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居然要為鴻門宴翻案?

很多人說,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是「婦人之仁」,從而最後失了天下,而蘇軾卻在「范增論」裡面說,這表現了項羽的「君子之度」,蘇軾為什麼要為鴻門宴翻案呢?

我們首先看看項羽是不是應該殺劉邦。其實鴻門宴的時候,劉邦只是眾多諸侯中的一個,和項羽又是同盟,並且還首先攻入了秦國的都城咸陽,是滅亡了秦朝的功臣,項羽拿什麼理由去殺他呢?

當然,劉邦不是毫無錯處。在滅亡秦國之後,劉邦派兵守住了函谷關,項羽和其他諸侯的軍隊到了函谷關就被擋住了。於是項羽一怒之下,攻破了函谷關,怒氣衝衝的奔劉邦而來。但是這一點責任劉邦完全可以推脫為守將的烏龍,並不能完全的怪罪到劉邦身上。再加上劉邦的亡秦大功,項羽無必殺劉邦之理,而劉邦進入咸陽之後的所作所為,也無取死之狀。

一代文豪,居然要為鴻門宴翻案?

劉邦

這個時候對項羽而言,殺了劉邦只是消滅了眾多潛在的競爭對手中的一員——還很難說就諸侯中最有威脅的一員,而一旦劉邦受誅,那麼其他的諸侯難免不人人自危——劉邦有亡秦之功,尚且不能免死,何況他們?這對於項羽的分封計劃無疑是很不利的。

從後來項羽的戲下分封來看,項羽還是非常有戰略頭腦和規劃的:

  • 最強大的齊國被一拆為三:齊、濟北和膠東,還都是從齊王手下的部將裡面直接提拔成的王,所謂眾建諸侯以少其力,無法對楚國形成威脅,事實上分封不久就開始內戰了;
  • 威脅最大、天下精兵之所在的秦國故地分封給了三個秦國降將,分別為雍國、翟國和塞國,秦人恨死了這三個賣國賊,也根本不會跟隨他們造反,所以這三個降將只能依賴於項羽的權威;
  • 西楚腹地的九江國封給了英布,是自己的鐵桿(至少當時是)
  • 常山王張耳和代相陳餘反目成仇,雙方共享趙地,互相制衡;
  • 先入關的劉邦被封在巴蜀之地,被三秦牢牢封住出口
一代文豪,居然要為鴻門宴翻案?

項羽分封的諸侯

從西楚的位置來看,西楚佔據了天下的精華,定都的彭城更是天下通衢之所,易攻難守,就秦末漢初的發展程度來說,基本上和五代時期中原政權定都汴梁的意味差不多,不是太平盛世那種表裡河山固若金湯的都市,而是充滿著亂世諸侯彈壓天下野心的橋頭堡。彭城就是現在的徐州,從地圖上看,我們也不難看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一代文豪,居然要為鴻門宴翻案?

項羽讓這些分封的諸侯大小相制,都需要依賴於西楚的權威和調解。而在不斷征伐天下的過程中,項羽就可以逐漸的清洗掉不聽話的諸侯王,換上自己的親信或者直接收歸西楚所有,通過這樣的磨盤式的碾壓,最終達到取秦而代之的目的。

項羽也從來不是什麼「擁有優雅氣質,一諾千金的上古貴族」,在戲下分封之後,對楚國西邊,地處中原樞紐的韓國,項羽可謂是煞費苦心。分封的是韓王廣。但是項羽壓根就沒有讓韓王廣上任,而是一直把他軟禁在西楚。不久之後韓王廣死,項羽立刻轉封親附自己的韓王昌為楚國看守西大門。對實實在在的威脅,項羽從來在殺人滅國屠城這方面沒有猶豫過。所以項羽不殺劉邦,不是因為「君人之度」,就是因為政治代價相對較高,而沒有在現實中能獲得的預期好處而已。

即便是看後來的歷史進程,劉邦和韓信也就是動作快打了一個時間差,趁著楚國主力在彈壓齊國內亂的時候,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擾亂了項羽的節奏。其實只要再晚上一年半載,等項羽平定了齊國,能夠專注西向,劉邦可能就沒有什麼太好的機會了。

從當時來看,劉邦能得天下的偶然性,遠遠大於項羽得天下的偶然性,所以這時候說項羽婦人之仁而丟了天下,是提前開了楚漢戰爭的上帝視角。


接下來,我們就可以談談蘇子瞻的問題了。蘇軾這個人詩詞自然是千古聞名沒得說,但是他寫的史論,按照王安石的話說,是戰國縱橫家之流的,大部分都可以當戰國策來看——也就是攻其一點,不著其餘。為了強調自己的觀點,會不斷的把一個特定環境下才能成立的邏輯無限的誇大,來取得誇服眾人,獨樹一幟的效果。

一代文豪,居然要為鴻門宴翻案?

說項羽有「君人之度」,這是蘇軾在「范增論」裡面說的話,論述的是范增為何離開項羽:

增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當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慾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增曷為以此去哉?

接下來蘇軾就開始放飛自我了:

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說范增勸項梁立義帝,而項羽殺義帝,那麼范增肯定會非常反對啊,而反對又不聽,這個時候項羽懷疑范增就已經開始了!其實這裡「項羽殺義帝而范增反對」就是非常腦洞的一個事情,義帝是一個招牌,有時立,有時廢,怎麼就推出范增「一定」力諫?蘇軾接下來就沿著這個邏輯越走越遠:

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則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亦人傑也哉!

說當初項羽殺宋義的時候,范增和項羽都是義帝的臣子,雙方沒有君臣之分,所以在項羽殺了義帝之後,范增應該做什麼呢?范增能殺項羽就殺了,不殺就趕緊走,這才是大丈夫,居然還想著依靠項羽成就功名,真是「陋矣」!

范增應該為了義帝而殺項羽,這腦洞估計現代人也很難開出來吧。三蘇的史論,經得起推敲的其實是少數,大都是不能就其觀點來較真的。欣賞一下文學大家的文采,知道作者想要想要表達什麼意思也就到此為止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