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

文·段宏剛

魯迅(1881年——1936年)先生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位居“現代文學六大家”之首,並擁有“20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的美譽,是因為魯迅在生前,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國界,在東亞地區聲名顯赫,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實的文化泰斗。即使在整個亞洲,他也出類拔萃,跟泰戈爾、紀伯倫並稱為亞洲20世紀三大文豪。

同時,魯迅還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之一,新文化運動有效弘揚了科學思想和民主思想,動搖了封建禮教文化的根基,推進了先進文化理念在全國的普及,更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新型知識分子。

"

文·段宏剛

魯迅(1881年——1936年)先生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位居“現代文學六大家”之首,並擁有“20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的美譽,是因為魯迅在生前,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國界,在東亞地區聲名顯赫,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實的文化泰斗。即使在整個亞洲,他也出類拔萃,跟泰戈爾、紀伯倫並稱為亞洲20世紀三大文豪。

同時,魯迅還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之一,新文化運動有效弘揚了科學思想和民主思想,動搖了封建禮教文化的根基,推進了先進文化理念在全國的普及,更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新型知識分子。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魯迅(1881年——1936年)

魯迅一生大約創作了1000萬字的文學作品,包括600萬字的散文詩、散文、雜文、短篇小說、論文等,以及400萬字的日記、書信和輯校。

看到魯迅的這些文學成就,讀者不禁會納悶,作為我國現代第一文豪,竟然沒有給讀者留下一部長篇小說,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因為在新文化運動之後,長篇小說由於能展現廣闊而豐富的社會背景,並且具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是雅俗共賞的文學形式,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在讀者中的歡迎程度越來越高。

那麼,魯迅先生為什麼對長篇小說無動於衷呢?

關於這個問題,以我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

文·段宏剛

魯迅(1881年——1936年)先生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位居“現代文學六大家”之首,並擁有“20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的美譽,是因為魯迅在生前,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國界,在東亞地區聲名顯赫,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實的文化泰斗。即使在整個亞洲,他也出類拔萃,跟泰戈爾、紀伯倫並稱為亞洲20世紀三大文豪。

同時,魯迅還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之一,新文化運動有效弘揚了科學思想和民主思想,動搖了封建禮教文化的根基,推進了先進文化理念在全國的普及,更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新型知識分子。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魯迅(1881年——1936年)

魯迅一生大約創作了1000萬字的文學作品,包括600萬字的散文詩、散文、雜文、短篇小說、論文等,以及400萬字的日記、書信和輯校。

看到魯迅的這些文學成就,讀者不禁會納悶,作為我國現代第一文豪,竟然沒有給讀者留下一部長篇小說,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因為在新文化運動之後,長篇小說由於能展現廣闊而豐富的社會背景,並且具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是雅俗共賞的文學形式,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在讀者中的歡迎程度越來越高。

那麼,魯迅先生為什麼對長篇小說無動於衷呢?

關於這個問題,以我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魯迅·民族魂

其一,魯迅的文學精神,或者說是文學信仰沒有放在長篇的創作上。這是他不寫長篇的最主要原因。

魯迅不但是作家,更是被後人看作為文化戰士和思想巨人,這些殊榮恰恰是因為他的短小精悍的文章為他正名的。這類文章的字數從幾百字到幾萬字不等,篇幅最大的要數小說《阿Q正傳》,也不過兩萬餘字。他把一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雜文,隨筆,散文詩,短篇小說的創作上,只有它們,才能代表魯迅的文學精神。它們雖然篇幅不大,但常常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文筆,警醒的言辭,真摯的情感而聞名於世。

品讀魯迅的短文,如同喝陳年老酒,味道醇厚甘美,能給讀者帶來強烈的精神震撼和思想觸動,讓人們更清醒地認識自我、人性,社會、以及歷史。

並不是魯迅不具備創作長篇小說的能力,以他的思想、才情和文筆,駕馭幾十萬字的長篇綽綽有餘,肯定能創作出驚天動地的鴻篇鉅著,讓諾貝爾文學獎主動為他拋來橄欖枝。

"

文·段宏剛

魯迅(1881年——1936年)先生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位居“現代文學六大家”之首,並擁有“20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的美譽,是因為魯迅在生前,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國界,在東亞地區聲名顯赫,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實的文化泰斗。即使在整個亞洲,他也出類拔萃,跟泰戈爾、紀伯倫並稱為亞洲20世紀三大文豪。

同時,魯迅還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之一,新文化運動有效弘揚了科學思想和民主思想,動搖了封建禮教文化的根基,推進了先進文化理念在全國的普及,更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新型知識分子。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魯迅(1881年——1936年)

魯迅一生大約創作了1000萬字的文學作品,包括600萬字的散文詩、散文、雜文、短篇小說、論文等,以及400萬字的日記、書信和輯校。

看到魯迅的這些文學成就,讀者不禁會納悶,作為我國現代第一文豪,竟然沒有給讀者留下一部長篇小說,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因為在新文化運動之後,長篇小說由於能展現廣闊而豐富的社會背景,並且具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是雅俗共賞的文學形式,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在讀者中的歡迎程度越來越高。

那麼,魯迅先生為什麼對長篇小說無動於衷呢?

關於這個問題,以我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魯迅·民族魂

其一,魯迅的文學精神,或者說是文學信仰沒有放在長篇的創作上。這是他不寫長篇的最主要原因。

魯迅不但是作家,更是被後人看作為文化戰士和思想巨人,這些殊榮恰恰是因為他的短小精悍的文章為他正名的。這類文章的字數從幾百字到幾萬字不等,篇幅最大的要數小說《阿Q正傳》,也不過兩萬餘字。他把一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雜文,隨筆,散文詩,短篇小說的創作上,只有它們,才能代表魯迅的文學精神。它們雖然篇幅不大,但常常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文筆,警醒的言辭,真摯的情感而聞名於世。

品讀魯迅的短文,如同喝陳年老酒,味道醇厚甘美,能給讀者帶來強烈的精神震撼和思想觸動,讓人們更清醒地認識自我、人性,社會、以及歷史。

並不是魯迅不具備創作長篇小說的能力,以他的思想、才情和文筆,駕馭幾十萬字的長篇綽綽有餘,肯定能創作出驚天動地的鴻篇鉅著,讓諾貝爾文學獎主動為他拋來橄欖枝。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魯迅

魯迅不願意創作長篇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覺得,寫長篇受到的限制太多,既要考慮自己的感受,又要考慮讀者的感受,還要考慮出版社的利益,無法做到隨心所欲,有時為了推動作品的發行量,作者難免要逢迎討好讀者得趣味,這對率性耿直,一身傲骨的魯迅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事情。

從另一個角度講,短篇文章寫起來自由靈活,可以暢所欲言,可以輕鬆地把嬉笑怒罵凝注於筆端,從寫作完成到發表見報的週期很短,作品能很快能跟讀者見面,讀者閱讀起來也節省時間,作品在社會上引起反響的速度比較快。

讀者手裡如果捧著一部長篇,等閱讀完作品,不知要到猴年馬月,若再指望引起反響,週期就更長了。

“新文化運動”對文學的定位,主要是用來啟蒙民眾的思想,普及白話文的傳播,從這些要求來看,跟魯迅的文學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

文·段宏剛

魯迅(1881年——1936年)先生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位居“現代文學六大家”之首,並擁有“20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的美譽,是因為魯迅在生前,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國界,在東亞地區聲名顯赫,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實的文化泰斗。即使在整個亞洲,他也出類拔萃,跟泰戈爾、紀伯倫並稱為亞洲20世紀三大文豪。

同時,魯迅還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之一,新文化運動有效弘揚了科學思想和民主思想,動搖了封建禮教文化的根基,推進了先進文化理念在全國的普及,更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新型知識分子。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魯迅(1881年——1936年)

魯迅一生大約創作了1000萬字的文學作品,包括600萬字的散文詩、散文、雜文、短篇小說、論文等,以及400萬字的日記、書信和輯校。

看到魯迅的這些文學成就,讀者不禁會納悶,作為我國現代第一文豪,竟然沒有給讀者留下一部長篇小說,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因為在新文化運動之後,長篇小說由於能展現廣闊而豐富的社會背景,並且具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是雅俗共賞的文學形式,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在讀者中的歡迎程度越來越高。

那麼,魯迅先生為什麼對長篇小說無動於衷呢?

關於這個問題,以我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魯迅·民族魂

其一,魯迅的文學精神,或者說是文學信仰沒有放在長篇的創作上。這是他不寫長篇的最主要原因。

魯迅不但是作家,更是被後人看作為文化戰士和思想巨人,這些殊榮恰恰是因為他的短小精悍的文章為他正名的。這類文章的字數從幾百字到幾萬字不等,篇幅最大的要數小說《阿Q正傳》,也不過兩萬餘字。他把一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雜文,隨筆,散文詩,短篇小說的創作上,只有它們,才能代表魯迅的文學精神。它們雖然篇幅不大,但常常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文筆,警醒的言辭,真摯的情感而聞名於世。

品讀魯迅的短文,如同喝陳年老酒,味道醇厚甘美,能給讀者帶來強烈的精神震撼和思想觸動,讓人們更清醒地認識自我、人性,社會、以及歷史。

並不是魯迅不具備創作長篇小說的能力,以他的思想、才情和文筆,駕馭幾十萬字的長篇綽綽有餘,肯定能創作出驚天動地的鴻篇鉅著,讓諾貝爾文學獎主動為他拋來橄欖枝。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魯迅

魯迅不願意創作長篇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覺得,寫長篇受到的限制太多,既要考慮自己的感受,又要考慮讀者的感受,還要考慮出版社的利益,無法做到隨心所欲,有時為了推動作品的發行量,作者難免要逢迎討好讀者得趣味,這對率性耿直,一身傲骨的魯迅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事情。

從另一個角度講,短篇文章寫起來自由靈活,可以暢所欲言,可以輕鬆地把嬉笑怒罵凝注於筆端,從寫作完成到發表見報的週期很短,作品能很快能跟讀者見面,讀者閱讀起來也節省時間,作品在社會上引起反響的速度比較快。

讀者手裡如果捧著一部長篇,等閱讀完作品,不知要到猴年馬月,若再指望引起反響,週期就更長了。

“新文化運動”對文學的定位,主要是用來啟蒙民眾的思想,普及白話文的傳播,從這些要求來看,跟魯迅的文學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孔乙己》插圖

跟短文比起來,長篇小說在揭示社會現實和人性方面要更加全面深刻,但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少年潤土》,《阿Q正傳》等,語言高度凝練,創作技巧也很高,完全是濃縮的精華,這些短篇往往通過對一兩個典型事件的描述,深刻揭示了社會大背景下人物的命運。

如,《孔乙己》中有這樣一句話:孔乙己是唯一穿長衫卻站著喝酒的人。短短10多個字,把孔乙己那種清高迂腐的矛盾性格展現得活靈活現,足見魯迅的文字功力和剖析能力。

只不過,魯迅向我們展示了造成人物命運的那個點,他想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讓讀者通過領悟這個點,達到領略整個社會全貌的目的。當然,前提是讀者的閱讀水準要高。

這就是魯迅的高明之處,不用長篇累牘,同樣能抓住讀者的心思。

"

文·段宏剛

魯迅(1881年——1936年)先生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位居“現代文學六大家”之首,並擁有“20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的美譽,是因為魯迅在生前,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國界,在東亞地區聲名顯赫,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實的文化泰斗。即使在整個亞洲,他也出類拔萃,跟泰戈爾、紀伯倫並稱為亞洲20世紀三大文豪。

同時,魯迅還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之一,新文化運動有效弘揚了科學思想和民主思想,動搖了封建禮教文化的根基,推進了先進文化理念在全國的普及,更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新型知識分子。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魯迅(1881年——1936年)

魯迅一生大約創作了1000萬字的文學作品,包括600萬字的散文詩、散文、雜文、短篇小說、論文等,以及400萬字的日記、書信和輯校。

看到魯迅的這些文學成就,讀者不禁會納悶,作為我國現代第一文豪,竟然沒有給讀者留下一部長篇小說,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因為在新文化運動之後,長篇小說由於能展現廣闊而豐富的社會背景,並且具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是雅俗共賞的文學形式,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在讀者中的歡迎程度越來越高。

那麼,魯迅先生為什麼對長篇小說無動於衷呢?

關於這個問題,以我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魯迅·民族魂

其一,魯迅的文學精神,或者說是文學信仰沒有放在長篇的創作上。這是他不寫長篇的最主要原因。

魯迅不但是作家,更是被後人看作為文化戰士和思想巨人,這些殊榮恰恰是因為他的短小精悍的文章為他正名的。這類文章的字數從幾百字到幾萬字不等,篇幅最大的要數小說《阿Q正傳》,也不過兩萬餘字。他把一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雜文,隨筆,散文詩,短篇小說的創作上,只有它們,才能代表魯迅的文學精神。它們雖然篇幅不大,但常常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文筆,警醒的言辭,真摯的情感而聞名於世。

品讀魯迅的短文,如同喝陳年老酒,味道醇厚甘美,能給讀者帶來強烈的精神震撼和思想觸動,讓人們更清醒地認識自我、人性,社會、以及歷史。

並不是魯迅不具備創作長篇小說的能力,以他的思想、才情和文筆,駕馭幾十萬字的長篇綽綽有餘,肯定能創作出驚天動地的鴻篇鉅著,讓諾貝爾文學獎主動為他拋來橄欖枝。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魯迅

魯迅不願意創作長篇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覺得,寫長篇受到的限制太多,既要考慮自己的感受,又要考慮讀者的感受,還要考慮出版社的利益,無法做到隨心所欲,有時為了推動作品的發行量,作者難免要逢迎討好讀者得趣味,這對率性耿直,一身傲骨的魯迅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事情。

從另一個角度講,短篇文章寫起來自由靈活,可以暢所欲言,可以輕鬆地把嬉笑怒罵凝注於筆端,從寫作完成到發表見報的週期很短,作品能很快能跟讀者見面,讀者閱讀起來也節省時間,作品在社會上引起反響的速度比較快。

讀者手裡如果捧著一部長篇,等閱讀完作品,不知要到猴年馬月,若再指望引起反響,週期就更長了。

“新文化運動”對文學的定位,主要是用來啟蒙民眾的思想,普及白話文的傳播,從這些要求來看,跟魯迅的文學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孔乙己》插圖

跟短文比起來,長篇小說在揭示社會現實和人性方面要更加全面深刻,但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少年潤土》,《阿Q正傳》等,語言高度凝練,創作技巧也很高,完全是濃縮的精華,這些短篇往往通過對一兩個典型事件的描述,深刻揭示了社會大背景下人物的命運。

如,《孔乙己》中有這樣一句話:孔乙己是唯一穿長衫卻站著喝酒的人。短短10多個字,把孔乙己那種清高迂腐的矛盾性格展現得活靈活現,足見魯迅的文字功力和剖析能力。

只不過,魯迅向我們展示了造成人物命運的那個點,他想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讓讀者通過領悟這個點,達到領略整個社會全貌的目的。當然,前提是讀者的閱讀水準要高。

這就是魯迅的高明之處,不用長篇累牘,同樣能抓住讀者的心思。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魯迅雕像

其二,在傳播效果和成本上,長篇有許多劣勢。

不論在任何時代,短小精悍的文章,因為朗朗上口,適合誦讀,也容易被記住,在傳播上總有許多優勢,如唐詩宋詞,因為字數少,傳播廣泛而又迅速,一些人即使沒有認真讀過幾首唐詩宋詞,靠耳朵聽別人誦讀,也會記住幾首。

如果是長篇累牘的文章,讀起來不但費時費力,非常考驗讀者的耐性,出版和傳播起來也缺乏快捷性,被人過目不忘,或者聽一遍就能記住的概率很低。

何況,在新文化運動期間,文學兼有一些新聞的功能,具有啟迪民眾思想的作用,對追求時效性和快捷性很在意。

"

文·段宏剛

魯迅(1881年——1936年)先生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位居“現代文學六大家”之首,並擁有“20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的美譽,是因為魯迅在生前,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國界,在東亞地區聲名顯赫,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實的文化泰斗。即使在整個亞洲,他也出類拔萃,跟泰戈爾、紀伯倫並稱為亞洲20世紀三大文豪。

同時,魯迅還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之一,新文化運動有效弘揚了科學思想和民主思想,動搖了封建禮教文化的根基,推進了先進文化理念在全國的普及,更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新型知識分子。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魯迅(1881年——1936年)

魯迅一生大約創作了1000萬字的文學作品,包括600萬字的散文詩、散文、雜文、短篇小說、論文等,以及400萬字的日記、書信和輯校。

看到魯迅的這些文學成就,讀者不禁會納悶,作為我國現代第一文豪,竟然沒有給讀者留下一部長篇小說,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因為在新文化運動之後,長篇小說由於能展現廣闊而豐富的社會背景,並且具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是雅俗共賞的文學形式,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在讀者中的歡迎程度越來越高。

那麼,魯迅先生為什麼對長篇小說無動於衷呢?

關於這個問題,以我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魯迅·民族魂

其一,魯迅的文學精神,或者說是文學信仰沒有放在長篇的創作上。這是他不寫長篇的最主要原因。

魯迅不但是作家,更是被後人看作為文化戰士和思想巨人,這些殊榮恰恰是因為他的短小精悍的文章為他正名的。這類文章的字數從幾百字到幾萬字不等,篇幅最大的要數小說《阿Q正傳》,也不過兩萬餘字。他把一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雜文,隨筆,散文詩,短篇小說的創作上,只有它們,才能代表魯迅的文學精神。它們雖然篇幅不大,但常常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文筆,警醒的言辭,真摯的情感而聞名於世。

品讀魯迅的短文,如同喝陳年老酒,味道醇厚甘美,能給讀者帶來強烈的精神震撼和思想觸動,讓人們更清醒地認識自我、人性,社會、以及歷史。

並不是魯迅不具備創作長篇小說的能力,以他的思想、才情和文筆,駕馭幾十萬字的長篇綽綽有餘,肯定能創作出驚天動地的鴻篇鉅著,讓諾貝爾文學獎主動為他拋來橄欖枝。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魯迅

魯迅不願意創作長篇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覺得,寫長篇受到的限制太多,既要考慮自己的感受,又要考慮讀者的感受,還要考慮出版社的利益,無法做到隨心所欲,有時為了推動作品的發行量,作者難免要逢迎討好讀者得趣味,這對率性耿直,一身傲骨的魯迅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事情。

從另一個角度講,短篇文章寫起來自由靈活,可以暢所欲言,可以輕鬆地把嬉笑怒罵凝注於筆端,從寫作完成到發表見報的週期很短,作品能很快能跟讀者見面,讀者閱讀起來也節省時間,作品在社會上引起反響的速度比較快。

讀者手裡如果捧著一部長篇,等閱讀完作品,不知要到猴年馬月,若再指望引起反響,週期就更長了。

“新文化運動”對文學的定位,主要是用來啟蒙民眾的思想,普及白話文的傳播,從這些要求來看,跟魯迅的文學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孔乙己》插圖

跟短文比起來,長篇小說在揭示社會現實和人性方面要更加全面深刻,但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少年潤土》,《阿Q正傳》等,語言高度凝練,創作技巧也很高,完全是濃縮的精華,這些短篇往往通過對一兩個典型事件的描述,深刻揭示了社會大背景下人物的命運。

如,《孔乙己》中有這樣一句話:孔乙己是唯一穿長衫卻站著喝酒的人。短短10多個字,把孔乙己那種清高迂腐的矛盾性格展現得活靈活現,足見魯迅的文字功力和剖析能力。

只不過,魯迅向我們展示了造成人物命運的那個點,他想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讓讀者通過領悟這個點,達到領略整個社會全貌的目的。當然,前提是讀者的閱讀水準要高。

這就是魯迅的高明之處,不用長篇累牘,同樣能抓住讀者的心思。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魯迅雕像

其二,在傳播效果和成本上,長篇有許多劣勢。

不論在任何時代,短小精悍的文章,因為朗朗上口,適合誦讀,也容易被記住,在傳播上總有許多優勢,如唐詩宋詞,因為字數少,傳播廣泛而又迅速,一些人即使沒有認真讀過幾首唐詩宋詞,靠耳朵聽別人誦讀,也會記住幾首。

如果是長篇累牘的文章,讀起來不但費時費力,非常考驗讀者的耐性,出版和傳播起來也缺乏快捷性,被人過目不忘,或者聽一遍就能記住的概率很低。

何況,在新文化運動期間,文學兼有一些新聞的功能,具有啟迪民眾思想的作用,對追求時效性和快捷性很在意。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魯迅

其三,魯迅太忙,時間不允許他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完成長篇的創作。

魯迅除過每天要擠出一些時間進行文學創作外,要把更多時間用在教書、講學、翻譯、校勘、研究,以及介紹國外的基礎科學上,這些工作所花費的時間遠遠大於他搞文學創作的時間。從某種層面來看,文學更像是魯迅在工作之外的副業。

如果說寫作短文是蓋幾間房屋,那麼,創作一部長篇小說,則是建造一棟大樓,從構思、尋找人物原型,查閱資料,組織結構,動筆寫作,再到修稿之後的定稿,期間付出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非常浩大,魯迅日常工作已經很忙了,他很難放棄手頭工作,再抽出多餘時間來創作長篇。

事實上,魯迅曾經醞釀了三部長篇,一部是歷史題材,擬定名稱為《楊貴妃》或《唐玄宗與楊貴妃》,這是他於1924年來西安講學後,產生的創作計劃,但由於時間不等人,最終擱淺。

魯迅產生創作第二部長篇的計劃,是在1932年左右,他當時在上海工作,小說題材和內容是講述紅軍長征途中可歌可泣的故事,他決定參照蘇聯小說《鐵流》的風格進行創作。然而,剛準備下筆時,卻接到了母親病重的電報,作為家中老大的魯迅,只能急匆匆返回北京(全家於1919年正式安家北京)照顧母親。母親康復後,由於耽誤了一段時間,積攢了一系列工作,魯迅只能加班加點趕工,把創作長篇的心願又一次放棄。

"

文·段宏剛

魯迅(1881年——1936年)先生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位居“現代文學六大家”之首,並擁有“20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的美譽,是因為魯迅在生前,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國界,在東亞地區聲名顯赫,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實的文化泰斗。即使在整個亞洲,他也出類拔萃,跟泰戈爾、紀伯倫並稱為亞洲20世紀三大文豪。

同時,魯迅還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之一,新文化運動有效弘揚了科學思想和民主思想,動搖了封建禮教文化的根基,推進了先進文化理念在全國的普及,更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新型知識分子。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魯迅(1881年——1936年)

魯迅一生大約創作了1000萬字的文學作品,包括600萬字的散文詩、散文、雜文、短篇小說、論文等,以及400萬字的日記、書信和輯校。

看到魯迅的這些文學成就,讀者不禁會納悶,作為我國現代第一文豪,竟然沒有給讀者留下一部長篇小說,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因為在新文化運動之後,長篇小說由於能展現廣闊而豐富的社會背景,並且具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是雅俗共賞的文學形式,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在讀者中的歡迎程度越來越高。

那麼,魯迅先生為什麼對長篇小說無動於衷呢?

關於這個問題,以我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魯迅·民族魂

其一,魯迅的文學精神,或者說是文學信仰沒有放在長篇的創作上。這是他不寫長篇的最主要原因。

魯迅不但是作家,更是被後人看作為文化戰士和思想巨人,這些殊榮恰恰是因為他的短小精悍的文章為他正名的。這類文章的字數從幾百字到幾萬字不等,篇幅最大的要數小說《阿Q正傳》,也不過兩萬餘字。他把一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雜文,隨筆,散文詩,短篇小說的創作上,只有它們,才能代表魯迅的文學精神。它們雖然篇幅不大,但常常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文筆,警醒的言辭,真摯的情感而聞名於世。

品讀魯迅的短文,如同喝陳年老酒,味道醇厚甘美,能給讀者帶來強烈的精神震撼和思想觸動,讓人們更清醒地認識自我、人性,社會、以及歷史。

並不是魯迅不具備創作長篇小說的能力,以他的思想、才情和文筆,駕馭幾十萬字的長篇綽綽有餘,肯定能創作出驚天動地的鴻篇鉅著,讓諾貝爾文學獎主動為他拋來橄欖枝。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魯迅

魯迅不願意創作長篇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覺得,寫長篇受到的限制太多,既要考慮自己的感受,又要考慮讀者的感受,還要考慮出版社的利益,無法做到隨心所欲,有時為了推動作品的發行量,作者難免要逢迎討好讀者得趣味,這對率性耿直,一身傲骨的魯迅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事情。

從另一個角度講,短篇文章寫起來自由靈活,可以暢所欲言,可以輕鬆地把嬉笑怒罵凝注於筆端,從寫作完成到發表見報的週期很短,作品能很快能跟讀者見面,讀者閱讀起來也節省時間,作品在社會上引起反響的速度比較快。

讀者手裡如果捧著一部長篇,等閱讀完作品,不知要到猴年馬月,若再指望引起反響,週期就更長了。

“新文化運動”對文學的定位,主要是用來啟蒙民眾的思想,普及白話文的傳播,從這些要求來看,跟魯迅的文學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孔乙己》插圖

跟短文比起來,長篇小說在揭示社會現實和人性方面要更加全面深刻,但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少年潤土》,《阿Q正傳》等,語言高度凝練,創作技巧也很高,完全是濃縮的精華,這些短篇往往通過對一兩個典型事件的描述,深刻揭示了社會大背景下人物的命運。

如,《孔乙己》中有這樣一句話:孔乙己是唯一穿長衫卻站著喝酒的人。短短10多個字,把孔乙己那種清高迂腐的矛盾性格展現得活靈活現,足見魯迅的文字功力和剖析能力。

只不過,魯迅向我們展示了造成人物命運的那個點,他想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讓讀者通過領悟這個點,達到領略整個社會全貌的目的。當然,前提是讀者的閱讀水準要高。

這就是魯迅的高明之處,不用長篇累牘,同樣能抓住讀者的心思。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魯迅雕像

其二,在傳播效果和成本上,長篇有許多劣勢。

不論在任何時代,短小精悍的文章,因為朗朗上口,適合誦讀,也容易被記住,在傳播上總有許多優勢,如唐詩宋詞,因為字數少,傳播廣泛而又迅速,一些人即使沒有認真讀過幾首唐詩宋詞,靠耳朵聽別人誦讀,也會記住幾首。

如果是長篇累牘的文章,讀起來不但費時費力,非常考驗讀者的耐性,出版和傳播起來也缺乏快捷性,被人過目不忘,或者聽一遍就能記住的概率很低。

何況,在新文化運動期間,文學兼有一些新聞的功能,具有啟迪民眾思想的作用,對追求時效性和快捷性很在意。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魯迅

其三,魯迅太忙,時間不允許他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完成長篇的創作。

魯迅除過每天要擠出一些時間進行文學創作外,要把更多時間用在教書、講學、翻譯、校勘、研究,以及介紹國外的基礎科學上,這些工作所花費的時間遠遠大於他搞文學創作的時間。從某種層面來看,文學更像是魯迅在工作之外的副業。

如果說寫作短文是蓋幾間房屋,那麼,創作一部長篇小說,則是建造一棟大樓,從構思、尋找人物原型,查閱資料,組織結構,動筆寫作,再到修稿之後的定稿,期間付出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非常浩大,魯迅日常工作已經很忙了,他很難放棄手頭工作,再抽出多餘時間來創作長篇。

事實上,魯迅曾經醞釀了三部長篇,一部是歷史題材,擬定名稱為《楊貴妃》或《唐玄宗與楊貴妃》,這是他於1924年來西安講學後,產生的創作計劃,但由於時間不等人,最終擱淺。

魯迅產生創作第二部長篇的計劃,是在1932年左右,他當時在上海工作,小說題材和內容是講述紅軍長征途中可歌可泣的故事,他決定參照蘇聯小說《鐵流》的風格進行創作。然而,剛準備下筆時,卻接到了母親病重的電報,作為家中老大的魯迅,只能急匆匆返回北京(全家於1919年正式安家北京)照顧母親。母親康復後,由於耽誤了一段時間,積攢了一系列工作,魯迅只能加班加點趕工,把創作長篇的心願又一次放棄。

魯迅先生文字功底紮實,文學修養深厚,他為什麼不寫長篇小說?

魯迅去世後,送行的人們

1936年5月,魯迅胃病復發,情況不樂觀,他的好友、著名記者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女士,請來當時的名醫鄧約翰專門為魯迅治療,一個月後,魯迅的病情好轉。他對看望他的著名詩人馮雪峰先生說,他決定創作一篇關於中國幾代知識分子生活的長篇小說,講述他們在新文化運動以來的命運。這是魯迅醞釀的第三部長篇。

或許是魯迅先生已經預感到自己時日不多了,所以,他對這部小說抱有很大希望,作為知識分子的一員,魯迅覺得,講述他們也就是在講述自己的命運。

然而,命運跟魯迅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從該年7月以後,魯迅的病情反覆無常,時好時壞,致使他沒有精力去完成那樣的大工程。

在3個月後的10月19日早晨,一代文豪魯迅鶴歸西天,把生命長度定格在55歲,他永遠也失去了創作長篇小說的機會。

而現在的讀者,只能從他那些匕首投槍式的短文裡,感受他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崇高的情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