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日記: 沒有流量,就沒有奔馳——我也尬聊一次十三邀

馬東 脫口秀 許知遠 奔馳 每日豆瓣 每日豆瓣 2017-09-08

本文作者“讀書敏求”,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十三么是一個成功的節目,雖然這檔節目躥紅的代價可能是許知遠的全網被懟……

首先,幾乎絕大部分批評集中在這檔節目的“尬聊”,也就是說許知遠作為一個主持人,發問者,與嘉賓之間形成一種“尷尬的互動”,這種尷尬極大的違背了此前通常的視聽經驗,讓觀眾感到很不舒服,但我想,恰恰是這份“尷尬”,成就了十三么的特殊性,讓它短時間成為一檔網紅節目,從收視率來說,是成功的。

而這種“尷尬”,實質上來源於許知遠“不配合”的姿態。不論是許知遠的身份標籤,還是過往經歷,我覺得十三么一開始就想好了要做這個時代“不配合”的電視節目,絕不可能走“藝術人生”或者“詠樂匯”的那種路數,倘如此,絕無出頭之日,至多是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的節目,那倒真的“尷尬”了。

恕我妄猜,老許的“不配合”,並不是想做一個不懂禮貌的迂腐知識分子,以我兩次跟老許面對面接觸的經驗,他對媒體特性洞若觀火,我想這種“不配合”的底色,是老許試圖以一個“邊緣人”的角色去提問甚至“冒犯”這些嘉賓——這些這個時代的“弄潮兒”、“成功者”們。

我有點忘記是黑格爾還是哪個哲學家說的,通過觀察一個時代主流人物獲取成功的方式,可以發現一個時代的特質。我不知道老許有沒有同樣的思考,但至少他不願意也不甘於做這些成功者們的傳聲筒,他想用自己邊緣人的思考者的姿態去衝撞這些成功者,而不論撞不撞得出,這種衝撞行為本身都是成功的,奏效的——撞得出的答案,是意外的驚喜;撞不出的尷尬,則是另一個時代的答案。我覺得這兩種答案,是互為正反的,跟通常的對話節目不同,十三么有價值的地方,或許正在於這種撞不出來的尷尬,這種因為被刻意躲藏,反而被莫名凸顯出來的答案。

因此,十三么是成功的,但老許不論有意無意,其實都扮演了一個危險而我尷尬的角色——他成了那個當眾讓大家下不了臺的人,也包括讓他自己。

這讓我想起另一檔去年的網絡爆款“吐槽大會”,這檔看似搞笑的段子脫口秀節目,大家消費的其實是底層民眾公開逆襲公眾人物的爽感,通過搞笑段子,堂而皇之的掀了明星的底褲,明星還只能打脫牙吞下去。

我覺得十三么其實是另一檔知識界的“吐槽大會”,以另一種不買賬的姿態,去質問這些成功者,由此形成節目的張力和看點。但可能的問題是,吐槽大會是把逆襲藏在搞笑裡,十三么則是把這種邊緣性,質疑性藏在老許的姿態裡,但這種分寸其實非常難以把握,老許一不小心就會惹上陷人入罪的黑鍋,或者自命清高的人設。

更何況老許撩撥的好些都是老泡兒,個個都江湖老道,賊精賊精,這樣,一檔“吐槽大會”就被弄成了“被吐槽大會”——每個嘉賓都通過跟老許的對談,而讓自己前所未有的形象豐滿了起來。

我相信網上的質問都在老許意料之中,但如果有機會,我蠻想問問他,做十三么,他覺得開心嗎?

老許跟馬東這期節目中,有一個點是關於是否對時代失望的問題。我看了好幾期十三么,我覺得如果有“時代失望”這一說的話,我個人覺得比較無奈的一點是,今天不論老許有多大的抱負,多大的對時代建設的志向,他都必須通過可能他本人根本不喜歡,甚至有違他一貫立場的方式,去實現他心中的一些知識分子的想法。

馬東說,5%的人有主動的對文化的需求,95%的人壓根不關心文化。但不管是哪個5,在今天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你都需要依靠擁抱流量去造成影響,造成關注,造成一點可能性的奢望。十三么的嘉賓個個都是名人,也就是“流量人物”——但流量人物是不是典型人物?是不是能真確反映一個時代特質的人物?是不是老許眼中最適合他去觀察中國,理解中國的人物?我不知道。但不論如何,沒有流量,就沒有奔馳……

因此,我不知道未來十三么還會邀請怎樣的嘉賓,如果還是打名人牌的話,那麼或許不論老許的初衷如何,他自己都難免時代的漩渦,都難免他對那些嘉賓的質問……

但我始終有一個自己的“偏見”,名人既是典型,也更可能是時代的幻覺和光暈,如果老許還自許為批判的知識分子,那麼我覺得或許真正值得他發出邀請的嘉賓名單,並不是那些時代光譜上的人物,而是那些被時代辜負的人……

寫到這裡,忽然想起孔子的話,“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好的談話節目,或許就是既不失人,也不失言的節目。

(全文完)

本文作者“讀書敏求”,現居上海,目前已發表了331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讀書敏求”關注Ta。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