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十年代,下鄉勞動舊事

作者:俎壯存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雜誌|反盜版標記:今日頭條號:樂亭故鄉人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上世紀六十年代,下鄉勞動舊事

上世紀六十年代,下鄉勞動舊事

上世紀六十年代,下鄉勞動舊事

上世紀六十年代,在樂亭一中讀書時,除每兩週在校內食堂、菜園、飼養場等勞動外,學校每年還會集中安排兩週時間,組織師生到農村參加生產活動,實踐“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其間經歷的人、事,至今仍縈懷於胸,幀幀閃回;尤以在大呂莊、於坨兩次下鄉印象最為鮮活、深刻。

大呂莊涉水收秋

1963年9月中旬,剛入高中不久,我們高一(2)班即到大呂莊大隊參加秋收。選擇此隊,是慕該大隊黨支部書記呂玉堂之名而定的。

呂玉堂何人?現在鮮有人曉,可在當時,確是大名鼎鼎,遠近皆知,能與邢燕子、侯雋、柏玉蘭等齊頭並肩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知識青年的先進典型。對此,《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雜誌、《河北日報》等大型報刊都作過詳細報道,筆者曾親眼在《河北日報》上見到過呂玉堂的大幅照片。他紮根農村,在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事蹟被全省乃至全國的青年所熟知。為親眼目睹、親身體驗呂玉堂其人其事,培養我們的勞動觀念及與工農相結合的革命意識,在同學們的努力爭取下,我班42名同學在班主任李紹軒老師的帶領下,肩背行李,徒步行軍,風塵僕僕,抵達大呂莊。

年輕時的呂玉堂中等身材,臉色黝黑,雙眼炯炯,手大力足,辦事幹練。每天和社員們一塊摸爬滾打,晚上自己堅持學習雷打不動。組織大隊團員、民兵與我們共同學習“毛選”讀報紙、講理想、談體會,深入淺出,生動感人。與報紙宣傳的毫無二致。

學生們吃飯輪換在各戶人家。早晚多為秫米粥、瓜子豆;午飯花捲或貼苞米麵餅子,熬白菜管夠。

住宿亦分散在社員家,5-6人一屋。入住前主人早已進行了大掃除,房中一塵不染,有玻璃窗的都掛上了晚上能放下、白天能捲起的窗簾。

參加勞動分小組到每個生產隊與社員一起收秋。時年瀝澇,9月中旬,大部地塊仍積有深至膝蓋甚或以上的“養老水”。女同學掰苞米或扦高粱;男同學肩扛盛滿苞米棒子的“兆子”或捆好的高粱頭,往車上裝。大家牙關緊咬,磨練蛻變。有位嬌小的女同學幾次滑倒水中,全身溼透,仍不下“火線”。

晚飯之餘要學習。晚飯後,大部隊,近70人(師生43人,本村青年20人上下)圍坐一堂。15瓦燈泡的光是暗紅色的。呂玉堂、李老師主持。大家一起讀報紙、談體會、暢理想、抒激情,氣氛熱烈,昂揚向上。

還搞了聯歡。大隊院內,師生與全村社員歡聚一堂,各自節目插花上演,齊唱《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花兒與少年》、《打靶歸來》,表演唱《八大嫂鬧深翻》,獨唱《俺是個公社的飼養員》、《毛主席來到咱農莊》、《我愛祖國的藍天》、《我的算盤好夥計》、《毛主席是咱社裡人》,詩朗誦《雷鋒之歌》,相聲《畫像》……歡聲笑語,不絕於耳;鼓掌喝彩,經久不息。

臨別時,師生肩背行李列隊緩緩走,社員手揮紙旗夾道惜惜別。“再見了!”“有空常來呀!”話語樸實,情真意切;熱淚盈眶,潸然胸前。

於家坨挖“菀”根草

1965年春天,去於坨大隊勞動。該村地處二灤河北岸,沙多地薄,河灘地中萬根草瘋長,肆虐橫行,與莊稼爭水爭肥,致糧食大幅減產,成為影響社員生活的主要禍患。

菀根草,名不虛傳。其根多而長,似無盡頭,又像一張星羅棋佈地下的網。春天裡刮春風,加之河灘地土質多沙,風起飛沙撲面,天昏地暗,連眼睛都實實難睜。全班同學頂風冒沙,與天鬥、與地鬥,盡享無窮樂趣。鎬、鍬、釘耙、雙手並用,一根根草,一塊塊地,螞蟻啃骨頭,不厭其煩,除“惡”務盡;手起泡了,眼迷腫了,嘴滿沙了,腰痠、腿疼、背抽筋……別管它!同學們只有一個信念:多挖出一根草就少一分禍害,就能增收幾斤糧食,值得!

晚上,同樣要學習,還要參加批判會。學習內容是,一志願軍老兵講述“最可愛的人”,爬冰臥雪、忍飢挨餓,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親身經歷;親人介紹宋瑞英與丈夫李凡為革命犧牲年輕生命,把反動派罪惡的槍聲當作“刑場上的婚禮”鞭炮聲的英勇事蹟。感天地,泣鬼神,同學們熱血沸騰,心潮澎湃。

批判的對象為曾任張學良屬下上校機要參謀,參加過與“西安事變”的國民黨原大連市長陳敏芝。

“我(ě)叫陳(cén)敏芝(zī),現年57歲……”是其不變的開場白。提到“少帥”時的畢恭畢敬,講述“西安事變”前後,給“少帥”草擬與延安等方面來往密電時的眉飛色舞,述及自己的轎車剛到機場飛機即離地上天,終隱歸家鄉的無奈嘆息……讓人們聽了像講故事。

記憶深的是吃飯。齊玉民、雲白茹、吳桂茹和筆者為一組,齊與筆者坐炕上,二“茹”分坐炕沿。齊與筆者人高馬大,吃得快且多;二“茹”輪番為我二人盛飯,自己基本無暇張口。待我二人吃飽撂筷,二“茹”出於女孩子的羞澀,只好也放下碗筷:“我們也吃飽了……”

在於家坨還搞了聯歡,除演出《貧農下中農一條心》、《四老漢誇社教》、《大實話》、《敢教日月換新天》、《唱得幸福落滿坡》、《送別》等現成的節目外,同學們還表演了孟憲義老師作詞、張秀亭老師作曲的齊唱《菀根草是禍根》:“菀根草,是禍根,它和階級敵人一樣狠……”筆者也現場朗誦了誇讚房東大嫂的一篇習作,這些節目,叫人耳目一新,贏得了社員群眾的共鳴和掌聲。

疆場本來處處是,撫今追昔歲月稠。倏爾,半個世紀過去了!其間,世事滄桑,社會鉅變。可是,下鄉勞動時經歷的故事,高佔武式的“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李雙雙式的勞動婦女等生動鮮活的形象,卻牢牢鐫刻在了我們的心田,時刻教我們自省、自新、自立、自勉。

(作者俎壯存,中學退休教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