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迴歸亞當斯密,瞭解經濟發展本質'

"

新結構經濟學——發展經濟學3.0版

新結構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發展、轉型和運行的理論。2009年,在我任職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一週年的一個內部會議的報告中,我首次將多年研究發展和轉型的心得總結做了介紹,並將這個理論框架命名為新結構經濟學。2010年,我受邀到耶魯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作一年一度的庫茲涅茨講座,以《新結構經濟學:一個反思發展的理論框架》為題發表演講。演講稿在2011年發表於 World Bank Economic Observer 第26卷第2期,這是新結構經濟學的提法首次正式見諸於學術期刊。

迴歸亞當·斯密

在提出新結構經濟學時,我倡議迴歸亞當·斯密,不是迴歸亞當·斯密《國富論》的觀點和結論,而是迴歸到亞當·斯密的研究方法。亞當·斯密的研究方法也就是亞當·斯密著作的全稱:“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對國家財富的本質和原因的研究。根據這種研究方法,亞當·斯密得出的結論是,增加國家財富要依靠分工,而分工的程度決定於市場的規模。我們經常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習要學習釣魚的方法而不是去分得一籮筐的魚,不過多數人現在讀亞當·斯密的經典著作時,經常只記得“分工很重要、市場很重要”這樣的結論,而忽略了亞當·斯密得出這些結論的研究方法。而且,在讀時也是選擇性地理解,例如亞當·斯密著作的第一篇談分工的重要性時,講到分工決定於市場範圍,市場範圍決定於政府對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但現在“市場範圍決定於政府”這句話完全被忽略了。從我們把亞當·斯密這本著作簡稱為《國富論》的時候,就意味著我們知識界只想得到魚,而不是學會怎麼釣魚。我在提出新結構經濟學的時候,想回到亞當·斯密更強調的如何釣魚,即直接研究一個問題的本質和它的決定因素。

收入水平要不斷提高,一定是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提高有兩個機制:一是現有產業的技術不斷創新;二是新的附加價值更高的產業不斷湧現。隨著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提高,一方面產品數量品類多樣化,市場規模擴大,需要不斷完善硬的基礎設施,如電力、交通基礎設施等,來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另一方面,現代工業的機器設備資本越來越密集,風險也越來越高,需要金融安排等軟的制度安排,來動員資金、分散風險,讓現代化的生產力能夠實現。

因此,現代經濟增長的表象是收入水平不斷提升,本質是一個工業革命以後出現的不斷的結構變化過程,包括提高生產率水平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以及降低交易費用的經濟體的軟硬基礎設施的完善。研究現代經濟增長,實際上就是研究推動收入水平和勞動力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的結構變化的決定因素和動態發展過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