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瀘沽湖——我眼中的摩梭人'

"

摩梭人是高山明翠瀘沽湖的主要居住人,沒有文字,只有語言的一個人類群種。摩梭人有很多的神祕在外人眼是不可理解的,他們的社會關係、他們的生存法則、他們的祖先、他們的信仰等等,連很多摩梭人自己都是糊塗的。

摩梭人是怎麼在瀘沽湖留居下來的有很多說法,最可信的應該是元代蒙古軍南征時留下來居住在這一帶地區的人和當地人留下的後裔一說。現在瀘沽湖摩梭人人為的分為兩個部分:在雲南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識別為納西族,是根據這裡的摩梭人與納西族交往中受到影響較多,歷史上又一直屬於麗江土司管轄,風俗多有近似的原因。而四川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被劃歸為蒙古族,則是根據摩梭人是元代蒙古族遺留士兵與當地人通婚後裔之故。一個族群、一個血緣、一種語言、一樣生活狀態,一個地區生活的族群只因行政隸屬的不同,被人為的分屬為兩個不同的民族,這也是絕無僅有的中國特色吧!

摩梭人有自己的母語摩梭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從語言的結構中能知道摩梭人語是外借他族語言來組成的,沒有自己的文字,這對這樣的文化傳承是個很大的威脅。其文化為達巴文化,信奉藏傳佛教,但又有別於藏傳佛教的很多細節末梢。摩梭人是中國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會,母親是他們的信仰之神,這個社會形態在現如今整個地球上也是不多見的。他們實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走婚的男女雙方分別叫“阿注”、“阿夏”,也稱“阿夏婚”。

隨著瀘沽湖旅遊開發,這個被封閉的原始世界一下子被外界的“現代文明”所打破。斷層的社會侵入,開始嚴重影響到這個封閉的人群,民族語言文化更是面臨著巨大的衝擊和消融。年青的摩梭人已經開始放棄自己的民族語言、傳統習俗。旅遊的開放給摩梭人帶來以生活的的富足時,同時也更加快了原本文化的流失。這個不大的人群,自身文化傳承的能力本身就非常羸弱,又沒有自己的文字、記載,這對於一個弱小的文化保護來說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致命傷。摩梭語言能堅持多久,文化能走多遠,都是不可預知之數。他們自己的文化和習俗還能保持多久,只能是時間來審核了。這樣文化的消融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倒退,也沒有定論可尋。

魔梭人的衣服顏色也很單調,裙子只有三種顏色:白色裙子是可以走婚女性,通常是誰和誰看對了眼,在跳鍋莊舞時男性就可扣女性的手心來表達愛意,女性有迴應就可以晚上走婚,沒有迴應就不要死皮賴臉的強求,繼續尋找下一位就可以了;穿天藍色裙子表示走婚走不動的女性,多為年歲較大的摩挲女人;深灰色的裙裝是家族裡德高望重的女性所專有,是這個家庭裡的掌權者和統治者。這三種裙裝永恆不變的是裙子上的紅線,這紅線代表吉祥如意。

摩梭人遵循孃親舅大的習俗,和自己的父親並不親,但也是不外界人說的孩子連自己的父親是誰都不知道。 孩子在遇到父親時也會打招呼,但絕對不會有養老送終的現象。對舅舅就不同了,舅舅是養自己姐妹孩子的主力,孩子們也對舅舅有養老送終的義務。舅舅起的是常態社會下“父親”一職的責任。

走婚的婚姻關係很簡單,沒有公公、婆婆這層永遠也不好搞定的關係,也沒有經濟牽扯、生活瑣事的羈絆。不喜歡分開就好了,不分孩子不分地;不打官司不分錢,簡單且可以將對孩子、家庭的傷害降到最小。而且,兄弟姐們之間的血緣會使家庭的穩固性更加牢靠,這樣的家庭沒有離散這一說。

外界對這裡走婚的狀態在認識上有很大誤區,認為在鍋莊舞上隨便和誰扣扣手心就能晚上敲人家的窗戶,這也是很多外邊的人對走婚有幻想的一個很大理由,也可能當地人為了忽悠更多的人來這裡旅遊的一個噱頭。其實摩梭人走婚的關係是很穩固的,男女雙方只有當感情破裂了後才會分開,分開後是可以繼續選擇走婚對象的,但是當你有了三、四次的走婚時,也是被族人瞧不起和鄙視的。

怎樣才能叫大家都知道男性哪個走婚哪個還沒走婚呢這?是要到有了孩子後才能明示的。孩子滿月那天摩梭人是要給孩子舉辦認親禮儀式,和漢人的訂婚有相似之處,孩子的名字一般是請活佛起,而姓隨母是一定的了。兩人生下孩子並辦了認親禮後,關係就可以公開,也是女性宣誓“主權”的一個儀式,在跳鍋莊舞時就不可以再隨便扣誰的手心了。

摩梭人走婚是靠感情基礎而維繫,不像漢族人婚姻,很多家庭沒有感情還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做著表面化的維繫,將家人、孩子、自己都傷害到體無完膚還要在一起死磕。走婚的摩梭人在孩子出世前都在地下悄悄而行,年輕女性挺著大肚子示人沒有一個人會得到異樣目光和歧視,等孩子的認親禮一過,孩子的父母關係也就公開化,父親也不用半夜敲窗翻牆可以從前門進入,但也不是那種傳統意義上可以橫走家門的狀態。

摩梭人的走婚分明走和暗走兩種狀態。阿注在走婚時要帶三樣東西:腰刀、氈帽和狗糧,時間也是在姑娘家人燈息休息後才能進行翻牆爬窗。先用狗糧和狗拉近關係,然後把腰刀插在姑娘的花房木頭縫中將氈帽掛在刀柄上告知他人:這家的花房主人已經名花有主。走婚的男性要在第二天天不亮就要翻牆回自己的家中,照常的在自家裡勞作,到了晚上再走婚到姑娘家中,走婚也是羞於世人的,並不是外人眼中那樣開放、豪情性的生活。摩梭人自己說:走婚其實就是晚上摸著進去,早上梭著出的意思,摸摸索索的原意吧,這就是通常的暗婚,暗婚要走到姑娘家的肚子有了動靜才能夠解放為明走。

如果倆人走婚兩三年還沒有孩子,這個男人是可以不給女人任何理由就可以離開的,女人也不會上吊自殺的鬧事不講理一鬧二罵三上吊的。摩梭人崇尚生育,這也是很多少數民族的共性,一旦有了孩子,男人就可以“大搖大擺”的從大門進入姑娘家門 了。孩子滿月請客送禮昭告天下,目的也是告知族人誰是孩子的父親,所以說摩梭人不知孩子父親是誰完全是杜撰,則也是避免近親結合的必須。摩梭人認為走婚在一起也是上輩子修來的福分,他們很珍惜這樣的緣分。摩梭女人是完全獨立的,如果她的走婚對象移情別戀,死纏爛打不會是摩梭女人的個性,她會拋開煩惱去再找,找一個更好更強的來給他看。他們在感情破裂分開時也會請客吃飯,告知眾人他們又重新回到了單身狀態之中,兩人各自相找不被前情羈絆。

和摩梭老人交流要注意很多事情,尤其是照相,如果你想照摩梭老人,一定要徵求他們的同意,因為摩梭老人認為照相是攝取魂魄,你照了他攝取走了他的魂魄,那可是天大的事情。不像現在的摩梭年輕人,他們已經走出了家門,接受了現代文明和漢化,很多年輕人已經被徹底的漢化和融進了漢人的圈子中,和漢人結婚、說漢語、穿漢服。幾十年後他們自己的後代估計也只能是靠漢人書寫摩梭人的故事來了解他們自己的血脈了吧。

"

摩梭人是高山明翠瀘沽湖的主要居住人,沒有文字,只有語言的一個人類群種。摩梭人有很多的神祕在外人眼是不可理解的,他們的社會關係、他們的生存法則、他們的祖先、他們的信仰等等,連很多摩梭人自己都是糊塗的。

摩梭人是怎麼在瀘沽湖留居下來的有很多說法,最可信的應該是元代蒙古軍南征時留下來居住在這一帶地區的人和當地人留下的後裔一說。現在瀘沽湖摩梭人人為的分為兩個部分:在雲南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識別為納西族,是根據這裡的摩梭人與納西族交往中受到影響較多,歷史上又一直屬於麗江土司管轄,風俗多有近似的原因。而四川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被劃歸為蒙古族,則是根據摩梭人是元代蒙古族遺留士兵與當地人通婚後裔之故。一個族群、一個血緣、一種語言、一樣生活狀態,一個地區生活的族群只因行政隸屬的不同,被人為的分屬為兩個不同的民族,這也是絕無僅有的中國特色吧!

摩梭人有自己的母語摩梭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從語言的結構中能知道摩梭人語是外借他族語言來組成的,沒有自己的文字,這對這樣的文化傳承是個很大的威脅。其文化為達巴文化,信奉藏傳佛教,但又有別於藏傳佛教的很多細節末梢。摩梭人是中國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會,母親是他們的信仰之神,這個社會形態在現如今整個地球上也是不多見的。他們實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走婚的男女雙方分別叫“阿注”、“阿夏”,也稱“阿夏婚”。

隨著瀘沽湖旅遊開發,這個被封閉的原始世界一下子被外界的“現代文明”所打破。斷層的社會侵入,開始嚴重影響到這個封閉的人群,民族語言文化更是面臨著巨大的衝擊和消融。年青的摩梭人已經開始放棄自己的民族語言、傳統習俗。旅遊的開放給摩梭人帶來以生活的的富足時,同時也更加快了原本文化的流失。這個不大的人群,自身文化傳承的能力本身就非常羸弱,又沒有自己的文字、記載,這對於一個弱小的文化保護來說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致命傷。摩梭語言能堅持多久,文化能走多遠,都是不可預知之數。他們自己的文化和習俗還能保持多久,只能是時間來審核了。這樣文化的消融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倒退,也沒有定論可尋。

魔梭人的衣服顏色也很單調,裙子只有三種顏色:白色裙子是可以走婚女性,通常是誰和誰看對了眼,在跳鍋莊舞時男性就可扣女性的手心來表達愛意,女性有迴應就可以晚上走婚,沒有迴應就不要死皮賴臉的強求,繼續尋找下一位就可以了;穿天藍色裙子表示走婚走不動的女性,多為年歲較大的摩挲女人;深灰色的裙裝是家族裡德高望重的女性所專有,是這個家庭裡的掌權者和統治者。這三種裙裝永恆不變的是裙子上的紅線,這紅線代表吉祥如意。

摩梭人遵循孃親舅大的習俗,和自己的父親並不親,但也是不外界人說的孩子連自己的父親是誰都不知道。 孩子在遇到父親時也會打招呼,但絕對不會有養老送終的現象。對舅舅就不同了,舅舅是養自己姐妹孩子的主力,孩子們也對舅舅有養老送終的義務。舅舅起的是常態社會下“父親”一職的責任。

走婚的婚姻關係很簡單,沒有公公、婆婆這層永遠也不好搞定的關係,也沒有經濟牽扯、生活瑣事的羈絆。不喜歡分開就好了,不分孩子不分地;不打官司不分錢,簡單且可以將對孩子、家庭的傷害降到最小。而且,兄弟姐們之間的血緣會使家庭的穩固性更加牢靠,這樣的家庭沒有離散這一說。

外界對這裡走婚的狀態在認識上有很大誤區,認為在鍋莊舞上隨便和誰扣扣手心就能晚上敲人家的窗戶,這也是很多外邊的人對走婚有幻想的一個很大理由,也可能當地人為了忽悠更多的人來這裡旅遊的一個噱頭。其實摩梭人走婚的關係是很穩固的,男女雙方只有當感情破裂了後才會分開,分開後是可以繼續選擇走婚對象的,但是當你有了三、四次的走婚時,也是被族人瞧不起和鄙視的。

怎樣才能叫大家都知道男性哪個走婚哪個還沒走婚呢這?是要到有了孩子後才能明示的。孩子滿月那天摩梭人是要給孩子舉辦認親禮儀式,和漢人的訂婚有相似之處,孩子的名字一般是請活佛起,而姓隨母是一定的了。兩人生下孩子並辦了認親禮後,關係就可以公開,也是女性宣誓“主權”的一個儀式,在跳鍋莊舞時就不可以再隨便扣誰的手心了。

摩梭人走婚是靠感情基礎而維繫,不像漢族人婚姻,很多家庭沒有感情還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做著表面化的維繫,將家人、孩子、自己都傷害到體無完膚還要在一起死磕。走婚的摩梭人在孩子出世前都在地下悄悄而行,年輕女性挺著大肚子示人沒有一個人會得到異樣目光和歧視,等孩子的認親禮一過,孩子的父母關係也就公開化,父親也不用半夜敲窗翻牆可以從前門進入,但也不是那種傳統意義上可以橫走家門的狀態。

摩梭人的走婚分明走和暗走兩種狀態。阿注在走婚時要帶三樣東西:腰刀、氈帽和狗糧,時間也是在姑娘家人燈息休息後才能進行翻牆爬窗。先用狗糧和狗拉近關係,然後把腰刀插在姑娘的花房木頭縫中將氈帽掛在刀柄上告知他人:這家的花房主人已經名花有主。走婚的男性要在第二天天不亮就要翻牆回自己的家中,照常的在自家裡勞作,到了晚上再走婚到姑娘家中,走婚也是羞於世人的,並不是外人眼中那樣開放、豪情性的生活。摩梭人自己說:走婚其實就是晚上摸著進去,早上梭著出的意思,摸摸索索的原意吧,這就是通常的暗婚,暗婚要走到姑娘家的肚子有了動靜才能夠解放為明走。

如果倆人走婚兩三年還沒有孩子,這個男人是可以不給女人任何理由就可以離開的,女人也不會上吊自殺的鬧事不講理一鬧二罵三上吊的。摩梭人崇尚生育,這也是很多少數民族的共性,一旦有了孩子,男人就可以“大搖大擺”的從大門進入姑娘家門 了。孩子滿月請客送禮昭告天下,目的也是告知族人誰是孩子的父親,所以說摩梭人不知孩子父親是誰完全是杜撰,則也是避免近親結合的必須。摩梭人認為走婚在一起也是上輩子修來的福分,他們很珍惜這樣的緣分。摩梭女人是完全獨立的,如果她的走婚對象移情別戀,死纏爛打不會是摩梭女人的個性,她會拋開煩惱去再找,找一個更好更強的來給他看。他們在感情破裂分開時也會請客吃飯,告知眾人他們又重新回到了單身狀態之中,兩人各自相找不被前情羈絆。

和摩梭老人交流要注意很多事情,尤其是照相,如果你想照摩梭老人,一定要徵求他們的同意,因為摩梭老人認為照相是攝取魂魄,你照了他攝取走了他的魂魄,那可是天大的事情。不像現在的摩梭年輕人,他們已經走出了家門,接受了現代文明和漢化,很多年輕人已經被徹底的漢化和融進了漢人的圈子中,和漢人結婚、說漢語、穿漢服。幾十年後他們自己的後代估計也只能是靠漢人書寫摩梭人的故事來了解他們自己的血脈了吧。

走進瀘沽湖——我眼中的摩梭人
"

摩梭人是高山明翠瀘沽湖的主要居住人,沒有文字,只有語言的一個人類群種。摩梭人有很多的神祕在外人眼是不可理解的,他們的社會關係、他們的生存法則、他們的祖先、他們的信仰等等,連很多摩梭人自己都是糊塗的。

摩梭人是怎麼在瀘沽湖留居下來的有很多說法,最可信的應該是元代蒙古軍南征時留下來居住在這一帶地區的人和當地人留下的後裔一說。現在瀘沽湖摩梭人人為的分為兩個部分:在雲南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識別為納西族,是根據這裡的摩梭人與納西族交往中受到影響較多,歷史上又一直屬於麗江土司管轄,風俗多有近似的原因。而四川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被劃歸為蒙古族,則是根據摩梭人是元代蒙古族遺留士兵與當地人通婚後裔之故。一個族群、一個血緣、一種語言、一樣生活狀態,一個地區生活的族群只因行政隸屬的不同,被人為的分屬為兩個不同的民族,這也是絕無僅有的中國特色吧!

摩梭人有自己的母語摩梭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從語言的結構中能知道摩梭人語是外借他族語言來組成的,沒有自己的文字,這對這樣的文化傳承是個很大的威脅。其文化為達巴文化,信奉藏傳佛教,但又有別於藏傳佛教的很多細節末梢。摩梭人是中國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會,母親是他們的信仰之神,這個社會形態在現如今整個地球上也是不多見的。他們實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走婚的男女雙方分別叫“阿注”、“阿夏”,也稱“阿夏婚”。

隨著瀘沽湖旅遊開發,這個被封閉的原始世界一下子被外界的“現代文明”所打破。斷層的社會侵入,開始嚴重影響到這個封閉的人群,民族語言文化更是面臨著巨大的衝擊和消融。年青的摩梭人已經開始放棄自己的民族語言、傳統習俗。旅遊的開放給摩梭人帶來以生活的的富足時,同時也更加快了原本文化的流失。這個不大的人群,自身文化傳承的能力本身就非常羸弱,又沒有自己的文字、記載,這對於一個弱小的文化保護來說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致命傷。摩梭語言能堅持多久,文化能走多遠,都是不可預知之數。他們自己的文化和習俗還能保持多久,只能是時間來審核了。這樣文化的消融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倒退,也沒有定論可尋。

魔梭人的衣服顏色也很單調,裙子只有三種顏色:白色裙子是可以走婚女性,通常是誰和誰看對了眼,在跳鍋莊舞時男性就可扣女性的手心來表達愛意,女性有迴應就可以晚上走婚,沒有迴應就不要死皮賴臉的強求,繼續尋找下一位就可以了;穿天藍色裙子表示走婚走不動的女性,多為年歲較大的摩挲女人;深灰色的裙裝是家族裡德高望重的女性所專有,是這個家庭裡的掌權者和統治者。這三種裙裝永恆不變的是裙子上的紅線,這紅線代表吉祥如意。

摩梭人遵循孃親舅大的習俗,和自己的父親並不親,但也是不外界人說的孩子連自己的父親是誰都不知道。 孩子在遇到父親時也會打招呼,但絕對不會有養老送終的現象。對舅舅就不同了,舅舅是養自己姐妹孩子的主力,孩子們也對舅舅有養老送終的義務。舅舅起的是常態社會下“父親”一職的責任。

走婚的婚姻關係很簡單,沒有公公、婆婆這層永遠也不好搞定的關係,也沒有經濟牽扯、生活瑣事的羈絆。不喜歡分開就好了,不分孩子不分地;不打官司不分錢,簡單且可以將對孩子、家庭的傷害降到最小。而且,兄弟姐們之間的血緣會使家庭的穩固性更加牢靠,這樣的家庭沒有離散這一說。

外界對這裡走婚的狀態在認識上有很大誤區,認為在鍋莊舞上隨便和誰扣扣手心就能晚上敲人家的窗戶,這也是很多外邊的人對走婚有幻想的一個很大理由,也可能當地人為了忽悠更多的人來這裡旅遊的一個噱頭。其實摩梭人走婚的關係是很穩固的,男女雙方只有當感情破裂了後才會分開,分開後是可以繼續選擇走婚對象的,但是當你有了三、四次的走婚時,也是被族人瞧不起和鄙視的。

怎樣才能叫大家都知道男性哪個走婚哪個還沒走婚呢這?是要到有了孩子後才能明示的。孩子滿月那天摩梭人是要給孩子舉辦認親禮儀式,和漢人的訂婚有相似之處,孩子的名字一般是請活佛起,而姓隨母是一定的了。兩人生下孩子並辦了認親禮後,關係就可以公開,也是女性宣誓“主權”的一個儀式,在跳鍋莊舞時就不可以再隨便扣誰的手心了。

摩梭人走婚是靠感情基礎而維繫,不像漢族人婚姻,很多家庭沒有感情還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做著表面化的維繫,將家人、孩子、自己都傷害到體無完膚還要在一起死磕。走婚的摩梭人在孩子出世前都在地下悄悄而行,年輕女性挺著大肚子示人沒有一個人會得到異樣目光和歧視,等孩子的認親禮一過,孩子的父母關係也就公開化,父親也不用半夜敲窗翻牆可以從前門進入,但也不是那種傳統意義上可以橫走家門的狀態。

摩梭人的走婚分明走和暗走兩種狀態。阿注在走婚時要帶三樣東西:腰刀、氈帽和狗糧,時間也是在姑娘家人燈息休息後才能進行翻牆爬窗。先用狗糧和狗拉近關係,然後把腰刀插在姑娘的花房木頭縫中將氈帽掛在刀柄上告知他人:這家的花房主人已經名花有主。走婚的男性要在第二天天不亮就要翻牆回自己的家中,照常的在自家裡勞作,到了晚上再走婚到姑娘家中,走婚也是羞於世人的,並不是外人眼中那樣開放、豪情性的生活。摩梭人自己說:走婚其實就是晚上摸著進去,早上梭著出的意思,摸摸索索的原意吧,這就是通常的暗婚,暗婚要走到姑娘家的肚子有了動靜才能夠解放為明走。

如果倆人走婚兩三年還沒有孩子,這個男人是可以不給女人任何理由就可以離開的,女人也不會上吊自殺的鬧事不講理一鬧二罵三上吊的。摩梭人崇尚生育,這也是很多少數民族的共性,一旦有了孩子,男人就可以“大搖大擺”的從大門進入姑娘家門 了。孩子滿月請客送禮昭告天下,目的也是告知族人誰是孩子的父親,所以說摩梭人不知孩子父親是誰完全是杜撰,則也是避免近親結合的必須。摩梭人認為走婚在一起也是上輩子修來的福分,他們很珍惜這樣的緣分。摩梭女人是完全獨立的,如果她的走婚對象移情別戀,死纏爛打不會是摩梭女人的個性,她會拋開煩惱去再找,找一個更好更強的來給他看。他們在感情破裂分開時也會請客吃飯,告知眾人他們又重新回到了單身狀態之中,兩人各自相找不被前情羈絆。

和摩梭老人交流要注意很多事情,尤其是照相,如果你想照摩梭老人,一定要徵求他們的同意,因為摩梭老人認為照相是攝取魂魄,你照了他攝取走了他的魂魄,那可是天大的事情。不像現在的摩梭年輕人,他們已經走出了家門,接受了現代文明和漢化,很多年輕人已經被徹底的漢化和融進了漢人的圈子中,和漢人結婚、說漢語、穿漢服。幾十年後他們自己的後代估計也只能是靠漢人書寫摩梭人的故事來了解他們自己的血脈了吧。

走進瀘沽湖——我眼中的摩梭人
走進瀘沽湖——我眼中的摩梭人
"

摩梭人是高山明翠瀘沽湖的主要居住人,沒有文字,只有語言的一個人類群種。摩梭人有很多的神祕在外人眼是不可理解的,他們的社會關係、他們的生存法則、他們的祖先、他們的信仰等等,連很多摩梭人自己都是糊塗的。

摩梭人是怎麼在瀘沽湖留居下來的有很多說法,最可信的應該是元代蒙古軍南征時留下來居住在這一帶地區的人和當地人留下的後裔一說。現在瀘沽湖摩梭人人為的分為兩個部分:在雲南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識別為納西族,是根據這裡的摩梭人與納西族交往中受到影響較多,歷史上又一直屬於麗江土司管轄,風俗多有近似的原因。而四川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被劃歸為蒙古族,則是根據摩梭人是元代蒙古族遺留士兵與當地人通婚後裔之故。一個族群、一個血緣、一種語言、一樣生活狀態,一個地區生活的族群只因行政隸屬的不同,被人為的分屬為兩個不同的民族,這也是絕無僅有的中國特色吧!

摩梭人有自己的母語摩梭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從語言的結構中能知道摩梭人語是外借他族語言來組成的,沒有自己的文字,這對這樣的文化傳承是個很大的威脅。其文化為達巴文化,信奉藏傳佛教,但又有別於藏傳佛教的很多細節末梢。摩梭人是中國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會,母親是他們的信仰之神,這個社會形態在現如今整個地球上也是不多見的。他們實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走婚的男女雙方分別叫“阿注”、“阿夏”,也稱“阿夏婚”。

隨著瀘沽湖旅遊開發,這個被封閉的原始世界一下子被外界的“現代文明”所打破。斷層的社會侵入,開始嚴重影響到這個封閉的人群,民族語言文化更是面臨著巨大的衝擊和消融。年青的摩梭人已經開始放棄自己的民族語言、傳統習俗。旅遊的開放給摩梭人帶來以生活的的富足時,同時也更加快了原本文化的流失。這個不大的人群,自身文化傳承的能力本身就非常羸弱,又沒有自己的文字、記載,這對於一個弱小的文化保護來說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致命傷。摩梭語言能堅持多久,文化能走多遠,都是不可預知之數。他們自己的文化和習俗還能保持多久,只能是時間來審核了。這樣文化的消融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倒退,也沒有定論可尋。

魔梭人的衣服顏色也很單調,裙子只有三種顏色:白色裙子是可以走婚女性,通常是誰和誰看對了眼,在跳鍋莊舞時男性就可扣女性的手心來表達愛意,女性有迴應就可以晚上走婚,沒有迴應就不要死皮賴臉的強求,繼續尋找下一位就可以了;穿天藍色裙子表示走婚走不動的女性,多為年歲較大的摩挲女人;深灰色的裙裝是家族裡德高望重的女性所專有,是這個家庭裡的掌權者和統治者。這三種裙裝永恆不變的是裙子上的紅線,這紅線代表吉祥如意。

摩梭人遵循孃親舅大的習俗,和自己的父親並不親,但也是不外界人說的孩子連自己的父親是誰都不知道。 孩子在遇到父親時也會打招呼,但絕對不會有養老送終的現象。對舅舅就不同了,舅舅是養自己姐妹孩子的主力,孩子們也對舅舅有養老送終的義務。舅舅起的是常態社會下“父親”一職的責任。

走婚的婚姻關係很簡單,沒有公公、婆婆這層永遠也不好搞定的關係,也沒有經濟牽扯、生活瑣事的羈絆。不喜歡分開就好了,不分孩子不分地;不打官司不分錢,簡單且可以將對孩子、家庭的傷害降到最小。而且,兄弟姐們之間的血緣會使家庭的穩固性更加牢靠,這樣的家庭沒有離散這一說。

外界對這裡走婚的狀態在認識上有很大誤區,認為在鍋莊舞上隨便和誰扣扣手心就能晚上敲人家的窗戶,這也是很多外邊的人對走婚有幻想的一個很大理由,也可能當地人為了忽悠更多的人來這裡旅遊的一個噱頭。其實摩梭人走婚的關係是很穩固的,男女雙方只有當感情破裂了後才會分開,分開後是可以繼續選擇走婚對象的,但是當你有了三、四次的走婚時,也是被族人瞧不起和鄙視的。

怎樣才能叫大家都知道男性哪個走婚哪個還沒走婚呢這?是要到有了孩子後才能明示的。孩子滿月那天摩梭人是要給孩子舉辦認親禮儀式,和漢人的訂婚有相似之處,孩子的名字一般是請活佛起,而姓隨母是一定的了。兩人生下孩子並辦了認親禮後,關係就可以公開,也是女性宣誓“主權”的一個儀式,在跳鍋莊舞時就不可以再隨便扣誰的手心了。

摩梭人走婚是靠感情基礎而維繫,不像漢族人婚姻,很多家庭沒有感情還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做著表面化的維繫,將家人、孩子、自己都傷害到體無完膚還要在一起死磕。走婚的摩梭人在孩子出世前都在地下悄悄而行,年輕女性挺著大肚子示人沒有一個人會得到異樣目光和歧視,等孩子的認親禮一過,孩子的父母關係也就公開化,父親也不用半夜敲窗翻牆可以從前門進入,但也不是那種傳統意義上可以橫走家門的狀態。

摩梭人的走婚分明走和暗走兩種狀態。阿注在走婚時要帶三樣東西:腰刀、氈帽和狗糧,時間也是在姑娘家人燈息休息後才能進行翻牆爬窗。先用狗糧和狗拉近關係,然後把腰刀插在姑娘的花房木頭縫中將氈帽掛在刀柄上告知他人:這家的花房主人已經名花有主。走婚的男性要在第二天天不亮就要翻牆回自己的家中,照常的在自家裡勞作,到了晚上再走婚到姑娘家中,走婚也是羞於世人的,並不是外人眼中那樣開放、豪情性的生活。摩梭人自己說:走婚其實就是晚上摸著進去,早上梭著出的意思,摸摸索索的原意吧,這就是通常的暗婚,暗婚要走到姑娘家的肚子有了動靜才能夠解放為明走。

如果倆人走婚兩三年還沒有孩子,這個男人是可以不給女人任何理由就可以離開的,女人也不會上吊自殺的鬧事不講理一鬧二罵三上吊的。摩梭人崇尚生育,這也是很多少數民族的共性,一旦有了孩子,男人就可以“大搖大擺”的從大門進入姑娘家門 了。孩子滿月請客送禮昭告天下,目的也是告知族人誰是孩子的父親,所以說摩梭人不知孩子父親是誰完全是杜撰,則也是避免近親結合的必須。摩梭人認為走婚在一起也是上輩子修來的福分,他們很珍惜這樣的緣分。摩梭女人是完全獨立的,如果她的走婚對象移情別戀,死纏爛打不會是摩梭女人的個性,她會拋開煩惱去再找,找一個更好更強的來給他看。他們在感情破裂分開時也會請客吃飯,告知眾人他們又重新回到了單身狀態之中,兩人各自相找不被前情羈絆。

和摩梭老人交流要注意很多事情,尤其是照相,如果你想照摩梭老人,一定要徵求他們的同意,因為摩梭老人認為照相是攝取魂魄,你照了他攝取走了他的魂魄,那可是天大的事情。不像現在的摩梭年輕人,他們已經走出了家門,接受了現代文明和漢化,很多年輕人已經被徹底的漢化和融進了漢人的圈子中,和漢人結婚、說漢語、穿漢服。幾十年後他們自己的後代估計也只能是靠漢人書寫摩梭人的故事來了解他們自己的血脈了吧。

走進瀘沽湖——我眼中的摩梭人
走進瀘沽湖——我眼中的摩梭人
走進瀘沽湖——我眼中的摩梭人
"

摩梭人是高山明翠瀘沽湖的主要居住人,沒有文字,只有語言的一個人類群種。摩梭人有很多的神祕在外人眼是不可理解的,他們的社會關係、他們的生存法則、他們的祖先、他們的信仰等等,連很多摩梭人自己都是糊塗的。

摩梭人是怎麼在瀘沽湖留居下來的有很多說法,最可信的應該是元代蒙古軍南征時留下來居住在這一帶地區的人和當地人留下的後裔一說。現在瀘沽湖摩梭人人為的分為兩個部分:在雲南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識別為納西族,是根據這裡的摩梭人與納西族交往中受到影響較多,歷史上又一直屬於麗江土司管轄,風俗多有近似的原因。而四川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被劃歸為蒙古族,則是根據摩梭人是元代蒙古族遺留士兵與當地人通婚後裔之故。一個族群、一個血緣、一種語言、一樣生活狀態,一個地區生活的族群只因行政隸屬的不同,被人為的分屬為兩個不同的民族,這也是絕無僅有的中國特色吧!

摩梭人有自己的母語摩梭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從語言的結構中能知道摩梭人語是外借他族語言來組成的,沒有自己的文字,這對這樣的文化傳承是個很大的威脅。其文化為達巴文化,信奉藏傳佛教,但又有別於藏傳佛教的很多細節末梢。摩梭人是中國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會,母親是他們的信仰之神,這個社會形態在現如今整個地球上也是不多見的。他們實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走婚的男女雙方分別叫“阿注”、“阿夏”,也稱“阿夏婚”。

隨著瀘沽湖旅遊開發,這個被封閉的原始世界一下子被外界的“現代文明”所打破。斷層的社會侵入,開始嚴重影響到這個封閉的人群,民族語言文化更是面臨著巨大的衝擊和消融。年青的摩梭人已經開始放棄自己的民族語言、傳統習俗。旅遊的開放給摩梭人帶來以生活的的富足時,同時也更加快了原本文化的流失。這個不大的人群,自身文化傳承的能力本身就非常羸弱,又沒有自己的文字、記載,這對於一個弱小的文化保護來說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致命傷。摩梭語言能堅持多久,文化能走多遠,都是不可預知之數。他們自己的文化和習俗還能保持多久,只能是時間來審核了。這樣文化的消融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倒退,也沒有定論可尋。

魔梭人的衣服顏色也很單調,裙子只有三種顏色:白色裙子是可以走婚女性,通常是誰和誰看對了眼,在跳鍋莊舞時男性就可扣女性的手心來表達愛意,女性有迴應就可以晚上走婚,沒有迴應就不要死皮賴臉的強求,繼續尋找下一位就可以了;穿天藍色裙子表示走婚走不動的女性,多為年歲較大的摩挲女人;深灰色的裙裝是家族裡德高望重的女性所專有,是這個家庭裡的掌權者和統治者。這三種裙裝永恆不變的是裙子上的紅線,這紅線代表吉祥如意。

摩梭人遵循孃親舅大的習俗,和自己的父親並不親,但也是不外界人說的孩子連自己的父親是誰都不知道。 孩子在遇到父親時也會打招呼,但絕對不會有養老送終的現象。對舅舅就不同了,舅舅是養自己姐妹孩子的主力,孩子們也對舅舅有養老送終的義務。舅舅起的是常態社會下“父親”一職的責任。

走婚的婚姻關係很簡單,沒有公公、婆婆這層永遠也不好搞定的關係,也沒有經濟牽扯、生活瑣事的羈絆。不喜歡分開就好了,不分孩子不分地;不打官司不分錢,簡單且可以將對孩子、家庭的傷害降到最小。而且,兄弟姐們之間的血緣會使家庭的穩固性更加牢靠,這樣的家庭沒有離散這一說。

外界對這裡走婚的狀態在認識上有很大誤區,認為在鍋莊舞上隨便和誰扣扣手心就能晚上敲人家的窗戶,這也是很多外邊的人對走婚有幻想的一個很大理由,也可能當地人為了忽悠更多的人來這裡旅遊的一個噱頭。其實摩梭人走婚的關係是很穩固的,男女雙方只有當感情破裂了後才會分開,分開後是可以繼續選擇走婚對象的,但是當你有了三、四次的走婚時,也是被族人瞧不起和鄙視的。

怎樣才能叫大家都知道男性哪個走婚哪個還沒走婚呢這?是要到有了孩子後才能明示的。孩子滿月那天摩梭人是要給孩子舉辦認親禮儀式,和漢人的訂婚有相似之處,孩子的名字一般是請活佛起,而姓隨母是一定的了。兩人生下孩子並辦了認親禮後,關係就可以公開,也是女性宣誓“主權”的一個儀式,在跳鍋莊舞時就不可以再隨便扣誰的手心了。

摩梭人走婚是靠感情基礎而維繫,不像漢族人婚姻,很多家庭沒有感情還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做著表面化的維繫,將家人、孩子、自己都傷害到體無完膚還要在一起死磕。走婚的摩梭人在孩子出世前都在地下悄悄而行,年輕女性挺著大肚子示人沒有一個人會得到異樣目光和歧視,等孩子的認親禮一過,孩子的父母關係也就公開化,父親也不用半夜敲窗翻牆可以從前門進入,但也不是那種傳統意義上可以橫走家門的狀態。

摩梭人的走婚分明走和暗走兩種狀態。阿注在走婚時要帶三樣東西:腰刀、氈帽和狗糧,時間也是在姑娘家人燈息休息後才能進行翻牆爬窗。先用狗糧和狗拉近關係,然後把腰刀插在姑娘的花房木頭縫中將氈帽掛在刀柄上告知他人:這家的花房主人已經名花有主。走婚的男性要在第二天天不亮就要翻牆回自己的家中,照常的在自家裡勞作,到了晚上再走婚到姑娘家中,走婚也是羞於世人的,並不是外人眼中那樣開放、豪情性的生活。摩梭人自己說:走婚其實就是晚上摸著進去,早上梭著出的意思,摸摸索索的原意吧,這就是通常的暗婚,暗婚要走到姑娘家的肚子有了動靜才能夠解放為明走。

如果倆人走婚兩三年還沒有孩子,這個男人是可以不給女人任何理由就可以離開的,女人也不會上吊自殺的鬧事不講理一鬧二罵三上吊的。摩梭人崇尚生育,這也是很多少數民族的共性,一旦有了孩子,男人就可以“大搖大擺”的從大門進入姑娘家門 了。孩子滿月請客送禮昭告天下,目的也是告知族人誰是孩子的父親,所以說摩梭人不知孩子父親是誰完全是杜撰,則也是避免近親結合的必須。摩梭人認為走婚在一起也是上輩子修來的福分,他們很珍惜這樣的緣分。摩梭女人是完全獨立的,如果她的走婚對象移情別戀,死纏爛打不會是摩梭女人的個性,她會拋開煩惱去再找,找一個更好更強的來給他看。他們在感情破裂分開時也會請客吃飯,告知眾人他們又重新回到了單身狀態之中,兩人各自相找不被前情羈絆。

和摩梭老人交流要注意很多事情,尤其是照相,如果你想照摩梭老人,一定要徵求他們的同意,因為摩梭老人認為照相是攝取魂魄,你照了他攝取走了他的魂魄,那可是天大的事情。不像現在的摩梭年輕人,他們已經走出了家門,接受了現代文明和漢化,很多年輕人已經被徹底的漢化和融進了漢人的圈子中,和漢人結婚、說漢語、穿漢服。幾十年後他們自己的後代估計也只能是靠漢人書寫摩梭人的故事來了解他們自己的血脈了吧。

走進瀘沽湖——我眼中的摩梭人
走進瀘沽湖——我眼中的摩梭人
走進瀘沽湖——我眼中的摩梭人
走進瀘沽湖——我眼中的摩梭人
"

摩梭人是高山明翠瀘沽湖的主要居住人,沒有文字,只有語言的一個人類群種。摩梭人有很多的神祕在外人眼是不可理解的,他們的社會關係、他們的生存法則、他們的祖先、他們的信仰等等,連很多摩梭人自己都是糊塗的。

摩梭人是怎麼在瀘沽湖留居下來的有很多說法,最可信的應該是元代蒙古軍南征時留下來居住在這一帶地區的人和當地人留下的後裔一說。現在瀘沽湖摩梭人人為的分為兩個部分:在雲南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識別為納西族,是根據這裡的摩梭人與納西族交往中受到影響較多,歷史上又一直屬於麗江土司管轄,風俗多有近似的原因。而四川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被劃歸為蒙古族,則是根據摩梭人是元代蒙古族遺留士兵與當地人通婚後裔之故。一個族群、一個血緣、一種語言、一樣生活狀態,一個地區生活的族群只因行政隸屬的不同,被人為的分屬為兩個不同的民族,這也是絕無僅有的中國特色吧!

摩梭人有自己的母語摩梭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從語言的結構中能知道摩梭人語是外借他族語言來組成的,沒有自己的文字,這對這樣的文化傳承是個很大的威脅。其文化為達巴文化,信奉藏傳佛教,但又有別於藏傳佛教的很多細節末梢。摩梭人是中國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會,母親是他們的信仰之神,這個社會形態在現如今整個地球上也是不多見的。他們實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走婚的男女雙方分別叫“阿注”、“阿夏”,也稱“阿夏婚”。

隨著瀘沽湖旅遊開發,這個被封閉的原始世界一下子被外界的“現代文明”所打破。斷層的社會侵入,開始嚴重影響到這個封閉的人群,民族語言文化更是面臨著巨大的衝擊和消融。年青的摩梭人已經開始放棄自己的民族語言、傳統習俗。旅遊的開放給摩梭人帶來以生活的的富足時,同時也更加快了原本文化的流失。這個不大的人群,自身文化傳承的能力本身就非常羸弱,又沒有自己的文字、記載,這對於一個弱小的文化保護來說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致命傷。摩梭語言能堅持多久,文化能走多遠,都是不可預知之數。他們自己的文化和習俗還能保持多久,只能是時間來審核了。這樣文化的消融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倒退,也沒有定論可尋。

魔梭人的衣服顏色也很單調,裙子只有三種顏色:白色裙子是可以走婚女性,通常是誰和誰看對了眼,在跳鍋莊舞時男性就可扣女性的手心來表達愛意,女性有迴應就可以晚上走婚,沒有迴應就不要死皮賴臉的強求,繼續尋找下一位就可以了;穿天藍色裙子表示走婚走不動的女性,多為年歲較大的摩挲女人;深灰色的裙裝是家族裡德高望重的女性所專有,是這個家庭裡的掌權者和統治者。這三種裙裝永恆不變的是裙子上的紅線,這紅線代表吉祥如意。

摩梭人遵循孃親舅大的習俗,和自己的父親並不親,但也是不外界人說的孩子連自己的父親是誰都不知道。 孩子在遇到父親時也會打招呼,但絕對不會有養老送終的現象。對舅舅就不同了,舅舅是養自己姐妹孩子的主力,孩子們也對舅舅有養老送終的義務。舅舅起的是常態社會下“父親”一職的責任。

走婚的婚姻關係很簡單,沒有公公、婆婆這層永遠也不好搞定的關係,也沒有經濟牽扯、生活瑣事的羈絆。不喜歡分開就好了,不分孩子不分地;不打官司不分錢,簡單且可以將對孩子、家庭的傷害降到最小。而且,兄弟姐們之間的血緣會使家庭的穩固性更加牢靠,這樣的家庭沒有離散這一說。

外界對這裡走婚的狀態在認識上有很大誤區,認為在鍋莊舞上隨便和誰扣扣手心就能晚上敲人家的窗戶,這也是很多外邊的人對走婚有幻想的一個很大理由,也可能當地人為了忽悠更多的人來這裡旅遊的一個噱頭。其實摩梭人走婚的關係是很穩固的,男女雙方只有當感情破裂了後才會分開,分開後是可以繼續選擇走婚對象的,但是當你有了三、四次的走婚時,也是被族人瞧不起和鄙視的。

怎樣才能叫大家都知道男性哪個走婚哪個還沒走婚呢這?是要到有了孩子後才能明示的。孩子滿月那天摩梭人是要給孩子舉辦認親禮儀式,和漢人的訂婚有相似之處,孩子的名字一般是請活佛起,而姓隨母是一定的了。兩人生下孩子並辦了認親禮後,關係就可以公開,也是女性宣誓“主權”的一個儀式,在跳鍋莊舞時就不可以再隨便扣誰的手心了。

摩梭人走婚是靠感情基礎而維繫,不像漢族人婚姻,很多家庭沒有感情還因為這樣那樣的理由做著表面化的維繫,將家人、孩子、自己都傷害到體無完膚還要在一起死磕。走婚的摩梭人在孩子出世前都在地下悄悄而行,年輕女性挺著大肚子示人沒有一個人會得到異樣目光和歧視,等孩子的認親禮一過,孩子的父母關係也就公開化,父親也不用半夜敲窗翻牆可以從前門進入,但也不是那種傳統意義上可以橫走家門的狀態。

摩梭人的走婚分明走和暗走兩種狀態。阿注在走婚時要帶三樣東西:腰刀、氈帽和狗糧,時間也是在姑娘家人燈息休息後才能進行翻牆爬窗。先用狗糧和狗拉近關係,然後把腰刀插在姑娘的花房木頭縫中將氈帽掛在刀柄上告知他人:這家的花房主人已經名花有主。走婚的男性要在第二天天不亮就要翻牆回自己的家中,照常的在自家裡勞作,到了晚上再走婚到姑娘家中,走婚也是羞於世人的,並不是外人眼中那樣開放、豪情性的生活。摩梭人自己說:走婚其實就是晚上摸著進去,早上梭著出的意思,摸摸索索的原意吧,這就是通常的暗婚,暗婚要走到姑娘家的肚子有了動靜才能夠解放為明走。

如果倆人走婚兩三年還沒有孩子,這個男人是可以不給女人任何理由就可以離開的,女人也不會上吊自殺的鬧事不講理一鬧二罵三上吊的。摩梭人崇尚生育,這也是很多少數民族的共性,一旦有了孩子,男人就可以“大搖大擺”的從大門進入姑娘家門 了。孩子滿月請客送禮昭告天下,目的也是告知族人誰是孩子的父親,所以說摩梭人不知孩子父親是誰完全是杜撰,則也是避免近親結合的必須。摩梭人認為走婚在一起也是上輩子修來的福分,他們很珍惜這樣的緣分。摩梭女人是完全獨立的,如果她的走婚對象移情別戀,死纏爛打不會是摩梭女人的個性,她會拋開煩惱去再找,找一個更好更強的來給他看。他們在感情破裂分開時也會請客吃飯,告知眾人他們又重新回到了單身狀態之中,兩人各自相找不被前情羈絆。

和摩梭老人交流要注意很多事情,尤其是照相,如果你想照摩梭老人,一定要徵求他們的同意,因為摩梭老人認為照相是攝取魂魄,你照了他攝取走了他的魂魄,那可是天大的事情。不像現在的摩梭年輕人,他們已經走出了家門,接受了現代文明和漢化,很多年輕人已經被徹底的漢化和融進了漢人的圈子中,和漢人結婚、說漢語、穿漢服。幾十年後他們自己的後代估計也只能是靠漢人書寫摩梭人的故事來了解他們自己的血脈了吧。

走進瀘沽湖——我眼中的摩梭人
走進瀘沽湖——我眼中的摩梭人
走進瀘沽湖——我眼中的摩梭人
走進瀘沽湖——我眼中的摩梭人
走進瀘沽湖——我眼中的摩梭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