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漢雄風之——魂歸芒碭山

漢高祖劉邦做沛縣亭長的時候,為縣裡押送一批農民去驪山修陵。途中大部分人都逃走了。劉邦自己度量,即使到了驪山也會被按罪被殺。於是走到豐縣西的涸澤地帶就停下來,飲酒大醉,夜裡乾脆就把剩下的所有農民都放了。並且對他們說:“你們都走吧,我從此也要逃跑了。”這些農民中願意跟隨劉邦的有十多個。劉邦帶醉行走在豐西澤中,讓一個農民在前面探路。這個人回來說:“前面有一條大蛇擋路,我們還是回去吧”。劉邦趁著酒勁說:“大丈夫獨步天下有什麼害怕的!”於是走到前面拔劍將蛇斬斷。蛇從正中間被分為兩段。走了幾裡地,劉邦醉得倒下睡著了。劉邦隊伍中走在後面的人來到斬蛇的地方。看見一個老太太在路邊連夜放聲啼哭。問她為什麼這樣傷心,說:“我兒子被人殺了,所以痛哭”。問她兒子為什麼被殺,說:“我兒子是白帝子,變成蛇橫在路上,被赤帝子殺了,所以我很傷心”。人們以為她胡說八道、散佈謠言,想打她,這個老太太突然不見了。後面的人趕到前面,劉邦才醒過來,人們報告了他這一情況。只有劉邦心裡覺得很高興,心生自豪感,跟隨他的人越來越敬畏他。秦始皇曾經說:“東南方向有天子氣”。於是親自東遊來驗證,劉邦懷疑秦始皇說的就是自己,就躲了起來,藏到荒涼的芒碭山的深山老林中。呂雉和其他人都尋找他,每次都能在人跡罕至之處找到。劉邦覺得奇怪,就問是怎麼回事。呂雉說:“你在的地方頭上總有云氣凝結,所以我們根據這一現象總能找到你”。劉邦聽了很高興,沛縣中的人知道後,許多人都來歸附劉邦。——

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大漢雄風之——魂歸芒碭山

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漢朝,人們為了紀念他斬蛇之說,在豐縣修建一廟,名為“白帝子廟”,斬蛇處的河溝名為“斬蛇溝”。白帝子廟位於豐縣城西、西去芒碭山澤的古道旁,離縣衙剛好三十五里單八步,故稱“三十五里廟”,後改稱為“三十里廟”。廟宇有大殿三間,前帶走廊,有院牆、門面,門前豎一石碑,記述了建廟的原因、經過、位置、意義。明世宗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黃水陷城,豐西一片汪洋,白帝子廟坍塌,水後蕩然無存。之後人們又在原廟址之前建了一座“土地廟”。清仁宗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黃水再決碭山縣的龐家林,“三十里廟”再次夷為平地。自此,再無此廟,但“三十里廟”村名一直延用。

大漢雄風之——魂歸芒碭山

芒碭山形成於燕山中晚期,面積16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山丘20餘座。芒碭山主峰居中,海拔高度156.8米。其中保安山、立山南峙,僖山東聳,黃土山、鐵角山、夫子山、陶山西立,磨山、馬山、徐山、周山、王山、魚山等在北部逶迤棋佈。

大漢雄風之——魂歸芒碭山

芒碭山因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而聞名於世,中國第一位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亦埋葬於此;孔夫子在此避雨講學留下了夫子崖、夫子山等景觀;中國最大的漢墓群漢樑王墓群星羅棋佈,傳承千年的芒碭山古廟會每年在此上演,是豫東集山水、人文、民俗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大漢雄風之——魂歸芒碭山

芒碭山是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之地,也被漢朝皇族認為是風水寶地,漢樑王墓群是漢文帝之子樑孝王劉武及其家族的墓。墓群分佈在除芒山主峰之外的各個山峰上,範圍約550萬平方米。漢樑王墓群共安葬樑孝王劉武、樑共王劉買、梁平王劉襄、樑頃王劉無傷、樑敬王劉定國、樑夷王劉遂、樑荒王劉嘉等樑王。王陵分佈前後次序為:保安山、夫子山、鐵角山、南山、黃土山、窯山和僖山。所有陵墓墓門均開鑿在距山頂10餘米處,其上都有高大封土,厚5-10米,面積5000-6000平方米。堆土夯築,封土多覆蓋整個山頂至半山腰處,封土表面均平坦,南高北低,南北兩墓並列,南墓居山體主要位置,為王陵,北為王后陵,墓道大多為朝東略偏南方向。

大漢雄風之——魂歸芒碭山

芒碭山西漢樑王陵墓分佈圖

漢樑王墓群歷史上多次被盜,史籍記載最早的盜墓者是曹操,東漢末年,曹操設“摸金校尉”及“發丘將軍”,“操別入碭,發樑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天子聞之哀泣”,“運七十二船”,養兵三年。內部劫掠一空後,樑孝王陵一直裸露任人出入,當地群眾稱為樑王洞。

大漢雄風之——魂歸芒碭山

樑孝王陵前曾建有規模宏大的寢園,按漢代墓制只能皇帝才有。樑孝王劉武為平“七國之亂”立下首功,其兄漢景帝劉啟“千秋萬歲後傳於王”的虛假承諾讓他迷得神魂顛倒,這可能是最終泡影破滅很快就鬱郁而死的樑王最後的皇帝夢吧。

大漢雄風之——魂歸芒碭山

這座陵墓由墓道、甬道、主室、角室、迴廊及排水系統組成,是中國西漢早期“鑿山為室”的橫穴大型石崖墓,系人工在堅硬的崖石中開鑿而成,全長96米,最寬處32米,面積約700平方米。墓道口為“U”形,上部用梯形石板扣壓,極其堅固,至今保存完好。許多建築專家參觀後驚歎不已,認為可以改寫中國建築史,其設計理念仍值得現代建築工程借鑑。(因為史學界認為拱頂建築應是漢武帝通西域後,從西域傳來。但是漢武帝即位是在前140年,而樑孝王去世是在前144年,比以前認識的年代早了很長時間)東漢末年被曹操引兵伐冢,掘墓破棺,盜走了全部珍寶,得金銀72船,養兵三年,奠定了曹操爭雄天下的經濟基礎。

大漢雄風之——魂歸芒碭山

王后陵位於保安山北山頭,地宮東西全長210.5米,最寬處72.6米,地宮內總面積1600多平方米,總容積6500多立方米,是由兩條墓道、三條甬道、兩個主室、三十四側室等部分構成的龐大地下宮殿群,其年代早於北京十三陵1300年之久,其規模大於北京明定陵兩倍之多,被中外考古界稱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大漢雄風之——魂歸芒碭山

古人“視死如生”,其內部結構是按照漢代王室宮殿的佈局而建造的。由前庭、車馬室、甬道、客廳、臥室、迴廊、冰窖、馬廄、兵器庫、壁櫥、糧庫、前庭、後室、洗浴室、廁所、皰廚及隧道、排水系統等構成。

大漢雄風之——魂歸芒碭山

該地宮有四大特點:一是室內有中國最早使用、雕刻精美的石制座便器,與今日的沖水馬桶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比現代的沖水馬桶早2000多年。二是有貯藏食物的冰窖,相當於現代人用的電冰箱。三是有一線天奇妙景觀。站在李王后塑像旁,向東望去,可見一線天,其設計精妙,堪稱一絕。四是在樑孝王陵和王后陵之間有一條地下通道,名曰“相思道”,是樑孝王和王后靈魂幽會的通道,可惜的是未及完工,王后就駕鶴西去,留下了千古遺恨。

大漢雄風之——魂歸芒碭山

保安山最精緻的墓是樑共王陵,於1986年發現,1987年發掘,1991年發掘竣工,被評為“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屬於大型崖洞墓,它座東面西,系人工在堅硬的岩石中開鑿而成,整個地宮由墓道、甬道、主室、耳室、巷道及排水系統組成,長約70餘米,總面積383平方米,經專家考證,該陵的主人為樑孝王劉武的長子樑共王劉買,距今已2100多年。劉買是樑孝王劉武的大兒子,繼位為樑王,史稱樑共王。該地宮出土了一件轟動全國考古、美術等學術界的國寶級文物——四神雲氣圖彩繪壁畫。壁畫以青龍、白虎、朱雀為主題圖案,配以繚繞的雲氣和綬帶穿壁加以裝飾,歷經二千多年仍色彩豔麗,被專家學者評價為“敦煌前之敦煌”、“敦煌外之敦煌”。雖然這座地宮遭多次盜掘,但在墓道塞石的下邊還僥倖保存下來錢窖一座,出土漢代“半兩”銅錢225萬枚,重5.5噸。出土鎏金車馬飾物一萬餘件,騎兵俑和待女俑40多件,這些,為漢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其中所出土的容貌秀美、栩栩如生的斷臂仕女傭更被稱之為 “ 中國的維納斯” 。

大漢雄風之——魂歸芒碭山

僖山金縷玉衣墓位於樑孝王陵東北的僖山山頂,是一座鑿山豎穴土坑墓。該墓門向東,墓道前段出土有大量精美的玉器,有玉璧七十多塊,玉質刀劍裝飾品二十四件及玉戈、玉圭、玉豬、玉鴿和玉質男女舞蹈俑等。墓內出土的一千餘枚玉片,已復原成金縷玉衣,這是繼滿城漢墓之後第二次出土比較完整的金縷玉衣。

大漢雄風之——魂歸芒碭山

芒碭山漢墓皆為崖墓,並按“斬山作廓,穿石為藏”要求,開鑿而成,其中李王后墓全長210.5米,共三段甬道,被稱為“天下石室第一陵”,歷時20餘年。面積更達1600平方米,容積6500立方米,由東西雙向墓道、三段甬道、東宮、西宮及34側室組成。在火藥尚未發明的兩千多年前,僅憑人工一錘一釺的敲打,很難想像當時是怎樣完成如此巨大浩繁的工程。人們至今不解的是,如此龐大的工程,他們是怎樣完成的,那數以百萬計的石料去了哪裡?李王后的地宮內三段甬道中的封石有三千餘塊,有的封石重達1.8噸,當地人稱,這些巨形塞石,與芒碭山的石質不同,有人認為是從泰山運抵這裡的,在當時的開採和運輸條件下,上萬塊封石如何運到芒碭山的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大漢雄風之——魂歸芒碭山

大漢雄風之——魂歸芒碭山

劉邦(前256—前195),即漢高祖,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人,字季,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家、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華夏文明的延續,以及中國的統一和強大有突出貢獻。代表作品有《大風歌》《鴻鵠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