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姓入閩始於東漢,黃道隆任官東郡會稽市令,順帝建康元年(144年),見世亂不已,棄官避地入閩。會稽縣令黃隍於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年)避亂入閩。江夏黃香後裔黃彥豐,字元方,西晉懷帝永嘉二年(308年)與中原“衣冠八姓”渡江,南下入閩,東晉成帝授為晉安(今福州)太守。黃彥豐晚年致仕,隱居於侯官烏石山黃巷,後裔繁衍於八閩大地。黃元方歷傳仲、雍伯、如意、齊、貴林、端儀、若、韜之、芳、衝。黃衝生長子黃岸,居莆陽,為黃岸派始祖;次子黃崖生長子守恭,居泉州,為紫雲派始祖,次子守美。此外,兩晉之際黃裳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閩落籍邵武。

唐貞觀六年(632年),史稱河南10姓入閩,聚族於福州閩縣,中有黃姓。成為支派而繁衍至今的江夏黃氏進入福建主要有13支派:黃鞠派、黃岸派、黃守恭派、聖王部將黃氏派、黃鼎派、黃傑派、黃敦派、黃膺派、黃峭山派、黃隱派、黃椿派、黃天從派、燕山派。目前查到進入漳州繁衍生息的有8支派:黃岸派、黃守恭派、聖王部將黃氏派、黃傑派、黃膺派、黃峭山派、黃天從派、燕山派,其中直接進入漳州的有聖王部將黃氏派、黃傑派、黃天從派3支派。


(一)黃鞠派

隋大業二年(606年),黃鞠遷徙至福建寧德石橋鄉,成為石橋黃氏開基始祖,衍傳至今成為福建黃氏望族之一。

(二)黃岸派

黃岸遷居莆陽,傳至黃滔,為唐末進士,任四子門博士,後升任監察御史。當王審知佔據福建後,黃滔便成為東南儒士首領。其後裔,除留居莆田東里外,又分支邵武、漢西、南城、臨川、金溪、廣東南雄、珠璣。子孫中有許多顯赫大官,如第七代孫黃公度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高中狀元在嶺南任官,深受百姓擁護。遷居南雄裔孫黃澄洛子黃由字居正,又於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高中狀元。九世孫黃洽,官至御史、資政殿大學士,成為南宋孝宗、光宗兩朝名臣。

(三)黃守恭派

唐垂拱二年(686年),黃守恭獻桑園建開元寺。因建寺時常有紫雲蓋頂,又稱紫雲寺,此即紫雲黃氏開基之由來。黃守恭在獻田宅建寺後,分遣五子奔赴各地開基創業。長子黃經居南安縣北蘆溪,又名隍山、埔頭,即今南安市羅東鎮;次子黃紀居惠安縣東黃田,五代時更名錦田,即今惠安縣張阪鎮後邊村;三子黃綱居縣西葛磐(今安溪縣鳳城);四子黃綸居縣南金柄(今同安區新圩鎮);五子黃緯居綏安南詔(今詔安縣高坑)。

(四)聖王部將黃氏派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河南固始人陳政兄弟及子陳元光奉朝廷之命入閩平定故綏安地“蠻獠嘯亂”,駐守戍邊。陳政、陳元光父子率中原58姓府兵有軍謀祭酒黃世紀等黃氏將士亦隨之入閩。

(五)黃鼎派

黃鼎(716-786年),字器之,行六,唐諫議大夫。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自光州固始縣避劉展之亂入閩,卜居浦城縣永興鄉永康裡之溪東,即今浦城縣仙陽鎮溪東村,浦城黃氏自此始。黃鼎與夫人莊氏攜兒在此繁衍,成為閩越一大著姓旺族。

(六)黃傑派

黃傑居河南光州固始。一世祖黃傑,唐天寶(742-756年)間,樞密使。二世祖黃金鮮,字光燦,唐建中(780-783年)間,左僕射。三世祖黃景玄、黃景元。傳至四世黃文夔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任漳鎮雲霄總管,始遷入閩,住龍溪篁坑(今龍海市角美鎮石美東門)。黃文夔生三子:傳度、傳護、傳保。傳度為蘇派始祖,傳護為漳派始祖,傳保為潮派始祖,後人稱為“三黃派”。

(七)黃敦派

黃敦於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年)偕弟黃膺隨父攜家自河南固始隨王審知入閩。初居清流泰寧鄉,他志樂山林,築廬閩清梅溪村鳳棲山下,乃黃氏虎丘派始祖。裔孫黃洽,宋隆興元年榜眼,官御史中丞、參知政事。黃淮,明仁宗時官戶部尚書兼太學士,黃氏虎丘派子孫繁衍傳佈於閩臺及上海各地。

(八)黃膺派

黃膺,字世銘。黃膺出自於唐太宰之後,於唐末乾寧年間,同兄弟黃敦從河南光州固始隨閩王王審知入閩,官授中書令,此後在八閩大地生息繁衍。黃膺生二子,長茂材,次茂哲。黃膺之第五世忠助,隱居漳州,遂以家焉。生子槩,字叔平。槩之子彥臣,官至朝散大夫。

(九)黃峭山派

黃峭山,唐末五代人,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末隨王審知入閩。初居浦城,又遷邵武平灑鄉。黃峭山娶三妻生二十一子,世稱“峭山黃”,成為邵武黃氏始祖。

(十)黃隱派

宋朝,黃隱入閩,開基寧德大嶺頭村,蓄積富盛,成為望族。黃隱為始祖,妣鄭氏,生五子:璟、世、明、漸、澄。長子黃璟於宋代遷羅源吉際村開基;次子黃世於宋代遷虎壩橫坑村;三子黃明於宋代遷石堂(今文峰村);四子黃漸留大嶺頭村;五子黃澄遷古田平湖開基。

(十一)黃椿派

宋朝,黃椿入閩,其祖先是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隨王審知入閩為判官,因家焉。後析而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閩邑之黃巷,一居長樂北鄉之黃壠。

(十二)黃天從派

南宋度宗鹹淳七年(1271年),杭州被元兵攻破。黃天從及子黃材是宋朝皇家趙室駙馬,攜全家隨宋室趙家王朝南逃廣東崖山。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在崖山又遭元兵圍剿,情勢危急,黃天從父子奉楊太后懿旨,同許達甫、張世傑以十六船保護趙氏僅存遺孤趙若和衝出重圍,欲往福州再圖恢復宋王朝。船行至廈門至浯嶼海面,突遇強颱風,張世傑、許達甫等十二船翻沉,唯剩黃天從、黃材父子和趙若和四船,桅、帆、槳均損壞,被颶風颳入漳浦港尾港鴻江浦東(今龍海市港尾鎮店地村境內)就地落籍開居。

(十三)燕山派

燕山派始祖黃真,號忠勇,官至達魯花赤天官銀臺,後降職武榮州,乃在南安開族。元配林海棠,次配趙秋喜。生十子,長子黃沙裕,次子黃沙的,三子黃海達,四子黃安童,五子黃武賢,六子黃賓哥,七子黃榮顯,八子黃璋童,九子黃富童,十子黃貴童。惟長子黃沙裕、次子黃沙的迴歸燕山原籍,其他八子住南安。


黃氏歷史  黃氏入閩各派徙居



定居

黃岸派系

黃碩卿於唐垂拱年間遠祖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出任閩藩都鎮撫,任職4年後,卜居莆田涵江。至十六世黃經,號致政,任龍巖尉時與朱熹交往甚善,朱熹擇地漳州龍溪北斗曰:“此地大難不憂,大旱豐收”,隨即定居於龍溪北斗(今薌城區北斗村)。宋嘉定六年(1213年)黃經攜第五子黃桂遷至龍溪霞苑賢舍(今龍海市海澄鎮蓮花一帶)。晉江東石蘗谷分派今龍海市榜山鎮北溪頭村。北溪頭又分衍張坑、書廳、霞寨、路頭社、後徑、鳳皋、小浦南。

黃守恭派系

黃守恭分遣五子奔赴“五安”開基創業。三子黃綱擇居安溪龍亨裡黃口渡參山嶺下。元至正二年(1342年),黃綱17世孫黃振祥(黃若水)舉家由安溪遷居長泰縣善化裡赤嶺社(今枋洋鎮赤嶺村)。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黃綱在安溪傳到三十七代的隆德、景明徙居南安九、十都。1971年,南安九都建大水庫,才移居到南靖的龍山平埔、靖德尚寨新村、靖城新村、大房南英,天口等地,從移居九、十都亭後開始寫輩序,至今已傳二十代。四子黃綸十七世孫黃振田從同安金柄遷龍溪錦宅,後裔於明萬曆年間遷長福,長福始祖生二子,長子在本地守祖,次子遷漳城新行街,大部分遷臺灣臺南縣。長子為下店尾開基祖。五子黃緯居綏安南詔(今詔安縣高坑),分佈綏安鎮、高坑、秀篆、新民村等地。

聖王部將黃氏派系

唐垂拱二年(686年)建置漳州,部將黃世紀等人在漳州、廈門、金門等地開發繁衍。始祖黃世紀原為高宗皇帝禮部侍郎兼祭酒,因不執行武后“命改廟制”被調離,發配隨同陳政父子入閩故綏安縣地。在李輔勝(李伯瑤)營中,於今廈門專司監造海上戰船和兼管浯州(今金門)牧馬事。黃世紀生有3子,各房系傳宗蕃昌,後代子孫遍佈閩南、臺灣、粵東等地。隨陳元光父子入漳的將士亦大多留漳娶妻繁衍後代。傳衍至今有後店、東珊、筆峰、豐田、美山、前坑、藍田、烏石等地。

黃傑派系

元和六年(811年),黃文夔抵漳州篁坑娶林氏生漳派祖黃傳護。六世祖黃溫,號永尃。七世祖黃世昌(897-936年),號興嗣,諡鑑湖。後梁貞明(915-920年)初,黃興嗣為“唐欽點兵部員外郎轉安南副都護,充經略招討處置等使,兼福建八路大提點”。八世祖黃厚,字邦用,號濟州。由襄陽主簿致仕,遷石美塗下。迨宋慶曆元年(1041年),九世祖黃智明,生六子:黃鍼、黃瞻、黃溥、黃察、黃箴、黃薛。三子黃溥於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中進士,知祈門縣事。分居石美壺西、郭坑渡頭、黃卿等地為始祖。

黃膺派系

黃膺派有鳴鳳房、僕射房二房入漳。鳴鳳房:黃膺三世黃鳴鳳生黃徽。黃徽以儒術遊樑宋間,與趙普善,不肯與陳橋議,遂還裡,隱居漳州。生五世黃賞,字仰賜。黃賞生黃忠助。七世黃槩,字叔平,居漳州。八世黃彥臣,字叔燦,朝散大夫,封賞概承事郎,贈朝奉大夫。黃彥臣生七子,七子四進士。僕射房:黃膺三世黃愜,愜生其一,其一生就生,就生生居長,居長生蝨,蝨生亨,亨生景,景生長子潛善、三子潛厚。潛善生九子,亦稱九子公。傳至十世黃潛善、黃潛厚,在漳州平和、雲霄、詔安、漳浦、南靖等地繁衍,後代人數眾多。

黃峭山派系

南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黃德新從大埔湖寮遷漳州府龍溪縣赤嶺鄉阪上社開基。黃成忠在元大德四年(1300年)遷居龍溪歸德(今華安縣高安鎮)開基。黃成忠生二子:長子黃傳孫,又稱下房,居住在高安社後墘內外厝;次子黃子善,又稱上房,居住在石墘、新厝、半嶺、安竹坪社。黃百三郎到南靖縣書洋鎮田螺坑社繁衍。黃白葳於明末清初進入雲霄縣雲陵鎮,在雲陵鎮新衙前建立餘慶堂祠堂。

黃天從派系

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黃天從父子保護趙若和在浦東登岸後,將趙若和改成黃姓,在浦東隱居。黃天從生二子:長文忠、次文簡。二世始祖黃文忠:諱材,字國棟,諡文忠。黃文忠生二子:長理(燮翁),次昱(炳翁)。三世祖燮翁,諱理,生二子:長制庫,次盈庫。三世祖炳翁,諱昱。四世祖制庫、盈庫、置庫、永庫。五世祖寬夫、信夫、敏夫、惠夫、廉夫、庸夫、應夫、膺夫、必夫、壽父、仁夫、慎夫、義夫。傳至第六世有十六個堂兄弟,都以“均”字命名,所以有“十六均黃”之稱。

燕山派

燕山派黃氏在漳州歷史上尚未見成規模的遷入,只有漳浦大南阪新民村少數燕山黃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