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效率不高?因為你忽視了這一點'

"
"
學習效率不高?因為你忽視了這一點


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同樣一個領域,我進的比被人早,努力很多年,卻比不上一個剛入行的人?

比如寫作這個行業。自媒體興盛的這幾年,很多作者都開始入住網絡寫作平臺。最近看到一個已經在平臺上寫作3年的作者在其他作者的評論區提問,怎麼能提升寫作能力,因為自己已經寫了三年了,但是連原創標識都沒有拿到。

進步如此緩慢是因為你沒有高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是一種帶有目的性,有反饋,有糾正的刻意練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的一開始就已經設定好學習需要達成的目的,以此基礎上設計各種達到目的的方法,讓努力的過程在心中變的可視化,達到目的的道路在心理上的距離也就變短了。

我遇到很多大V在剛開始寫作3個月就接連拿到了原創標識、加V認證,簽約作者等。這些人裡有些是原本有寫作經驗的,但是也有些此前並沒有多少寫作經驗,只是在準備加入平臺的時候,認真琢磨寫的好的作者文章,總結成功文章的寫作特點,模仿成功案例,自己的文章很快就能初具模型。

"
學習效率不高?因為你忽視了這一點


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同樣一個領域,我進的比被人早,努力很多年,卻比不上一個剛入行的人?

比如寫作這個行業。自媒體興盛的這幾年,很多作者都開始入住網絡寫作平臺。最近看到一個已經在平臺上寫作3年的作者在其他作者的評論區提問,怎麼能提升寫作能力,因為自己已經寫了三年了,但是連原創標識都沒有拿到。

進步如此緩慢是因為你沒有高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是一種帶有目的性,有反饋,有糾正的刻意練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的一開始就已經設定好學習需要達成的目的,以此基礎上設計各種達到目的的方法,讓努力的過程在心中變的可視化,達到目的的道路在心理上的距離也就變短了。

我遇到很多大V在剛開始寫作3個月就接連拿到了原創標識、加V認證,簽約作者等。這些人裡有些是原本有寫作經驗的,但是也有些此前並沒有多少寫作經驗,只是在準備加入平臺的時候,認真琢磨寫的好的作者文章,總結成功文章的寫作特點,模仿成功案例,自己的文章很快就能初具模型。

學習效率不高?因為你忽視了這一點


1萬小時理論是真的嗎?

但是為什麼有些人也學習了很長時間,差距卻在和別人不斷拉大?作家拉德維爾說,人只要在一個領域投入1萬個小時,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這句話是真的嗎?

答案是,如果你是高效的學習,那就是真的,但是如果你是“天真的練習”,那不好意思,你可能2萬個小時也成不了專家。

《刻意練習》中在對音樂學院的小提請演奏學生做了一個研究。在這個研究中,他將學生按照目前的水平分為2組,卓越的、一般的。研究中他發現,卓越這一組的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前一晚彈奏,出現錯誤10次,同樣的錯誤第二天就會只出現3次,也就是說他已經改正7次,但是另外一組成績稍差的,前一晚練習出錯9次,第二晚出錯7次,只改正2次。

在《刻意練習》的研究者看來第二組的學習就叫做“天真的練習”。天真的練習是一種機械的、不加思考的反覆做同一件事情。

"
學習效率不高?因為你忽視了這一點


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同樣一個領域,我進的比被人早,努力很多年,卻比不上一個剛入行的人?

比如寫作這個行業。自媒體興盛的這幾年,很多作者都開始入住網絡寫作平臺。最近看到一個已經在平臺上寫作3年的作者在其他作者的評論區提問,怎麼能提升寫作能力,因為自己已經寫了三年了,但是連原創標識都沒有拿到。

進步如此緩慢是因為你沒有高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是一種帶有目的性,有反饋,有糾正的刻意練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的一開始就已經設定好學習需要達成的目的,以此基礎上設計各種達到目的的方法,讓努力的過程在心中變的可視化,達到目的的道路在心理上的距離也就變短了。

我遇到很多大V在剛開始寫作3個月就接連拿到了原創標識、加V認證,簽約作者等。這些人裡有些是原本有寫作經驗的,但是也有些此前並沒有多少寫作經驗,只是在準備加入平臺的時候,認真琢磨寫的好的作者文章,總結成功文章的寫作特點,模仿成功案例,自己的文章很快就能初具模型。

學習效率不高?因為你忽視了這一點


1萬小時理論是真的嗎?

但是為什麼有些人也學習了很長時間,差距卻在和別人不斷拉大?作家拉德維爾說,人只要在一個領域投入1萬個小時,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這句話是真的嗎?

答案是,如果你是高效的學習,那就是真的,但是如果你是“天真的練習”,那不好意思,你可能2萬個小時也成不了專家。

《刻意練習》中在對音樂學院的小提請演奏學生做了一個研究。在這個研究中,他將學生按照目前的水平分為2組,卓越的、一般的。研究中他發現,卓越這一組的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前一晚彈奏,出現錯誤10次,同樣的錯誤第二天就會只出現3次,也就是說他已經改正7次,但是另外一組成績稍差的,前一晚練習出錯9次,第二晚出錯7次,只改正2次。

在《刻意練習》的研究者看來第二組的學習就叫做“天真的練習”。天真的練習是一種機械的、不加思考的反覆做同一件事情。

學習效率不高?因為你忽視了這一點


回到現實中,我們自己何嘗不是經常做著天真的練習。

比如上文提到的寫了三年也沒有拿到原創標識的作者,在後面我翻看他的文章的時候,發現他的文章雖然發的多,發的勤,但是現在的文章質量相比較半年前的文章質量並沒有提升。這就是天真的練習,天真的練習既不講究效率,也不將就質量,對於自己要達成什麼樣的目的也沒有制定清晰的標準。

最早之前,網絡上流傳過一個學英語的段子,有的人背英語單詞,買來一本詞典從a 背起,每天背字典第一個單詞abandon(放棄),背了幾個月還是第一頁abandon,最後終於abandon放棄了。

現實中很多時候就是這樣。拿到需要背的5000個單詞,每天一遍一遍的背,知道一點記憶曲線的的人在第二天再背的時候還會複習一下昨天的內容,不知道的第二天就開始背新的單詞。但是每天需要記住多少卻從來不去計算也不檢查背誦效果,不加思考的反覆做同一件事情毫無意義,在做事情之前設定目標,並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聚焦自己的不足,試著採用不同的方法克服這種不足。

"
學習效率不高?因為你忽視了這一點


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同樣一個領域,我進的比被人早,努力很多年,卻比不上一個剛入行的人?

比如寫作這個行業。自媒體興盛的這幾年,很多作者都開始入住網絡寫作平臺。最近看到一個已經在平臺上寫作3年的作者在其他作者的評論區提問,怎麼能提升寫作能力,因為自己已經寫了三年了,但是連原創標識都沒有拿到。

進步如此緩慢是因為你沒有高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是一種帶有目的性,有反饋,有糾正的刻意練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的一開始就已經設定好學習需要達成的目的,以此基礎上設計各種達到目的的方法,讓努力的過程在心中變的可視化,達到目的的道路在心理上的距離也就變短了。

我遇到很多大V在剛開始寫作3個月就接連拿到了原創標識、加V認證,簽約作者等。這些人裡有些是原本有寫作經驗的,但是也有些此前並沒有多少寫作經驗,只是在準備加入平臺的時候,認真琢磨寫的好的作者文章,總結成功文章的寫作特點,模仿成功案例,自己的文章很快就能初具模型。

學習效率不高?因為你忽視了這一點


1萬小時理論是真的嗎?

但是為什麼有些人也學習了很長時間,差距卻在和別人不斷拉大?作家拉德維爾說,人只要在一個領域投入1萬個小時,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這句話是真的嗎?

答案是,如果你是高效的學習,那就是真的,但是如果你是“天真的練習”,那不好意思,你可能2萬個小時也成不了專家。

《刻意練習》中在對音樂學院的小提請演奏學生做了一個研究。在這個研究中,他將學生按照目前的水平分為2組,卓越的、一般的。研究中他發現,卓越這一組的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前一晚彈奏,出現錯誤10次,同樣的錯誤第二天就會只出現3次,也就是說他已經改正7次,但是另外一組成績稍差的,前一晚練習出錯9次,第二晚出錯7次,只改正2次。

在《刻意練習》的研究者看來第二組的學習就叫做“天真的練習”。天真的練習是一種機械的、不加思考的反覆做同一件事情。

學習效率不高?因為你忽視了這一點


回到現實中,我們自己何嘗不是經常做著天真的練習。

比如上文提到的寫了三年也沒有拿到原創標識的作者,在後面我翻看他的文章的時候,發現他的文章雖然發的多,發的勤,但是現在的文章質量相比較半年前的文章質量並沒有提升。這就是天真的練習,天真的練習既不講究效率,也不將就質量,對於自己要達成什麼樣的目的也沒有制定清晰的標準。

最早之前,網絡上流傳過一個學英語的段子,有的人背英語單詞,買來一本詞典從a 背起,每天背字典第一個單詞abandon(放棄),背了幾個月還是第一頁abandon,最後終於abandon放棄了。

現實中很多時候就是這樣。拿到需要背的5000個單詞,每天一遍一遍的背,知道一點記憶曲線的的人在第二天再背的時候還會複習一下昨天的內容,不知道的第二天就開始背新的單詞。但是每天需要記住多少卻從來不去計算也不檢查背誦效果,不加思考的反覆做同一件事情毫無意義,在做事情之前設定目標,並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聚焦自己的不足,試著採用不同的方法克服這種不足。

學習效率不高?因為你忽視了這一點


山田本一是八十年代的一名馬拉松運動員。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經傳的山田本一奪得冠軍。

人們對這個跑在最前面的矮個子奪得冠軍覺得是一次偶然。2年後,意大利國際馬拉松邀請賽在意大利北部舉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再一次奪得冠軍。2次奪得馬拉松冠軍已經不能用偶然來解釋。

十年後這個謎題被解開,山田本一在他的自傳中說: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路線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顆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個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終點。

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向第一個目標衝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我又以同樣的速度衝向第二個目標。四十幾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麼幾個小目標輕鬆地跑完了。

帶著目的去學習,會考慮更周全,投入更專注。

有明確的目的還不夠,還要有反饋和糾正

但是光有目的對於學習來說還不夠,還需要結合反饋和糾正。設定目的——及時反饋——糾正,一次學習要同時包含這三個步驟才算一次有效的學習。

偉大的作家富蘭克林在描述自己的寫作訓練之路這樣說過,根據他童年時期的訓練,他頂多可以成為一個普普通通的寫手。但在有一次他看到英國《觀察家》的雜誌,被雜誌中高質量的文章深深吸引。但是沒有人教他怎麼寫文章,於是他開始給文章寫評論,找到自己喜歡的文章,給文章逐句寫評論,這個訓練只是為實現能理解文章的目的。

但是很快富蘭克林不再滿足於這種寫作方式,因為他想要的是能寫自己的文章,於是他開始模仿自己喜歡的文章寫作,但是在這個寫作過程中,他發現自己的不足在於詞彙量嚴重不足,導致他寫的文章只能實現表達中肯意見的水平。

為能訓練自己的詞彙量,他開始將收集到的好文章改寫成詩劇,之後再等一段時間,再將詩劇改寫成散文。通過這種不斷的改寫訓練,富蘭克林開始發散思維,想出不同的詞彙表達同一個事情。

"
學習效率不高?因為你忽視了這一點


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同樣一個領域,我進的比被人早,努力很多年,卻比不上一個剛入行的人?

比如寫作這個行業。自媒體興盛的這幾年,很多作者都開始入住網絡寫作平臺。最近看到一個已經在平臺上寫作3年的作者在其他作者的評論區提問,怎麼能提升寫作能力,因為自己已經寫了三年了,但是連原創標識都沒有拿到。

進步如此緩慢是因為你沒有高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是一種帶有目的性,有反饋,有糾正的刻意練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的一開始就已經設定好學習需要達成的目的,以此基礎上設計各種達到目的的方法,讓努力的過程在心中變的可視化,達到目的的道路在心理上的距離也就變短了。

我遇到很多大V在剛開始寫作3個月就接連拿到了原創標識、加V認證,簽約作者等。這些人裡有些是原本有寫作經驗的,但是也有些此前並沒有多少寫作經驗,只是在準備加入平臺的時候,認真琢磨寫的好的作者文章,總結成功文章的寫作特點,模仿成功案例,自己的文章很快就能初具模型。

學習效率不高?因為你忽視了這一點


1萬小時理論是真的嗎?

但是為什麼有些人也學習了很長時間,差距卻在和別人不斷拉大?作家拉德維爾說,人只要在一個領域投入1萬個小時,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這句話是真的嗎?

答案是,如果你是高效的學習,那就是真的,但是如果你是“天真的練習”,那不好意思,你可能2萬個小時也成不了專家。

《刻意練習》中在對音樂學院的小提請演奏學生做了一個研究。在這個研究中,他將學生按照目前的水平分為2組,卓越的、一般的。研究中他發現,卓越這一組的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前一晚彈奏,出現錯誤10次,同樣的錯誤第二天就會只出現3次,也就是說他已經改正7次,但是另外一組成績稍差的,前一晚練習出錯9次,第二晚出錯7次,只改正2次。

在《刻意練習》的研究者看來第二組的學習就叫做“天真的練習”。天真的練習是一種機械的、不加思考的反覆做同一件事情。

學習效率不高?因為你忽視了這一點


回到現實中,我們自己何嘗不是經常做著天真的練習。

比如上文提到的寫了三年也沒有拿到原創標識的作者,在後面我翻看他的文章的時候,發現他的文章雖然發的多,發的勤,但是現在的文章質量相比較半年前的文章質量並沒有提升。這就是天真的練習,天真的練習既不講究效率,也不將就質量,對於自己要達成什麼樣的目的也沒有制定清晰的標準。

最早之前,網絡上流傳過一個學英語的段子,有的人背英語單詞,買來一本詞典從a 背起,每天背字典第一個單詞abandon(放棄),背了幾個月還是第一頁abandon,最後終於abandon放棄了。

現實中很多時候就是這樣。拿到需要背的5000個單詞,每天一遍一遍的背,知道一點記憶曲線的的人在第二天再背的時候還會複習一下昨天的內容,不知道的第二天就開始背新的單詞。但是每天需要記住多少卻從來不去計算也不檢查背誦效果,不加思考的反覆做同一件事情毫無意義,在做事情之前設定目標,並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聚焦自己的不足,試著採用不同的方法克服這種不足。

學習效率不高?因為你忽視了這一點


山田本一是八十年代的一名馬拉松運動員。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經傳的山田本一奪得冠軍。

人們對這個跑在最前面的矮個子奪得冠軍覺得是一次偶然。2年後,意大利國際馬拉松邀請賽在意大利北部舉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再一次奪得冠軍。2次奪得馬拉松冠軍已經不能用偶然來解釋。

十年後這個謎題被解開,山田本一在他的自傳中說: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路線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顆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個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終點。

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向第一個目標衝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我又以同樣的速度衝向第二個目標。四十幾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麼幾個小目標輕鬆地跑完了。

帶著目的去學習,會考慮更周全,投入更專注。

有明確的目的還不夠,還要有反饋和糾正

但是光有目的對於學習來說還不夠,還需要結合反饋和糾正。設定目的——及時反饋——糾正,一次學習要同時包含這三個步驟才算一次有效的學習。

偉大的作家富蘭克林在描述自己的寫作訓練之路這樣說過,根據他童年時期的訓練,他頂多可以成為一個普普通通的寫手。但在有一次他看到英國《觀察家》的雜誌,被雜誌中高質量的文章深深吸引。但是沒有人教他怎麼寫文章,於是他開始給文章寫評論,找到自己喜歡的文章,給文章逐句寫評論,這個訓練只是為實現能理解文章的目的。

但是很快富蘭克林不再滿足於這種寫作方式,因為他想要的是能寫自己的文章,於是他開始模仿自己喜歡的文章寫作,但是在這個寫作過程中,他發現自己的不足在於詞彙量嚴重不足,導致他寫的文章只能實現表達中肯意見的水平。

為能訓練自己的詞彙量,他開始將收集到的好文章改寫成詩劇,之後再等一段時間,再將詩劇改寫成散文。通過這種不斷的改寫訓練,富蘭克林開始發散思維,想出不同的詞彙表達同一個事情。

學習效率不高?因為你忽視了這一點


這就是一次有目的、有反饋,有糾正的高效學習過程。

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這三個環節中有目的這個環節是非常難把握的。因為例如體育訓練、音樂訓練這些訓練都已經有成熟的訓練標準,用什麼方法達到這麼階段都有明確的安排,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我們或者沒有條件接受這樣的訓練,或者我們的學習內容壓根就還沒有明確的訓練指標。這時候我們只依靠自己完成一個完整的高效的刻意練習呢?

富蘭克林的方法就是一個很好的示範,從目前已經成功的案例中尋找共同特徵,然後將這些共同特徵作為模仿訓練的榜樣。

拿寫作來舉例,今日頭條推出的青雲計劃和網路平臺10+閱讀量的文章的成功標準是不同的。具體不同在哪裡就可以通過研究具體獲獎的文章。通過研究發現青雲計劃的文章更加註重邏輯性、思想性、需要文章提出獨立鮮明的觀點。而10+的文章以吸引眼球為目的,離奇事件、熱點話題、情感共鳴等都是文章成功的方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