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和鄧艾兵圍成都時,為何劉璋和劉禪都選擇了獻城投降?

(說歷史的女人——第705期)三國有兩次神巧合的事件:雖然是不同的時期,但前後也不過數十年,都發生在一個地方,即蜀中的成都,而事件則是劉備和鄧艾的兵臨成都城下。而成都城中的前後兩人主人劉璋和劉禪的選擇簡直是神同步,即獻城投降。有朋友說這是成都的龍脈問題,也有朋友說是成都的風水問題。不過筆者不太信這個,我們還是以歷史被藍本,看看劉備和鄧艾兵臨成都的時候,劉璋和劉禪的選擇為何是那麼驚人的一致。

劉備和鄧艾兵圍成都時,為何劉璋和劉禪都選擇了獻城投降?

其一:劉備兵臨成都,劉璋為何選擇投降?

劉備進入成都,很多人說是劉璋引狼入室,或者認為劉璋愚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客觀看待,劉璋在雄才大略上,確實不如劉備,但是說人家傻,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劉璋請劉備入川,當然也是有自己的目的的,那就是希望藉助劉備的軍事力量來抵禦漢中張魯的進攻。那麼劉璋真的是單純聽了法正張鬆二人一番鼓動就做出這個決定,難道他自己都沒動腦子想嗎?

作為益州之主,幹了很多年,如果沒一點腦子,劉璋怎麼可能在情況比較複雜的益州幹下去呢?因此來說,請劉備入川,有法正和張鬆建言的作用,但劉璋本人也是有自己的籌劃的。劉備當時雖然手下有猛將有謀士,但其兵力還不足以吞併益州。另外,劉備向來以仁義行走江湖,想來不會自毀其名的。所以劉璋才覺得讓劉備入川,利大於弊。

但是後來的情況發生的有點戲劇,原因是兩個方面出了變化:

第一個方面是劉備的陣營有一個隨軍的軍師龐統,此人是一心謀天下的大謀士,他改變了劉備的思想路線。以前劉備是以仁義之名換取別人的支持,想以此博天下,但龐統則推翻了他的這個事業中心思想,在龐統看來,在亂世之中,如果一個人沒有地盤,沒有實力,所有的仁義都是空談,因此不如先以不義讓自己強大起來,然後再施與仁義美化名聲。為了讓劉備心裡獲得安慰,龐統進一步說,此亂世,就算他不取劉璋之地,也會被曹操取或別人取,因此不如先取,然後厚待劉璋,也算是一種仁義。結果龐統的這一套思想很厲害,立即就把劉備折服了。於是,劉璋所判斷的劉備是愛惜名聲之人,在巨大利益面前不存在了。這是劉璋敗亡原因之一。

第二個方面是劉璋自己陣營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點:

其一是劉備就算被龐統說服,然後發兵突襲成都。但是益州畢竟是劉璋的地盤,包括兵馬、糧草、子民。因此,在硬性條件上,劉璋是絕對優於劉備的。再者,益州的兵力也是多於劉備的,比如反攻成都後,劉備就加緊從荊州調兵,令諸葛亮和趙雲帶兵入川助戰。

除了在兵力上不足外,劉備在糧草等資源上也是存在欠缺的,也正因此,當時劉璋麾下有個謀士建議“堅壁清野、死守不戰、耗死劉備”,劉備聽到這個計策後是頭冒冷汗,說“劉璋如採納,我比休矣”。可是結果劉璋沒有采納,原因是劉璋覺得這樣做很對不起益州的老百姓。這是劉璋的第一點問題,可以說他優柔寡斷,但同時也體現劉璋的仁義,實際上是遠遠超過劉備的。因此有朋友說,劉璋這樣的主子生錯了時代,若生在治世就是一個賢德的人,可是生逢亂世,如此作為,被人視為庸主也是在所難免的。

其二是,劉璋的團隊管理問題。這個問題,也得兩面看。劉備反攻成都,能夠成功,其實主因並非劉備的兵力多強盛,核心原因幾乎都出在劉璋這邊。前面說了,劉璋方面本身是有成功對付劉備的辦法的,但是劉璋不採納,還懲罰了出建議的謀臣。對於劉璋個人而言,倒是彰顯了他的仁德愛民,可是對於劉璋麾下的人,則看到的是另外的樣子:跟著這種軟蛋主子,早晚也得倒黴。

因此,劉璋因其仁,也顯得弱,因其善,也顯得好欺。於是,麾下的謀士都紛紛臨陣投降,比如李嚴等。再有法正等人的從內搗亂,暗通劉備。雖然有張任等良將的死戰和不降,但劉璋團隊的問題處於分崩離析、缺乏統一的狀態卻是十分明顯的。也因此,劉備在兵少糧緊的情況下,卻還是打到了成都。

劉備和鄧艾兵圍成都時,為何劉璋和劉禪都選擇了獻城投降?

那麼當時劉璋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按照史載的說法是,成都糧草儲備很好,最少也能支持一年,精銳部隊有3萬之眾,最關鍵的是成都的軍民竟然都願意支持劉璋死守成都。從這一點來看,劉璋的仁義還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正因如此,劉璋卻偏不忍讓百姓為他遭受兵災,於是就獻城投降了(《三國志劉璋傳》原文劉璋說:“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開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總的來看,劉璋雖非聖明的雄主,但不得不說他真是一個仁義之君子。

其二:鄧艾兵臨成都,劉禪為何選擇投降

劉備因為奪取益州,雖然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一方梟雄,但是劉備之前所標榜的“仁義”也從此付諸東流。不過俗話說得好,出來混,都是要還的。劉備恐怕無法想到,幾十年後,他的兒子劉禪也將面臨劉璋一樣的命運,被圍成都。

劉備和鄧艾兵圍成都時,為何劉璋和劉禪都選擇了獻城投降?

圍困劉禪的人雖然劉備這般的梟雄,但也不是等閒之輩,他就是鄧艾,此人堪稱是三國後期最傑出的將帥。鄧艾伐蜀的背景有兩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蜀漢本身問題已經十分嚴重,宦官黃皓當權禍國,蜀國的頂樑柱姜維則被擠出朝廷,文官代表人物諸葛瞻又不敢或無力主持公正,故此蜀國是正在自我走向末路。

第二個方面是曹魏方面,當時大權已經旁落司馬氏之手,曹魏的皇帝已經淪為傀儡。在司馬懿死後,司馬昭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和權威,那麼就得拿功勞說話,於是,他就看上了蜀國這塊肥肉來開刀。

當時司馬昭派出了三路伐蜀大軍,鄧艾這支部隊只是其中一支,論兵力的多寡來看,並非最強。最強是鍾會統領的主力軍,十萬之眾。但是最後起到真正改變畫面或局勢的,反而是鄧艾這支人數不多的勁旅。鄧艾偷渡陰平、擊破諸葛瞻於綿竹後,直撲成都城下。

此時我們回顧當時劉備圍攻成都時,劉璋的處境,再看此時的劉禪,兩者是多麼相似。劉璋當時是有力量抵抗一時的,而此時的劉禪也同樣可以抵抗,並且劉禪在外還有姜維的大軍。但是劉禪也選擇了投降。不過劉禪和劉璋投降的目的是不同的,劉璋是不忍成都老百姓遭受兵禍,而劉禪投降的原因是因為一個老頭的勸諫。此老頭就是譙周。

當時劉禪召開會議,問大家怎麼辦?有的建議劉禪往南投奔東吳,有的則是主戰,比如南中監軍霍弋、北地王劉諶等。實際上還包括被堵在劍閣的姜維等。但是主降的則是譙周,他對劉禪主要說了三點:

其一是投奔東吳沒什麼好下場,原因是天下大勢已經很明顯,既然曹魏能夠有實力滅了蜀國,那麼以後也必然有力量滅了東吳,如果劉禪投奔東吳,之後東吳破再投曹魏,就等於做了兩次亡國之君,這是很不利的。

其二是主戰,蜀國的情勢已經危機,就算抵抗,雖然能夠支撐一時,但並不能取得最終勝利。老百姓還要跟著遭殃,這不是一個仁君該有的作為。

其三是投降曹魏的好處,因為曹魏需要給東吳做一個榜樣,所以先投降的,反而會得到優待。

總的意思就是說,劉禪選擇投降,於蜀國的老百姓,以及劉禪本人,都很有利。

劉備和鄧艾兵圍成都時,為何劉璋和劉禪都選擇了獻城投降?

​劉禪最終採納譙周的建議,也足以證明了這一點。結果劉禪跟劉璋做法一樣,獻城向鄧艾投降。劉禪和劉璋的結局也差不多,劉璋獻城後,劉備並沒有為難劉璋,對其還是很尊重,至少保證了他體面的生活。劉禪也是如此,在曹魏雖然不是皇帝,但依然過著貴族生活,並且活到終老。

參考史料:《三國志劉禪轉》《譙周傳》《劉二牧傳》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