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應該是在2017年的美網,那是莎娃禁賽迴歸以來的第一屆大滿貫,第一輪的對手是哈妹。上小學的時候,我就已經聽說了莎拉波娃的名字,只不過那個時候還不看網球。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子,比賽喊聲很大,僅此而已。

我與莎娃自傳之間的故事

後來高三有一次我在食堂吃晚飯的時候,看到了牆上電視裡播出關於莎娃服用禁藥的新聞,當時整個食堂裡所有的人都盯著電視屏幕,依稀記得那是CCTV13頻道。回到班裡上晚自習的時候,我對同桌說:“同桌,莎娃吃興奮劑了。”我的後桌是班長,她是一個女生,德約科維奇的球迷,曾經在班級的語文作文素材中公開向我們介紹過小德。從那時開始,我開始查莎拉波娃的相關資料,逐漸有了大致瞭解。

我與莎娃自傳之間的故事

那年的秋天我來到了吉林大學,在高中剛剛結束之後,我們獲得了大量的空餘時間,但我是一個純正的火箭球迷,大部分時間一直在NBA領域流連,直到來年6月的一天,我打開了CCTV5,直播的是一場法網比賽,奧斯塔彭科對陣哈勒普。當時我連哈勒普是誰都不知道,比分也完全看不懂,為什麼要打到40分?但是當時我感覺奧斯塔彭科很厲害。於是我開始了一步一步的探索,終於明白了網球的規則。

我與莎娃自傳之間的故事

2017年秋天,莎拉波娃穿著施華洛世奇水晶蕾絲戰袍出現在了法拉盛公園的夜場,面對哈妹,用一場蕩氣迴腸的比賽宣告迴歸,從那時起,我真心喜歡上了這個內心孤傲的人。

美網的時候,偶然間看到了有關於莎娃自傳的新聞,我在網上查了一下,心中一直念念不忘,後來在雙十一的凌晨清空了購物車,當時還有一把吳京的戰狼同款匕首。收到這本書之後,我把它放到了宿舍的桌子上,這一放,就是一年兩個月。

在今年1月放假回家的時候,我怕旅途寂寞,於是拿起了這本書,把它放到了書包裡。在火車上,我讀完了序言,如果按照正常軌跡走下去,莎娃將在2016年底退役,當時把我嚇了一跳。在路上我產生了一個想法,把這本書翻譯出來怎麼樣?我查了這本書目前在大陸地區還沒有中文簡體版本,於是回到家的第一天,我在網球之家上發表了本書的序言翻譯。

我與莎娃自傳之間的故事

在翻譯的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麻煩,有的專有名詞不會,尤其是傷病的準確翻譯。有一個詞我記得非常清楚,EKG,在翻譯的時候,我看成了EKC,怎麼也查不到,這翻譯不通啊!當時我查到這個詞有胃部炎性病變的意思,於是我就強行翻譯上去了。後來在最後一章又出現了這個詞,這次我沒有看錯,這是心電圖的英文縮寫,於是決定在翻譯完成後我要對這本書進行校對。

當初我應該是從1月9號開始翻譯,中間一直斷斷續續,產生過很多次放棄的念頭。在寒假的兩個月,我大概是翻譯到了莎娃簽約IMG這裡。來到學校後,3月份每天晚上我都要出去輔導一個初中孩子的作業,每天用來翻譯的時間很少。到了4月份清明節之後,我開始有了大量的空餘時間,在四月快結束的時候,我翻譯到了220頁左右。中間有過心情不好的幾天,翻譯有過中斷。到了5月份,長春的天氣漸暖,我開始了這本書最後的衝刺,白天不上課的時候,我拿著一支筆和幾張A4紙,來到各個教室裡翻譯,晚上回去後我會打在電腦上。我特別享受晚上把2800個字敲在鍵盤上的感覺。5月10號左右,火箭結束了本賽季的征程,半決賽輸給了勇士,我感覺非常難過。5月25號到5月29號,我沒有翻譯任何一篇,在5月30號的下午,我想,還剩最後一點了,在六月開始之前做完吧。

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對某些語言按照漢語的習慣標準進行變通。我認為自己翻譯最恰當的一句是“只要我能,盡我所能”。在英文書中不同地方的風格也是不同,而莎娃在本書致謝名單中也提到了幫助她的那位作家。

我與莎娃自傳之間的故事

在這本書中,莎娃無時無刻不在表露著自己的孤獨與倔強,從在波利泰利網校中被歧視的俄羅斯女孩到奪得第一個大滿貫只是純屬幸運到肩傷復出後連敗期間遭到女孩們的嘲諷,再到後來因為米屈肼禁賽後美拉等人的攻擊,莎娃都用堅持捍衛著心中的倔強。

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段話是在莎拉波娃第一次成為世界第一之前的故事,她在書中寫到自己不會因為世界第一而增加參賽數量,自己永遠會把大滿貫賽事放到首位,而不是世界第一。鑑於此書寫于禁賽期間,那時沃茲還沒有拿澳網冠軍,我認為這是在諷刺沃茲,因為沃茲是反莎派的主力。

我與莎娃自傳之間的故事


莎娃從小時候開始對自己的把控能力就特別強,在完全陌生的國度,還是7歲的她便已經對抗著一切,但幸運的是,她有著父親的陪伴,有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在翻譯過程中,我也認識到了很多年久的球員,比如海寧和達文波特。我用了5個月時間細讀這本書,用了5個月的時間走完了莎娃29年的路,在心中,他們父女倆人已經成為了我的朋友。(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楊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