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名”給我們上了一課:馬拉松文化需要積累和沉澱'

"

在8月18日舉辦的首屆包頭國際馬拉松火了,不是因為天氣熱,而是因為志願者在某社交軟件發出疑似“勸退”最後一名選手的視頻。23日,組委會發布了相關通告,對事情做了說明,除了致歉外,也透露最後一名選手當時已經過了賽段關門時間。

想想此前首屆武漢馬拉松“最後一名”享受副市長頒發完賽獎牌、2017永康馬拉松市長在終點等待“最後一名”選手。同樣是“最後一名”,差距不言而喻。

2018年我國有285個地級市舉辦了1581場馬拉松及相關賽事,成為現象級的爆款運動。許多地方是首次舉辦,經驗不足在所難免。

這一次的爭議也從另一個層面說明,一場成功的賽事,既離不開賽事組織方細緻入微、具有人情味的執行操作,同樣也需要參賽者的自我管理。

在馬拉松賽事如火如荼的當下,我們更需要馬拉松文化的積累和沉澱。

"

在8月18日舉辦的首屆包頭國際馬拉松火了,不是因為天氣熱,而是因為志願者在某社交軟件發出疑似“勸退”最後一名選手的視頻。23日,組委會發布了相關通告,對事情做了說明,除了致歉外,也透露最後一名選手當時已經過了賽段關門時間。

想想此前首屆武漢馬拉松“最後一名”享受副市長頒發完賽獎牌、2017永康馬拉松市長在終點等待“最後一名”選手。同樣是“最後一名”,差距不言而喻。

2018年我國有285個地級市舉辦了1581場馬拉松及相關賽事,成為現象級的爆款運動。許多地方是首次舉辦,經驗不足在所難免。

這一次的爭議也從另一個層面說明,一場成功的賽事,既離不開賽事組織方細緻入微、具有人情味的執行操作,同樣也需要參賽者的自我管理。

在馬拉松賽事如火如荼的當下,我們更需要馬拉松文化的積累和沉澱。

“最後一名”給我們上了一課:馬拉松文化需要積累和沉澱

組委會的人性化和選手的自我管理

事實上,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馬拉松賽事在全方位考驗賽事組織者、志願者和跑者的綜合能力。

去年11月,中國田徑協會發出《關於進一步規範、加強全國馬拉松賽事競賽組織管理的通知》,規範、加強全國馬拉松賽事競賽組織管理,也是看到了馬拉松賽事井噴帶來的問題和瑕疵。

毫無疑問,動輒上萬人蔘加的馬拉松比賽,比任何運動都需要強調規則。一場井然有序的比賽,背後是數以萬計的人對規則的共識,當然也離不開組織方人性化的管理。一如,2017年深圳馬拉松賽,交警和現場工作人員在道路解封后,一路保障拖在最後的80歲參賽者陳國勝老人最終圓夢衝線。

馬拉松賽事的關門時間在競賽規程中有明確的規定。一般馬拉松每5公里有一個關門時間,組委會需要更合理更針對性地去設置。

"

在8月18日舉辦的首屆包頭國際馬拉松火了,不是因為天氣熱,而是因為志願者在某社交軟件發出疑似“勸退”最後一名選手的視頻。23日,組委會發布了相關通告,對事情做了說明,除了致歉外,也透露最後一名選手當時已經過了賽段關門時間。

想想此前首屆武漢馬拉松“最後一名”享受副市長頒發完賽獎牌、2017永康馬拉松市長在終點等待“最後一名”選手。同樣是“最後一名”,差距不言而喻。

2018年我國有285個地級市舉辦了1581場馬拉松及相關賽事,成為現象級的爆款運動。許多地方是首次舉辦,經驗不足在所難免。

這一次的爭議也從另一個層面說明,一場成功的賽事,既離不開賽事組織方細緻入微、具有人情味的執行操作,同樣也需要參賽者的自我管理。

在馬拉松賽事如火如荼的當下,我們更需要馬拉松文化的積累和沉澱。

“最後一名”給我們上了一課:馬拉松文化需要積累和沉澱

組委會的人性化和選手的自我管理

事實上,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馬拉松賽事在全方位考驗賽事組織者、志願者和跑者的綜合能力。

去年11月,中國田徑協會發出《關於進一步規範、加強全國馬拉松賽事競賽組織管理的通知》,規範、加強全國馬拉松賽事競賽組織管理,也是看到了馬拉松賽事井噴帶來的問題和瑕疵。

毫無疑問,動輒上萬人蔘加的馬拉松比賽,比任何運動都需要強調規則。一場井然有序的比賽,背後是數以萬計的人對規則的共識,當然也離不開組織方人性化的管理。一如,2017年深圳馬拉松賽,交警和現場工作人員在道路解封后,一路保障拖在最後的80歲參賽者陳國勝老人最終圓夢衝線。

馬拉松賽事的關門時間在競賽規程中有明確的規定。一般馬拉松每5公里有一個關門時間,組委會需要更合理更針對性地去設置。

“最後一名”給我們上了一課:馬拉松文化需要積累和沉澱

上海馬拉松,選手們通過外灘。

例如,對北京、上海、杭州、廈門、無錫等地的大型馬拉松賽事而言,需要考慮到後面的選手,可能槍響後20多分鐘才出發;還要考慮到選手配速,有的選手先慢後快。

對於分槍出發的賽事來說,要從最後一槍時間的基礎上,再考慮上述因素,設置每個點的關門時間。

國內大多數全程馬拉松一般終點關門時間在發槍後的6-7小時內,然後平均攤到每5公里,再考慮到有選手出發時間比較晚的因素,設置關門時間。

當然,在實際執行中,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例如2018廣州馬拉松,總關門時間是6小時15分鐘,有選手吐槽,在後半段25公里後,出現賽道提前解封的情況。

筆者多次擔任馬拉松賽事的兔子(配速員),比較關注各個打卡點兔子的通過時間。筆者瞭解到,不少關門兔對各個點的關門時間也有困擾。簡單地說,就是配速從出發點的時候開始算,還是從槍聲時候開始算。有的賽事慢兔在後面出發,此前有些賽事還出現過關門兔被關門的情況。

官方說明中,包頭馬拉松志願者是在關門時間之後,勸退“最後一名”參賽選手。但志願者把相關視頻發到社交軟件,且有“嘲笑”口吻的嫌疑,無論是出於個人,還是無意的行為,都是不職業、不可取的。

當然,作為參賽者,也要自我管理。

"

在8月18日舉辦的首屆包頭國際馬拉松火了,不是因為天氣熱,而是因為志願者在某社交軟件發出疑似“勸退”最後一名選手的視頻。23日,組委會發布了相關通告,對事情做了說明,除了致歉外,也透露最後一名選手當時已經過了賽段關門時間。

想想此前首屆武漢馬拉松“最後一名”享受副市長頒發完賽獎牌、2017永康馬拉松市長在終點等待“最後一名”選手。同樣是“最後一名”,差距不言而喻。

2018年我國有285個地級市舉辦了1581場馬拉松及相關賽事,成為現象級的爆款運動。許多地方是首次舉辦,經驗不足在所難免。

這一次的爭議也從另一個層面說明,一場成功的賽事,既離不開賽事組織方細緻入微、具有人情味的執行操作,同樣也需要參賽者的自我管理。

在馬拉松賽事如火如荼的當下,我們更需要馬拉松文化的積累和沉澱。

“最後一名”給我們上了一課:馬拉松文化需要積累和沉澱

組委會的人性化和選手的自我管理

事實上,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馬拉松賽事在全方位考驗賽事組織者、志願者和跑者的綜合能力。

去年11月,中國田徑協會發出《關於進一步規範、加強全國馬拉松賽事競賽組織管理的通知》,規範、加強全國馬拉松賽事競賽組織管理,也是看到了馬拉松賽事井噴帶來的問題和瑕疵。

毫無疑問,動輒上萬人蔘加的馬拉松比賽,比任何運動都需要強調規則。一場井然有序的比賽,背後是數以萬計的人對規則的共識,當然也離不開組織方人性化的管理。一如,2017年深圳馬拉松賽,交警和現場工作人員在道路解封后,一路保障拖在最後的80歲參賽者陳國勝老人最終圓夢衝線。

馬拉松賽事的關門時間在競賽規程中有明確的規定。一般馬拉松每5公里有一個關門時間,組委會需要更合理更針對性地去設置。

“最後一名”給我們上了一課:馬拉松文化需要積累和沉澱

上海馬拉松,選手們通過外灘。

例如,對北京、上海、杭州、廈門、無錫等地的大型馬拉松賽事而言,需要考慮到後面的選手,可能槍響後20多分鐘才出發;還要考慮到選手配速,有的選手先慢後快。

對於分槍出發的賽事來說,要從最後一槍時間的基礎上,再考慮上述因素,設置每個點的關門時間。

國內大多數全程馬拉松一般終點關門時間在發槍後的6-7小時內,然後平均攤到每5公里,再考慮到有選手出發時間比較晚的因素,設置關門時間。

當然,在實際執行中,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例如2018廣州馬拉松,總關門時間是6小時15分鐘,有選手吐槽,在後半段25公里後,出現賽道提前解封的情況。

筆者多次擔任馬拉松賽事的兔子(配速員),比較關注各個打卡點兔子的通過時間。筆者瞭解到,不少關門兔對各個點的關門時間也有困擾。簡單地說,就是配速從出發點的時候開始算,還是從槍聲時候開始算。有的賽事慢兔在後面出發,此前有些賽事還出現過關門兔被關門的情況。

官方說明中,包頭馬拉松志願者是在關門時間之後,勸退“最後一名”參賽選手。但志願者把相關視頻發到社交軟件,且有“嘲笑”口吻的嫌疑,無論是出於個人,還是無意的行為,都是不職業、不可取的。

當然,作為參賽者,也要自我管理。

“最後一名”給我們上了一課:馬拉松文化需要積累和沉澱

北京馬拉松,選手們奔跑。

馬拉松賽事涉及動用和佔用社會資源問題。一般交通部門會在媒體提前告知市民,在什麼時間段,對哪些路段進行封路,對比賽日有剛性出行需求的市民和遊客來說,便於提前安排。

如果選手在某個點的關門時間沒有跑到該點,應該按照競賽規程“退賽”,或者上收容車。如果還強行參賽,其實已經違反了競賽規程,為了自己所謂的“慢跑”,影響了賽道解封和其他人員出行,是一種干擾和影響。

再退一步說,如果關門時間過了,沒有打卡記錄,其實也沒有完賽成績。

這方面,選手要加強自我管理,特別是第一次參加的選手,制定合理的參賽計劃,分配自己的體力。

馬拉松禮儀和文化需沉澱和發揚

伴隨著中國馬拉松運動狂飆突進,也急需建立我們的馬拉松禮儀和文化。

例如志願者。志願者是賽事形象一部分,一般組委會要進行招募、培訓。總體而言,志願者從高校和社會招募,一些特殊志願者,如醫療志願者,則從專門渠道招募。

相對來說,高校志願者容易大量招募,便於管理,但缺點是社會經驗略少,臨場處理能力不足。社會志願者有奉獻精神,但招募成本較高。

其實馬拉松賽事組委會未來可以從跑團和公益組織中招募志願者,他們的專業知識和奉獻精神都很不錯。無論哪類志願者,組委會都要加強相關培訓。

2018年紹興國際馬拉松醫療人士攔住2次暈倒的跑者,在比賽日當天引起熱議。當天晚上,一張醫生和跑者握手的照片流出,一場危機化解,最終這個事件對廣大跑者是個警醒,對紹興國際馬拉松的醫療保障,也是個肯定。顯然,組委會有比較好的應急預案。

"

在8月18日舉辦的首屆包頭國際馬拉松火了,不是因為天氣熱,而是因為志願者在某社交軟件發出疑似“勸退”最後一名選手的視頻。23日,組委會發布了相關通告,對事情做了說明,除了致歉外,也透露最後一名選手當時已經過了賽段關門時間。

想想此前首屆武漢馬拉松“最後一名”享受副市長頒發完賽獎牌、2017永康馬拉松市長在終點等待“最後一名”選手。同樣是“最後一名”,差距不言而喻。

2018年我國有285個地級市舉辦了1581場馬拉松及相關賽事,成為現象級的爆款運動。許多地方是首次舉辦,經驗不足在所難免。

這一次的爭議也從另一個層面說明,一場成功的賽事,既離不開賽事組織方細緻入微、具有人情味的執行操作,同樣也需要參賽者的自我管理。

在馬拉松賽事如火如荼的當下,我們更需要馬拉松文化的積累和沉澱。

“最後一名”給我們上了一課:馬拉松文化需要積累和沉澱

組委會的人性化和選手的自我管理

事實上,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馬拉松賽事在全方位考驗賽事組織者、志願者和跑者的綜合能力。

去年11月,中國田徑協會發出《關於進一步規範、加強全國馬拉松賽事競賽組織管理的通知》,規範、加強全國馬拉松賽事競賽組織管理,也是看到了馬拉松賽事井噴帶來的問題和瑕疵。

毫無疑問,動輒上萬人蔘加的馬拉松比賽,比任何運動都需要強調規則。一場井然有序的比賽,背後是數以萬計的人對規則的共識,當然也離不開組織方人性化的管理。一如,2017年深圳馬拉松賽,交警和現場工作人員在道路解封后,一路保障拖在最後的80歲參賽者陳國勝老人最終圓夢衝線。

馬拉松賽事的關門時間在競賽規程中有明確的規定。一般馬拉松每5公里有一個關門時間,組委會需要更合理更針對性地去設置。

“最後一名”給我們上了一課:馬拉松文化需要積累和沉澱

上海馬拉松,選手們通過外灘。

例如,對北京、上海、杭州、廈門、無錫等地的大型馬拉松賽事而言,需要考慮到後面的選手,可能槍響後20多分鐘才出發;還要考慮到選手配速,有的選手先慢後快。

對於分槍出發的賽事來說,要從最後一槍時間的基礎上,再考慮上述因素,設置每個點的關門時間。

國內大多數全程馬拉松一般終點關門時間在發槍後的6-7小時內,然後平均攤到每5公里,再考慮到有選手出發時間比較晚的因素,設置關門時間。

當然,在實際執行中,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例如2018廣州馬拉松,總關門時間是6小時15分鐘,有選手吐槽,在後半段25公里後,出現賽道提前解封的情況。

筆者多次擔任馬拉松賽事的兔子(配速員),比較關注各個打卡點兔子的通過時間。筆者瞭解到,不少關門兔對各個點的關門時間也有困擾。簡單地說,就是配速從出發點的時候開始算,還是從槍聲時候開始算。有的賽事慢兔在後面出發,此前有些賽事還出現過關門兔被關門的情況。

官方說明中,包頭馬拉松志願者是在關門時間之後,勸退“最後一名”參賽選手。但志願者把相關視頻發到社交軟件,且有“嘲笑”口吻的嫌疑,無論是出於個人,還是無意的行為,都是不職業、不可取的。

當然,作為參賽者,也要自我管理。

“最後一名”給我們上了一課:馬拉松文化需要積累和沉澱

北京馬拉松,選手們奔跑。

馬拉松賽事涉及動用和佔用社會資源問題。一般交通部門會在媒體提前告知市民,在什麼時間段,對哪些路段進行封路,對比賽日有剛性出行需求的市民和遊客來說,便於提前安排。

如果選手在某個點的關門時間沒有跑到該點,應該按照競賽規程“退賽”,或者上收容車。如果還強行參賽,其實已經違反了競賽規程,為了自己所謂的“慢跑”,影響了賽道解封和其他人員出行,是一種干擾和影響。

再退一步說,如果關門時間過了,沒有打卡記錄,其實也沒有完賽成績。

這方面,選手要加強自我管理,特別是第一次參加的選手,制定合理的參賽計劃,分配自己的體力。

馬拉松禮儀和文化需沉澱和發揚

伴隨著中國馬拉松運動狂飆突進,也急需建立我們的馬拉松禮儀和文化。

例如志願者。志願者是賽事形象一部分,一般組委會要進行招募、培訓。總體而言,志願者從高校和社會招募,一些特殊志願者,如醫療志願者,則從專門渠道招募。

相對來說,高校志願者容易大量招募,便於管理,但缺點是社會經驗略少,臨場處理能力不足。社會志願者有奉獻精神,但招募成本較高。

其實馬拉松賽事組委會未來可以從跑團和公益組織中招募志願者,他們的專業知識和奉獻精神都很不錯。無論哪類志願者,組委會都要加強相關培訓。

2018年紹興國際馬拉松醫療人士攔住2次暈倒的跑者,在比賽日當天引起熱議。當天晚上,一張醫生和跑者握手的照片流出,一場危機化解,最終這個事件對廣大跑者是個警醒,對紹興國際馬拉松的醫療保障,也是個肯定。顯然,組委會有比較好的應急預案。

“最後一名”給我們上了一課:馬拉松文化需要積累和沉澱

其實,從組委會、志願者、跑者方面來說,都需要慢慢建立馬拉松禮儀和文化。

對組委會來說,舉辦一場賽事,競賽組織是“規定動作”,特別是賽道設計、計時、關門時間設置,志願者培訓,必須要做好。至於補給、音樂加油站等等是自選動作,是錦上添花。

對志願者來說,要了解馬拉松賽事的歷史、文化,瞭解志願工作的實質,這樣就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是不可以的。

對跑者來說,要做好參賽的自我管理,理解一個城市、組委會和當地市民為馬拉松賽事的付出,這反過來,對組委會的壓力也會小很多。

參加馬拉松是自覺自願的事情,不要成為“媽寶男”,也沒有必要吐槽賽事補給種類不夠豐富,在跑步中也儘量不要有戴著耳機跑或亂扔垃圾等行為,至於蹭跑、套牌跑,則是公然違反競賽規程了。

只要組委會、跑者、志願者不忘初心,多方合力,我國的馬拉松運動會健康、有序發展,並體現其推動全民健身、體育產業乃至城市營銷和湧現高水平選手的作用。

(作者繫上海體育學院副教授,新聞傳播學博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