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30歲的人生,一定要做好這幾件事!

馬伯庸:30歲的人生,一定要做好這幾件事!

文 | 如夢

馬伯庸:30歲的人生,一定要做好這幾件事!

永遠別放棄自己的生活。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

有人問:失戀和失業,哪個更痛苦?

年輕人會說:失戀。

中年人則會說:失業!

年輕時,都在為自己活著,過了30歲,就是為了讓身邊的人好好活。

常常聽到別人說:

30歲以後,生活就只剩下掙錢。

因為要拼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要讓父母有尊嚴的老去。而自己,早已成了那個最不重要的人。

但是,放棄自己生活,就能一切安好嗎?往往並不會。

關於人生順序,有一句古話: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要知道,所有宏大的理想,都要從關照自己的成長開始,只有當自己成為一個豐富、有趣,多元的人,才能給孩子、父母以及身邊人更好愛。

前段時間,讀者君採訪了80後著名作家馬伯庸,對於生活、歷史、讀書等話題,馬伯庸有很多成熟的想法,頗有見地。

《讀者》&馬伯庸——從歷史中照見現實

一個合格的中年人,重要的不是委屈自己,而是讓自己足夠豐富、充實,活成一束光,去照亮身邊人。

身體上的自律,意味著精神上的自由

當一個上班族,不用再朝九晚五的工作時,是一種什麼體驗?

馬伯庸的回答是:自律。

2015年,在辭職寫作後,本以為會很自由,不再被約束。

但後來,他發現其實越沒有工作越需要自律。

要知道:自由了也不能完全散漫,否則人和工作都會垮掉。

所以,專職寫作後,他依然和普通上班族一樣:

每天七點起床,八點半準時踏進自己的工作室,或者找個咖啡廳,然後打開電腦開始寫東西,寫到晚上五點鐘結束,回家休息。

如今,很多人抱怨加班現象,仔細想想,或許不是工作的原因,而是自己的問題,沒有自控力,不能專注的工作,拖拖拉拉......

自律說起來是件輕鬆的事,但每一步都需要強大的自控力和堅定的意志。

從工作到生活,當自律成為一種習慣,一切都會越來越好。

辭職之後,馬伯庸還做了另一件事:堅持運動。

馬伯庸:30歲的人生,一定要做好這幾件事!

效果顯而易見。

用他自己的話來講:脂肪肝沒了,人也精神了,就連寫稿的效率都提升了。

運動,除了能改變精神狀態,往往還能讓人走出生活的瓶頸期。

碰到瓶頸期,其實就像失眠一樣,當一個人失眠的時候,你是越著急睡覺就越睡不著,反而這個時候你出去走一走,出去做點別的事情,過一會兒睡意就來了。

當你陷在一件事,焦頭爛額,卻毫無進展,就去跑步吧。

因為你在跑步的時候沒有辦法做別的事情,唯一能做的就是思考,同時又在大量的吸氧,會讓你重新梳理思路,迸發靈感。

作家村上春樹,也是一個跑步愛好者。

他曾說:跑步讓他減掉多餘的體重,戒掉煙癮,重要是,也伴隨著他小說創作的整個過程。

自律,用最低的成本,換取最大的自由,如果想讓生活有所改變,不如就從自律開始吧。

真實、坦誠,是最珍貴的品質

最近,明星頻頻因為人設崩塌而被送上熱搜。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成了吃瓜群眾的日常。

反倒那些真實的人,讓人覺得珍貴。

演唱會上唱“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到哽咽的朴樹,讓人為他真性情的一面動容;被人抓拍到發福且穿著樸實、在街邊小店吃羊肉泡饃的王菲前夫、音樂人竇唯,不禁感嘆仙氣十足、與世無爭……

看慣了精心準備的一顰一笑,難得的不加修飾,反而真實的讓人踏實。

在當下這個時代,從明星到普通人,真實越來越難得。

晒美食、晒讀書,晒旅行,每個人都開始在朋友圈包裝自己的生活,假裝“過得很好”,當分享變成炫耀,人生便一點點失真。

馬伯庸:30歲的人生,一定要做好這幾件事!

浮於形式的追求,往往容易然人迷失自己。

知乎上有人問:馬伯庸最好,最有趣的作品是什麼?

本想看看大家的推薦,結果往下一劃,看到馬伯庸自己貼了一張兒子馬小煩的背影照。

原來最好最有趣的作品竟然是:孩子。

瞬間忍俊不禁。

為了感受歷史的真實,馬伯庸曾經專程走過諸葛亮六出祁山的那條路。

我發現其實遠遠沒有史書上寫的那麼輕鬆,這中間需要大量的準備過程,還要面臨極其多的困難......

當你真實感受過諸葛亮六出祁山的險阻,就不會只看到他足智多謀,而是真切的感受到智謀之下,堅韌不拔的精神!

《出師表》一文,讀來,便能懂其中肺腑之情。

真實的體驗和感受,是人生寶貴的經歷。

每一本書,每一次旅行,能實實在在留下來的,是帶給我們的成長和體驗,而那些朋友圈的打卡,只能是一時虛榮心的滿足。

要知道,沒有多少人,會記住我們精心經營的人設,坦誠和真實,才是最吸引人的特質。

讀書、旅行,讓你看得更遠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人只有藉助讀書,才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在書裡,你可以“看”到強大的秦國,如何一步一步蠶食、最終滅掉六國。可以和埃及法老一起檢閱高大的金字塔。

山海奇怪、秦風漢韻、魏晉風流、盛唐氣象,這些輝煌都可以在書裡領略。

最為重要的是:通過讀書,我們瞭解了不同時代,不同人身上那些生命中的掙扎,選擇,和解,從而在現實中指導我們的生活。

正如馬伯庸所言:

雖然生活的環境在變、科技在變,政治制度、經濟制度都在變,但是最核心的一點人性永遠是不會變的,那種人性中的真善美、人性中的醜惡、人性中的貪婪,這種趨利避害的行事原則,永遠都不會變的。

所以,從歷史中我們可以汲取到很多前人的經驗,然後去蕪存菁,讓我們得到更好的昇華和學習。

《文心雕龍》中說:思接千載,心騖八極。

讀書給與我們無限的想象力和思考。

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的話,想象力是建築在你大量的閱讀,大量蒐集資料的基礎之上。


如果你什麼都不讀,什麼都不瞭解的話,那麼根本就沒有想象力,因為想象力一定是超越目前我們人類所知道的經驗,如果你連這些目前所掌握的經驗都沒有的話,談何超越呢?

讀書,有時候如一趟世間旅行,追溯過去,理解現在,照見未來。

馬伯庸:30歲的人生,一定要做好這幾件事!

但是很多時候,讀書,畢竟不是親歷親見,少了身臨其境的驗證、印證。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有很多東西是文字無法表達的,俗話說,“讀萬卷書,走萬里路”

不去長城,怎麼感受秦朝的興盛和衰落;

不去河西走廊,怎麼知道叮叮噹噹的駝鈴聲,傳遞著多麼偉大的文明。

莊子在《知北遊》中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不能言說的美,需要有心的人,用腳步一步一步去丈量,用心一點一滴去閱讀。

馬伯庸說:

旅行中,你所看到的事情,你所見到的景色,你所感受到的那種氛圍,是當年我們所熟知的那些歷史人物同樣感受到的,這樣你很容易就能夠去理解他們的很多想法和抉擇。

讀書、旅行,讓我們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更好的與周遭的一切相處。

所謂的當下,就是正在發生的歷史,而所謂歷史,其實也是剛剛過去的當下。

如果你當前的的生活毫無生機,或者充滿疲憊,不如從這些小事開始做些改變吧。

掌控自己的人生,坦誠的面對身邊的一切,用閱讀和旅行,讓自己走得更遠。

從歷史的細微之處,學會經營生活之道。

在此,讀者君推薦馬伯庸的全新歷史紀實作品《顯微鏡下的大明》,從細節當中,編織起一個複雜的大明帝國,於細微處讀懂真正的古代中國。

推薦閱讀:馬伯庸新作↑↑↑

作者:如夢,讀者君的人。

-推薦閱讀-

點擊文字即可閱讀全文

☞別讓“垃圾快樂”毀了你的生活

☞人生必讀的2本書,讓你博古通今(人手一本)!

☞窮養富養,都不如這20條教養(有孩子必看)

☞凡事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建議所有人看看!)

責任編輯x如夢 值班編輯x如夢

馬伯庸:30歲的人生,一定要做好這幾件事!馬伯庸:30歲的人生,一定要做好這幾件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