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到底有什麼不同?東西方政體文化差異比較'

"

相信有很多朋友跟小編一樣,對古羅馬和西方文明有濃厚的興趣,但是對其政體、文化又不是特別瞭解,尤其是在觀看一些歐洲古代電影的時候,對電影主人公的很多行為都不是很理解或者難以產生共鳴。這其實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的,接下來小編將給大家介紹下古羅馬政體及文化的演變歷程,進而講述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的不同之處,相信大家看完後會對中西方差異有一定的認識。

脫胎於希臘文化的羅馬

在古希臘神話中,希臘殖民城市特洛伊遭到希臘人長達十年的攻城戰,城破之時只有維納斯女神的兒子亞尼斯及其追隨者逃了出來,他們沿北非西行穿過迦太基,來到現今意大利境內。

在經過幾代傳承後,皇子羅慕路斯帶領臣民遷移到了現在的羅馬城,開始建立自己的城邦國家,那時的羅馬還是一片別人瞧不上的荒蕪之地。跟大部分希臘城邦國家一樣,羅慕路斯建國之初就把國政分為三個部分:元老院、市民大會和國王。

元老院由國家中有威望、有實力的家族人士組成,並且議員可以世襲,元老院作為國王的輔佐機構,為國家出謀劃策。國王由元老院選舉出來,總覽國家政事,有戰爭的時候要親自出徵,國王是終身制但不可世襲。國王的任何重大決策需要經過市民大會同意才可實施。市民大會就是所有市民組成的機會,那時的羅馬人數很少,大部分市民來參加也沒什麼問題。

羅馬從建國開始就是三權分立的民主政體,而我們可是在孫中山領袖的領導下才有了三權分立的政體意識。

"

相信有很多朋友跟小編一樣,對古羅馬和西方文明有濃厚的興趣,但是對其政體、文化又不是特別瞭解,尤其是在觀看一些歐洲古代電影的時候,對電影主人公的很多行為都不是很理解或者難以產生共鳴。這其實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的,接下來小編將給大家介紹下古羅馬政體及文化的演變歷程,進而講述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的不同之處,相信大家看完後會對中西方差異有一定的認識。

脫胎於希臘文化的羅馬

在古希臘神話中,希臘殖民城市特洛伊遭到希臘人長達十年的攻城戰,城破之時只有維納斯女神的兒子亞尼斯及其追隨者逃了出來,他們沿北非西行穿過迦太基,來到現今意大利境內。

在經過幾代傳承後,皇子羅慕路斯帶領臣民遷移到了現在的羅馬城,開始建立自己的城邦國家,那時的羅馬還是一片別人瞧不上的荒蕪之地。跟大部分希臘城邦國家一樣,羅慕路斯建國之初就把國政分為三個部分:元老院、市民大會和國王。

元老院由國家中有威望、有實力的家族人士組成,並且議員可以世襲,元老院作為國王的輔佐機構,為國家出謀劃策。國王由元老院選舉出來,總覽國家政事,有戰爭的時候要親自出徵,國王是終身制但不可世襲。國王的任何重大決策需要經過市民大會同意才可實施。市民大會就是所有市民組成的機會,那時的羅馬人數很少,大部分市民來參加也沒什麼問題。

羅馬從建國開始就是三權分立的民主政體,而我們可是在孫中山領袖的領導下才有了三權分立的政體意識。

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到底有什麼不同?東西方政體文化差異比較

古羅馬王政時期的三權分立

羅馬政體的三個階段

古羅馬自羅慕路斯建國以來,國家政體經歷了王政時期(前753~前509)、共和時期(前509~前27年)、帝政時期(前27~476年)三個階段,國祚1200多年,其存續之久、國土之廣、人口之多是其他國家永遠無法比擬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古羅馬帝國如此強大,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其滅亡的呢?

王政時期的羅馬

古羅馬王政時期的200多年間,一直致力於“活下去”的命題,作為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城邦國家,歷代國王致力於修建城牆、興建城市、抵抗外敵入侵、和其他名族及城邦建立聯盟關係。這期間湧現出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比如羅馬創始人大部分都是靠畜牧為生的單身漢,為了繁衍後代,他們就在和其他民族的宴會上搶奪其他名族的女人(著名的薩賓女人搶奪戰)。

但最關鍵的一項政策是他們“同化戰敗者”的政策。在當時那個時代,經歷戰爭的勝利方對戰敗方擁有絕對的裁判權,往往勝利方會把城市中的大部分市民作為奴隸出售,抵抗者則統統殺掉。但羅馬人沒有這樣做,他們卻讓戰敗者放棄自己的居住地,移居到羅馬去,羅馬人會平等的對待敗者,他們中有實力、有地位的人士會給予元老院席位,並且有可能會被選舉為羅馬國王,平民也給與羅馬市民的權利。

就這樣,羅馬逐漸成為一個稍具規模的城邦國家,實際上領土也就是後來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那麼大。並且羅馬人成為了周邊部族的領袖,遇到入侵他們會聯合起來抵抗,羅馬人作為有指揮權的第一梯隊。

共和時期的羅馬

古羅馬王政時期最後一位國王塔克文是一個傲慢、偏執的人,對於元老院和人民的意見充耳不聞,這種矛盾越來越激烈,終於有一天一個叫布魯特斯的人號召市民反對塔克文,他們緊閉城門,把在外打仗的國王驅逐了出去。

布魯特斯創建了新的政體-共和政體。國家政體中不再有國王,國家的統一領導人為執政官,由元老院選舉出來。並且為了防止專政,設置兩名執政官,任期只有一年。這樣原來的三權分立體制變成了兩頭政治:元老院和市民大會。執政官本來就是源自元老院,由元老院選舉,那麼羅馬政體幾乎代表了上層階級的利益,這不可避免的帶來階級矛盾的加劇。

"

相信有很多朋友跟小編一樣,對古羅馬和西方文明有濃厚的興趣,但是對其政體、文化又不是特別瞭解,尤其是在觀看一些歐洲古代電影的時候,對電影主人公的很多行為都不是很理解或者難以產生共鳴。這其實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的,接下來小編將給大家介紹下古羅馬政體及文化的演變歷程,進而講述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的不同之處,相信大家看完後會對中西方差異有一定的認識。

脫胎於希臘文化的羅馬

在古希臘神話中,希臘殖民城市特洛伊遭到希臘人長達十年的攻城戰,城破之時只有維納斯女神的兒子亞尼斯及其追隨者逃了出來,他們沿北非西行穿過迦太基,來到現今意大利境內。

在經過幾代傳承後,皇子羅慕路斯帶領臣民遷移到了現在的羅馬城,開始建立自己的城邦國家,那時的羅馬還是一片別人瞧不上的荒蕪之地。跟大部分希臘城邦國家一樣,羅慕路斯建國之初就把國政分為三個部分:元老院、市民大會和國王。

元老院由國家中有威望、有實力的家族人士組成,並且議員可以世襲,元老院作為國王的輔佐機構,為國家出謀劃策。國王由元老院選舉出來,總覽國家政事,有戰爭的時候要親自出徵,國王是終身制但不可世襲。國王的任何重大決策需要經過市民大會同意才可實施。市民大會就是所有市民組成的機會,那時的羅馬人數很少,大部分市民來參加也沒什麼問題。

羅馬從建國開始就是三權分立的民主政體,而我們可是在孫中山領袖的領導下才有了三權分立的政體意識。

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到底有什麼不同?東西方政體文化差異比較

古羅馬王政時期的三權分立

羅馬政體的三個階段

古羅馬自羅慕路斯建國以來,國家政體經歷了王政時期(前753~前509)、共和時期(前509~前27年)、帝政時期(前27~476年)三個階段,國祚1200多年,其存續之久、國土之廣、人口之多是其他國家永遠無法比擬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古羅馬帝國如此強大,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其滅亡的呢?

王政時期的羅馬

古羅馬王政時期的200多年間,一直致力於“活下去”的命題,作為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城邦國家,歷代國王致力於修建城牆、興建城市、抵抗外敵入侵、和其他名族及城邦建立聯盟關係。這期間湧現出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比如羅馬創始人大部分都是靠畜牧為生的單身漢,為了繁衍後代,他們就在和其他民族的宴會上搶奪其他名族的女人(著名的薩賓女人搶奪戰)。

但最關鍵的一項政策是他們“同化戰敗者”的政策。在當時那個時代,經歷戰爭的勝利方對戰敗方擁有絕對的裁判權,往往勝利方會把城市中的大部分市民作為奴隸出售,抵抗者則統統殺掉。但羅馬人沒有這樣做,他們卻讓戰敗者放棄自己的居住地,移居到羅馬去,羅馬人會平等的對待敗者,他們中有實力、有地位的人士會給予元老院席位,並且有可能會被選舉為羅馬國王,平民也給與羅馬市民的權利。

就這樣,羅馬逐漸成為一個稍具規模的城邦國家,實際上領土也就是後來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那麼大。並且羅馬人成為了周邊部族的領袖,遇到入侵他們會聯合起來抵抗,羅馬人作為有指揮權的第一梯隊。

共和時期的羅馬

古羅馬王政時期最後一位國王塔克文是一個傲慢、偏執的人,對於元老院和人民的意見充耳不聞,這種矛盾越來越激烈,終於有一天一個叫布魯特斯的人號召市民反對塔克文,他們緊閉城門,把在外打仗的國王驅逐了出去。

布魯特斯創建了新的政體-共和政體。國家政體中不再有國王,國家的統一領導人為執政官,由元老院選舉出來。並且為了防止專政,設置兩名執政官,任期只有一年。這樣原來的三權分立體制變成了兩頭政治:元老院和市民大會。執政官本來就是源自元老院,由元老院選舉,那麼羅馬政體幾乎代表了上層階級的利益,這不可避免的帶來階級矛盾的加劇。

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到底有什麼不同?東西方政體文化差異比較

古羅馬共和政體前期

偉大的羅馬帝國也曾迷茫,公元前390年,“野蠻人”凱爾特人翻越阿爾卑斯山,羅馬首都淪陷,稍有起色的羅馬人被野蠻人狠狠的教訓了一番,國內一片凋零,內部矛盾叢生,外部面臨強敵,拉丁同盟中羅馬原先的盟主地位也漸漸丟失。

面對建國以來最大的困難,元老院議員們經過商議,決定派出考察團出使希臘進行學習,那時的希臘正處於鼎盛期,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城邦雖然只是一個鬆散的聯邦,但是當時的希臘的經濟、文化、政治的文明程度在整個地中海區域都是首屈一指的(伯利克里時代)。

出使考察回國後,元老院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護民官”作為代表下層人民利益的領袖被選舉出來,也參與到國家治理中。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上層階級和平民的矛盾,並且給國家注入了新鮮血液。除了提升平民階級的社會地位,元老院還制定了《李錫尼法》,設置法務官、財務官、檢察官等一眾國家職能職位,完善的政治體制為後來羅馬的逐步強大奠定了堅實基礎。

"

相信有很多朋友跟小編一樣,對古羅馬和西方文明有濃厚的興趣,但是對其政體、文化又不是特別瞭解,尤其是在觀看一些歐洲古代電影的時候,對電影主人公的很多行為都不是很理解或者難以產生共鳴。這其實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的,接下來小編將給大家介紹下古羅馬政體及文化的演變歷程,進而講述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的不同之處,相信大家看完後會對中西方差異有一定的認識。

脫胎於希臘文化的羅馬

在古希臘神話中,希臘殖民城市特洛伊遭到希臘人長達十年的攻城戰,城破之時只有維納斯女神的兒子亞尼斯及其追隨者逃了出來,他們沿北非西行穿過迦太基,來到現今意大利境內。

在經過幾代傳承後,皇子羅慕路斯帶領臣民遷移到了現在的羅馬城,開始建立自己的城邦國家,那時的羅馬還是一片別人瞧不上的荒蕪之地。跟大部分希臘城邦國家一樣,羅慕路斯建國之初就把國政分為三個部分:元老院、市民大會和國王。

元老院由國家中有威望、有實力的家族人士組成,並且議員可以世襲,元老院作為國王的輔佐機構,為國家出謀劃策。國王由元老院選舉出來,總覽國家政事,有戰爭的時候要親自出徵,國王是終身制但不可世襲。國王的任何重大決策需要經過市民大會同意才可實施。市民大會就是所有市民組成的機會,那時的羅馬人數很少,大部分市民來參加也沒什麼問題。

羅馬從建國開始就是三權分立的民主政體,而我們可是在孫中山領袖的領導下才有了三權分立的政體意識。

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到底有什麼不同?東西方政體文化差異比較

古羅馬王政時期的三權分立

羅馬政體的三個階段

古羅馬自羅慕路斯建國以來,國家政體經歷了王政時期(前753~前509)、共和時期(前509~前27年)、帝政時期(前27~476年)三個階段,國祚1200多年,其存續之久、國土之廣、人口之多是其他國家永遠無法比擬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古羅馬帝國如此強大,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其滅亡的呢?

王政時期的羅馬

古羅馬王政時期的200多年間,一直致力於“活下去”的命題,作為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城邦國家,歷代國王致力於修建城牆、興建城市、抵抗外敵入侵、和其他名族及城邦建立聯盟關係。這期間湧現出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比如羅馬創始人大部分都是靠畜牧為生的單身漢,為了繁衍後代,他們就在和其他民族的宴會上搶奪其他名族的女人(著名的薩賓女人搶奪戰)。

但最關鍵的一項政策是他們“同化戰敗者”的政策。在當時那個時代,經歷戰爭的勝利方對戰敗方擁有絕對的裁判權,往往勝利方會把城市中的大部分市民作為奴隸出售,抵抗者則統統殺掉。但羅馬人沒有這樣做,他們卻讓戰敗者放棄自己的居住地,移居到羅馬去,羅馬人會平等的對待敗者,他們中有實力、有地位的人士會給予元老院席位,並且有可能會被選舉為羅馬國王,平民也給與羅馬市民的權利。

就這樣,羅馬逐漸成為一個稍具規模的城邦國家,實際上領土也就是後來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那麼大。並且羅馬人成為了周邊部族的領袖,遇到入侵他們會聯合起來抵抗,羅馬人作為有指揮權的第一梯隊。

共和時期的羅馬

古羅馬王政時期最後一位國王塔克文是一個傲慢、偏執的人,對於元老院和人民的意見充耳不聞,這種矛盾越來越激烈,終於有一天一個叫布魯特斯的人號召市民反對塔克文,他們緊閉城門,把在外打仗的國王驅逐了出去。

布魯特斯創建了新的政體-共和政體。國家政體中不再有國王,國家的統一領導人為執政官,由元老院選舉出來。並且為了防止專政,設置兩名執政官,任期只有一年。這樣原來的三權分立體制變成了兩頭政治:元老院和市民大會。執政官本來就是源自元老院,由元老院選舉,那麼羅馬政體幾乎代表了上層階級的利益,這不可避免的帶來階級矛盾的加劇。

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到底有什麼不同?東西方政體文化差異比較

古羅馬共和政體前期

偉大的羅馬帝國也曾迷茫,公元前390年,“野蠻人”凱爾特人翻越阿爾卑斯山,羅馬首都淪陷,稍有起色的羅馬人被野蠻人狠狠的教訓了一番,國內一片凋零,內部矛盾叢生,外部面臨強敵,拉丁同盟中羅馬原先的盟主地位也漸漸丟失。

面對建國以來最大的困難,元老院議員們經過商議,決定派出考察團出使希臘進行學習,那時的希臘正處於鼎盛期,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城邦雖然只是一個鬆散的聯邦,但是當時的希臘的經濟、文化、政治的文明程度在整個地中海區域都是首屈一指的(伯利克里時代)。

出使考察回國後,元老院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護民官”作為代表下層人民利益的領袖被選舉出來,也參與到國家治理中。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上層階級和平民的矛盾,並且給國家注入了新鮮血液。除了提升平民階級的社會地位,元老院還制定了《李錫尼法》,設置法務官、財務官、檢察官等一眾國家職能職位,完善的政治體制為後來羅馬的逐步強大奠定了堅實基礎。

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到底有什麼不同?東西方政體文化差異比較

古羅馬共和政體改革後

經過政治改革後的羅馬在經過休養生息之後,兵強馬壯,國內上下團結一心,羅馬人的擴張開始啦。公元前270年左右,羅馬完成了意大利半島的統一(半島統一耗費了200多年)。

公元前146年,經過幾十年的戰爭,地中海強國迦太基被羅馬人消滅,併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此後羅馬人又相繼征服了希臘、埃及、中東等地,地中海成了希臘人的內海,羅馬帝國初具模型,羅馬成為了當時多地域、多人種、多文化、多政體的強大國家。

"

相信有很多朋友跟小編一樣,對古羅馬和西方文明有濃厚的興趣,但是對其政體、文化又不是特別瞭解,尤其是在觀看一些歐洲古代電影的時候,對電影主人公的很多行為都不是很理解或者難以產生共鳴。這其實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的,接下來小編將給大家介紹下古羅馬政體及文化的演變歷程,進而講述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的不同之處,相信大家看完後會對中西方差異有一定的認識。

脫胎於希臘文化的羅馬

在古希臘神話中,希臘殖民城市特洛伊遭到希臘人長達十年的攻城戰,城破之時只有維納斯女神的兒子亞尼斯及其追隨者逃了出來,他們沿北非西行穿過迦太基,來到現今意大利境內。

在經過幾代傳承後,皇子羅慕路斯帶領臣民遷移到了現在的羅馬城,開始建立自己的城邦國家,那時的羅馬還是一片別人瞧不上的荒蕪之地。跟大部分希臘城邦國家一樣,羅慕路斯建國之初就把國政分為三個部分:元老院、市民大會和國王。

元老院由國家中有威望、有實力的家族人士組成,並且議員可以世襲,元老院作為國王的輔佐機構,為國家出謀劃策。國王由元老院選舉出來,總覽國家政事,有戰爭的時候要親自出徵,國王是終身制但不可世襲。國王的任何重大決策需要經過市民大會同意才可實施。市民大會就是所有市民組成的機會,那時的羅馬人數很少,大部分市民來參加也沒什麼問題。

羅馬從建國開始就是三權分立的民主政體,而我們可是在孫中山領袖的領導下才有了三權分立的政體意識。

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到底有什麼不同?東西方政體文化差異比較

古羅馬王政時期的三權分立

羅馬政體的三個階段

古羅馬自羅慕路斯建國以來,國家政體經歷了王政時期(前753~前509)、共和時期(前509~前27年)、帝政時期(前27~476年)三個階段,國祚1200多年,其存續之久、國土之廣、人口之多是其他國家永遠無法比擬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古羅馬帝國如此強大,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其滅亡的呢?

王政時期的羅馬

古羅馬王政時期的200多年間,一直致力於“活下去”的命題,作為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城邦國家,歷代國王致力於修建城牆、興建城市、抵抗外敵入侵、和其他名族及城邦建立聯盟關係。這期間湧現出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比如羅馬創始人大部分都是靠畜牧為生的單身漢,為了繁衍後代,他們就在和其他民族的宴會上搶奪其他名族的女人(著名的薩賓女人搶奪戰)。

但最關鍵的一項政策是他們“同化戰敗者”的政策。在當時那個時代,經歷戰爭的勝利方對戰敗方擁有絕對的裁判權,往往勝利方會把城市中的大部分市民作為奴隸出售,抵抗者則統統殺掉。但羅馬人沒有這樣做,他們卻讓戰敗者放棄自己的居住地,移居到羅馬去,羅馬人會平等的對待敗者,他們中有實力、有地位的人士會給予元老院席位,並且有可能會被選舉為羅馬國王,平民也給與羅馬市民的權利。

就這樣,羅馬逐漸成為一個稍具規模的城邦國家,實際上領土也就是後來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那麼大。並且羅馬人成為了周邊部族的領袖,遇到入侵他們會聯合起來抵抗,羅馬人作為有指揮權的第一梯隊。

共和時期的羅馬

古羅馬王政時期最後一位國王塔克文是一個傲慢、偏執的人,對於元老院和人民的意見充耳不聞,這種矛盾越來越激烈,終於有一天一個叫布魯特斯的人號召市民反對塔克文,他們緊閉城門,把在外打仗的國王驅逐了出去。

布魯特斯創建了新的政體-共和政體。國家政體中不再有國王,國家的統一領導人為執政官,由元老院選舉出來。並且為了防止專政,設置兩名執政官,任期只有一年。這樣原來的三權分立體制變成了兩頭政治:元老院和市民大會。執政官本來就是源自元老院,由元老院選舉,那麼羅馬政體幾乎代表了上層階級的利益,這不可避免的帶來階級矛盾的加劇。

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到底有什麼不同?東西方政體文化差異比較

古羅馬共和政體前期

偉大的羅馬帝國也曾迷茫,公元前390年,“野蠻人”凱爾特人翻越阿爾卑斯山,羅馬首都淪陷,稍有起色的羅馬人被野蠻人狠狠的教訓了一番,國內一片凋零,內部矛盾叢生,外部面臨強敵,拉丁同盟中羅馬原先的盟主地位也漸漸丟失。

面對建國以來最大的困難,元老院議員們經過商議,決定派出考察團出使希臘進行學習,那時的希臘正處於鼎盛期,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城邦雖然只是一個鬆散的聯邦,但是當時的希臘的經濟、文化、政治的文明程度在整個地中海區域都是首屈一指的(伯利克里時代)。

出使考察回國後,元老院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護民官”作為代表下層人民利益的領袖被選舉出來,也參與到國家治理中。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上層階級和平民的矛盾,並且給國家注入了新鮮血液。除了提升平民階級的社會地位,元老院還制定了《李錫尼法》,設置法務官、財務官、檢察官等一眾國家職能職位,完善的政治體制為後來羅馬的逐步強大奠定了堅實基礎。

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到底有什麼不同?東西方政體文化差異比較

古羅馬共和政體改革後

經過政治改革後的羅馬在經過休養生息之後,兵強馬壯,國內上下團結一心,羅馬人的擴張開始啦。公元前270年左右,羅馬完成了意大利半島的統一(半島統一耗費了200多年)。

公元前146年,經過幾十年的戰爭,地中海強國迦太基被羅馬人消滅,併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此後羅馬人又相繼征服了希臘、埃及、中東等地,地中海成了希臘人的內海,羅馬帝國初具模型,羅馬成為了當時多地域、多人種、多文化、多政體的強大國家。

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到底有什麼不同?東西方政體文化差異比較

古羅馬全盛時期疆域圖

如此輝煌的成績,是因為這個國家背後有一個元老院源源不斷的為國家輸送人才,制定政策方針,元老院成為這個國家的中樞。但隨著國家版圖的擴大,元老院人數也不斷擴充,別忘了羅馬人的敗者同化政策,戰敗的國家的上層人士也會被給予元老院議員席位。

在共和政體的後期,元老院為主的民主政體也顯現出了的弊端:臃腫的議會機構無法治理如此廣袤的疆土,利益不同,大家意見不一,商議一項決議往往內部不能達成一致。很多上層人士都看到了這一弊端,但是沒有人敢於站出來挑戰這套完美的制度。

帝政時期的羅馬

相信很多朋友在欣賞古羅馬題材的電影時,常常聽到士兵或民眾對著皇帝呼喊“凱撒萬歲”,為什麼叫凱撒呢?這是因為凱撒是羅馬帝政的創始人,羅馬第一任實質上的皇帝(雖然名義上不是),凱撒雖然被“共和派”刺死,但他設計的政體得到了延續,羅馬在凱撒死後進入了實至名歸的帝政時期,以後每位皇帝被確認繼位的時候都會在姓氏前加上凱撒,被贈與凱撒稱號,凱撒就代表皇帝。

"

相信有很多朋友跟小編一樣,對古羅馬和西方文明有濃厚的興趣,但是對其政體、文化又不是特別瞭解,尤其是在觀看一些歐洲古代電影的時候,對電影主人公的很多行為都不是很理解或者難以產生共鳴。這其實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的,接下來小編將給大家介紹下古羅馬政體及文化的演變歷程,進而講述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的不同之處,相信大家看完後會對中西方差異有一定的認識。

脫胎於希臘文化的羅馬

在古希臘神話中,希臘殖民城市特洛伊遭到希臘人長達十年的攻城戰,城破之時只有維納斯女神的兒子亞尼斯及其追隨者逃了出來,他們沿北非西行穿過迦太基,來到現今意大利境內。

在經過幾代傳承後,皇子羅慕路斯帶領臣民遷移到了現在的羅馬城,開始建立自己的城邦國家,那時的羅馬還是一片別人瞧不上的荒蕪之地。跟大部分希臘城邦國家一樣,羅慕路斯建國之初就把國政分為三個部分:元老院、市民大會和國王。

元老院由國家中有威望、有實力的家族人士組成,並且議員可以世襲,元老院作為國王的輔佐機構,為國家出謀劃策。國王由元老院選舉出來,總覽國家政事,有戰爭的時候要親自出徵,國王是終身制但不可世襲。國王的任何重大決策需要經過市民大會同意才可實施。市民大會就是所有市民組成的機會,那時的羅馬人數很少,大部分市民來參加也沒什麼問題。

羅馬從建國開始就是三權分立的民主政體,而我們可是在孫中山領袖的領導下才有了三權分立的政體意識。

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到底有什麼不同?東西方政體文化差異比較

古羅馬王政時期的三權分立

羅馬政體的三個階段

古羅馬自羅慕路斯建國以來,國家政體經歷了王政時期(前753~前509)、共和時期(前509~前27年)、帝政時期(前27~476年)三個階段,國祚1200多年,其存續之久、國土之廣、人口之多是其他國家永遠無法比擬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古羅馬帝國如此強大,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其滅亡的呢?

王政時期的羅馬

古羅馬王政時期的200多年間,一直致力於“活下去”的命題,作為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城邦國家,歷代國王致力於修建城牆、興建城市、抵抗外敵入侵、和其他名族及城邦建立聯盟關係。這期間湧現出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比如羅馬創始人大部分都是靠畜牧為生的單身漢,為了繁衍後代,他們就在和其他民族的宴會上搶奪其他名族的女人(著名的薩賓女人搶奪戰)。

但最關鍵的一項政策是他們“同化戰敗者”的政策。在當時那個時代,經歷戰爭的勝利方對戰敗方擁有絕對的裁判權,往往勝利方會把城市中的大部分市民作為奴隸出售,抵抗者則統統殺掉。但羅馬人沒有這樣做,他們卻讓戰敗者放棄自己的居住地,移居到羅馬去,羅馬人會平等的對待敗者,他們中有實力、有地位的人士會給予元老院席位,並且有可能會被選舉為羅馬國王,平民也給與羅馬市民的權利。

就這樣,羅馬逐漸成為一個稍具規模的城邦國家,實際上領土也就是後來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那麼大。並且羅馬人成為了周邊部族的領袖,遇到入侵他們會聯合起來抵抗,羅馬人作為有指揮權的第一梯隊。

共和時期的羅馬

古羅馬王政時期最後一位國王塔克文是一個傲慢、偏執的人,對於元老院和人民的意見充耳不聞,這種矛盾越來越激烈,終於有一天一個叫布魯特斯的人號召市民反對塔克文,他們緊閉城門,把在外打仗的國王驅逐了出去。

布魯特斯創建了新的政體-共和政體。國家政體中不再有國王,國家的統一領導人為執政官,由元老院選舉出來。並且為了防止專政,設置兩名執政官,任期只有一年。這樣原來的三權分立體制變成了兩頭政治:元老院和市民大會。執政官本來就是源自元老院,由元老院選舉,那麼羅馬政體幾乎代表了上層階級的利益,這不可避免的帶來階級矛盾的加劇。

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到底有什麼不同?東西方政體文化差異比較

古羅馬共和政體前期

偉大的羅馬帝國也曾迷茫,公元前390年,“野蠻人”凱爾特人翻越阿爾卑斯山,羅馬首都淪陷,稍有起色的羅馬人被野蠻人狠狠的教訓了一番,國內一片凋零,內部矛盾叢生,外部面臨強敵,拉丁同盟中羅馬原先的盟主地位也漸漸丟失。

面對建國以來最大的困難,元老院議員們經過商議,決定派出考察團出使希臘進行學習,那時的希臘正處於鼎盛期,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城邦雖然只是一個鬆散的聯邦,但是當時的希臘的經濟、文化、政治的文明程度在整個地中海區域都是首屈一指的(伯利克里時代)。

出使考察回國後,元老院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護民官”作為代表下層人民利益的領袖被選舉出來,也參與到國家治理中。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上層階級和平民的矛盾,並且給國家注入了新鮮血液。除了提升平民階級的社會地位,元老院還制定了《李錫尼法》,設置法務官、財務官、檢察官等一眾國家職能職位,完善的政治體制為後來羅馬的逐步強大奠定了堅實基礎。

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到底有什麼不同?東西方政體文化差異比較

古羅馬共和政體改革後

經過政治改革後的羅馬在經過休養生息之後,兵強馬壯,國內上下團結一心,羅馬人的擴張開始啦。公元前270年左右,羅馬完成了意大利半島的統一(半島統一耗費了200多年)。

公元前146年,經過幾十年的戰爭,地中海強國迦太基被羅馬人消滅,併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此後羅馬人又相繼征服了希臘、埃及、中東等地,地中海成了希臘人的內海,羅馬帝國初具模型,羅馬成為了當時多地域、多人種、多文化、多政體的強大國家。

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到底有什麼不同?東西方政體文化差異比較

古羅馬全盛時期疆域圖

如此輝煌的成績,是因為這個國家背後有一個元老院源源不斷的為國家輸送人才,制定政策方針,元老院成為這個國家的中樞。但隨著國家版圖的擴大,元老院人數也不斷擴充,別忘了羅馬人的敗者同化政策,戰敗的國家的上層人士也會被給予元老院議員席位。

在共和政體的後期,元老院為主的民主政體也顯現出了的弊端:臃腫的議會機構無法治理如此廣袤的疆土,利益不同,大家意見不一,商議一項決議往往內部不能達成一致。很多上層人士都看到了這一弊端,但是沒有人敢於站出來挑戰這套完美的制度。

帝政時期的羅馬

相信很多朋友在欣賞古羅馬題材的電影時,常常聽到士兵或民眾對著皇帝呼喊“凱撒萬歲”,為什麼叫凱撒呢?這是因為凱撒是羅馬帝政的創始人,羅馬第一任實質上的皇帝(雖然名義上不是),凱撒雖然被“共和派”刺死,但他設計的政體得到了延續,羅馬在凱撒死後進入了實至名歸的帝政時期,以後每位皇帝被確認繼位的時候都會在姓氏前加上凱撒,被贈與凱撒稱號,凱撒就代表皇帝。

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到底有什麼不同?東西方政體文化差異比較

古羅馬帝國皇帝

那麼進入帝政時期的羅馬帝國的皇帝和咱們祖先的皇帝有什麼不同呢?實際上古羅馬的帝政初期類似於現代的“元首制”,皇帝雖然可以世襲,但仍然要經過元老院的認可,皇帝的政策也要經過元老院的通過才能成為法律,這時皇帝的權利有些類似於現在的美國總統。羅馬皇帝也不像東方皇帝一樣神祕,他們甚至和普通老百姓一起泡澡堂子(羅馬人最喜歡泡澡堂子了,帝國內部興建了很多浴場)。

皇帝並不能唯我獨尊,他是元老院和人民選舉出來代為治理國家的代表,皇帝必須充分照顧人民的意見,如果有皇帝不稱職,那麼元老院和人民便不會放過他。這就是為什麼在帝政前期,羅馬很多皇帝都被刺殺而死。雖然是皇帝政體,但依然是建立民主基礎之上的整體。

但是羅馬帝政並不是一直都是這樣的,到了帝國末期,隨著基督教的擴張,皇帝巧妙的利用了宗教(或者說宗教巧妙的利用了皇帝),那時歐洲人絕大部分都是基督教徒,皇帝被宣揚成神的代言人,這樣皇帝就成為了至高無上的“寡人”,這個時期的羅馬皇帝才開始有些類似於我們祖先的皇帝了。

後來羅馬不斷受到“野蠻人”的入侵,包括日耳曼人、哥特人、匈奴等。加上內部一些不當的政策,尤其是遇到一些昏庸的皇帝,帝國實力不斷衰落。羅馬帝國滅亡前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最先被蠻族攻破並滅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