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論語》--論語貫通10'

"
"
如何讀《論語》--論語貫通10


一個朋友,與我聊起,“聚亦吾體,散亦吾體,知死之不亡者,可與言性矣。”,我覺得這句話,基本對前幾章內容做了一個點題吧。其它,還有一些觀點,比如“方生方死”、“無生無死”,對生死的理解,又是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問題了。《心經》中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表達的就是這一層的意思了。

要讀《論語》這本書,有三個要點要把握。

一、《論語》開篇就是《學而》,講的是為學之道,也就是“立命”之道,為學做的是什麼學問, 做的就是如何安樂這個生命的學問。所以,只要談到修養與為學這個話題,在整篇《論語》都以顏淵為代表,是“身居陋巷,不改其樂”的顏淵。從這個角度來講,推崇的顯然不是事功,而是推崇身心性命的修養。這是整部《論語》的一個思想脈絡,人的修養之本是這個“為學”,是這個立命之道。

前面幾章,介紹有為法與無為法,闡述聖人的無為法,就是想找到孔子思想的立足點。《論語》畢竟是記載孔子言行的一本書,如果不理解一個人的思想的立足點,是很難從一些言行中真正瞭解一個人的。

二、《 論語》次篇《為政》,強調孔子思想體系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孔子的修養體系如何進行社會實踐的問題。在《論語》裡,為政不注重具體的政治操作技巧,而是重視文化的培養與禮樂教化的傳承。

在《論語》中,許多方面我們都能看出,孔子很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歷史使命,孔子就是上天選定的歷史文化的傳承者,這是天命!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周遊各國十四年,並不是以政治為目標,而是以文化傳承為目標,我們必須理解這一點,懂得孔子對文化的自信,對自己的天命的自信,才可能真正懂得孔子的情懷。孔子的情懷,不是為了政治,是為了文化的傳承,他有更深邃的歷史眼光,而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到處奔波求仕的孔子。如果認為孔子到處奔波求仕,那是沒辦法讀懂《論語》。

所以,孔子修養體系的外用,在《為政》篇開始透露,是從孝悌忠信開始,從人倫開始。這是孔子思想最偉大的地方。後來,佛教批評一味打坐為孤禪,也是同樣的思想。這是佛教所謂的菩薩道的思想,要在入世中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而不是避世避地。

最高明的道理是,開始的起點,其實是最後的終點,菩薩道與人倫規範的推崇,其實是最後的目標。所謂的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才是最後的道。哪裡又有什麼“跳出三界外”的地方呢?跳出去,其實還是跳回來。所以說,孔子對人倫規範的推崇,才是他最高明的地方。最平實的道理,才是最後的真理。

三、《論語》這本書受大家很多批評,說是整個邏輯比較散亂,而且每一篇沒有標題。這個是從八股文的觀點來看問題了。做出這個評價的人,覺得《論語》的編撰者真的是如此粗疏而膚淺嗎?如此反問一下自己,你就覺得你的評價可能有問題了。

《論語》是大家之作,整個邏輯結構非常完美,層層遞進,而不露痕跡。讀《論語》要讀原文,要一口氣讀完。《論語》上半部講“理”、下半部講“行”,在邏輯結構上嚴密對應,整個思想脈絡是層層遞進的。其實整部《論語》,只講了安身之道與立命之道。這二個核心觀點在《學而》、《為學》二篇已經講完了,後面層層演繹,嚴密而脈絡清晰。這是我們讀《論語》要懂的另一個重點。

這一點不可不察,否則是不可能讀懂《論語》的。讀懂了《論語》的結構之美,你對如何寫文章可能要有新的啟發了!才知道什麼 叫做微言大義,知道怎麼在寫思想與理論的文章時,如何融入詩的精神。在文學上,《論語》也是真正的大家之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