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份工資可能拉開的差距

作者:韓老白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個事業單位,工資很低。

那時一個前輩對我說:“第一份工作不要在意工資,而要在意成長”。

我深信不疑。

那時的我捧著三四千塊工資,每天謹小慎微,掙扎在貧困線邊緣,表面上是個鐵飯碗,實際上就是隱形貧困。

每天加班到滿臉爆痘也只是在為銀行工作,發工資第一天就全部還給信用卡。

只能租著小隔間,還不通地鐵,買不起任何新電子產品;生怕聽見誰誰誰要結婚,因為結婚答禮的錢必須小心計算。

社交僅限於王者榮耀,不敢花掉任何超過一千塊的消費,更別說投資自己,連和男朋友親熱都怕吵到隔壁的房東。

可是和我一起畢業的大學同學,在通信行業工作,第一份工資是我四倍。很快,我就在她朋友圈看到了健身卡馬甲線,生日party、讀書會,還有一套帝都小居室。

那時我特別鬱悶。明明幾年前我們倆同一個大學畢業的啊!怎麼就漸行漸遠,產生了雲泥之別?

去年,我辭職創業,終於算清了一筆賬:

如果初期工資差3000,每年都增長10%,五年後會發生什麼?

人生第一份工資可能拉開的差距

短短五年,最初的三千塊差距變成了23萬多!如果是2倍,4倍,甚至更多呢?

而恰恰工作的前五年,年輕人是最需要錢的,因為租房、談戀愛、社交、培訓、學習、電子產品消費等原因,他們比以後任何一個階段更加需要現金流。

所以,第一份工作到底要不要在意工資?你要我回答,我告訴你:要的。

對等的薪水,就是對個人價值的尊重

蜜芽創始人兼CEO、《奇葩說》辯手、北大學子劉楠就斬釘截鐵地說過:

剛畢業的同學需要關注薪水,因為能付給你高薪的地方,往往說明:1.行業好。2.公司實力強或者利潤率好。3.崗位重要或者看中你。我們經常認為更要關注工作中積累的資源、鍛鍊的能力、做的事情的價值等等。但其實,薪水的高低往往恰是這些方面的市場定價。

這段話的潛臺詞,如果你的第一份薪水不高,幾種可能:

第一,個人能力與商業價值不符,說白了,企業覺得你不值這個價,或者說你所在的職位和崗位只有這個數,沒有更好的上升通道。

第二,你所處的行業並不在頭部,或者說知識不夠密集,比如,同樣是北航經管專業畢業,可以選擇去富士康還是中航工業,5K的起薪在富士康是高薪,但到了中航就是一個實習生工資而已。

第三,這家公司運營效率不夠高,例如:同樣是搜索公司,百度給不了谷歌的報酬,你什麼時候看到谷歌的員工在送外賣。

以上三種情況,新人在找工作的時候務必要擦亮眼睛了,評估到底是個人原因還是公司。

至於同工不同酬、性別歧視、缺乏公平等問題造成的薪酬差距,請趁早離開,三觀不符必然水土不服。

馬雲說過:“員工離職只有兩個原因:錢,沒給夠;心,受委屈了。”

其實工作的意義中包含著最重要的一點:首先是滿足生存。而薪資直觀地表明瞭你的“商業價值”

你說你不在乎錢,一邊領著操蛋的工資一邊過著鹹蛋的人生。

逢年過節被七大姑八大姨問候:工資多少呀,存款多少呀,房子買了嗎,車子換了嗎,我給你介紹一個女朋友吧。

結果相親的“女朋友”一見面同樣的話題:工資多少呀,存款多少呀,房子買了嗎,車子換了嗎。

你覺得整個社會真拜金,只憑薪水論高下,其實你還會攝影、繪畫、一年能讀好多本書、懂得詩與遠方的浪漫、會寫詩、會講笑話,為什麼偏偏要看卡里那些數字。

其實這是因為人性的本質,人們在對你個人價值評估的時候,會用到一個叫做“錨定啟發法”的統計學方法,簡單點說,就是根據聽到的社會平均值作為起始值,和你的薪酬進行對比參照,確定你定位,劃分你的階層。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我們都是通過外部的反饋來對自己評定和判斷,如果周圍的人都覺得你不夠優秀,眾口鑠金,久而久之,難免產生自我懷疑,如果你連自己都不尊重,別人怎麼會尊重你?

樑寧在《產品思維三十講》裡提到:“驅動一個人的,其實是他的內在感受、他的情緒,那是他的底層操作系統

比如:

一個人在一個地方持續投入一萬個小時,成為天才,是因為愉悅感的支撐;

一個人兢兢業業,一切以這件事為核心,徹底忘我,很多時候他是因為恐懼;

而一個年輕人,如果他在他的工作中,既沒有愉悅,也沒有恐懼,你基本可以判斷,他在這件事上,不會有什麼成就。

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興奮的,會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克服一切困難甚至飛蛾撲火,但如果你在薪酬上委屈自己,身心都不會愉悅,遲早要抑鬱,更別說幹出一番事業。

所以,年紀輕輕憑什麼要屈就自己找一份平庸的工作,領著不痛不癢的薪水混日子。切忌,不想被同齡人拋棄,就要從選擇一份對得起自己的高薪工作開始。

選擇更高的薪水,就能獲得指數型成長

為什麼每年招聘會上那些世界500強知名大公司讓畢業生擠破頭,因為,選擇更好的平臺,意味著更高的薪水,有了更高的薪水,就有了實現夢想的底氣。

哈維在《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中重提到一個致富原則:永遠不要給你的財富設上限

人的發展其實遵循著一種馬太效應,你上升到的層級越高,就會發現機會越多,那麼也會越來越好。

而第一份工資的薪水,往往是你第二份工作的起點,如果你的第一份工資就很低,在跳槽之後,現任公司會懷疑你的價值,薪水往往是基於職位的,就算按照20%的幅度漲薪,漲完還是很低。

經濟學上有一個定律叫“卡尼曼尼風險定律”,它的大概意思是當人們面臨獲得時總是儘可能規避風險。這就意味著大部分人,總是傾向於選擇穩定、工資高的工作。

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往往就在關鍵的幾次選擇能夠讓你獲得指數型成長。

如果第一份工作能夠選擇較高的工資,無疑意味著如虎添翼,若干年後,正如本文開頭,身價會有天壤之別。

那究竟什麼叫做指數型成長呢?

舉個例子,有一個經典故事,說的是:

阿基米德與國王下棋,國王輸了,國王問阿基米德要什麼獎賞。阿基米德對國王說:我只要在棋盤上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二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十六粒,按這個比例放滿整個棋盤就行。國王聽了以後,不以為然,認為用不了多少糧食就可以打發他。可是算完以後,卻是一個驚人的天文數字,整個國家的糧倉裡的米都不夠。

指數的力量是驚人的,大到無法預測。

同樣,假設你正走在一條馬路上,你每一步都能邁出1米的距離,你走了6步,也就前進了6米,你很容易知道走到30步能把你帶到多遠,這就是簡單地線性成長。

但是如果你可以將自己的每一步都擴大一倍距離,當你走了6步時,實際上你已經走了32米(1、2、4、8、16、32),而當你走完全部的30步時,你猜自己走了多遠?

答案是10億米,這個距離相當於你繞地球走了26圈。

因此,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線性成長是有侷限的,遲早會遇到天花板,而指數型成長是爆發性的,它會拉著你把你拖到自己都無法想象的距離。

這就意味著,人生想要逆襲,獲得指數爆發式增長,有兩種辦法,要麼起點比一般人高,要麼每一次加碼更多的米粒。

顯然,對於普通人來說,生命的時間長度是有限的,唯有選擇比別人更高的起點,才能走得更快更遠。

雖然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有人出生在羅馬,不僅出生在羅馬,還拼了命地給自己棋盤裡面加碼,這樣的人,怎麼能不成功。

青山資本的創始人李倩說從小家裡人給了她一個思維慣性:

那就是在任何一個行業裡面,都要先知道這個行業裡最好的是什麼樣,他們擁有著怎樣的薪水福利、平均學歷和工作狀態。

這不是功利論,我們想要通過奮鬥跨越階層的壁壘,實現人生破局,需要順勢而為,借勢,正是社會生態叢林裡的第一生存法則。

所謂的高工資,以及能夠提供高工資的大平臺、大公司,就是你要借的第一個勢,在風口裡追逐,順勢而為,就能邁出指數型生長的第一步。

當我們在談第一份薪水時,我們在談什麼

看到這裡,我知道你可能會吐槽:我也想高薪,你這說的不是廢話嗎?

可是,你要知道,很多時候,是你的心態與認知決定了你與高薪無緣,而不是機遇的匱乏。

近日羅輯思維的CEO脫不花女士發了一篇萬字長文,敘述她人生實踐中11個必殺技,都知道鐵娘子如她每一次跳槽都令人大跌眼鏡,17歲高中肄業,18歲給企業家講課,19歲當董事長、虎嗅網專欄作者、羅振宇一句話就賣掉自己公司跟著他幹。

90年代,她的第一份薪水,才380塊錢,高中畢業的她,做的是實習生端茶送水打印資料的工作,就想牟足了勁兒證明家人看。

380塊能證明什麼?所以她根本不止步於此,而是死命地抓住每一次公司給予或者跟著客戶學習的機會,給自己不斷加碼,被老闆追著升職加薪。

她提到一個增量定律:不跟任何人討論存量問題,存量會綁架你,也是創新和變革的敵人,提醒自己,永遠保持增量思維。

所以她每一次都義無反顧,清零,投入下一段征途,不是不在乎離職後的那一份薪水,而是因為她知道上一仗打得如此漂亮,沒有人敢怠慢她。

她是好運的,這種運氣,更多的來自於對自己清醒地認識:該談價值的時候千萬不要談跟我情懷。

高薪,就是對你個人價值的尊重,就是能幫助你指數型增長的籌碼,而我反覆強調的第一份薪水比較重要,並不是讓你斤斤計較,而是要你學會保護自己的利益,那麼新人如何正確的評估自己並制定薪酬目標呢。

通常你自己要提供三種薪酬區間:

兜底的最低薪資要求;具有現實意義的中等水平薪資要求;理想的薪資要求。

在跟HR談判的時候,有一條潛規則:誰先開價誰先死。在信息完全不對成的情況下,誰也不知道對方的底牌,這時候你叫低就虧大了。通常有兩種情況:

(1)如果你已經知道對方的底牌,還是你先叫合適,你可以交給對方上限附近的數值,給對方空間讓他慢慢降。

(2)如果在你確實不瞭解對方的薪酬體系,大方自然地詢問HR,那麼公司這個職位的薪酬通常在什麼範圍。

HR可能會給出一個具體區間,如果給了,就按(1)的標準,從高往低來,這樣不會一上來就讓HR看低你。

“一個人的來路,決定了他的去處。”與其說我們在爭論第一份工資高低是否能給予我們前進的底氣,不如說你何時能夠讓自己匹配這種好運氣。

所以,從現在開始,設定那條改變命運的及格線,努力向前衝刺,絕不認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