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黑鏡》,太瘋了

很多人對這屆的《黑鏡》抱著十分好奇的態度。

聽說能控制劇情?聽說有五個小時長?聽說有億萬個故事版本?

《黑鏡:潘達斯奈基》

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

這屆《黑鏡》,太瘋了


片長: 90分鐘 / 312分鐘(交互總時長)

《黑鏡:潘達斯奈基》是《黑鏡》的特別篇。

男主斯蒂芬,是一位年輕的程序員,他正在將小說《潘達斯奈基》改編成一款遊戲,幸運的是,一家遊戲公司老闆看中了斯蒂芬的遊戲項目,這款遊戲的未來,斯蒂芬的生活,將由觀眾的一系列選擇決定。

在劇上線之前,天天心中的擔憂大於期待,因為HBO在今年年初就播出過歷史上第一部交互式美劇——《馬賽克》, 結果並不怎麼樣。

換成Netflix來做,情況就會好點了嗎?

確實,好了一點

“交互”形式的美劇,對觀眾來說仍然是很新鮮的。

在《黑鏡》中,觀眾親手體驗了一把上帝身份。

能操控主角早餐吃什麼,聽什麼歌,還能控制男主拿菸灰缸砸他爹,打架時能控制他踢人家的蛋蛋……


這屆《黑鏡》,太瘋了



更甚的情況,還能控制生死。

我們能控制男主跳樓自殺,甚至還能控制他殺人分屍。

更有意思的是,男主意識到了“我們”的存在,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抗我們對他的操控。

這屆《黑鏡》,太瘋了


這屆《黑鏡》,太瘋了


甚至我們還能和男主進行交流,當然是Netflix已經設定好的臺詞。

這屆《黑鏡》,太瘋了


這屆《黑鏡》,太瘋了


這屆《黑鏡》,太瘋了


最後,在不同的選擇導向下,能得到五個不同的結局。

所以,你看的《黑鏡》有極大的概率和我看的《黑鏡》不一樣。

看到這裡,你可能已經覺得這劇真了不起啊,簡直是一款又刺激又暴力的真人遊戲。

但是,但是。

在遊戲過程中的某些時候,觀眾會選錯走進死路,導致男主製作的遊戲迅速流產或者其他,但這並不是故事的大結局,你只能按照Netflix留給你的唯一選項返回重看重選。

也就是說,觀眾並不擁有完全的自主選擇權。

還有一些時候,兩個選項沒什麼區別,無論你選擇哪個意義都不大。

這就造成大多數觀眾在花兩三個小時終於抵達結局時,已經沒有心力再去探索其他結局。

還有一些觀眾會經常走進死衚衕,快速失去觀看熱情。

當然,也會激起部分觀眾的挑戰慾望和對其他劇情的探索激情。

也因此,觀眾對《黑鏡》的評價也是兩極分化很嚴重,有人大呼流B,有人不屑一顧。

豆瓣上給四星的人較多,天天也選擇給四星。

作為遊戲,它不是那麼好玩。

作為美劇,它也不是很好看。

要說它的主題,《黑鏡:潘達斯奈基》表達的有些混亂,大體上是:

斯蒂芬,一個程序員加抑鬱症患者,為了讓玩家誤以為擁有自由意志,他畫了滿牆的分支圖來設定遊戲劇情,但其實遊戲創造者在決定最終的遊戲結局。


這屆《黑鏡》,太瘋了



這屆《黑鏡》,太瘋了


這屆《黑鏡》,太瘋了


而我們興沖沖的玩《黑鏡:潘達斯奈基》,以為在我們自己的自由選擇下,耗盡精力百般幸苦終於讓少年創作成功,但其實呢?Netflix在決定我們。

誰才是真正的上帝呢?

Netflix似乎在藉此諷刺觀眾,但是這顯然是不夠的。

被譽為史上最牛逼科幻劇《黑鏡》,不應該是這個水平。

《黑鏡》一直都是評論家心目中的寵兒,資深追劇愛好者離不開的談資,因為它每次播出時都在向全世界輸出話題。

以前的《黑鏡》,看一集四十分鐘至少會原地思考倆小時。

現在看倆小時,我的內心一片空白。

《黑鏡:潘達斯奈基》,佔用了用戶更多的時間,卻沒給觀眾更多的思考空間。

而且這種“交互”新形式,讓它不再不適合牆內的資源黨,也就是說不適合99%的我們。

就好像是讓別人玩你想玩的遊戲,你就只能乾巴巴地看著。

失去自由選擇的權力,讓這部劇最大的優點——趣味性,大打折扣。


這屆《黑鏡》,太瘋了



不過,天天對於這種交互式的新鮮玩法抱著很積極的態度。

因為它讓我想到了美劇《相對宇宙》。

——一些微小選擇的重要性。

同一個人,在黑暗面前,她選擇自殘,後來成為了短命的小提琴手。

而如果她選擇傷害別人,她便是嗜血無情人人畏懼的殺手。


這屆《黑鏡》,太瘋了



一些微小的選擇決定了她的一生,正是在說明:

生活就是我們各種選擇的總結。

如果能做到這樣,才是真正的了不起啊

這屆《黑鏡》,太瘋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