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林毅夫團隊的《吉林報告》不應苛責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吉林報告》至少有兩個方面是比其批評者正確的,一是東北振興必須有切合本地資源稟賦的產業基礎,二是政府在促進產業發展上要積極有為。這份報告的分析思路、工具方法、政策建議值得肯定的地方頗多,要遠比新古典經濟學的“市場神學”積極得多、實用得多、高明得多。

日前,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吉林課題研究執行負責人付才輝接受記者專訪,迴應核心質疑。付才輝認為,報告確實不是從體制論出發,而是從由稟賦結構決定的產業結構出發,東北經濟要破局還得從產業基礎出發。另外,他從多個方面分析他對吉林GDP增長率回“8”衝“10”有信心的幾大原因。(9月1日《21世紀經濟報道》)

如果說產業政策之爭還只是新結構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在爭奪理論的正確性,那麼《吉林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研究報告(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吉林報告》)則意味著新結構經濟學試圖在實踐上證明產業政策的正確性。對於國內被新古典經濟學“洗腦”的眾多經濟學家而言,這完全是無法容忍的。於是激憤而責之,群起而攻之,自然難免。因而《吉林報告》所引發的爭議也要甚於林毅夫和張維迎的產業政策之爭。

在這些經濟學家眼中,《吉林報告》開出的藥方是錯誤的,發展五大產業集群是不可行的,東北經濟破局必須以新古典經濟學為指導,從“體制”上找原因,並且變革“體制”。最極端,也最為荒謬的觀點是,“東北只有華山一條道,就是老老實實地把國有企業私有化,把土地等生產要素分給老百姓,最好把包括學校、醫院在內的事業單位也私有化,並且大幅減公務員、減稅,徹底放松管制。”這是一個三流經濟學家在《塌陷的東北是面照妖鏡》這篇三流文章中提出的糊塗藥方。這種“一私就靈、一放就成”的觀點不止陳舊,而且被歷史證明是錯誤的。如果促進經濟發展如此簡單,那麼經濟學完全可以取消,經濟學家完全可以轉行,它們的存在完全是多餘的。當年俄羅斯和拉美國家的全面私有化帶來了什麼?經濟下滑,民生艱辛。當年意氣風發的“芝加哥男孩”不過是打開潘多拉魔盒的熊孩子。

《吉林報告》至少有兩個方面是比其批評者正確的,一是東北振興必須有切合本地資源稟賦的產業基礎,二是政府在促進產業發展上要積極有為。簡單地說,《吉林報告》試圖用新結構經濟學的分析範式告訴人們應該朝哪個方向幹、幹什麼、怎麼幹。即使從體制上找原因,也不是一放了之。“放管服”三個方面缺一不可,只強調“放”而忽視“管”和“服”,結果只會是“亂”。縱觀《吉林報告》,圍繞培育產業,也提出了政府的“放管服”建議。不過,《吉林報告》把重點放在產業方面,體制的改變要為產業發展服務。這是一個正確的思路。在體制方面著墨不多,但不代表其完全忽視。

《吉林報告》充分體現出了經濟學的“經世濟民”之用。不像新古典經濟學者,除了用乏味的術語堆砌無用而蒼白的怨言,對於經濟發展拿不出有效的辦法,也沒有足以利用的工具來分析問題。林毅夫的團隊至少用“增長甄別與因勢利導”和“五類產業因勢利導”方法,找出了吉林要發展的產業。而那些批評者呢?除了吵架和舊調重提,似乎沒有提出令人信服的政策建議。

《吉林報告》本身並不完美,對東北資源稟賦的分析未必都對,給出的產業發展建議也未必都正確。但不要忘記,《吉林報告》本身就是徵求意見稿,需要修改完善。對這份報告,可以提修改意見,但不必苛責。至少,《吉林報告》的分析思路、工具方法、政策建議值得肯定的地方頗多,要遠比新古典經濟學的“市場神學”積極得多、實用得多、高明得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啟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