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森林的遊戲化

螞蟻 大話西遊 武器 網絡遊戲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19-07-04

在上篇的時候,將螞蟻森林用遊戲化的三個小點簡單分析了一下,在中篇的時候,筆者將繼續用其他觀點來分析螞蟻森林的遊戲化設定。

螞蟻森林的遊戲化

先簡單回顧一下前面提起的遊戲化的三點

  • 第一點,史詩意義與使命感。
  • 第二點,進步與成就感。
  • 第三點,創意授權與反饋。

遊戲化的第五點:所有權與擁有感

所有權這個概念很好理解,比如很多人常常會開這樣的玩笑——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這裡的所有權指的就是物品的歸屬權問題,即自己擁有對物品的所有處置權利——賣掉、贈送、丟掉都是可以的。

但有時候,所有權和擁有感並不是相輔相成的,甚至有可能只具有其中之一項。

有沒有哪些看著是屬於自己的,但是卻沒有擁有感的例子呢?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戀愛關係中,一天到晚疑神疑鬼,反反覆覆追問對方是否愛著自己。

這個例子雖然有物化人類的嫌疑,但是事實上很多人的感受就是——感情世界裡兩個人擁有彼此,身心皆應屬於對方。

而不斷追問對方是否愛自己的行為,就是在感情生活中缺乏安全感,缺乏擁有感。放在遊戲化的設定當中,其實就是沒有對物品的擁有感。

好在產品設計沒有人類的感情那麼複雜——他們通過一套完整的賬號體系,通過綁定手機號,郵箱號、賬戶密碼甚至第三方社交類的賬號,將產品中屬於自己的東西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是我的,始終是我的,其他人是拿不走的。

這種掌控如同法律中的契約一般,是牢不可破的。通常情況下,產品中的物品歸屬權都是屬於用戶自己控制的賬號體系之內,其他人是無法隨意剝奪的。當然,如果有一些產品的設計為了增加趣味性,會允許其他人搶走屬於用戶自己的東西,那會迫使你每天小心翼翼地去看護自己的物品。

幾乎所有的遊戲都會包含所有權和擁有感。

比如遊戲升級後,自己通過打怪獲得了裝備,那裝備就永遠屬於自己了,你會擁有裝備的所有權——可以使用、轉增、合成其他裝備,甚至是變賣。

再比如,網遊《大話西遊》曾經風靡許久,許多玩家在投入大量時間、金錢後,出於種種原因將遊戲賬號中的裝備變賣、或者是將賬號整體變賣,產生實際的現金利益。這一現象正是遊戲賬號所有權的體現。

不過,如果你還想賣掉其他人的賬號,抱歉,那個叫盜竊。

還有一些產品,從長遠角度來看它的所有權是自己的,但是短期來說,還不是屬於自己的。

比如某些理財產品,你可以買賣,但是有贖回期,甚至還有一年到N年不等的封閉期,在封閉期間,自己的錢也是不能被贖回的。這會讓一些人感到不開心,錢就在那裡,你就是不能花。

還有一些遊戲,即使是自己產生的收益,在沒有落袋為安之前,最多隻能算浮財,自己是沒有所有權的。

幾年前自己玩過的《部落衝突》裡,每天總是會擔心自己的基地產生的金幣會不會被其他人來偷走,於是時不時的會上來看看。

這種是產品中的一個小規則設計,在金幣沒有收入自己口袋中時,算是無主之財,當真正的進入你口袋中,任誰都無法偷走你賬戶中的一枚金幣。

繼續說擁有感,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樣,男女朋友雖然是自己的,但是自己感覺不曾擁有ta。

擁有感與所有權不同,擁有感是一種感覺,一種主觀意義上存在的心理感受。前提是所有權是屬於自己的,才會有這種擁有感,當然,有的時候所有權不是自己的時候,也會有擁有感的產生。

當你在遊樂場排隊買票玩各種項目的時候,雖然裡面的大型遊樂設施並不是屬於你自己的,但是當你進入到遊樂場設施座位的那一刻起,你就產生了除了幸福、好奇之外的另一個感覺——擁有感,終於可以玩它了。雖然這種擁有感是屬於群體的,但是誰在乎呢。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快樂是可以分享的。

擁有感的存在不光是向其他人證明自己有能力有這麼一種東西,更多的是滿足自己內心的不同主觀上的感覺,比如幸福感,愉悅感和滿足感甚至是炫耀感。

遊戲中,一起打怪爆裝備的時候,一個人搶到了一把難得一遇的屠龍刀或是倚天劍,而其他人只是很普通的兵器或者是彈藥,那麼擁有屠龍刀和倚天劍的人就會產生擁有這兩種物品的幸福、驕傲、幸運或是自豪感。

比如現在很火的生存類遊戲《絕地求生》玩了這麼久,之前從來沒有撿到過一把信號槍,沒有搶過一件偽裝衣。後來終於撿到一把信號槍甚至是在空投中撿到偽裝衣的時候,那種我有你沒有的感覺,真是一種十分強大且嘚瑟的擁有感。

放在螞蟻森林當中,所謂的所有權,那自然是自己偷能量、積攢能量換來的一棵棵的小樹苗,那這些樹苗就會完全屬於自己,這個地方的所有權和擁有感是捆綁在一起的。

因為在你內心深處認定,螞蟻森林會照顧好我的小樹苗,會保護我的小樹苗,沒有人會把自己辛辛苦苦換來的樹苗搶走或者偷走,也不會轉增,你的永遠都是你的。

除非有一天螞蟻森林也引入競價排名,無論什麼樹,無論目前誰擁有什麼樹,那都不重要,願意出能量多者得之。

手裡有能量卻沒樹的用戶,大可以瘋狂併購其他用戶手裡的樹,瘋狂舉牌,最後有些人可能擁有了一片阿拉善的私人林場。那螞蟻森林也就沒得玩了。

也許有人會說,既然在自己螞蟻森林裡對產品有所有權,為何自己每天辛苦產生的能量還總是被其他人偷走。

因為這裡的能量在這個螞蟻森林的規則中並不屬於所有權裡的一種,而可以被偷取能量的這個規則,也是遊戲化中的一種,我會在下篇的時候進行講解。

遊戲化的第五點:社交影響與關聯性

以前有人和我說過,產品用戶體量小的時候或者做產品的時候千萬別做社交,做社交死得快。

不說有騰訊這樣的巨頭來虎視眈眈的盯著你,讓你沒有機會發展,更別說是超越,哪怕有一點發展的小萌芽,也被會這個巨無霸無情的碾壓,更不用說做社交所產生的隱性成本是巨大的。

當時想想覺得說的很在理,現在想想覺得還有些道理。不過從自己這方面來考慮,但凡是有人在活躍的地方,都可以引入社交的概念和元素。

無應用不社交。也就是說沒有應用是不和社交建立關係和掛鉤的。

有人會說,我是做的工具性的產品,我沒有社交功能。但是我想說的是,那你產品的拉新邀請,微信、朋友圈、QQ、微博之類的任何第三方平臺的功能,這已經是在試圖與社交建立關聯性了。

雖然自己的產品沒有帶社交功能,但是凡是有分享功能的,均可以稱得上有社交關係的產品。社交併不一定非得是即時通訊工具。聊天工具算社交,沒聊天功能的就不算社交了麼?

社交從廣義上來講,有人群存在和聚集的地方都是一個社交場所。因為這裡的人很容易建立關聯性。比如直播可以理解成是社交,可以與主播打賞評論互動。

是不是具有社交屬性,我覺得還是要看一點——彼此雙方的信息是否可以做到即使暢通的傳達。

如果可以做到這一點,那應該也是算一個社交因素的,又或者是我想與某人建立一定的關係,搭訕、溝通交流或者成為朋友,這樣的通道暢通無阻,這也可以算成是具有社交因素。

不知道有沒有人考慮過一個問題,社交產品本身只是一種產品的類型,具有社交屬性無可厚非,但那些工具性的產品為何也要做社交。老老實實的做工具不好麼?用完即走,下次再來也挺好。起碼證明你這個工具已經深入人心了,還要啥自行車啊。

這個問題定然是很多人都考慮過的,基本都是說社交可以增加用戶黏性,讓其他好友看到你也在使用這款產品,覺得會很安心或者是有熟悉人也在用,會勾起自己的好奇心。

任何行為的產生總是會有一定的心理訴求和其存在的意義。而這個社交的需求,從擁有人類開始就已經產生了,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一直到現在。

在遠古時期,人們並沒有進入到農耕文明時期,都是以狩獵為生;而在出現智人的時候,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導致了人們開始結社而行,形成了最初的社群——人們在一起共同生活狩獵,之後又因為社會分工的不同,逐漸形成了男耕女織的社會環境。

當然,社群的概念,並不是只有人類的社會才存在,而在其他動物世界當中也依然存在,比如和我們頗有些近親關係的黑猩猩,他們的社群觀念更加的鮮明。

黑猩猩的老大簡直就是一個獨裁者,幾乎和人類的某些社會關係與現象相差並不太多,還頗有一些遠古氏族的感覺。

人們常說,人是社會性動物,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除了會使用複雜的工具之外;人還會社交,即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點。這個鏈接點最初可能就是一些簡單的手勢,一些無法言明的聲音,到最後形成可以彼此進行交流的語言。

而語言的存在會讓社區形成雛形,統一的語言和含義,可以讓人們的思想和理解力都達到統一的高度。在相同的族群中,交流會更加的暢通無阻有意義,最終導致生產力的極大提高,社群會逐步走向更加規模龐大的地步,最終形成村落、小鎮、城市甚至是一個國家。

社交的產生,既是生活的需要,也是感情的需要。否則馬斯洛也不會把情感歸屬放在第三位了。

一個在充滿人類的社會中和一個獨立生活在野外或者叢林之中的人;前者會更快融於現代的生活當中,而作為野人甚至是被迫成為野人的人類是很難適應社會的生活,需要不斷的去培養和教育,慢慢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性。

無論一個人的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是A型人還是B型人,只要有兩人存在的地方,就有社交。

沒有網絡的時候,人們互相問候串門拉家常。

有互聯網的時候,即使足不出戶,也會在網上和其他進行社交活動;而網絡上的社交更偏向於心理感情的訴求與需要,但社交的真正意義在於線下,線上只是一個線上的擴展與延伸,一個促成線下社交的一個工具。

地球越來越小,人心的距離卻越來越大。當今社會,人們所需要的社交,是一種可以擺脫內心孤獨感、寂寞的心理訴求,也是一種線下社交場景的延伸,便捷的互聯網模式,讓社交變得更加容易,但是也讓人心變得更加的浮躁。

而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只有熟人存在的地方,內心的侷促感和恐慌會很輕甚至不存在,很容易就融入或留在某地。

說了這麼多,我們再看螞蟻森林的社交,它是應用了遊戲化的多種方式,每次打開螞蟻森林所能看到的最新動態,就是你好友的動態。而下面的排行榜同樣也是好友的名字和信息位列其中。

如果想要獲得更多能量,則需要加好友,加的好友越多,才能從好友那裡偷到更多的能量。

這裡便是在引入社交的一些元素,通過不斷的去邀請好友來增強自己所獲取的能量數,同時邀請的好友也可以獲得一定的好處,是一個三贏的局面。

光邀請到好友並不算結束,而僅僅是開始。社群最重要的就是互動與交流,沒有這些,拉來的人與殭屍粉無異。頻繁的能量收取或者是代為收取就是一種互動的形式,甚至還會與之建立與好友的對抗關係,例如每週能量的比拼。

好友來幫你收取能量,那麼作為人情世故,來而不往非禮也,你可以回贈好友能量,兩者皆大歡喜,促進了朋友間的衚衕,促進了能量的累計,促進了小樹的茁壯成長,何樂而不為。

甚至與可以直接與好友進行簡單的互動和交流,發消息、發彈幕甚至是幫好友去澆水,這都是一種互動形式,一種社交的體現。

什麼,只坐等好友幫你收取能量,我並不想任何表示怎麼辦?這好比有一個微信群,你光搶紅包還不發,那結果會如何?沒人會陪你玩了。

當然,有人幫你收取並不是真的和你關係有多好,和可能是下意識的動作,也可能是強迫症,不點開讓能量標誌消失,心裡不舒服。

不管如何,種種小玩法,可看出螞蟻森林始終不忘支付寶後來才產生的將社交進行到底的初心。

作者:李超,微信:lichao0711

本文由@知魚之樂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