949年之後的張大千,從印度大吉嶺到阿根廷安第斯山,從巴西諸山到歐洲名川,足跡幾乎遍及全世界。自1956年起,大千先生在老友郭子傑的安排策劃下,數次前往英、法、德、比、瑞、奧、意等國旅行和舉行畫展。他對瑞士印象最為深刻,當地的勝景如瓦浪湖、聖摩瑞斯山等都成為他筆下常見的題材,特別在潑墨潑彩技法成熟後,瑞士的雪山風光更成為他反覆入畫的對象。1961年春天,大千先生三十幅近作在瑞士日內瓦藝術歷史博物館展出,故有瑞士之遊。先生途經巴黎,在老友郭子傑的“三犀堂”寫下這幅《瑞士紀遊》。1961年的張大千正在醞釀畫風的轉型,開始創作潑墨山水。而此時的大千,或許是在新技法的實驗中有意地回溯傳統,作品中同時出現了一些筆法傳統、皴法繁密、直追董巨的山水大作。此幅《瑞士紀遊》大氣磅礴,蒼勁沉厚。中央巨石皴法近馬夏派的斧劈,崚嶒厚重;上方峰巒以巨然長披麻為主,蒼苔濃密,草木華滋;下方兩位高士崖邊清話,或為老友相敘,同遊山川。大千對於瑞士山景甚為鍾愛,在另幅《瑞士山景》上曾自題:“瑞士致多佳境,如範中立、燕文貴畫本者,祗恨無二三古剎點綴其間耳。”大千先生面對瑞士山景,其實想到的依然是故國山水,而此幅峰巒間點畫的古剎飛簷,正是先生鄉愁的最好註腳。面對他鄉山景觸發的是磅礴的湖山之思,故下筆反而更是傳統的董巨面貌。大千早年從臨古入手,宋元諸家熟稔於胸,信手拈來;而此時的大千,在異國他鄉的遷徙飄蕩間筆墨則漸漸擺脫了早年的一絲嫵媚,愈加落實在繁密的皴擦和嶙峋的巉巖間。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黃山絶頂行 立軸 1961年作 瓦浪村屋 立軸 1961年作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贈臺靜農摩詰山園圖 立軸 1961年作 (440萬元,2005年11月中國嘉德秋拍)

題識:已忘流徙託蓬蒿,自詭空虛若可逃。客有能來如對菊(謂樑仲慄),看兒成長罷題糕(羅侄澄兒新買山場從事墾植)。偶逢勝日須教醉,獨立危巒覺尚豪。轉愛異邦乖節物,杜鵑花正耀林皋(丙寅重九正寫三春杜鵑方盛開)。辛丑重九登摩詰山園,賦此並寫圖以寄靜農老弟,知予益頹放矣。大千居士爰。鈐印:張爰私印、千秋願、下里巴人

從題款中可知,張大千在這年重陽節“重登摩詰山園”,並作了一首詩。上世紀60年代是張大千藝術創作的黃金時期,因此在這幅畫中摩詰山園被繪製成一個人間仙境。起伏高低的山巒、崎嶇的羊腸山路,小橋流水間,令人心馳神往,那高聳的懸崖峭壁,那溪流山澗、水流潺潺,那鬱鬱蔥蔥的茂密樹林,怪石嶙峋間,那是一幅真的山水畫卷。此圖巨大,既寫摩詰山園的真山真水,又寫大千心中山水,景色迷人。在堅實具象的山石林木之間,大面積的赭石運用,讓山體增加了不少的古意,使視覺上產生虛實相生的效應,同時使畫面呈現蒼茫幽深的意境。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山高水長 立軸 設色紙本 1961年作

題識:辛丑七月十三日當(徐)伯郊道兄四十八歲初度寓其命畫,越二月,九日廿六日始成此圖。為壽兼似飛矜夫人請正,大千弟張爰。鈐印:張爰私印、雲璈錦瑟爭為壽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詰山圖 立軸 摩詰山八德池圖 立軸

這幅畫有文人水墨清幽之趣,畫面中心為一彎曲的河流,由於漁舟橫於其間,山林幽深濃郁。線條緊密延綿,在細緻中有一種遒勁的力度。設色清逸,筆墨技法高妙,一派石濤的面目。

張大千自1950年初去印度,後又輾轉香港、日本,1953年舉家自阿根廷遷往巴西。他以8萬巴幣(當時約折20萬美元)買下了總面積14.52萬平方米的園林,苦心營造3年,建層闢徑,挖湖築亭,收羅各種玲瓏怪石,遍植由海外移來的奇花異森,還養了猿、鶴、雉雞、孔雀等珍禽異獸,建成了一座中國庭園格局的優美園林,取名“八德園”。為紀念故士,他把聖保羅音譯為“三巴”(四川古時分巴縣、巴東、巴西三郡之意),又將自己的居住地稱為“摩詰山園”,在這裡居住了17年。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八功德池 立軸 1961年作

款識:辛丑除夕寫山園八功德池。越六日為明年元月五日,又有歐洲之行。大千居士爰並記。甲辰二月十一日檢與瑞女。鈐印:張爰私印、大風堂。

從畫上題識可知寫於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卅一日。圖中取景先生巴西寓所摩詰山園中的八功德池。這是建園中的一大工程,在六一年底己基本成貌,故先生於十月寫有大軸<八德園>,尺幅構圖與本幅相類。從畫面視之,池面未見開闊,五亭亦未構築,建池工程仍具補足之處,但概貌既成,先生遂圖以記之,兩幅作品皆珍視無比,自存賞玩。本幅相贈女兒張心瑞,另幅<八德園>今歸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

大千先生建構八德園的工程浩大,歷時數載。概貌雖成,修橋搭亭,栽種各種花木的修飾完善,待漸次進行,故園貌陸續改變,這影響了畫家在構圖選角及攝入畫面的景觀,如本幅採俯視角度描繪之法,既狀寫八德池草成時期之貌,在他日後作品中稀有出現,這亦是另一堪足珍視處。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林靄清秋 立軸 設色紙本 1961年作

題識:穿連林窈下清湫,逝水秋來賞百流。行遍秋山愛幽樹,高懷惟是有巢由。此二十八年以前稚柳代予題畫詩也,頃聞其在故都畫展憶書於此,此生此世不得復與之握手言笑矣,為之黯然。辛丑除夕爰翁。鈐印:大風堂、大千父

此畫作於1961年除夕,畫中的詩題為28年前謝稚柳代張大千所作的題畫詩,大千以此畫來懷念摯友。

畫中以特寫的方式截取一隅風景,雖為一處隨處可見的普通景緻,只是小橋、流水、樹木,卻因為獨特的表現方法使這片風景充滿詩意。1961年前後,正是大千的潑墨潑彩風格的形成階段,在此幀作品中,可以看出筆墨上的實驗性,但仍以具象的景觀為基礎,更多的是用潑墨潑彩技法造成一種朦朧奇幻的印象。如在近景的描繪上,嶙峋的岩石以及幾折而下的瀑布均以傳統的筆墨為之,以淡色敷染,焦墨點苔,略施皴筆,表現出山石的形狀和質感;遠景的樹木亦以明確的筆線勾出輪廓。最後在岩石的表面以及樹冠部分以濃墨和石青、石綠等重色潑出,不甚具體,卻以色墨混合營造出浮光掠影的效果,頗具表現主義風格。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桂林洞壑 立軸 設色紙本 夷陵三遊洞 設色紙本 1934年作

款識:桂林洞壑幽邃,鬱為奇觀,七星嵒尤勝鍾乳,離離列筍,懸柱間物賦形詭譎萬狀。大千居士記遊。印鑑:張季、大千、山水因緣等於婚媾、密作無天曠若無地

在1960年代前後的幾年間,大千先生髮展潑彩、潑墨的風格以臻成熟,雖然這一時期,大千先生已將傳統的筆墨減至最少,可是這一時期他的作品中也出現了不少非常傳統,筆墨皴法繁密,以董巨派為主的作品,而這一幅便是代表。此畫的筆墨雖然不脫傳統,但章法上有奇特之處,主軸的上下兩端虛起虛收,以白雲留空的書法,因此山峰沒入雲中,畫面做不規則狀,構圖採用俯瞰的角度,右中部分為畫面的主幹,配以山下低矮的茅屋,成功的以合理的透視法,表現了空間的遠近。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春江垂綸 立軸 設色紙本 1961年作

張大千山水畫欣賞

秋江釣艇 立軸 設色紙本 1953年作

大風堂,張大千居士畫堂,大風堂弟子就是與張大千舉行過拜師儀式的親傳弟子。被大千先生正式收入大風堂的門人,有二十餘位,其中有不少成了畫壇泰斗級的人物,比如何海霞、胡爽庵、劉力上、胡若思、慕凌飛、糜耕雲、厲國香、黃獨峰,還有四川本土的蕭建初、趙蘊玉、謝臨風等人,好比王重陽創立全真教,張大千的大風堂稱得上是近現代畫壇最大的門派,各弟子又各自成為強大的分支,再傳弟子中也產生了象郭汝愚(師趙蘊玉)、任重這樣在當代畫壇名聲響鐺鐺的大畫家,大千畫派實在了不起!

大千畫派包括很多畫家,而且相當多是全國性的名家,比如:晏濟元、謝稚柳、陳滯冬、陳佩秋、田世光、何海霞、蕭建初、張心瑞、謝臨風、慕凌飛、張善子、何海霞、胡若思、胡爽庵、饒宗頤、王永年、劉力上、俞致貞、阿里雷公、龍國屏、婁炯、肖華、劉成海、任重、孫雲生、黃獨峰、趙蘊玉、孫家勤、趙廣智、藍有智、葉建明、王樹年、喻繼高、堯文藻、嚴盛媛、楊銘儀、遊三輝、蕭允中、曹大鐵、馬文炳、董天野、張正雍、張軼凡、孫家勤、胡立(胡望之)、劉君禮、陳從周、楊春蕾、宋美玲、龍國屏、羅新之、丁翰源、婁次郊(婁炯)、趙夜白、範汝愚、王永年、況景華、葉名佩、晏偉聰、劉君禮、毛懷灌、紀克、謝伯子、雷良玉、李萬春、糜耕雲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