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在北宋建立初期,內憂外患層出不窮,內部尚未肅清,外部又威脅不斷。北有北漢,契丹虎視眈眈,南有南唐伺機待發,其他如吳越,南漢,後蜀等小國也割據一方,不聽號令。

雖然北宋建立之初風雲飄搖,但在君臣一心之下,北宋避免了唐末五代的覆轍,存續超過了三百年,僅次於漢唐。雖然宋代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統一王朝,但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卻擁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經濟文化的繁榮比之前者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在北宋建立初期,內憂外患層出不窮,內部尚未肅清,外部又威脅不斷。北有北漢,契丹虎視眈眈,南有南唐伺機待發,其他如吳越,南漢,後蜀等小國也割據一方,不聽號令。

雖然北宋建立之初風雲飄搖,但在君臣一心之下,北宋避免了唐末五代的覆轍,存續超過了三百年,僅次於漢唐。雖然宋代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統一王朝,但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卻擁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經濟文化的繁榮比之前者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從唐末朱溫起義到北宋建立(907年—960年),五代十國近五十年的戰亂將皇權的威嚴一掃而空,“兵強馬壯者即為王”是當時普遍的價值。從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到後周,北宋,短短五十年的時間各個政權你方唱罷我登場,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五個王朝,但往往存續沒有超過兩代人,而趙匡胤的北宋同樣面臨這一個嚴峻的問題。

而作為北宋奠基人之一的趙普,他在王朝建立之初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陳橋驛兵變擁立趙匡胤,諫言削弱兵權,還是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針對弊政的改革措施,都有其獨到之處。

"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在北宋建立初期,內憂外患層出不窮,內部尚未肅清,外部又威脅不斷。北有北漢,契丹虎視眈眈,南有南唐伺機待發,其他如吳越,南漢,後蜀等小國也割據一方,不聽號令。

雖然北宋建立之初風雲飄搖,但在君臣一心之下,北宋避免了唐末五代的覆轍,存續超過了三百年,僅次於漢唐。雖然宋代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統一王朝,但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卻擁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經濟文化的繁榮比之前者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從唐末朱溫起義到北宋建立(907年—960年),五代十國近五十年的戰亂將皇權的威嚴一掃而空,“兵強馬壯者即為王”是當時普遍的價值。從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到後周,北宋,短短五十年的時間各個政權你方唱罷我登場,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五個王朝,但往往存續沒有超過兩代人,而趙匡胤的北宋同樣面臨這一個嚴峻的問題。

而作為北宋奠基人之一的趙普,他在王朝建立之初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陳橋驛兵變擁立趙匡胤,諫言削弱兵權,還是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針對弊政的改革措施,都有其獨到之處。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一.陳橋擁立,定策元勳

趙普起於微末小吏,只有曾祖父曾作過縣令,到他這一代已經家道中落。加之老家河北戰亂不斷,因此很早就隨父親遷居至洛陽。

從後周顯德三年(956年),趙普進入趙匡胤的幕府,很快就表現出來非凡的才能。不同於其他皓首窮經的文人,他長於治事,善於吏治,很快就成為了趙匡胤得力的助手。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在滁州養病時,趙普躬身侍奉,視之為父,因此也被趙弘殷看作子侄,趙匡胤趙光義都稱其為兄,趙普也成為了趙匡胤的謀主,陳橋兵變的一系列事件都少不了趙普的謀劃。

"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在北宋建立初期,內憂外患層出不窮,內部尚未肅清,外部又威脅不斷。北有北漢,契丹虎視眈眈,南有南唐伺機待發,其他如吳越,南漢,後蜀等小國也割據一方,不聽號令。

雖然北宋建立之初風雲飄搖,但在君臣一心之下,北宋避免了唐末五代的覆轍,存續超過了三百年,僅次於漢唐。雖然宋代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統一王朝,但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卻擁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經濟文化的繁榮比之前者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從唐末朱溫起義到北宋建立(907年—960年),五代十國近五十年的戰亂將皇權的威嚴一掃而空,“兵強馬壯者即為王”是當時普遍的價值。從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到後周,北宋,短短五十年的時間各個政權你方唱罷我登場,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五個王朝,但往往存續沒有超過兩代人,而趙匡胤的北宋同樣面臨這一個嚴峻的問題。

而作為北宋奠基人之一的趙普,他在王朝建立之初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陳橋驛兵變擁立趙匡胤,諫言削弱兵權,還是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針對弊政的改革措施,都有其獨到之處。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一.陳橋擁立,定策元勳

趙普起於微末小吏,只有曾祖父曾作過縣令,到他這一代已經家道中落。加之老家河北戰亂不斷,因此很早就隨父親遷居至洛陽。

從後周顯德三年(956年),趙普進入趙匡胤的幕府,很快就表現出來非凡的才能。不同於其他皓首窮經的文人,他長於治事,善於吏治,很快就成為了趙匡胤得力的助手。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在滁州養病時,趙普躬身侍奉,視之為父,因此也被趙弘殷看作子侄,趙匡胤趙光義都稱其為兄,趙普也成為了趙匡胤的謀主,陳橋兵變的一系列事件都少不了趙普的謀劃。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值盛年的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其幼子柴宗訓沖齡繼位,幼主臨朝,即使是在太平年間都是於國不利,更不用說在五代十國那一個大動亂的時代。再加之周世宗得位於後周太祖郭威。郭威因為子嗣被殺,所以才以柴榮為義子,但就實際血緣而言,郭威的外甥李重進反而更加親近。

在之前因為郭威欣賞柴榮,因此硬逼李重進定下了君臣之份,實際上李重進並不甘心。如今柴榮身死,幼主不利於國,那麼作為郭威唯一血脈的李重進就成為了最好的候選人。一時間,李重進也開始蠢蠢欲動,正值國內未穩之際,契丹又趁此機會南下入侵,一時間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在北宋建立初期,內憂外患層出不窮,內部尚未肅清,外部又威脅不斷。北有北漢,契丹虎視眈眈,南有南唐伺機待發,其他如吳越,南漢,後蜀等小國也割據一方,不聽號令。

雖然北宋建立之初風雲飄搖,但在君臣一心之下,北宋避免了唐末五代的覆轍,存續超過了三百年,僅次於漢唐。雖然宋代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統一王朝,但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卻擁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經濟文化的繁榮比之前者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從唐末朱溫起義到北宋建立(907年—960年),五代十國近五十年的戰亂將皇權的威嚴一掃而空,“兵強馬壯者即為王”是當時普遍的價值。從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到後周,北宋,短短五十年的時間各個政權你方唱罷我登場,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五個王朝,但往往存續沒有超過兩代人,而趙匡胤的北宋同樣面臨這一個嚴峻的問題。

而作為北宋奠基人之一的趙普,他在王朝建立之初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陳橋驛兵變擁立趙匡胤,諫言削弱兵權,還是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針對弊政的改革措施,都有其獨到之處。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一.陳橋擁立,定策元勳

趙普起於微末小吏,只有曾祖父曾作過縣令,到他這一代已經家道中落。加之老家河北戰亂不斷,因此很早就隨父親遷居至洛陽。

從後周顯德三年(956年),趙普進入趙匡胤的幕府,很快就表現出來非凡的才能。不同於其他皓首窮經的文人,他長於治事,善於吏治,很快就成為了趙匡胤得力的助手。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在滁州養病時,趙普躬身侍奉,視之為父,因此也被趙弘殷看作子侄,趙匡胤趙光義都稱其為兄,趙普也成為了趙匡胤的謀主,陳橋兵變的一系列事件都少不了趙普的謀劃。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值盛年的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其幼子柴宗訓沖齡繼位,幼主臨朝,即使是在太平年間都是於國不利,更不用說在五代十國那一個大動亂的時代。再加之周世宗得位於後周太祖郭威。郭威因為子嗣被殺,所以才以柴榮為義子,但就實際血緣而言,郭威的外甥李重進反而更加親近。

在之前因為郭威欣賞柴榮,因此硬逼李重進定下了君臣之份,實際上李重進並不甘心。如今柴榮身死,幼主不利於國,那麼作為郭威唯一血脈的李重進就成為了最好的候選人。一時間,李重進也開始蠢蠢欲動,正值國內未穩之際,契丹又趁此機會南下入侵,一時間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在當時的環境下,趙匡胤無非只有三個選擇:一個是繼續作為後周的忠臣,輔佐幼主;一個是支持李重進;另一個是自立為主,執掌大權。這三個選擇都有利弊,趙匡胤也無法權衡。於是找來了趙普與趙光義為其謀劃。

首先第二個選擇就被排除,趙匡胤作為柴榮的心腹,與李重進沒少爆發矛盾,即使幫助李重進登上皇位,以其對趙匡胤的忌憚,即使能保全性命,軍權也絕不會任其執掌;其次是輔佐幼主,雖然柴榮對趙匡胤有知遇之恩,但人心難測,稍不注意就無法挽回。

"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在北宋建立初期,內憂外患層出不窮,內部尚未肅清,外部又威脅不斷。北有北漢,契丹虎視眈眈,南有南唐伺機待發,其他如吳越,南漢,後蜀等小國也割據一方,不聽號令。

雖然北宋建立之初風雲飄搖,但在君臣一心之下,北宋避免了唐末五代的覆轍,存續超過了三百年,僅次於漢唐。雖然宋代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統一王朝,但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卻擁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經濟文化的繁榮比之前者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從唐末朱溫起義到北宋建立(907年—960年),五代十國近五十年的戰亂將皇權的威嚴一掃而空,“兵強馬壯者即為王”是當時普遍的價值。從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到後周,北宋,短短五十年的時間各個政權你方唱罷我登場,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五個王朝,但往往存續沒有超過兩代人,而趙匡胤的北宋同樣面臨這一個嚴峻的問題。

而作為北宋奠基人之一的趙普,他在王朝建立之初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陳橋驛兵變擁立趙匡胤,諫言削弱兵權,還是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針對弊政的改革措施,都有其獨到之處。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一.陳橋擁立,定策元勳

趙普起於微末小吏,只有曾祖父曾作過縣令,到他這一代已經家道中落。加之老家河北戰亂不斷,因此很早就隨父親遷居至洛陽。

從後周顯德三年(956年),趙普進入趙匡胤的幕府,很快就表現出來非凡的才能。不同於其他皓首窮經的文人,他長於治事,善於吏治,很快就成為了趙匡胤得力的助手。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在滁州養病時,趙普躬身侍奉,視之為父,因此也被趙弘殷看作子侄,趙匡胤趙光義都稱其為兄,趙普也成為了趙匡胤的謀主,陳橋兵變的一系列事件都少不了趙普的謀劃。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值盛年的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其幼子柴宗訓沖齡繼位,幼主臨朝,即使是在太平年間都是於國不利,更不用說在五代十國那一個大動亂的時代。再加之周世宗得位於後周太祖郭威。郭威因為子嗣被殺,所以才以柴榮為義子,但就實際血緣而言,郭威的外甥李重進反而更加親近。

在之前因為郭威欣賞柴榮,因此硬逼李重進定下了君臣之份,實際上李重進並不甘心。如今柴榮身死,幼主不利於國,那麼作為郭威唯一血脈的李重進就成為了最好的候選人。一時間,李重進也開始蠢蠢欲動,正值國內未穩之際,契丹又趁此機會南下入侵,一時間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在當時的環境下,趙匡胤無非只有三個選擇:一個是繼續作為後周的忠臣,輔佐幼主;一個是支持李重進;另一個是自立為主,執掌大權。這三個選擇都有利弊,趙匡胤也無法權衡。於是找來了趙普與趙光義為其謀劃。

首先第二個選擇就被排除,趙匡胤作為柴榮的心腹,與李重進沒少爆發矛盾,即使幫助李重進登上皇位,以其對趙匡胤的忌憚,即使能保全性命,軍權也絕不會任其執掌;其次是輔佐幼主,雖然柴榮對趙匡胤有知遇之恩,但人心難測,稍不注意就無法挽回。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後漢高祖劉知遠與郭威情同手足,但其子劉承乾剛一繼位,就迫不及待的對輔佐大臣下手,其他四名輔政大臣都被殺害,郭威雖然逃過一劫但卻是全家被誅。“所謂殷鑑之不遠,望慎之”,趙普的一番話堅定了趙匡胤自立的想法,但如何能最大程度上的維護政局穩定,同時也保證趙匡胤的名聲,成了最大的問題。

就這樣在趙匡胤的默許下,一場由趙普主策劃的“黃袍加身”就此誕生。不僅讓趙匡胤如願以償的登上了帝位,還避免了他蓄意謀反的惡名。

《宋史》:“太祖北征至陳橋,被酒臥帳中,眾軍推戴,普與太宗排闥入告........及受禪,以佐命功,授右諫議大夫,充樞密直學士。”

雖然在登上帝位之後,趙匡胤為了安撫人心,依舊以範質,魏仁浦等人執政,趙普僅受封諫議大夫。但趙普的功勞卻被趙匡胤看在了眼裡,也是名副其實的定策元勳。

二.雪夜決策,謀安天下

從建隆元年(960年)開始,趙普正式進入權力中樞,在太祖統治的十七年中, 趙普有十四年活躍於中樞之中,之後更是獨相十年。宋初的大政方針大多都是有其策劃,南宋名臣呂頤浩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一文中寫道:

朕與卿定禍亂以取天下,所創法度,子孫若能謹守,雖百世可也。”

"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在北宋建立初期,內憂外患層出不窮,內部尚未肅清,外部又威脅不斷。北有北漢,契丹虎視眈眈,南有南唐伺機待發,其他如吳越,南漢,後蜀等小國也割據一方,不聽號令。

雖然北宋建立之初風雲飄搖,但在君臣一心之下,北宋避免了唐末五代的覆轍,存續超過了三百年,僅次於漢唐。雖然宋代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統一王朝,但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卻擁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經濟文化的繁榮比之前者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從唐末朱溫起義到北宋建立(907年—960年),五代十國近五十年的戰亂將皇權的威嚴一掃而空,“兵強馬壯者即為王”是當時普遍的價值。從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到後周,北宋,短短五十年的時間各個政權你方唱罷我登場,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五個王朝,但往往存續沒有超過兩代人,而趙匡胤的北宋同樣面臨這一個嚴峻的問題。

而作為北宋奠基人之一的趙普,他在王朝建立之初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陳橋驛兵變擁立趙匡胤,諫言削弱兵權,還是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針對弊政的改革措施,都有其獨到之處。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一.陳橋擁立,定策元勳

趙普起於微末小吏,只有曾祖父曾作過縣令,到他這一代已經家道中落。加之老家河北戰亂不斷,因此很早就隨父親遷居至洛陽。

從後周顯德三年(956年),趙普進入趙匡胤的幕府,很快就表現出來非凡的才能。不同於其他皓首窮經的文人,他長於治事,善於吏治,很快就成為了趙匡胤得力的助手。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在滁州養病時,趙普躬身侍奉,視之為父,因此也被趙弘殷看作子侄,趙匡胤趙光義都稱其為兄,趙普也成為了趙匡胤的謀主,陳橋兵變的一系列事件都少不了趙普的謀劃。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值盛年的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其幼子柴宗訓沖齡繼位,幼主臨朝,即使是在太平年間都是於國不利,更不用說在五代十國那一個大動亂的時代。再加之周世宗得位於後周太祖郭威。郭威因為子嗣被殺,所以才以柴榮為義子,但就實際血緣而言,郭威的外甥李重進反而更加親近。

在之前因為郭威欣賞柴榮,因此硬逼李重進定下了君臣之份,實際上李重進並不甘心。如今柴榮身死,幼主不利於國,那麼作為郭威唯一血脈的李重進就成為了最好的候選人。一時間,李重進也開始蠢蠢欲動,正值國內未穩之際,契丹又趁此機會南下入侵,一時間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在當時的環境下,趙匡胤無非只有三個選擇:一個是繼續作為後周的忠臣,輔佐幼主;一個是支持李重進;另一個是自立為主,執掌大權。這三個選擇都有利弊,趙匡胤也無法權衡。於是找來了趙普與趙光義為其謀劃。

首先第二個選擇就被排除,趙匡胤作為柴榮的心腹,與李重進沒少爆發矛盾,即使幫助李重進登上皇位,以其對趙匡胤的忌憚,即使能保全性命,軍權也絕不會任其執掌;其次是輔佐幼主,雖然柴榮對趙匡胤有知遇之恩,但人心難測,稍不注意就無法挽回。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後漢高祖劉知遠與郭威情同手足,但其子劉承乾剛一繼位,就迫不及待的對輔佐大臣下手,其他四名輔政大臣都被殺害,郭威雖然逃過一劫但卻是全家被誅。“所謂殷鑑之不遠,望慎之”,趙普的一番話堅定了趙匡胤自立的想法,但如何能最大程度上的維護政局穩定,同時也保證趙匡胤的名聲,成了最大的問題。

就這樣在趙匡胤的默許下,一場由趙普主策劃的“黃袍加身”就此誕生。不僅讓趙匡胤如願以償的登上了帝位,還避免了他蓄意謀反的惡名。

《宋史》:“太祖北征至陳橋,被酒臥帳中,眾軍推戴,普與太宗排闥入告........及受禪,以佐命功,授右諫議大夫,充樞密直學士。”

雖然在登上帝位之後,趙匡胤為了安撫人心,依舊以範質,魏仁浦等人執政,趙普僅受封諫議大夫。但趙普的功勞卻被趙匡胤看在了眼裡,也是名副其實的定策元勳。

二.雪夜決策,謀安天下

從建隆元年(960年)開始,趙普正式進入權力中樞,在太祖統治的十七年中, 趙普有十四年活躍於中樞之中,之後更是獨相十年。宋初的大政方針大多都是有其策劃,南宋名臣呂頤浩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一文中寫道:

朕與卿定禍亂以取天下,所創法度,子孫若能謹守,雖百世可也。”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言中的這個“卿”就是指的趙普,北宋建立之後,最重要的問題無非是兩個,一個是內部的穩定,另一個是對外統一。在這兩個問題上趙普都給出了至關重要的意見。

在對內穩定上,趙匡胤曾向趙普尋求結束五代亂世的方略,

《續資治通鑑·卷二·宋紀二》“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為國家計長久,其道何如?”

趙普將五代動亂的根源,歸結為“節鎮太重 , 君弱臣強 ”,並提出“稍奪其權 , 制其錢穀 , 收其精兵 ” 三大綱領。針對於此,趙普建議趙匡胤逐漸提高文人的地位,用其為知州,分化武將的權力。在中央弱化禁軍將領的權力,實行兵將分離,同時通過更戍法,讓軍隊保持戰鬥力。

"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在北宋建立初期,內憂外患層出不窮,內部尚未肅清,外部又威脅不斷。北有北漢,契丹虎視眈眈,南有南唐伺機待發,其他如吳越,南漢,後蜀等小國也割據一方,不聽號令。

雖然北宋建立之初風雲飄搖,但在君臣一心之下,北宋避免了唐末五代的覆轍,存續超過了三百年,僅次於漢唐。雖然宋代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統一王朝,但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卻擁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經濟文化的繁榮比之前者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從唐末朱溫起義到北宋建立(907年—960年),五代十國近五十年的戰亂將皇權的威嚴一掃而空,“兵強馬壯者即為王”是當時普遍的價值。從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到後周,北宋,短短五十年的時間各個政權你方唱罷我登場,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五個王朝,但往往存續沒有超過兩代人,而趙匡胤的北宋同樣面臨這一個嚴峻的問題。

而作為北宋奠基人之一的趙普,他在王朝建立之初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陳橋驛兵變擁立趙匡胤,諫言削弱兵權,還是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針對弊政的改革措施,都有其獨到之處。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一.陳橋擁立,定策元勳

趙普起於微末小吏,只有曾祖父曾作過縣令,到他這一代已經家道中落。加之老家河北戰亂不斷,因此很早就隨父親遷居至洛陽。

從後周顯德三年(956年),趙普進入趙匡胤的幕府,很快就表現出來非凡的才能。不同於其他皓首窮經的文人,他長於治事,善於吏治,很快就成為了趙匡胤得力的助手。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在滁州養病時,趙普躬身侍奉,視之為父,因此也被趙弘殷看作子侄,趙匡胤趙光義都稱其為兄,趙普也成為了趙匡胤的謀主,陳橋兵變的一系列事件都少不了趙普的謀劃。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值盛年的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其幼子柴宗訓沖齡繼位,幼主臨朝,即使是在太平年間都是於國不利,更不用說在五代十國那一個大動亂的時代。再加之周世宗得位於後周太祖郭威。郭威因為子嗣被殺,所以才以柴榮為義子,但就實際血緣而言,郭威的外甥李重進反而更加親近。

在之前因為郭威欣賞柴榮,因此硬逼李重進定下了君臣之份,實際上李重進並不甘心。如今柴榮身死,幼主不利於國,那麼作為郭威唯一血脈的李重進就成為了最好的候選人。一時間,李重進也開始蠢蠢欲動,正值國內未穩之際,契丹又趁此機會南下入侵,一時間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在當時的環境下,趙匡胤無非只有三個選擇:一個是繼續作為後周的忠臣,輔佐幼主;一個是支持李重進;另一個是自立為主,執掌大權。這三個選擇都有利弊,趙匡胤也無法權衡。於是找來了趙普與趙光義為其謀劃。

首先第二個選擇就被排除,趙匡胤作為柴榮的心腹,與李重進沒少爆發矛盾,即使幫助李重進登上皇位,以其對趙匡胤的忌憚,即使能保全性命,軍權也絕不會任其執掌;其次是輔佐幼主,雖然柴榮對趙匡胤有知遇之恩,但人心難測,稍不注意就無法挽回。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後漢高祖劉知遠與郭威情同手足,但其子劉承乾剛一繼位,就迫不及待的對輔佐大臣下手,其他四名輔政大臣都被殺害,郭威雖然逃過一劫但卻是全家被誅。“所謂殷鑑之不遠,望慎之”,趙普的一番話堅定了趙匡胤自立的想法,但如何能最大程度上的維護政局穩定,同時也保證趙匡胤的名聲,成了最大的問題。

就這樣在趙匡胤的默許下,一場由趙普主策劃的“黃袍加身”就此誕生。不僅讓趙匡胤如願以償的登上了帝位,還避免了他蓄意謀反的惡名。

《宋史》:“太祖北征至陳橋,被酒臥帳中,眾軍推戴,普與太宗排闥入告........及受禪,以佐命功,授右諫議大夫,充樞密直學士。”

雖然在登上帝位之後,趙匡胤為了安撫人心,依舊以範質,魏仁浦等人執政,趙普僅受封諫議大夫。但趙普的功勞卻被趙匡胤看在了眼裡,也是名副其實的定策元勳。

二.雪夜決策,謀安天下

從建隆元年(960年)開始,趙普正式進入權力中樞,在太祖統治的十七年中, 趙普有十四年活躍於中樞之中,之後更是獨相十年。宋初的大政方針大多都是有其策劃,南宋名臣呂頤浩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一文中寫道:

朕與卿定禍亂以取天下,所創法度,子孫若能謹守,雖百世可也。”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言中的這個“卿”就是指的趙普,北宋建立之後,最重要的問題無非是兩個,一個是內部的穩定,另一個是對外統一。在這兩個問題上趙普都給出了至關重要的意見。

在對內穩定上,趙匡胤曾向趙普尋求結束五代亂世的方略,

《續資治通鑑·卷二·宋紀二》“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為國家計長久,其道何如?”

趙普將五代動亂的根源,歸結為“節鎮太重 , 君弱臣強 ”,並提出“稍奪其權 , 制其錢穀 , 收其精兵 ” 三大綱領。針對於此,趙普建議趙匡胤逐漸提高文人的地位,用其為知州,分化武將的權力。在中央弱化禁軍將領的權力,實行兵將分離,同時通過更戍法,讓軍隊保持戰鬥力。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在行政上,趙普主張重視法制,主持修撰了《刑統》,《編赦》,一改了五代時期酷刑駁雜,條律混亂的局面。同時加強了對官吏的選擇監察和懲治。

“太祖始革五代之弊 , 創立法度”“趙普懲前毖後,力勸宋祖裁抑武夫,百年積弊,一旦革除,讀史者多豔稱之。”

宋初開始初步改革科舉制,簡擇官吏 ;選授司法參軍以律疏試判 ,督促官吏學習律令,熟悉吏事;並且精擇官吏,讓稱職者久任。 在趙普的主持下,五代混亂的政局很快得到了改善,北宋得以維持了後周來之不易的局面,趙普功不可沒。

"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在北宋建立初期,內憂外患層出不窮,內部尚未肅清,外部又威脅不斷。北有北漢,契丹虎視眈眈,南有南唐伺機待發,其他如吳越,南漢,後蜀等小國也割據一方,不聽號令。

雖然北宋建立之初風雲飄搖,但在君臣一心之下,北宋避免了唐末五代的覆轍,存續超過了三百年,僅次於漢唐。雖然宋代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統一王朝,但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卻擁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經濟文化的繁榮比之前者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從唐末朱溫起義到北宋建立(907年—960年),五代十國近五十年的戰亂將皇權的威嚴一掃而空,“兵強馬壯者即為王”是當時普遍的價值。從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到後周,北宋,短短五十年的時間各個政權你方唱罷我登場,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五個王朝,但往往存續沒有超過兩代人,而趙匡胤的北宋同樣面臨這一個嚴峻的問題。

而作為北宋奠基人之一的趙普,他在王朝建立之初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陳橋驛兵變擁立趙匡胤,諫言削弱兵權,還是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針對弊政的改革措施,都有其獨到之處。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一.陳橋擁立,定策元勳

趙普起於微末小吏,只有曾祖父曾作過縣令,到他這一代已經家道中落。加之老家河北戰亂不斷,因此很早就隨父親遷居至洛陽。

從後周顯德三年(956年),趙普進入趙匡胤的幕府,很快就表現出來非凡的才能。不同於其他皓首窮經的文人,他長於治事,善於吏治,很快就成為了趙匡胤得力的助手。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在滁州養病時,趙普躬身侍奉,視之為父,因此也被趙弘殷看作子侄,趙匡胤趙光義都稱其為兄,趙普也成為了趙匡胤的謀主,陳橋兵變的一系列事件都少不了趙普的謀劃。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值盛年的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其幼子柴宗訓沖齡繼位,幼主臨朝,即使是在太平年間都是於國不利,更不用說在五代十國那一個大動亂的時代。再加之周世宗得位於後周太祖郭威。郭威因為子嗣被殺,所以才以柴榮為義子,但就實際血緣而言,郭威的外甥李重進反而更加親近。

在之前因為郭威欣賞柴榮,因此硬逼李重進定下了君臣之份,實際上李重進並不甘心。如今柴榮身死,幼主不利於國,那麼作為郭威唯一血脈的李重進就成為了最好的候選人。一時間,李重進也開始蠢蠢欲動,正值國內未穩之際,契丹又趁此機會南下入侵,一時間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在當時的環境下,趙匡胤無非只有三個選擇:一個是繼續作為後周的忠臣,輔佐幼主;一個是支持李重進;另一個是自立為主,執掌大權。這三個選擇都有利弊,趙匡胤也無法權衡。於是找來了趙普與趙光義為其謀劃。

首先第二個選擇就被排除,趙匡胤作為柴榮的心腹,與李重進沒少爆發矛盾,即使幫助李重進登上皇位,以其對趙匡胤的忌憚,即使能保全性命,軍權也絕不會任其執掌;其次是輔佐幼主,雖然柴榮對趙匡胤有知遇之恩,但人心難測,稍不注意就無法挽回。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後漢高祖劉知遠與郭威情同手足,但其子劉承乾剛一繼位,就迫不及待的對輔佐大臣下手,其他四名輔政大臣都被殺害,郭威雖然逃過一劫但卻是全家被誅。“所謂殷鑑之不遠,望慎之”,趙普的一番話堅定了趙匡胤自立的想法,但如何能最大程度上的維護政局穩定,同時也保證趙匡胤的名聲,成了最大的問題。

就這樣在趙匡胤的默許下,一場由趙普主策劃的“黃袍加身”就此誕生。不僅讓趙匡胤如願以償的登上了帝位,還避免了他蓄意謀反的惡名。

《宋史》:“太祖北征至陳橋,被酒臥帳中,眾軍推戴,普與太宗排闥入告........及受禪,以佐命功,授右諫議大夫,充樞密直學士。”

雖然在登上帝位之後,趙匡胤為了安撫人心,依舊以範質,魏仁浦等人執政,趙普僅受封諫議大夫。但趙普的功勞卻被趙匡胤看在了眼裡,也是名副其實的定策元勳。

二.雪夜決策,謀安天下

從建隆元年(960年)開始,趙普正式進入權力中樞,在太祖統治的十七年中, 趙普有十四年活躍於中樞之中,之後更是獨相十年。宋初的大政方針大多都是有其策劃,南宋名臣呂頤浩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一文中寫道:

朕與卿定禍亂以取天下,所創法度,子孫若能謹守,雖百世可也。”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言中的這個“卿”就是指的趙普,北宋建立之後,最重要的問題無非是兩個,一個是內部的穩定,另一個是對外統一。在這兩個問題上趙普都給出了至關重要的意見。

在對內穩定上,趙匡胤曾向趙普尋求結束五代亂世的方略,

《續資治通鑑·卷二·宋紀二》“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為國家計長久,其道何如?”

趙普將五代動亂的根源,歸結為“節鎮太重 , 君弱臣強 ”,並提出“稍奪其權 , 制其錢穀 , 收其精兵 ” 三大綱領。針對於此,趙普建議趙匡胤逐漸提高文人的地位,用其為知州,分化武將的權力。在中央弱化禁軍將領的權力,實行兵將分離,同時通過更戍法,讓軍隊保持戰鬥力。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在行政上,趙普主張重視法制,主持修撰了《刑統》,《編赦》,一改了五代時期酷刑駁雜,條律混亂的局面。同時加強了對官吏的選擇監察和懲治。

“太祖始革五代之弊 , 創立法度”“趙普懲前毖後,力勸宋祖裁抑武夫,百年積弊,一旦革除,讀史者多豔稱之。”

宋初開始初步改革科舉制,簡擇官吏 ;選授司法參軍以律疏試判 ,督促官吏學習律令,熟悉吏事;並且精擇官吏,讓稱職者久任。 在趙普的主持下,五代混亂的政局很快得到了改善,北宋得以維持了後周來之不易的局面,趙普功不可沒。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在對外統一上,最著名的就是“雪夜訪普”中制定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方針。在故事中趙匡胤冒著大雪造訪趙普,然後一起制定了這一方略,但事實上是遠非如此。早在後周時,大臣王樸就在《平邊策》中提到了這個觀點。

但兩者有有所不同,後周時期柴榮將向南攻略的重點放在了南唐上,雖然在數年的征戰中,後周奪取了南唐的淮南之地,但並沒有徹底滅掉南唐。而趙普制定的方略則是“先取巴蜀,次及廣南,再取江南”。

"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在北宋建立初期,內憂外患層出不窮,內部尚未肅清,外部又威脅不斷。北有北漢,契丹虎視眈眈,南有南唐伺機待發,其他如吳越,南漢,後蜀等小國也割據一方,不聽號令。

雖然北宋建立之初風雲飄搖,但在君臣一心之下,北宋避免了唐末五代的覆轍,存續超過了三百年,僅次於漢唐。雖然宋代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統一王朝,但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卻擁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經濟文化的繁榮比之前者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從唐末朱溫起義到北宋建立(907年—960年),五代十國近五十年的戰亂將皇權的威嚴一掃而空,“兵強馬壯者即為王”是當時普遍的價值。從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到後周,北宋,短短五十年的時間各個政權你方唱罷我登場,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五個王朝,但往往存續沒有超過兩代人,而趙匡胤的北宋同樣面臨這一個嚴峻的問題。

而作為北宋奠基人之一的趙普,他在王朝建立之初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陳橋驛兵變擁立趙匡胤,諫言削弱兵權,還是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針對弊政的改革措施,都有其獨到之處。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一.陳橋擁立,定策元勳

趙普起於微末小吏,只有曾祖父曾作過縣令,到他這一代已經家道中落。加之老家河北戰亂不斷,因此很早就隨父親遷居至洛陽。

從後周顯德三年(956年),趙普進入趙匡胤的幕府,很快就表現出來非凡的才能。不同於其他皓首窮經的文人,他長於治事,善於吏治,很快就成為了趙匡胤得力的助手。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在滁州養病時,趙普躬身侍奉,視之為父,因此也被趙弘殷看作子侄,趙匡胤趙光義都稱其為兄,趙普也成為了趙匡胤的謀主,陳橋兵變的一系列事件都少不了趙普的謀劃。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值盛年的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其幼子柴宗訓沖齡繼位,幼主臨朝,即使是在太平年間都是於國不利,更不用說在五代十國那一個大動亂的時代。再加之周世宗得位於後周太祖郭威。郭威因為子嗣被殺,所以才以柴榮為義子,但就實際血緣而言,郭威的外甥李重進反而更加親近。

在之前因為郭威欣賞柴榮,因此硬逼李重進定下了君臣之份,實際上李重進並不甘心。如今柴榮身死,幼主不利於國,那麼作為郭威唯一血脈的李重進就成為了最好的候選人。一時間,李重進也開始蠢蠢欲動,正值國內未穩之際,契丹又趁此機會南下入侵,一時間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在當時的環境下,趙匡胤無非只有三個選擇:一個是繼續作為後周的忠臣,輔佐幼主;一個是支持李重進;另一個是自立為主,執掌大權。這三個選擇都有利弊,趙匡胤也無法權衡。於是找來了趙普與趙光義為其謀劃。

首先第二個選擇就被排除,趙匡胤作為柴榮的心腹,與李重進沒少爆發矛盾,即使幫助李重進登上皇位,以其對趙匡胤的忌憚,即使能保全性命,軍權也絕不會任其執掌;其次是輔佐幼主,雖然柴榮對趙匡胤有知遇之恩,但人心難測,稍不注意就無法挽回。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後漢高祖劉知遠與郭威情同手足,但其子劉承乾剛一繼位,就迫不及待的對輔佐大臣下手,其他四名輔政大臣都被殺害,郭威雖然逃過一劫但卻是全家被誅。“所謂殷鑑之不遠,望慎之”,趙普的一番話堅定了趙匡胤自立的想法,但如何能最大程度上的維護政局穩定,同時也保證趙匡胤的名聲,成了最大的問題。

就這樣在趙匡胤的默許下,一場由趙普主策劃的“黃袍加身”就此誕生。不僅讓趙匡胤如願以償的登上了帝位,還避免了他蓄意謀反的惡名。

《宋史》:“太祖北征至陳橋,被酒臥帳中,眾軍推戴,普與太宗排闥入告........及受禪,以佐命功,授右諫議大夫,充樞密直學士。”

雖然在登上帝位之後,趙匡胤為了安撫人心,依舊以範質,魏仁浦等人執政,趙普僅受封諫議大夫。但趙普的功勞卻被趙匡胤看在了眼裡,也是名副其實的定策元勳。

二.雪夜決策,謀安天下

從建隆元年(960年)開始,趙普正式進入權力中樞,在太祖統治的十七年中, 趙普有十四年活躍於中樞之中,之後更是獨相十年。宋初的大政方針大多都是有其策劃,南宋名臣呂頤浩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一文中寫道:

朕與卿定禍亂以取天下,所創法度,子孫若能謹守,雖百世可也。”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言中的這個“卿”就是指的趙普,北宋建立之後,最重要的問題無非是兩個,一個是內部的穩定,另一個是對外統一。在這兩個問題上趙普都給出了至關重要的意見。

在對內穩定上,趙匡胤曾向趙普尋求結束五代亂世的方略,

《續資治通鑑·卷二·宋紀二》“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為國家計長久,其道何如?”

趙普將五代動亂的根源,歸結為“節鎮太重 , 君弱臣強 ”,並提出“稍奪其權 , 制其錢穀 , 收其精兵 ” 三大綱領。針對於此,趙普建議趙匡胤逐漸提高文人的地位,用其為知州,分化武將的權力。在中央弱化禁軍將領的權力,實行兵將分離,同時通過更戍法,讓軍隊保持戰鬥力。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在行政上,趙普主張重視法制,主持修撰了《刑統》,《編赦》,一改了五代時期酷刑駁雜,條律混亂的局面。同時加強了對官吏的選擇監察和懲治。

“太祖始革五代之弊 , 創立法度”“趙普懲前毖後,力勸宋祖裁抑武夫,百年積弊,一旦革除,讀史者多豔稱之。”

宋初開始初步改革科舉制,簡擇官吏 ;選授司法參軍以律疏試判 ,督促官吏學習律令,熟悉吏事;並且精擇官吏,讓稱職者久任。 在趙普的主持下,五代混亂的政局很快得到了改善,北宋得以維持了後周來之不易的局面,趙普功不可沒。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在對外統一上,最著名的就是“雪夜訪普”中制定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方針。在故事中趙匡胤冒著大雪造訪趙普,然後一起制定了這一方略,但事實上是遠非如此。早在後周時,大臣王樸就在《平邊策》中提到了這個觀點。

但兩者有有所不同,後周時期柴榮將向南攻略的重點放在了南唐上,雖然在數年的征戰中,後周奪取了南唐的淮南之地,但並沒有徹底滅掉南唐。而趙普制定的方略則是“先取巴蜀,次及廣南,再取江南”。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後世很多人都因此批評趙普,認為因為趙普先南後北的方針,致使北宋失去了收復燕雲的最好機會。但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客觀,太祖時期繼承了後周的遺產,軍事實力的確達到了整個北宋的頂峰,但同樣當時契丹的實力也不容小覷,再加之北漢佔據太原堅城,趙匡胤曾兩次北伐都無功而返。經過長期對峙消耗,直到太宗趙光義雍熙年間才滅掉了北漢,由此可見先攻契丹的戰略完全是不切實際的,甚至還會給南唐坐大的機會。

根據趙普的方針,北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太祖與趙普也同樣沒有忘記收復燕雲十六州,不僅為了其準備“封樁庫”,還在軍事上多有準備,逐漸蠶食了北漢。但天不如人願,還未待有所行動,太祖就身故了。

三.金匱之盟,數度為相

我們現在人去評判趙普,總會帶有許多的主觀色彩。例如在太祖逝世後,趙普與趙光義合作,憑藉著自己元老的身份替“金匱之盟”背書。為太宗繼位找到了合法根據。因此二人達成默契,趙光義讓趙普再度為相,並幫助他打擊政敵盧多遜。

"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在北宋建立初期,內憂外患層出不窮,內部尚未肅清,外部又威脅不斷。北有北漢,契丹虎視眈眈,南有南唐伺機待發,其他如吳越,南漢,後蜀等小國也割據一方,不聽號令。

雖然北宋建立之初風雲飄搖,但在君臣一心之下,北宋避免了唐末五代的覆轍,存續超過了三百年,僅次於漢唐。雖然宋代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統一王朝,但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卻擁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經濟文化的繁榮比之前者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從唐末朱溫起義到北宋建立(907年—960年),五代十國近五十年的戰亂將皇權的威嚴一掃而空,“兵強馬壯者即為王”是當時普遍的價值。從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到後周,北宋,短短五十年的時間各個政權你方唱罷我登場,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五個王朝,但往往存續沒有超過兩代人,而趙匡胤的北宋同樣面臨這一個嚴峻的問題。

而作為北宋奠基人之一的趙普,他在王朝建立之初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陳橋驛兵變擁立趙匡胤,諫言削弱兵權,還是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針對弊政的改革措施,都有其獨到之處。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一.陳橋擁立,定策元勳

趙普起於微末小吏,只有曾祖父曾作過縣令,到他這一代已經家道中落。加之老家河北戰亂不斷,因此很早就隨父親遷居至洛陽。

從後周顯德三年(956年),趙普進入趙匡胤的幕府,很快就表現出來非凡的才能。不同於其他皓首窮經的文人,他長於治事,善於吏治,很快就成為了趙匡胤得力的助手。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在滁州養病時,趙普躬身侍奉,視之為父,因此也被趙弘殷看作子侄,趙匡胤趙光義都稱其為兄,趙普也成為了趙匡胤的謀主,陳橋兵變的一系列事件都少不了趙普的謀劃。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值盛年的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其幼子柴宗訓沖齡繼位,幼主臨朝,即使是在太平年間都是於國不利,更不用說在五代十國那一個大動亂的時代。再加之周世宗得位於後周太祖郭威。郭威因為子嗣被殺,所以才以柴榮為義子,但就實際血緣而言,郭威的外甥李重進反而更加親近。

在之前因為郭威欣賞柴榮,因此硬逼李重進定下了君臣之份,實際上李重進並不甘心。如今柴榮身死,幼主不利於國,那麼作為郭威唯一血脈的李重進就成為了最好的候選人。一時間,李重進也開始蠢蠢欲動,正值國內未穩之際,契丹又趁此機會南下入侵,一時間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在當時的環境下,趙匡胤無非只有三個選擇:一個是繼續作為後周的忠臣,輔佐幼主;一個是支持李重進;另一個是自立為主,執掌大權。這三個選擇都有利弊,趙匡胤也無法權衡。於是找來了趙普與趙光義為其謀劃。

首先第二個選擇就被排除,趙匡胤作為柴榮的心腹,與李重進沒少爆發矛盾,即使幫助李重進登上皇位,以其對趙匡胤的忌憚,即使能保全性命,軍權也絕不會任其執掌;其次是輔佐幼主,雖然柴榮對趙匡胤有知遇之恩,但人心難測,稍不注意就無法挽回。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後漢高祖劉知遠與郭威情同手足,但其子劉承乾剛一繼位,就迫不及待的對輔佐大臣下手,其他四名輔政大臣都被殺害,郭威雖然逃過一劫但卻是全家被誅。“所謂殷鑑之不遠,望慎之”,趙普的一番話堅定了趙匡胤自立的想法,但如何能最大程度上的維護政局穩定,同時也保證趙匡胤的名聲,成了最大的問題。

就這樣在趙匡胤的默許下,一場由趙普主策劃的“黃袍加身”就此誕生。不僅讓趙匡胤如願以償的登上了帝位,還避免了他蓄意謀反的惡名。

《宋史》:“太祖北征至陳橋,被酒臥帳中,眾軍推戴,普與太宗排闥入告........及受禪,以佐命功,授右諫議大夫,充樞密直學士。”

雖然在登上帝位之後,趙匡胤為了安撫人心,依舊以範質,魏仁浦等人執政,趙普僅受封諫議大夫。但趙普的功勞卻被趙匡胤看在了眼裡,也是名副其實的定策元勳。

二.雪夜決策,謀安天下

從建隆元年(960年)開始,趙普正式進入權力中樞,在太祖統治的十七年中, 趙普有十四年活躍於中樞之中,之後更是獨相十年。宋初的大政方針大多都是有其策劃,南宋名臣呂頤浩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一文中寫道:

朕與卿定禍亂以取天下,所創法度,子孫若能謹守,雖百世可也。”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言中的這個“卿”就是指的趙普,北宋建立之後,最重要的問題無非是兩個,一個是內部的穩定,另一個是對外統一。在這兩個問題上趙普都給出了至關重要的意見。

在對內穩定上,趙匡胤曾向趙普尋求結束五代亂世的方略,

《續資治通鑑·卷二·宋紀二》“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為國家計長久,其道何如?”

趙普將五代動亂的根源,歸結為“節鎮太重 , 君弱臣強 ”,並提出“稍奪其權 , 制其錢穀 , 收其精兵 ” 三大綱領。針對於此,趙普建議趙匡胤逐漸提高文人的地位,用其為知州,分化武將的權力。在中央弱化禁軍將領的權力,實行兵將分離,同時通過更戍法,讓軍隊保持戰鬥力。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在行政上,趙普主張重視法制,主持修撰了《刑統》,《編赦》,一改了五代時期酷刑駁雜,條律混亂的局面。同時加強了對官吏的選擇監察和懲治。

“太祖始革五代之弊 , 創立法度”“趙普懲前毖後,力勸宋祖裁抑武夫,百年積弊,一旦革除,讀史者多豔稱之。”

宋初開始初步改革科舉制,簡擇官吏 ;選授司法參軍以律疏試判 ,督促官吏學習律令,熟悉吏事;並且精擇官吏,讓稱職者久任。 在趙普的主持下,五代混亂的政局很快得到了改善,北宋得以維持了後周來之不易的局面,趙普功不可沒。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在對外統一上,最著名的就是“雪夜訪普”中制定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方針。在故事中趙匡胤冒著大雪造訪趙普,然後一起制定了這一方略,但事實上是遠非如此。早在後周時,大臣王樸就在《平邊策》中提到了這個觀點。

但兩者有有所不同,後周時期柴榮將向南攻略的重點放在了南唐上,雖然在數年的征戰中,後周奪取了南唐的淮南之地,但並沒有徹底滅掉南唐。而趙普制定的方略則是“先取巴蜀,次及廣南,再取江南”。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後世很多人都因此批評趙普,認為因為趙普先南後北的方針,致使北宋失去了收復燕雲的最好機會。但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客觀,太祖時期繼承了後周的遺產,軍事實力的確達到了整個北宋的頂峰,但同樣當時契丹的實力也不容小覷,再加之北漢佔據太原堅城,趙匡胤曾兩次北伐都無功而返。經過長期對峙消耗,直到太宗趙光義雍熙年間才滅掉了北漢,由此可見先攻契丹的戰略完全是不切實際的,甚至還會給南唐坐大的機會。

根據趙普的方針,北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太祖與趙普也同樣沒有忘記收復燕雲十六州,不僅為了其準備“封樁庫”,還在軍事上多有準備,逐漸蠶食了北漢。但天不如人願,還未待有所行動,太祖就身故了。

三.金匱之盟,數度為相

我們現在人去評判趙普,總會帶有許多的主觀色彩。例如在太祖逝世後,趙普與趙光義合作,憑藉著自己元老的身份替“金匱之盟”背書。為太宗繼位找到了合法根據。因此二人達成默契,趙光義讓趙普再度為相,並幫助他打擊政敵盧多遜。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之後趙普投桃報李,為了幫助趙光義實現皇位世襲傳承,避免重蹈太祖兄終弟及的局面。在趙光義的默許下極力打壓秦王趙廷美(太祖太宗之弟),最終間接導致了秦王趙廷美的死亡。

在與太宗奏對中,趙普以《論語》為引,隱晦的表達了希望繼續為太宗效力的願望。

趙普曰:《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可即使如此,太宗也並沒有信任趙普,兩者雖然在表面上保持著尊敬。但在實際上暗中卻在培養新的官吏,如呂蒙正等人就是如此。趙普在太宗年間又先後兩度為相,僅僅只有四年的時間,而且受限於信任並無太大的作為。

四.功在社稷,疏於私德

平心而論趙普的私德學識並不算出色,在太祖年間因為貪汙受賄,包庇罪犯而在太祖晚年被罷免相位外放任職,在學識上也遠不如北宋歷任宰相。不僅在趙匡胤年號上“乾德”上鬧了一個大笑話,甚至後世廣為流傳的“半部論語治天下”,最早也只是政敵取笑他不通學識。

南宋林的《古今源流至論》記載:“趙普,一代勳臣也,東征西討,無不如意,求其所學,自《論語》之外無餘業。“

"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建立宋朝,是為宋太祖。在北宋建立初期,內憂外患層出不窮,內部尚未肅清,外部又威脅不斷。北有北漢,契丹虎視眈眈,南有南唐伺機待發,其他如吳越,南漢,後蜀等小國也割據一方,不聽號令。

雖然北宋建立之初風雲飄搖,但在君臣一心之下,北宋避免了唐末五代的覆轍,存續超過了三百年,僅次於漢唐。雖然宋代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大統一王朝,但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卻擁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經濟文化的繁榮比之前者甚至有過之而不及。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從唐末朱溫起義到北宋建立(907年—960年),五代十國近五十年的戰亂將皇權的威嚴一掃而空,“兵強馬壯者即為王”是當時普遍的價值。從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到後周,北宋,短短五十年的時間各個政權你方唱罷我登場,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五個王朝,但往往存續沒有超過兩代人,而趙匡胤的北宋同樣面臨這一個嚴峻的問題。

而作為北宋奠基人之一的趙普,他在王朝建立之初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陳橋驛兵變擁立趙匡胤,諫言削弱兵權,還是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針對弊政的改革措施,都有其獨到之處。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一.陳橋擁立,定策元勳

趙普起於微末小吏,只有曾祖父曾作過縣令,到他這一代已經家道中落。加之老家河北戰亂不斷,因此很早就隨父親遷居至洛陽。

從後周顯德三年(956年),趙普進入趙匡胤的幕府,很快就表現出來非凡的才能。不同於其他皓首窮經的文人,他長於治事,善於吏治,很快就成為了趙匡胤得力的助手。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在滁州養病時,趙普躬身侍奉,視之為父,因此也被趙弘殷看作子侄,趙匡胤趙光義都稱其為兄,趙普也成為了趙匡胤的謀主,陳橋兵變的一系列事件都少不了趙普的謀劃。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值盛年的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其幼子柴宗訓沖齡繼位,幼主臨朝,即使是在太平年間都是於國不利,更不用說在五代十國那一個大動亂的時代。再加之周世宗得位於後周太祖郭威。郭威因為子嗣被殺,所以才以柴榮為義子,但就實際血緣而言,郭威的外甥李重進反而更加親近。

在之前因為郭威欣賞柴榮,因此硬逼李重進定下了君臣之份,實際上李重進並不甘心。如今柴榮身死,幼主不利於國,那麼作為郭威唯一血脈的李重進就成為了最好的候選人。一時間,李重進也開始蠢蠢欲動,正值國內未穩之際,契丹又趁此機會南下入侵,一時間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在當時的環境下,趙匡胤無非只有三個選擇:一個是繼續作為後周的忠臣,輔佐幼主;一個是支持李重進;另一個是自立為主,執掌大權。這三個選擇都有利弊,趙匡胤也無法權衡。於是找來了趙普與趙光義為其謀劃。

首先第二個選擇就被排除,趙匡胤作為柴榮的心腹,與李重進沒少爆發矛盾,即使幫助李重進登上皇位,以其對趙匡胤的忌憚,即使能保全性命,軍權也絕不會任其執掌;其次是輔佐幼主,雖然柴榮對趙匡胤有知遇之恩,但人心難測,稍不注意就無法挽回。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後漢高祖劉知遠與郭威情同手足,但其子劉承乾剛一繼位,就迫不及待的對輔佐大臣下手,其他四名輔政大臣都被殺害,郭威雖然逃過一劫但卻是全家被誅。“所謂殷鑑之不遠,望慎之”,趙普的一番話堅定了趙匡胤自立的想法,但如何能最大程度上的維護政局穩定,同時也保證趙匡胤的名聲,成了最大的問題。

就這樣在趙匡胤的默許下,一場由趙普主策劃的“黃袍加身”就此誕生。不僅讓趙匡胤如願以償的登上了帝位,還避免了他蓄意謀反的惡名。

《宋史》:“太祖北征至陳橋,被酒臥帳中,眾軍推戴,普與太宗排闥入告........及受禪,以佐命功,授右諫議大夫,充樞密直學士。”

雖然在登上帝位之後,趙匡胤為了安撫人心,依舊以範質,魏仁浦等人執政,趙普僅受封諫議大夫。但趙普的功勞卻被趙匡胤看在了眼裡,也是名副其實的定策元勳。

二.雪夜決策,謀安天下

從建隆元年(960年)開始,趙普正式進入權力中樞,在太祖統治的十七年中, 趙普有十四年活躍於中樞之中,之後更是獨相十年。宋初的大政方針大多都是有其策劃,南宋名臣呂頤浩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一文中寫道:

朕與卿定禍亂以取天下,所創法度,子孫若能謹守,雖百世可也。”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言中的這個“卿”就是指的趙普,北宋建立之後,最重要的問題無非是兩個,一個是內部的穩定,另一個是對外統一。在這兩個問題上趙普都給出了至關重要的意見。

在對內穩定上,趙匡胤曾向趙普尋求結束五代亂世的方略,

《續資治通鑑·卷二·宋紀二》“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為國家計長久,其道何如?”

趙普將五代動亂的根源,歸結為“節鎮太重 , 君弱臣強 ”,並提出“稍奪其權 , 制其錢穀 , 收其精兵 ” 三大綱領。針對於此,趙普建議趙匡胤逐漸提高文人的地位,用其為知州,分化武將的權力。在中央弱化禁軍將領的權力,實行兵將分離,同時通過更戍法,讓軍隊保持戰鬥力。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在行政上,趙普主張重視法制,主持修撰了《刑統》,《編赦》,一改了五代時期酷刑駁雜,條律混亂的局面。同時加強了對官吏的選擇監察和懲治。

“太祖始革五代之弊 , 創立法度”“趙普懲前毖後,力勸宋祖裁抑武夫,百年積弊,一旦革除,讀史者多豔稱之。”

宋初開始初步改革科舉制,簡擇官吏 ;選授司法參軍以律疏試判 ,督促官吏學習律令,熟悉吏事;並且精擇官吏,讓稱職者久任。 在趙普的主持下,五代混亂的政局很快得到了改善,北宋得以維持了後周來之不易的局面,趙普功不可沒。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在對外統一上,最著名的就是“雪夜訪普”中制定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方針。在故事中趙匡胤冒著大雪造訪趙普,然後一起制定了這一方略,但事實上是遠非如此。早在後周時,大臣王樸就在《平邊策》中提到了這個觀點。

但兩者有有所不同,後周時期柴榮將向南攻略的重點放在了南唐上,雖然在數年的征戰中,後周奪取了南唐的淮南之地,但並沒有徹底滅掉南唐。而趙普制定的方略則是“先取巴蜀,次及廣南,再取江南”。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後世很多人都因此批評趙普,認為因為趙普先南後北的方針,致使北宋失去了收復燕雲的最好機會。但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客觀,太祖時期繼承了後周的遺產,軍事實力的確達到了整個北宋的頂峰,但同樣當時契丹的實力也不容小覷,再加之北漢佔據太原堅城,趙匡胤曾兩次北伐都無功而返。經過長期對峙消耗,直到太宗趙光義雍熙年間才滅掉了北漢,由此可見先攻契丹的戰略完全是不切實際的,甚至還會給南唐坐大的機會。

根據趙普的方針,北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太祖與趙普也同樣沒有忘記收復燕雲十六州,不僅為了其準備“封樁庫”,還在軍事上多有準備,逐漸蠶食了北漢。但天不如人願,還未待有所行動,太祖就身故了。

三.金匱之盟,數度為相

我們現在人去評判趙普,總會帶有許多的主觀色彩。例如在太祖逝世後,趙普與趙光義合作,憑藉著自己元老的身份替“金匱之盟”背書。為太宗繼位找到了合法根據。因此二人達成默契,趙光義讓趙普再度為相,並幫助他打擊政敵盧多遜。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之後趙普投桃報李,為了幫助趙光義實現皇位世襲傳承,避免重蹈太祖兄終弟及的局面。在趙光義的默許下極力打壓秦王趙廷美(太祖太宗之弟),最終間接導致了秦王趙廷美的死亡。

在與太宗奏對中,趙普以《論語》為引,隱晦的表達了希望繼續為太宗效力的願望。

趙普曰:《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可即使如此,太宗也並沒有信任趙普,兩者雖然在表面上保持著尊敬。但在實際上暗中卻在培養新的官吏,如呂蒙正等人就是如此。趙普在太宗年間又先後兩度為相,僅僅只有四年的時間,而且受限於信任並無太大的作為。

四.功在社稷,疏於私德

平心而論趙普的私德學識並不算出色,在太祖年間因為貪汙受賄,包庇罪犯而在太祖晚年被罷免相位外放任職,在學識上也遠不如北宋歷任宰相。不僅在趙匡胤年號上“乾德”上鬧了一個大笑話,甚至後世廣為流傳的“半部論語治天下”,最早也只是政敵取笑他不通學識。

南宋林的《古今源流至論》記載:“趙普,一代勳臣也,東征西討,無不如意,求其所學,自《論語》之外無餘業。“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度為相定國策,初啟太平一代良相

每一個歷史人物都有著多面和複雜性,趙普也不例外,他有時是嚴厲正直的諫官,雪夜決策、杯酒釋兵權,但其收受賄賂、隨波逐流、見風使舵,同樣引來無數非議。

也許由於自身的侷限性,趙普的種種措施為北宋埋下了不少的隱患,但是我們更不能否認的是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北宋才結束了長達百年的混亂,國家才重新迴歸了繁榮。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趙普是典型的官吏代表,在亂世中他竭力表現自己,盡力的抓住每一個機會,在封建皇權的體制下,儘可能的發揮自己的才能,但以身家性命為重,他從來不是真英雄,只是一個在多變的封建君主威嚴下,戰戰兢兢、遊走其中的官吏。

參考文獻:

《宋史-趙普傳》《資治通鑑》《趙普評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