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龍門洞的開山建廟,是個困惑人的問題,多年來研究者眾說紛紜,不容易得出一致的結論。據舊《隴州志》及保留下來的明、清碑碣記載,龍門洞最早叫龍門山,是景福山區的一個山峰。西周初期周大夫尹喜曾到這裡隱居,起山名叫靈仙岩,至秦又改為都潭洞,西漢初景帝劉啟又改名景福山。說方士婁景在這裡穴居修煉開闢了龍門山場,留有煉丹爐,婁景修行地混元頂亂木架遺蹟,是實物見證。但皆記述不明確具體,多是出自假設、傳說,輾轉相引,稍一査證就動搖了,論點不能成立。尹喜傳說為周函谷關令尹,曾跟隨老子到今周至縣樓觀臺隱居,老子給寫了《道德經》五千言留傳至今。何時,或者是否到龍門來都無可靠記載。婁景沒有具體鄉里籍貫,《搜神記》、《列仙傳》、《方士傳》等書都查不出名字,後出的《道藏輯要》第六卷591頁記為西漢侍郎,學道,得雲母朱英丸服之,百三十歲如三十歲人云雲。寥寥數筆的含混記述,怎能使人相信,看來仍是“子虛烏有”的附會編造,難認可有其人,有其事,談不上他會在這裡開山建廟了。龍門洞沒有元代以前的碑碣與其它文字記錄記開山事。那麼,全真道龍門教派創始人丘處機開龍門山場,修觀修廟,當是名正言順的事了。同意這種看法的大有人在。事實上,丘於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到龍門洞確實住過七年,丘本傳及《七真年譜》詳載其事。但全真教旨主張道徒絕嗜慾,離家住山林,避世俗干擾,苦行靜修,如丘在寶雞磻溪住時,蓑衣草履,常親自揹人渡河,磨鍊心性,不主張大修宮觀,以圖安樂適意,求虛榮為功德的。(教祖王重陽在全真教十五論中就說:雕樑竣宇,亦非上士之作為;大殿高堂豈是道人活計)。他的詩作《磻溪集》中曾有“幽居名山仙鄉近,不假壞牆世事遙”句未有一字提說大興土木,修廟院這類事的。同時,如果丘曾做過修建,本人不提說,後來龍門道派大興旺,總會有人紀念其勞績,載之金石何以也無隻字之及?


隴縣龍門洞開山傳說探討


隴縣龍門洞開山傳說探討


隴縣龍門洞開山傳說探討

龍門山場、道院,究竟是誰開闢的呢?為此問題政協文史室曾廣泛蒐集資料,並多次與山上老道長聯繫交談,以求能理出個線索,弄清眉目來。據他們說:道內世代口頭相傳,龍門洞一帶的山古總名叫景福山,龍門洞山頭只算是景福山群的一部分,山上無數的天然石洞,是夏禹王“導岍及歧”(古地理書《禹貢》篇句)大水過後沖刷形成的。不知哪個朝代在後山根,今躡雲橋上面石臺階旁修建了一座禹王廟以紀念大禹治水疏導之功,天旱時並在這裡拜礁求雨,但廟的規模很小。在附近新集川一帶另有玉皇寺、張公寺、石拱寺,龍門寺等佛教寺院,範圍就比較大了。龍門洞廟內曾有一口鐵鐘,上有龍門寺鑄造字樣,據說就是從龍門寺抬來的。鍾已在文革中被破壞。看來這些寺院確曾存在過。

隴縣龍門洞開山傳說探討

隴縣龍門洞開山傳說探討

隴縣龍門洞開山傳說探討

這樣,禹王廟就是後來擴建成龍門洞大道院的基礎廟宇。只是原廟於金世宗大定廿五年(公元1185年)巖崩中壓毀,今無遺蹟了(丘詩中曾也提到廟被塌壞之事)。

七真人中的馬丹陽(馬鈺)是全真教祖師王重陽大弟子,比丘處機年長25歲,好漫遊,在丘未來龍門洞之前馬常來往於華亭、平涼、慶陽等地,在隴縣藥王洞也住過,和當時叫做隴州的地方官員常有來往,詩詞唱和,關係不錯,並在龍門山(洞)禹王廟召集附近縣道徒做紀念逝世祖師王重陽法會,這就為丘的來隴縣作了先導。

丘處機於金世宗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送王重陽靈柩歸葬戶縣祖庵,住寶雞縣磻溪宮靜修六年,到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庚子(公元1180年)移住龍門洞。所以遷住這裡,可能因南宋王朝與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國常在寶雞一帶做拉鋸戰,動亂不安。龍門洞山深林密,地方僻背,是理想的世外桃源,且有馬丹陽引路,有禹王廟可以安身居住,就決定前來了。來時弟子趙九古、畢常智、於善慶隨來,照料他的生活。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受京兆(長安)夾谷統軍(統軍官職名)的禮請,到戶縣終南宮去住,弟子畢、於二人同行,趙九古先留後亦趕去,從此再未回來,後來跟隨丘應元太祖召見西去,死於西域賽南城。前面說過,丘不會在這裡修觀建廟,那麼,留到現在的龍門洞格局是後代人所為,當是肯定的。廟內保留下來的元代《隴縣龍門洞玉宸宮碑記》透露了真實消息。

玉宸宮碑,是龍門洞最早的記事碑,高1.73米,寬0.6米,字跡清晰可辨,文字連貫可讀,安放於八仙樓四公祠下卷殿內側,漢白玉石料攜刻。文的開頭說,“今山之得名,未可詳究,豈不以導岍及歧,凡名山大川,莫非禹跡者歟”未說出在此之前山上有什麼大建築物。中段說到丘長春來住後,“見河、洛,思禹功,望龍門豈不念有長春者乎?”把建廟的動機揭示出來。後記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門下法孫賀志真,廣道子張志寬協議興修,榜曰“全真”(指巖頂刻石),因石洞建廟,煙霞洞前後道徒居住,以奉丘之香火,祈禱國家之大福,山就叫景福(景、大的意思。實際上,丘的詩作中即提到景福山,證明作為山名已早)最後記出這次修建的廟宇、古遺蹟名及開修經過,經修人姓名,與至元十六年的立碑年月,距開工修建達十三年。此碑把龍門洞的開山建廟、佈局、時間、參與人都說清楚了,後出的明萬曆碑,清康熙時整修碑,補記了棧道,懸梯,記述更加完備。這樣就廓清了歷史迷霧,說明了建廟真相,有了切合事實的明確答案。據此,現在可以肯定:龍門洞的開山建廟,不是漢婁景,也不是金代丘處機,而是丘死後39至52年間大元王朝建國初期,丘的龍門道派法孫賀志真。保留到現在的山場廟宇分佈格局就是這時奠立起來的。此外,道人們傳說,賀志真本人就是石匠出身,曾在華山住過,南峰頂下“全真”二字石跡,與龍門洞“全真巖”字可能是出自他一人之手,有意製造神仙遺蹟,加濃宗教神祕色採,擴大道派影響,使後人信服、崇敬。


隴縣龍門洞開山傳說探討


隴縣龍門洞開山傳說探討


隨著改革開放,龍門勝景日益馳名,來訪者曰眾,弄清它開創歷史,是有意義事,特寫出來供有興趣研究者深入探討。


隴縣龍門洞開山傳說探討


注:一、丘《自亭川(華亭)路次望龍門山》詩:“南望龍門一豁開,東遷鶴馭再頭回。深知此域因緣重,未許他方道德該。”馬丹陽在龍門山訪亭川詩也有:“一釣龍門趁大灣”句,證明龍門洞在金元時名龍門山。

二、丘住後龍門山全盛時期有男女道徒四十多人,後分為十三房法眷。金世宗統治後期因《老子化胡經》問題,引起釋、道二教對立鬥爭,龍門洞一度被僧人佔據,新集川龍門寺鐘可能於這時抬到山上,後被毀壞。

文/李樂天

編輯:隴縣縣委宣傳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