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發於公眾號:叄裡河

作者: 星爸爸

劉強東走進的公寓,普通大學生住不起

比如,劉強東走進的 The Link

從谷歌地圖上看,高級公寓 The Link 的位置非常好:坐落在學院大道旁,距離明尼蘇達大學只有二十分鐘步行、一站綠線地鐵或者騎行約五分鐘左右的距離。

不僅如此,在這個輻射範圍內,郵局、畫廊、旅館和中餐廳一應俱全。劉強東進入的就是這家定位高端的公寓樓。諷刺的是,這棟公寓對面就是明尼蘇達州政府婚姻和家庭問題諮詢委員會的辦公室,他們所入的大門就正對著這個機構。

結合視頻內容、公寓官網和租房搜索引擎的報價信息來看,他們進入的那個位於九樓的單位,依據單身公寓或者一居室兩種戶型的定價,約在每月 1400 美元至 1600 美元之間。作為對比,student.com 的 2018 年數據顯示,明尼阿波利斯的公寓月租水平排在全美主要留學城市的第十名,平均約為每週 215 美元左右。

The Link 不是普通大學生可以輕鬆負擔的。

事實上,在這種位於大學校園旁或者高速公路附近,自帶中央空調、洗衣機、廚房以及配備健身房的現代化服務式公寓裡,所能看見的留學生基本上都是亞洲和阿拉伯面孔,基本上不會有本土學生,這是富有的國際留學生和當地中產才能負擔的高檔公寓。

高校周邊類似這樣的公寓,可以看作是普通美國大學生租房檔次最高的一個梯隊,租客則是以亞洲留學生為主的人群,並且隨著城市不同,價格會有很大波動,然而總體而言,這類公寓都是富裕人群的首選。

在 student.com 數據中,2017 年平均周租金水平排在全球前三的城市,波士頓、紐約和倫敦的租金分別為 464、402 和 339 美元。但同樣的,同一座城市裡根據交通便捷程度和配套設施的不同,價格也會存在很大差距。

比如波士頓,在名校聚集的劍橋地區搜索類似的品牌公寓一居室戶型,價格普遍在 2500 美元左右,部分甚至高達 3500 美元以上。而再往北上開車 30 分鐘左右,在莫頓地區,同樣條件的房子就需要 2000 元左右能租到了。

這類公寓雖然現在被留學生佔據著,但是他們的主要目標還是白領和中產。一些公寓樓裡會有禁止本科生租住的規定,因為他們每逢週末的派對會影響到上班族的休息。然而,在國際留學生數量持續增長的熱門城市,開發商嗅到外國中產的錢包,這幾年面向很多面向留學生的公寓也開始投入開發。

在澳大利亞珀斯、英國考文垂、美國波士頓,甚至愛爾蘭的都柏林,這幾年投入的高檔學生公寓項目都不在少數。2016 年時,英國學生住宿市場規模就已經達到 58 億英鎊的規模;而在珀斯,由獨立開發商打造的學生公寓也不斷竣工,這些當地學生難以承受的住房自然由國際學生接盤,其中一個周租金為 399 澳幣的項目 “超過七成租給國際學生,大部分來自中國”。

而條件尚可卻並未達到 “土豪” 級別的留學生或者本土學生,則會選擇學校提供的宿舍,以及同等價位的住房。

在明大官網上,給出的外州學生 on-campus 年度費用大概是一萬美元左右,其中大概六千元是校內宿舍費用。拿最新的 17th Avenue Residence Hall 舉例,雙人間每學期報價是 3264 美元,也就是一個月 800 美元左右,與當地平均租金水平相當。

學校宿舍的租金水平視地區而言,所表現出的性價比也不可同日而語。

在明尼蘇達大學附近,一居室的價格可以低到一千美元左右,就租金論,與學校宿舍並沒有相差多少;而在劉強東和奶茶都就讀過的哥倫比亞大學,校內宿舍一千美元左右的租金比起附近公寓平均兩千美元的水平,前者就顯得親民多了。

但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學校宿舍都要比周邊公寓要高出一截。這也就是為什麼大部分大學生都會選擇在校園外面和同學共同租房的原因。學校住宿包含了安全、交通方便和提供更好的大學氛圍等優勢,同時又有費用相對較貴、數量有限預定難、個人空間有限和假期可能關閉的缺點。

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受到整體性格和文化的影響,單獨去住學校宿舍的人其實並不多,大多數會選擇在校外自租或者和同胞一起合租。

以學校公寓費用劃出的水平線為界,在這以下,就是性價比最高也是最多大學生選擇的合租形式。合租可以將任何水平的公寓拉到親民線上,三四人合租一套一居室或者二居室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能使個人的租房支出降低到千元左右,如果再犧牲一下地理位置或者根據城市之間的不同水平來定,更是可以低至幾百美元。

還有一種初來乍到的留學生可能會選擇的住宿方式就是寄宿家庭了。這種形式普通的好處是費用實惠,完全融入當地文化。不過寄宿家庭的選擇有時候就像開彩票,選到好的家庭,不但能省下一大筆錢,還可能收穫一個 “美國家庭”。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很多小留學生都經歷過被坑的經歷,感受過寄人籬下的辛酸。因此,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會在第一期結束後選擇和同學合租。

但無論從哪種方式來看,主要由住宿支出組成的生活費都已經成為美國大學生難以負擔高等教育的原因之一。

有研究數據表明,不管是私立還是公立高校,美國四年制本科學校的平均食宿費用自 1980 年以來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上漲。基於截止到 2014 年的數據,這個數字已經翻了一番,從 1980 年五千美元左右的水平,上漲到 2014 年一萬美元左右,跑贏了同期的通貨膨脹水平。

其中,住宿費的上漲貢獻了很大一部分動力,平均的宿舍費用水平已經與相等條件公寓月租中位數相當。在 2003 年,前者還只有後者的 70% 左右,而到了 2014 年,雙方差距只剩下 7% 了。其結果就是,對於大學生來說,住宿費用可能成了學費以外使大學可負擔性大大下降的第二大原因。

對於留學生來說,雖然不需要像美國人那樣背上沉重的助學貸款,一年二三十萬元,四年下來也同樣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所以,就會有我們之前曾經寫過的 “以房養學” 的形式,在美國房價持續增長的過去十多年裡,嗅覺靈敏的一部分人曾經通過在學校周邊購買房產,然後通過部分自住部分出租的形式,享受房租和房價上漲的雙重紅利,既能覆蓋食宿費用,還有可能通過增值收回學費成本,把本來是純支出的一筆費用變成了一次投資。

但這樣機會幾乎不復存在了,至少在美國如此,在房價趨於穩定,房租上漲幅度大幅下降之後,這種投資的邏輯已經不再像幾年前那樣經得起推敲。不過,如果放棄掉房價增值的期望,作為資產保值的一種手段或者本身就是有買房需求的剛需,提前買好一個房子作為留學期間的住所,“以租養貸“ 其實也不失為一種不錯的投資方式。

在英國,就有機構面向十八歲以上的大學生推出過 Buy for Uni 貸款,只要有父母給的資金背書,任何大學生都可以以 4.5~4.7 左右的利率申請一筆最高三十萬英鎊的貸款。但是這種貸款有其附帶條件,例如只能買學校半徑十英里內的房產,畢業之後必須轉為正常的按揭貸款等等,給標的選擇帶來了一定限制。

然而無論如何,買房都只有極少數人才能負擔,大部分學生只能當一個純花錢的租客而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