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大舅子糜芳為什麼會背叛關羽?進退兩難的落魄叛徒


劉備大舅子糜芳為什麼會背叛關羽?進退兩難的落魄叛徒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主編為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

三國小人物誌0023:進退兩難的落魄叛徒——糜芳

看過《三國演義》的讀者,都應該知道糜芳這號角色,他是劉備的二舅子,也是一個有名的叛徒形象。襄樊之戰中,他擔任南郡太守,和傅士仁一起勾搭叛變,令南郡和公安兩地,兵不血刃地落到呂蒙手中。導致率軍在前線作戰的關羽,後路被襲以致糧草中斷,最終兵敗麥城,被擒身亡……

讓人疑惑的是,糜芳早在徐州時期就跟隨了劉備,是其創業集團中的一員。而且其兄長糜竺,還是劉備手下的重要謀臣。當初劉備新到徐州的時候,手底下無兵無錢,全靠作為當地首富的糜家支持,才有了起家的本錢。後來陶謙病死,徐州群龍無首,也是糜竺糜芳作為最堅定的支持者,推舉劉備成為了新的徐州牧。這還不算,就連糜家的小姐,也就是糜竺糜芳的妹妹,也嫁給了劉備,成為糜夫人……


劉備大舅子糜芳為什麼會背叛關羽?進退兩難的落魄叛徒


可以說,糜家真的是為劉備的事業而盡了全力,不單是萬貫家資白送給劉備當軍費,就連後來劉備數度兵敗,失去立足之地四處流浪的時候,他們也是不離不棄。然而,到了荊州這個節骨眼上,糜芳卻選擇了叛變,難不成真應了一句老話:共患難易,同富貴難?

一般以來都認為,糜芳叛變是因為與關羽不和。在襄樊之戰中,糜芳又在軍資供給的任務上出了紕漏,導致被關羽責罵,故懷恨在心,才投降了孫權。

這種說法確實也在理,關羽的歷史評價上,本來就有一句“親小人而遠士大夫”。這裡的“小人”並非指奸佞卑鄙小人,而是用來指代社會地位低微,職業卑賤的人。這句評價的意思是說,關羽為人粗獷,和底層人士關係很好,卻瞧不上那些有一定社會地位,尤其是出身豪門,有官有爵位的人。而糜芳的身份,恰好就是不受關羽待見的這類“士大夫”。再加上關羽性格傲慢,好罵人,所以糜芳在他手底下做事,自然不會很快樂。


劉備大舅子糜芳為什麼會背叛關羽?進退兩難的落魄叛徒


不過,僅僅是因為與上司有矛盾,便背叛主公,獻城投降,這個理由也太說不過去了。前面已經說過,糜芳與劉備淵源很深,很早就在劉備手下為將。當年曹操為了招攬他,以皇帝的名義封他為“彭城國相”,而糜芳卻拒而不受,寧可跟著劉備四處奔波。這說明,糜芳對劉備集團還是相當忠心的,不至於為了這麼點理由,就出賣集團利益,背叛主公和上司。

所以,關於糜芳的叛變,應該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關於這一點,我們還是先要從劉備說起。

據史料記載,劉備在入蜀過後,麾下的文武官員,都得到了封賞。而作為元老派的糜竺,也就是糜芳的兄長,官拜安漢將軍,地位尚在諸葛亮之上,為群臣之最……表面上看,糜竺在蜀漢飛黃騰達,顯貴到了極致。然而事實上,不管是《三國志》,還是《後漢書》,在此後都幾乎沒有了糜竺的記載。由此可以判定,糜家在入蜀過後,基本上被閒置架空,表面上地位崇高,實際上毫無實權……

這倒不是劉備卸磨殺驢,過河拆橋,其實關於糜家曾在創業初期,給予他的無私支持,劉備是一直都記著的。只是現在形勢不同於往日,已經拿下了荊州和益州的劉備,麾下軍隊也有了一定數量,所以需要更多有才能的人,來管理這些地盤,和指揮軍隊作戰。因此不管是糜竺糜芳,還是糜家其他的人,都難以再得到重用,因為他們的才能不夠。


劉備大舅子糜芳為什麼會背叛關羽?進退兩難的落魄叛徒


據史料記載,麋竺雍容大方,敦厚文雅,但是並不擅長謀略。他在劉備門下其實也就是半個外交官的職務,從未領過兵、打過仗,也沒有出過謀、劃過策。至於糜芳,作為武將的他,在此前的史料上,沒有任何戰績記載,看得出其軍事能力也一般。在迅速崛起,並且蒸蒸日上的蜀漢集團中,他們肯定不會比諸葛亮,龐統,法正,黃忠,魏延這些才能出眾的人更得重用。所以,儘管糜竺官位崇高,糜芳也好壞是個太守,但都掩蓋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現在的糜家,已經在劉備面前失寵……

但即便如此,以家族失寵來作為糜芳反叛的理由,還是顯得有些牽強。畢竟劉備並沒有打壓他們糜家,雖然沒有給權利,但至少給了官位和地位,而且給的還不低……

看來,我們還是得回頭說說關羽,這位和糜芳相處得並不愉快的上司。恐怕,他和糜芳之間,並不僅僅是不愉快那麼簡單。

糜芳不是那種睚眥必較,僅僅因為被上司穿了小鞋,便要叛變以圖報復的人。要真是這樣,他也跟不了劉備這麼多年,也根本就不用等到現在,到這個節骨眼上才叛變。唯一能說得通的合理解釋就是,糜芳在荊州,已經被關羽擠兌到了十分尷尬,並且進退兩難的地步,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危及了他生命,才不得不叛變……


劉備大舅子糜芳為什麼會背叛關羽?進退兩難的落魄叛徒


之前的文章中分析過,關羽收到劉備授意,主動出兵進攻樊城,並在“水淹七軍”過後,將曹軍的視線轉移到了荊州這邊,大大緩解了劉備在漢中那邊的壓力。然而在這之後,關羽一方面誤解了劉備的戰略意圖,一方面又被勝利衝昏頭腦,貪功冒進。這無疑是給之後發生的很多事情,都埋下了伏筆。

關羽讓糜芳負責糧草供應,因為他要打仗,就需要很多的糧草。然而荊州的糧草儲備,早都調到了漢中那邊,和曹操拼消耗,剩下來的這點,頂多夠支撐幾萬人馬的駐防所需。更嚴重的是,剛剛在水淹七軍的大戰中,又俘虜了幾萬曹軍,這些俘虜不是木頭人,同樣也要吃糧……而糜芳就是在這種境況下,被關羽委任了提供軍資的任務,其難度可想而知。

而關羽可不管這些,他要的只是結果。性格傲慢的他,從來不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去為部下考慮困難,更何況,糜芳還是一個令他厭惡,且並不待見的部下。再說了,這時候的關羽,已經飄飄然,滿腦子都是自己率軍北上,攻下樊城,逼曹操遷都之後的風光。於是,他給糜芳下了督辦糧草的死命令,沒有任何推脫的空間,辦不到也得辦到。要不然,關羽可以搬出劉備授予他的符節黃鉞,也就是“臨時全權處置權”,一刀把糜芳給咔嚓了。因為“督辦軍資不力”,在戰時可是大罪,名正言順,誰都沒話說……

糜芳不是神,他沒法像變魔法一樣變出糧草來,而關羽在率軍北上的時候,又給糜芳下了另一道命令,讓他固守南郡,保證荊州地界的安全……很明顯,這是一個更加無法完成的任務。為了支援北上作戰,南郡的兵力已經被關羽抽空,敵人一旦進攻,糜芳根本無從去固守。


劉備大舅子糜芳為什麼會背叛關羽?進退兩難的落魄叛徒


關羽倒是也防了東吳一手,他建了一座烽火臺,只要江東那邊一動手,這邊燃起狼煙,他就能立刻知曉,及時率兵回援……將一切希望都寄託在情報系統上,而整個情報系統又只是一座烽火臺,毫無預備方案。這種近乎于軍事外行的失誤,自然不會被狡猾的呂蒙放過。一個“白衣渡江”,烽火臺失守,關羽情報系統便徹底癱瘓,和後方斷了聯繫。

另一方面,陸遜已經偷偷率兵佔領了南郡西邊的秭歸夷道,從另一個方向上合圍了南郡。駐守公安的傅士仁也被呂蒙成功說服,獻城投降。這時候,糜芳所駐守的南郡,孤城一座,四面合圍,內無士兵,外無增援,這還怎麼守?難不成讓糜芳坐在城樓上拿把琴,彈一曲《空城計》,將敵人嚇退?

其實,糜芳這時候的降與不降,或者說叛變與不叛變,都已經不重要。因為他根本無力左右局勢,而且這個局勢也不是他造成的。就算是糜芳有心死守,南郡也會在極短的時間內被呂蒙攻破,下場不外乎是戰死或被俘。於是,在呂蒙的招降下,糜芳選擇了獻城投降……


劉備大舅子糜芳為什麼會背叛關羽?進退兩難的落魄叛徒


就此,我們可以總結一下,糜芳叛變的原因:

其一:主公劉備逐漸對他的家族失寵;

其二:上司關羽完全不待見自己;

其三:無法完成的任務,無力應對的局勢;

其四:自己的貪生怕死;

這其中分量最重的,自然是第二條和第三條,而這兩條都是關羽造成的。說通俗點,一個打心眼裡看不起你的領導,給你安排了一堆完全辦不到的事情,還要你為他的決策失誤買單,甚至要搭上性命,這種事情換成誰能願意?

劉備在對待糜芳這件事情上,也沒有遷怒於糜家。就連麋竺自縛來向劉備請罪的時候,劉備也反過來安慰他,說就算是弟弟有罪,也與兄長無關,對他禮待如初。看得出,劉備對此心知肚明,也理解糜芳投降叛變的因由……後世明朝的史學家李贄,還曾對此點評道:“傅士仁真反也,罪不容誅。若麋芳,跡雖與士仁同,其實情有可原。勿以形跡相同而遂一律罪之也………………

或許,我們可以就此下一個結論,並非是由於糜芳的反叛,導致了關羽的失敗,而是由於關羽之前的一系列錯誤,對包括外戰略的決策,和對內事務的安排,才導致了糜芳進退兩難的境地,不得不投降。糜芳的叛變,基本上是身不由己的,很大程度上,都要由他的頂頭上司,關羽來負責。


劉備大舅子糜芳為什麼會背叛關羽?進退兩難的落魄叛徒


當然,糜芳也不是完全沒有責任,他要是選擇堅守死戰,哪怕是最終戰死沙場,也能成為英雄,給後世留下個好名聲。但是,他貪生怕死,選擇了不戰而降,也就註定從此甩不掉“叛徒”這頂黑鍋。

之後在江東,在孫權手下為將的日子裡,也不斷有人翻出糜芳的過去,並以此為把柄,來攻擊他,辱罵他,而他卻只能沉默以對。這,就是他當初選擇貪生保命的代價,也是他投降當叛徒的代價。

看起來,“叛徒”這頂帽子, 可真是不好戴……


劉備大舅子糜芳為什麼會背叛關羽?進退兩難的落魄叛徒


PS:中國式的傳統英烈文化,提倡的是寧死不降,這種文化容不下投降,更容不下叛變。哪怕是投降或叛變的人,有再充分的理由也不行。

這種案例在三國時代比比皆是:

蔡瑁因為家族利益而投向曹操,結果在演義裡被寫成邀功獻媚,罪有應得的小人;

劉禪為了保全百姓而開城投降,結果成了演義裡那個扶不起的阿斗;

于禁不忍士兵為自己陪葬,投降了關羽,結果在歷史上的評價也大大降低;

再看看近代,抗戰中的方先覺將軍,在創造奇蹟堅守衡陽47天,並完成阻擊任務,且全軍彈盡糧絕過後,才為了保住傷兵性命,有條件投降日軍。結果,還是要被後人栽上一個“未競全功,晚節未保”的罪名……

至於糜芳,就更逃不脫後世的批判了。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為了構建其叛徒形象,不但早早為他埋下了“叛變”的伏筆(長阪坡汙衊趙雲投敵,史書並無記載,完全虛構)。還將他和關羽的矛盾一筆帶過,只說是酒後失火,關羽責罰,故懷恨在心,和傅士仁一起背叛。最終,還給他安排了一個千刀萬剮,凌遲處死的下場,可謂悽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