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花飄飄落水泊(一)

今天講述青島小珠山腳下,一個叫柳花泊的地方,那裡,有許多傳說與故事,都是過去真實的事兒。(網絡配圖)

《依山傍水有人家》

原柳花泊村,位於小珠山之北,東隔珠峰口與安子溝村、大橋村(現屬膠南市)接壤,南與青石灣村毗鄰,西與大南莊村、小南莊村相接,北與花林村、小夼村交界。村域面積約10平方公里。

柳花飄飄落水泊(一)

傳說,很早以前,小珠山北部就有人居住。元朝末年,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其中,紅巾軍攻克了萊州、膠州等地,很快佔領了大半個山東。元朝統治者派重兵鎮壓起義軍,雙方在膠州、小珠山一帶展開激烈的拉鋸戰。此時,水、早、蝗、疫等災難又連年發生。山東廣大地區“千里無雞鳴,自骨露於野”,一片荒涼。

明初,朝廷採取移民屯田措施,從陝西、山西等人口密集地區向山東等地移民。相傳,陝西韓城人薛遇山兄弟幾個,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隨移民大潮經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底遷到山東萊州府膠邑南鄉,居曹汶村(今屬膠南市王臺鎮)一段時間後,兄弟幾個各遷移他鄉。其中,薛遇山南遷到帽兒山北麓,扒山西側的仰藍居住,繁衍了幾代人。在此地,曾發現了部分陶器碎片、水井、石碓等文物古蹟。後來,因此地地域狹窄、土質貧瘠,他們又東遷到扒山之北、黃土崗東側定居。這裡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源充足。南面,層巒起伏,荊繁林茂。東,西、北三面,小河環繞,河邊柳林森森。三股河水在村西彙集,形成了較大的水泊。薛姓先人在這裡定居後,逐漸繁衍成村。

柳花飄飄落水泊(一)

薛氏先祖在起村名時,由村周圍的河川流水,聯想 到了儒家經典《中庸》裡“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大也”的語句。於是,薛氏先祖從中取“流”“化“二字,加上水泊的“泊”字,定村名為“流化泊”。

原柳花泊《薛氏家譜》已遺失。清光緒年間續寫的《薛氏家譜》中,無薛遇山其人,稱薛臻為柳花泊薛姓人的先祖。老學究薛正幫在該《譜》內題詩云:“陝西原籍屬洪洞,洪武二年爰啟行。由此徂東乃走馬,直臻珠北始除荊。先經福地歌來宇,再徙樂郊賦出鶯。吾祖相居非別所,莊為流化時逢清。”老學究把流化泊村薛氏先祖的原籍及遷移時間、村名等內容,說得較為具體。

柳花飄飄落水泊(一)

到20世紀50年代初,該村附近的河道兩岸、溝谷溪邊,仍是柳暗花明。每到陽春時節,柳花似錦,清香四溢。人們見景生情,便將村名“流化泊”改為“柳花泊”,沿用至今。

原柳花泊村建立後,人口不斷增加,村莊逐漸擴大。1937年後,國、馬、孫等姓人陸續遷入。1945年解放時,居民增加到350戶、1700口人。其中,薛姓佔99%。因此,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小珠山後流化泊,前對山,後靠河。人家三百多,全村都姓薛。”

柳花飄飄落水泊(一)

1962年,全村有居民485戶、2008ロ人,均系漢族。這時,居民中又增加了韓、潘等姓,但薛姓仍佔98%。

原柳花泊村內有東西向街三條,南北向街兩條。五條街均依地勢修建,佈局較為合理。其中,東西向的中街最長,約1華里有餘。村中有一平闊地帶,稱“圈場”、是村民開展聚會、娛樂等活動的場所。“圈場”以西有兩條南北向的巷道,稱東水溝、西水溝。因村中的水,均由兩地北流入河,兩地故名東水溝、西水溝。

在村莊外圍,有東南場、西北場(又稱小柳花泊)、西南崖、河東崖、河北崖、北樓(因此地有一座只修建了兩層的“善人塔”而得名)、東山、南山、扒山、陡溝、青乾溝等近20個自然村和居民點。

原柳花泊村域,東、南面高,西、北面低,山樑、溝谷、河溪較多,主要有“七山”、“一崗”、“三條河”。

村南,層巒疊嶂。遠處,小珠山奇峰陡峭,怪石嶙峋。近處,窪窪山(又稱凹凹山、王屋山、王夫山)、石老山、蜂子山、鐵山、老柴山、大庵山、扒山等,巍然屹立,林木蒼翠。其中,窪窪山、扒山、鐵山呈“品”字形分佈,形狀相似,高低一般,距離相近,氣勢雄偉。傳說,很早以前,有一風水先生觀察此景後,認為這裡有“鎮邪驅祟之勢,扶正興盛之狀”,“三山鼎立丙丁(指南面),來朝國老進京”。自清嘉慶年間開始,村民不斷住進山坳,看護山林,劈山造田。至20世紀60年代,在三山之間形成了10餘個自然村,有近百戶人家。

《石龍潭》

村西,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士嶺,名“黃士崗”。黃土崗不高,土質黏性強,呈黃色。早年,站在崗西,望不見村內房舍。這裡有一條小溪,人稱“小清河”,源自扒山腳下,一年四季流水泠泠。河水北流,注入一面積近300平方米的大灣,稱“清水潭”。潭水湛藍,深不可測。潭邊柳木森森。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條大黃龍經常出沒於扒山之陰、小清河畔。有一天,人們見它頭南尾北地俯臥在黃土崗西,一動不動,以為它沉睡了,不敢靠近。後來才發現它早已停止呼吸,化作了一條石龍。龍頭位於清水潭,身軀沉於地下。兩隻龍角變成兩塊角狀石頭,伸出水面。從此,人們便把清水潭改稱石龍潭,把潭中的兩塊石頭稱為石龍角。幾經滄桑,小清河、石龍潭後被泥沙淤平。20世紀80年代,石龍角被採石者毀掉,黃土崗也被平掉大半。但關於石龍潭的傳說,卻流傳下來。

柳花飄飄落水泊(一)

村境內的河流主要有三條,另有支流數十條。源於石老山後的河流,流經村東,轉向西北,將村莊分成河東崖、河北崖、北樓等居民點。村北源於老君塔山的河流,經花林村、“十八灣頭”,由村後西去,稱後河。村西南源自老柴溝的溪水,經小南莊村轉向東北,流經村西頭。三股河水在村西彙集,形成了較大的水泊。三條河流,河床坡度大,常年流水不斷。每到汛期,大雨過後,常爆發山洪。這時,河水夾帶著大量的礫石、泥沙傾瀉而下,橫衝直撞,往往沖毀農田、堤壩。自清代中葉起,村西的水泊逐漸縮小,最後被淤平。20世紀50 年代,村民們開始治山治水,疏通河道,修塘壩,築水庫,根治了水患。

柳花飄飄落水泊(一)

舊時,人們常以“三簷瓦殿、九杈槐,土地廟前七磴崖,東場有條鋸齒街”來概括原柳花泊村。該村的這一特徵,亦聞名於膠州南鄉。

《九杈槐》

原“九杈槐”,位於村中部。薛氏先祖來此定居後,因懷念遷移時的起程地山西大槐樹底,便栽植了這棵國槐(百姓叫家槐)。隨著時間的推移,國槐自然長出了分佈均勻的九個大樹杈,樹冠龐大。人們稱該樹為“九杈槐”。後來,九杈槐因年久枯死。隨之,人們又在村東南北街東側栽植了一棵國槐。這棵槐樹後來也長出了九個大樹杈,頗似枯死的那棵國槐,所以人們仍稱它為“九杈槐”。這棵槐樹後因遭到雷擊,樹幹向陽面逐漸腐朽。雖歷經400餘載的嚴寒酷暑,僅存的部分樹幹至今仍生長得蒼勁有力,枝葉繁茂,樹冠如傘,深受群眾尊重。現柳東村已把它列入受保護的古木行列。

柳花飄飄落水泊(一)

小珠山

《鋸齒街》

鋸齒街,位於村東部,南北長100餘米。早年,因受地勢和無整體規劃等因素的影響,街兩邊的房屋左進右出、東西交錯,大小懸殊,朝向不一。因此,形成了這條拐彎抹角的街道。20世紀60年代,人們拆舊屋蓋新房,逐漸改造了這條街道。

《三簷瓦殿》

三簷瓦殿,位於鋸齒街北部西側,為薛氏先人所建。磚砌的長方體小殿,玲瓏奇巧,建於廟臺之上。屋頂上,三趟稜瓦呈“人”字形分佈,該殿故名三簷瓦殿。殿內,供奉關羽、關平、周倉三尊神像。殿前有石香爐一個,置於立起的幾塊石頭之上。該殿小巧,在周圍一帶較為罕見,因而名聞鄉里。新中國建立前,每逢年節,村民們都前去祭拜。20世紀50年代初,該殿被拆除。

柳花飄飄落水泊(一)

《土地廟》

土地廟,位於村西黃土崗前,建於明代中期。土地廟坐北朝南,佔地約0.3畝。廟臺以石塊砌成,高約1.5米。青磚院牆,東、西兩邊較低,南牆較高,兩邊各有一不足1米寬的拱門。中間為影壁,上鐫三尺六寸長的官尺刻度。舊時,周邊鄉村的居民若發生關於土地邊界等尺寸的紛爭,都以它為準,進行計量。由兩塊石頭鏤刻成的小石屋(一塊石頭中間鑿空,四壁連結,前有小拱門;另一塊石頭雕刻成“八”字形房頂),安放在院內中後部,內供土地爺和兩尊土地奶石像。石屋西側有一磚砌圓頂小屋,稱“亡人廬”,內供判官神像。

《七磴崖》

土地廟前用石頭鋪成的7級臺階,即為聞名鄉里的“七磴崖”。七磴崖東、西兩邊,各有兩根石條,稱“御帶”,以求吉祥。東邊的御帶上,有三個不深的小窩。西邊的御帶上,有四個約1寸長、像小腳婦女鞋底樣的凹陷處。御帶下邊,有一個石圓槽,叫喂狗盆,是供土地爺喂狗用的,免得狗飢而傷人。

傳說,原柳花泊村土地爺和大南莊村土地爺賭錢時,贏來了大南莊村土地奶奶。所以,原柳花泊村土地廟裡有兩個土地奶奶。大南莊村土地奶奶來到原柳花泊村土地廟時,留下了柺杖窩和小腳印。

在廟臺前兩邊和院內後邊左右兩例,有四株側柏,前後對稱分佈。側柏樹幹筆直,高達10多米,株株ー人合抱有餘。樹冠如傘,籠罩著方圓幾丈的地方。過路人常於此處歇腳乘涼。

1945年以前,土地廟香火興盛。1964年,土地廟被拆除。

柳花飄飄落水泊(一)

《薛氏宗祠》

薛氏宗祠,亦稱影房、祠堂,位於村中東西大街南側、南北街北端,始建於明朝中期,重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影房有正房3間,東廂房2間。影房為磚石牆壁,小瓦披頂,前出簷,四角微翹。朝東的大門上,有對聯一幅:“福德振千秋大業,宗功啟百代文明”。院內有側柏一株,鏤刻石香爐一個。

1945年前,每到除夕,人們便在影房正北面掛起薛氏宗祖的畫影,在香幾、八仙桌上陳設《薛氏宗譜》、香爐及祭品。這時,由一名德高望重的長輩在此守候,明燈、蠟燭徹夜不息。到五更時分,薛氏族人便紛紛進香叩拜。到正月初三,才將畫影、宗譜收藏起來。解放後,影房內的擺設被清除。1972年,影房被拆掉。

《舊時教育、行醫》

薛茂新、薛正幫父子,出生於清末。爺兒倆自小苦讀詩書、儒家經典,頗通文墨,能寫會算。他們不求名利,相繼從事教育工作長達數十載,治學嚴謹,桃李盈門,被民眾稱為“老師傅”、“小師傅”。二人不但學識淵博,醫道造詣也很深,經常為人治病,是十里八鄉的文化、醫道名人。

柳花飄飄落水泊(一)

《古代律師》

薛喬龍,清末膠州南鄉有名的訟師。其人才學橫溢,辦事公正,且能言善辯,人稱“鐵嘴鋼牙”。遇到官司,只要他為受冤屈的人出面,就一定能為其昭雪。因此,膠州知縣對他也刮目相看,待之如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