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青島,魯迅為什麼心裡有根刺?不過,他差一點來休養,若不是……'

""提起青島,魯迅為什麼心裡有根刺?不過,他差一點來休養,若不是……

半島記者 張文豔

  “三日晴。在舟中。夜十二時抵青島。四日晴。在舟中。下午三時發青島。”

    ——《魯迅日記》1913年8月

  青島有座公園叫魯迅公園,但可以說魯迅沒有真正地遊覽過青島。只是,青島在他的心目中,有著不同尋常的地位。

  早在1903年,魯迅就關注到了這座海濱城市。魯迅從南京學礦業地質畢業後,到東京弘文學院進修,本來是要在地質行業繼續深造的,中途又到仙台去學醫,後又棄醫從文。在他改行之前,曾在《浙江潮》雜誌以“索子”為筆名,發表過《中國地質略論》。他評說了李希霍芬在山東的地質報告,李希霍芬那雙侵略者的眼睛到底何時盯上了膠州,魯迅得出了結論:“蓋自利氏(李希霍芬)遊歷以來,膠州早非我有矣。”

  自此,魯迅再也沒有忘卻過青島。

  他與青島真正的“親密”接觸,在1913年8月,不過是“在舟中”。即便沒能像眾多文人那樣定居青島,遊覽山水,魯迅與青島的聯繫仍然值得一書。

  和魯迅有過書信來往、文學碰撞、觀念交鋒的人,很多都和青島有關,包括宋還吾、王統照、楊振聲、梁實秋、沈從文、老舍、臧克家、於黑丁、王亞平、張友鬆、汪靜之、馮沅君、華崗、蘇雪林等。

"提起青島,魯迅為什麼心裡有根刺?不過,他差一點來休養,若不是……

半島記者 張文豔

  “三日晴。在舟中。夜十二時抵青島。四日晴。在舟中。下午三時發青島。”

    ——《魯迅日記》1913年8月

  青島有座公園叫魯迅公園,但可以說魯迅沒有真正地遊覽過青島。只是,青島在他的心目中,有著不同尋常的地位。

  早在1903年,魯迅就關注到了這座海濱城市。魯迅從南京學礦業地質畢業後,到東京弘文學院進修,本來是要在地質行業繼續深造的,中途又到仙台去學醫,後又棄醫從文。在他改行之前,曾在《浙江潮》雜誌以“索子”為筆名,發表過《中國地質略論》。他評說了李希霍芬在山東的地質報告,李希霍芬那雙侵略者的眼睛到底何時盯上了膠州,魯迅得出了結論:“蓋自利氏(李希霍芬)遊歷以來,膠州早非我有矣。”

  自此,魯迅再也沒有忘卻過青島。

  他與青島真正的“親密”接觸,在1913年8月,不過是“在舟中”。即便沒能像眾多文人那樣定居青島,遊覽山水,魯迅與青島的聯繫仍然值得一書。

  和魯迅有過書信來往、文學碰撞、觀念交鋒的人,很多都和青島有關,包括宋還吾、王統照、楊振聲、梁實秋、沈從文、老舍、臧克家、於黑丁、王亞平、張友鬆、汪靜之、馮沅君、華崗、蘇雪林等。

提起青島,魯迅為什麼心裡有根刺?不過,他差一點來休養,若不是……

  蕭軍在《青島懷蹤錄》一文中寫了他和蕭紅與魯迅的交往。1934年,蕭紅和蕭軍從大連來到青島,“有一次孫樂文說,他在上海內山書店見過魯迅先生。這就引起我給魯迅先生寫信的動機。我問,把信寄給上海內山書店,魯迅先生能收到嗎?孫樂文說可以,不妨試試看”,蕭軍便用“青島廣西路新4號荒島書店”的地址,並第一次使用了蕭軍這個名字,給魯迅寄去了信件。沒想到,魯迅立即寫了回信。當孫樂文把信轉給蕭軍時,他和蕭紅高興地跳了起來。後來,蕭紅、蕭軍面臨危險,被迫轉移至上海,並見到了他們仰慕的魯迅先生。在魯迅的支持下,蕭軍以田軍的筆名出版了《八月的鄉村》。蕭紅的《生死場》,由魯迅支持的“奴隸社”出版,魯迅也親自寫了序。

  其實,當年很多人建議魯迅來青島休養,都被他拒絕了,理由是:“青島是梁實秋佈道的天下,我連看一眼的資格都沒有。”也足以見得梁實秋當時在青島的影響力。據說,梁實秋在青島的時期,正是他與魯迅之間口誅筆伐最為激烈的時期,兩人論戰曠日持久,以1930年為中心,長達8年,產生了40多萬言100多篇文字,內容涉及教育、文學、翻譯、批評、政論等諸多方面。

"提起青島,魯迅為什麼心裡有根刺?不過,他差一點來休養,若不是……

半島記者 張文豔

  “三日晴。在舟中。夜十二時抵青島。四日晴。在舟中。下午三時發青島。”

    ——《魯迅日記》1913年8月

  青島有座公園叫魯迅公園,但可以說魯迅沒有真正地遊覽過青島。只是,青島在他的心目中,有著不同尋常的地位。

  早在1903年,魯迅就關注到了這座海濱城市。魯迅從南京學礦業地質畢業後,到東京弘文學院進修,本來是要在地質行業繼續深造的,中途又到仙台去學醫,後又棄醫從文。在他改行之前,曾在《浙江潮》雜誌以“索子”為筆名,發表過《中國地質略論》。他評說了李希霍芬在山東的地質報告,李希霍芬那雙侵略者的眼睛到底何時盯上了膠州,魯迅得出了結論:“蓋自利氏(李希霍芬)遊歷以來,膠州早非我有矣。”

  自此,魯迅再也沒有忘卻過青島。

  他與青島真正的“親密”接觸,在1913年8月,不過是“在舟中”。即便沒能像眾多文人那樣定居青島,遊覽山水,魯迅與青島的聯繫仍然值得一書。

  和魯迅有過書信來往、文學碰撞、觀念交鋒的人,很多都和青島有關,包括宋還吾、王統照、楊振聲、梁實秋、沈從文、老舍、臧克家、於黑丁、王亞平、張友鬆、汪靜之、馮沅君、華崗、蘇雪林等。

提起青島,魯迅為什麼心裡有根刺?不過,他差一點來休養,若不是……

  蕭軍在《青島懷蹤錄》一文中寫了他和蕭紅與魯迅的交往。1934年,蕭紅和蕭軍從大連來到青島,“有一次孫樂文說,他在上海內山書店見過魯迅先生。這就引起我給魯迅先生寫信的動機。我問,把信寄給上海內山書店,魯迅先生能收到嗎?孫樂文說可以,不妨試試看”,蕭軍便用“青島廣西路新4號荒島書店”的地址,並第一次使用了蕭軍這個名字,給魯迅寄去了信件。沒想到,魯迅立即寫了回信。當孫樂文把信轉給蕭軍時,他和蕭紅高興地跳了起來。後來,蕭紅、蕭軍面臨危險,被迫轉移至上海,並見到了他們仰慕的魯迅先生。在魯迅的支持下,蕭軍以田軍的筆名出版了《八月的鄉村》。蕭紅的《生死場》,由魯迅支持的“奴隸社”出版,魯迅也親自寫了序。

  其實,當年很多人建議魯迅來青島休養,都被他拒絕了,理由是:“青島是梁實秋佈道的天下,我連看一眼的資格都沒有。”也足以見得梁實秋當時在青島的影響力。據說,梁實秋在青島的時期,正是他與魯迅之間口誅筆伐最為激烈的時期,兩人論戰曠日持久,以1930年為中心,長達8年,產生了40多萬言100多篇文字,內容涉及教育、文學、翻譯、批評、政論等諸多方面。

提起青島,魯迅為什麼心裡有根刺?不過,他差一點來休養,若不是……

  不過,到青島休養,魯迅也曾經心動過。

  臺靜農1936年來到青島國立山大任教後,得知魯迅先生當時身體不好,他覺得青島的氣候宜人、風景秀美,適合養病,本打算請先生來青避暑養病。1936年10月,魯迅的身體越來越差,但他還是在10月15日夜晚,給臺靜農寫了一封信:“伯簡兄:九月三十日信早到,或憊或忙,遂稽答覆。夏間本擬避暑,而病不脫體,未能離開醫生,遂亦不能離開上海,荏苒已至晚秋,倘一止藥,仍忽發熱,蓋胃強則肺病已愈……”

  誰知,這成了發往青島的最後一封信。信件寫出四天後,也就是臺靜農剛剛收到信件時,1936年10月19日,魯迅突然病情發作,猝然離世。一邊是恩師寄來的親筆信,一邊是報紙上刊登的魯迅先生去世的消息,臺靜農悲痛萬分,淚如雨下。魯迅去世時,臺靜農剛赴山東大學任教不久,故未能前往上海弔唁,他給許廣平郵去了100大洋作為奠儀費用。

  山大學生趙瑞蕻在《碧海紅櫻憶舊遊》中回憶:“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的消息傳到山大時,我們是那麼激動,那麼悲痛,見面時都談論這不幸的大事”。山大校園也舉辦了一系列的悼念和紀念活動。

  “我多麼渴望有一天能再回到青島,再倚坐在水族館前面和附近那些精美的石欄上,諦聽大海波濤的呼喚……”趙瑞蕻如是說,應是代表了眾多的遊歷者的心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