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受天王猜忌,石達開一言不合就離開,為何李秀成寸步難行?

1856年9月,“天京事變”爆發,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燕王秦日綱等元勳在內鬥中死亡,2萬餘精銳喪命,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在此背景下,“無辜受害者”翼王石達開回京輔政,“合朝同舉提理政務”,“民心安定”,很快便扭轉了頹勢。可是,洪秀全猜忌很重,加封洪仁發、洪仁達為安王、福王,讓他倆牽制石達開,甚至是迫害之。為此,石達開忍無可忍,直接出走安慶,召集10餘萬精銳玩“單幹”。洪秀全見狀,立刻廢掉安王、福王,並派使者送“義王匾額”與朝臣“求情表”給石達開,希望他能回京輔政,顧全大局。不過,石達開並不理會,他無視天王與朝臣、將領之苦苦哀求,一言不合就離開,自己創業去了。可以說,石達開走得很自在,絲毫不留戀。

同受天王猜忌,石達開一言不合就離開,為何李秀成寸步難行?

石達開出走後,洪秀全差點就玩不轉了。面對危局,洪秀全只好重新組建“五軍主將”制度,提拔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楊輔清等“少壯派”,而後還給他們封王,以示激勵與恩寵。但是,洪秀全對他們也不信任,尤其是對以忠心著稱的李秀成,處處提防,處處責難。李昭壽(李秀成部下)叛降時,洪秀全害怕李秀成降清,於是下令封鎖長江,不讓李秀成回京,並扣押家屬做人質;湘軍圍攻雨花臺時,洪秀全指責李秀成“解圍怠慢”,說他有反叛意圖,搞得李秀成只好送家屬回京做人質;李秀成東征時,封他部下陳坤書等為王,使其相互牽制;救援蘇州時,洪秀全害怕他“一去不回”,讓他交出10萬兩白銀,40內回京,否則“軍法處置”;“讓城別走”計劃提出時,洪秀全大罵李秀成畏敵,說他向藉口外逃,投靠清妖。更可悲的是,洪秀全臨死時,還不捨不得讓李秀成掌權,只想讓他做守城之工具。

可以說,洪秀全對李秀成非常不信任,猜忌之心很重,處處提防。李秀成在《自述書》中大吐苦水,“主信不專”、“主不信任”、“我在天朝實無法處”等詞出現之頻率相當高,可知其對洪秀全失望透頂。不過,即便如此,李秀成還是乖乖的呆在天朝,繼續為洪秀全效力,而不是像石達開那樣一走了之。那麼,同是受天王猜忌,石達開一言不合就離開,為何李秀成卻寸步難行呢?

同受天王猜忌,石達開一言不合就離開,為何李秀成寸步難行?

01.太平天國所處戰略環境不同,李秀成沒有石達開離開時之“環境”

1857年5月,石達開憤然率部單幹,帶著10萬精銳說走就走,無視天王之同僚之苦苦哀求,霸氣十足,儼然就是王者。之所以敢如此做,其中一重要原因就是當時太平天國所處之戰略環境並沒那麼糟糕。石達開離開,雖說給集團造成巨大損失,可清朝此時也不好過,沒有能力立刻撲滅太平天國,各條戰線均呈拉鋸狀態。經過“樟樹大戰”,“江北大營”、“江南大營”攻防戰,八旗、綠營、湘軍已經被打殘,自身元氣大傷;英法聯軍又北上威脅帝都,北方八旗駐防京畿,無法南下作戰。可以說,石達開離開時,太平天國戰略處境相對安全,清朝不會因此而佔到多大便宜。

反觀李秀成受猜忌時,太平天國處境堪憂,若是離開集團玩“單幹”,無異於將集團置於危險境地,乃至直接崩盤、滅亡。1861年9月,吉字營攻破安慶,包括守將葉芸來在內的16000將士陣亡,天京西面門戶洞開,再也無險可守;1862年6月,陳玉成中計遭俘虜,被凌遲而死,西線再無可禦敵之將領;1862年11月,雨花臺作戰失敗,接著“進北攻南”作戰又以慘敗告終,太平天國10餘萬精銳所剩無幾,天京之圍更加嚴重。此外,左宗棠“楚軍”開進浙江,李鴻章“淮軍”開進江蘇、上海,並奪取江浙大部分地盤,從東面威脅天京。可以說,太平天國已經四面受敵,又無調之兵,若是李秀成此時離開,無疑是背後捅刀子。

同受天王猜忌,石達開一言不合就離開,為何李秀成寸步難行?

02.石達開佔據道德制高點,李秀成離開則缺乏足夠之“理由”與“資本”

戰略環境差別明顯,使得石達開、李秀成在“去留”問題上表現不一,但若是真想離開,還是得看自身有無實力,畢竟亂世靠的是實力說話。石達開脫離洪家王朝外出單幹,自己創業,既佔據道德制高點,也具有雄厚之資本,底氣很足。“天京事變”爆發,讓大夥看到了內部鬥爭之殘酷,石達開正是抓住這一點,說自己外出是不想再次引發“天京事變”,是為太平天國大局著想,絕不是為了個人一己之私,這“道德牌”打得很不錯,可以堵住反對者之嘴巴。此外,石達開是首義五大王之一,翼殿集團兵強馬壯,這是他敢於單幹之底氣所在。

反觀李秀成,既缺乏離開天國之足夠“理由”,也沒有離開之“資本”。石達開打著“道德牌”鬧分裂,雖說找到了遮羞布,可大夥非常不滿意,認為他就是在挖太平天國的根,就是想讓集團分裂,是無恥之小人。李秀成雖然受猜忌,也被分割兵權,但這是洪秀全玩“分地制”所致,被猜忌、被分權的高層又不只是他一人,陳玉成安慶戰敗後,不也一樣被分權,情況比李秀成還慘,可也沒說要外出單幹。所以,李秀成沒充足之理由單幹。此外,李秀成是後起之秀,在朝中、軍中之威望遠沒石達開高,若是真單幹,估計沒多少人願意跟他外出。所以,李秀成單幹之“底氣”不足,只能忍著。

同受天王猜忌,石達開一言不合就離開,為何李秀成寸步難行?

03.石達開單幹之後的糟糕表現,李秀成不想重蹈前任覆轍

出於對自身威望、能力、軍功之高度自信,石達開毅然決定單幹,認為他可以闖出一片天地,創造奇蹟,打造神話。想當年,21歲出頭的石達開在湘江橘子洲頭擊敗清軍名將向榮,威震敵膽;24歲時,督師湖口,將兵鋒正盛的湘軍打得落花流水,還俘獲曾國藩坐船,曾國藩投水自盡未遂,一舉扭轉了林紹璋湘潭慘敗以來之頹勢,太平軍反攻湖北,三克武昌;26歲時,在樟樹鎮擊敗周鳳山湘軍陸師主力,將曾國藩圍困在南昌孤城,若不是返京參與解圍戰,估計就可以活捉曾國藩,毀了湘軍。可以說,石達開就是戰神,就是王者。

作為大夥眼中戰神、王者,石達開單幹之後的表現實在很糟糕,不說能打贏強悍的將軍,連地方團練,甚至是小股土匪都打不贏。1859年7月,石達開幾十萬大軍玩不過左宗棠兩三萬雜牌軍,兵敗寶慶,還被三流將領劉長佑率9000兵馬追殺到廣西,差點成了流寇。1860年,傅忠信、童容海、彭大順、朱衣點、汪海洋等相繼離開石達開,帶著20餘萬大軍北上回歸太平天國,在江西境內基本上全加入李秀成忠殿集團。因此,對於石達開單幹之後的表現,李秀成自己是知道的,所以他並不想重蹈前任覆轍,單幹壓根行不通。

同受天王猜忌,石達開一言不合就離開,為何李秀成寸步難行?

04.石達開、李秀成出身差別大,李秀成更具有吃苦耐來與團結精神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歷史人物之出身背景、生活經歷,往往能左右他在關鍵時刻之決策,這在石達開、李秀成倆人身上明顯的表現出來。石達開,廣西貴縣人,中產階級出身,家庭不說很富裕,至少是衣食無憂,家裡的幾十畝地足以養活自己,再加上平時外出經商賺取額外收入,一年下來也多有剩餘。要知道,石達開對金田起義貢獻之一就是注入資金,雖說這資金數額遠不如韋昌輝、胡以晃兩位土豪,但也不少。中產階級出身的石達開,生活富足,閱歷豐富,還具備較高的才華,受到猜忌時自然不堪屈從,不願聽洪秀全及其兩位草包兄長瞎指揮。

反觀李秀成,決定是貧農中的貧農,生活時常徘徊在赤貧線邊緣,正如其在《自述書》中所說:“家中之苦,度日不能,度月格難,種山幫工就食。自八、九、十歲,隨舅父讀書。十歲之上,俱自與我父母尋食度日而已。”“我生世亦未悉天命之先排,若人能先有先知,何肯違犯天命,逆天行事?何人願作不良不義不孝?何人而肯背井離宗,離親別友,去戚離鄉?”直言自己參與洪楊“造反”乃是生活所迫,是不得已而為之。早年貧困之生活經歷,對李秀成影響很大,後人就常用“外柔內剛”一詞來形容他性格。可以說,貧農出身的李秀成更具有吃苦耐勞與團結之精神,吃得了苦中苦,能忍受常人之所不能忍,還懂得“抱團取暖”之道理,這是中國古代小農之共性。

同受天王猜忌,石達開一言不合就離開,為何李秀成寸步難行?

綜上所述,兩者身世懸殊明顯、能力威望差別大、所處戰略環境不一。所以,同是受天王猜忌,石達開一言不合就離開,李秀成卻寸步難行,繼續留在太平天國。各位說呢,是不是這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