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

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

老北京有句順口溜:“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其實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幾乎是盡人皆知。“內九外七皇城四”說的是老北京城的城門。

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


“內九門”就是所謂的京師九門,即明清時期北京內城的九座城門:由打正陽門開始,崇文門、朝陽門、東直門、安定門、德勝門、西直門、阜成門、宣武門,一共九座。

“外七門”指的是明朝嘉靖年間修建外城時建的七座門:從東便門開始順時針數,廣渠門、左安門、永定門、右安門、廣安門、西便門,共七座。

“皇城四門”為天安門、地安門、西安門、東安門。

城門雖多,但各有各的用途,關於內九門咱們之前在“北京內九門走九車”中介紹過了。外七門則是城外的老百姓入城做買賣、打短工、走親戚用的。

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


皇城四門就不是一般人能走的了,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初名承天門,清順治八年改稱為天安門,是明清兩朝是皇帝頒發詔令之地。新皇登基、大婚和每年祭天、祭地、祭五穀以及皇帝父母進宮時,才由此門出入。如今是北京故宮的城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

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


地安門是皇城的北門,明代稱北安門,俗稱厚載門,亦稱後門,清順治年間改稱地安門,凡遇皇帝北上出征巡視和親祭地壇諸神時才出地安門。東、西安門則是文武百官們上朝陛見時走的,按照文東武西,文官走東安門,武將走西安門。所以為了上朝方便,過去文官大都選擇住在東城,您比如說清朝著名的大學士劉墉,就住在東城禮士衚衕。

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



再說說“九門八點一口鐘”,咱們在之前說鐘鼓樓的時候說過,鐘鼓樓是京城報時中心,每到定更和亮更,鐘鼓樓就會鐘鼓齊鳴,這個時候也是城門關、開的時間,內九門要“打點”開關城門,但是崇文門除外,因為其他八門打點,只有崇文門是敲鐘,所以落下這麼一句話“九門八點一口鐘”。關於這個“點”,還略有些個爭議,先來說說“點”是什麼東西:“點”就是“雲牌”,也叫“雲板”,一種扁平狀,兩端作雲頭形的鐵質或銅製響器。舊時官府、寺院和富貴人家用作報事、報時或集眾的信號。如今的法源寺東殿還掛有一塊雲牌。

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


北京城內九門城樓上,除了崇文門以外,都掛有這種雲牌,每到定更時,打點關門,有人說應該是“打‘典’”,“九門八‘典’一口鐘”才對。筆者認為“點”更準確,您看北京人常將時間稱作“鐘點”,比如:“都什麼鐘點兒了,還不起床?”鐘點一詞,大概就是根據過去北京城門上敲鐘打點而來的,漢語詞彙裡也將“鐘點”解釋為小時。不是還有個工種,叫小時工,或鐘點工嗎?沒見寫成過“鍾典工”的!再有,漢語詞彙將“打典”解釋為請客送禮,託人辦事的意思!所以我個人還是傾向於“點”!至於為什麼只有崇文門敲鐘,這裡面有很多傳說故事。

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


流傳最廣的就是劉伯溫(一說姚廣孝)降服龍王的故事:說當年北京城是苦海幽州,修建北京城的時候,苦海的龍王出來搗亂,被劉伯溫擒住,鎮在崇文門城樓下的海眼裡,龍王問劉伯溫:“什麼時候放我出來?”劉伯溫說:“你什麼時候聽到崇文門上打點,就是你出頭之日。”結果為防止龍王出來禍害百姓,劉軍師將崇文門上的“點”換成了鍾,崇文門不打點,龍王就永無出頭之日了。

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


還有一種說法:說當年明成祖朱棣修建北京城之後,有種瑞獸叫做“蒲牢”,是“龍生九子”之一,蒲牢原是海邊的神獸,喜歡對著大海狂吼,離北京最近的大海在東南方向,所以蒲牢每天在東南門,也就是崇文門上大吼大叫,擾得百姓不安,於是大軍師姚廣孝制服了蒲牢,並將它鑄在鐘上作為鍾鈕,讓它定時定點的吼叫,發揮報時的作用。

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


當然了,這些都是傳說,比較正統的說法是:九門提督府設在崇文門,所以崇文門要統領其他八門,為了區分,將崇文門上的點換成了鍾,崇文門敲鐘,其他八門跟著打點。每天開城門的時候,著急進出城的人們就已經等候在城門內外了。關城門的時候比較有意思,據說當年打點關門要打三遍,打第一遍關一扇門,打第二遍時,另外一扇門關一半,到第三遍打點的時候,城門只剩一條縫了,進出城的人們聽到打點的聲音得趕緊跑,一旦城門關上了,您可就出不去進不來了,沒有點兒“特權”的普通百姓,想讓門官兒再給您把門打開,那可真是“門兒都沒有”!

內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