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路的草方格升級為“五帶一體”

林業 環境保護 沙拐棗 沙棗 刺槐 寧夏林業 2018-12-02
護路的草方格升級為“五帶一體”護路的草方格升級為“五帶一體”

(資料圖 圖文無關)

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沿線,無數麥草方格結成的金色巨網牢牢縛住連綿的流動沙丘。網格內,花棒、沙蒿、沙拐棗、檸條等沙生植物頑強生長,護衛包蘭鐵路60年暢通無阻,創造了世界鐵路治沙史上的奇蹟。

包蘭鐵路催生治沙

騰格里是我國第四大沙漠,蒙語意為“天一樣遼闊”。中衛地處騰格裡沙漠東南邊緣,沙漠佔全市土地面積的22.7%。這裡乾旱少雨,年均降雨量僅為187毫米,年均蒸發量卻高達1980毫米,是降雨量的10倍多,長期處於荒漠化威脅中。

“風捲黃沙彌漫天,荒沙萬里無人煙。”上世紀50年代初,騰格里的流沙已蔓延至中衛縣城腳下。50年代中期,國家決定修建包蘭鐵路。這是我國修建的第一條沙漠鐵路,在中衛境內6次穿越騰格裡沙漠,長達44公里,要翻越長16公里、高130米的沙坡頭。

沙坡頭為高大格狀流動沙嶺,是我國西北、華北地區的沙禍之源。作為世界上首條通過高大流動沙丘的沙漠鐵路,包蘭鐵路的修建並無成功先例可借鑑。

為攻克治沙難題,保證鐵路順利運行,1956年,在包蘭鐵路動工之際,全國首個專業性治沙林場中衛固沙林場挺進荒漠

小草格大智慧

治沙初期,因自然條件惡劣,大規模植樹造林、高立式柵欄、瀝青拌沙、平鋪式沙障等固沙手段均以失敗告終。為鼓舞士氣,林場職工就地取材,用麥草在沙丘中紮了“人定勝天”“中衛固沙林場”等字樣。一場風沙過後,方塊形的字竟然沒有被沙子掩埋。

受此啟示,科研人員進行了圓形、菱形、三角形、馬蹄形等各種形狀、大小的麥草扎障試驗,併成功找到最好的沙障——1×1米的隱蔽式格狀沙障,即“麥草方格”。

“扎設麥草方格的方法很簡單,選取不短於60釐米的麥草橫鋪在沙地上,用鐵杴等工具將麥草攔腰扎入沙子深約15釐米左右,麥草頭尾自然豎立合攏。橫1米、豎1米,交錯扎制,即形成1×1米的麥草方格。”中衛市治沙林場副場長唐希明解釋,“這裡的流沙活動一般為表面深度15釐米左右,沙子被風吹起來的高度約為1米,紮成深15釐米、長寬各1米的方格防風固沙效果最好。”

紮好格子後,在其中種植花棒、沙蒿、沙拐棗、檸條等固沙樹種。在草格子遮蔽下,風吹不走,遇雨發芽生長,而麥草腐化後形成的“沙結皮”,在固住流沙的同時,能成為植物生長的養分。草格子裡的綠色逐漸顯現。

麥草方格的壽命一般為3年。沙坡頭固沙,植物是關鍵。為提高植苗成活率,唐希明用3年時間研究發明了“水分傳導式精準型沙漠植苗工具”,又叫“便攜式沙漠造林器”。這個造林神器是一米長的“幹”字形鐵製工具,由手柄、腳蹬、連接棒、植苗鏟組成。

“便攜式沙漠造林器可以把苗木根系末端直接送入溼沙層,不會擾動沙層,造成沙層水分流失。用它來栽植檸條,成活率能達85%以上。”唐希明邊說邊用工具末端的凹陷處卡住樹苗根部,兩手扶住上橫杆,一腳踩住下橫杆,直扎入麥草方格中央,短短几秒,一棵樹苗就栽好了。“原來兩人一天能栽植檸條苗3畝,用這種方法能植7畝。”說起便攜式沙漠造林器的植苗效果,唐希明難掩喜悅和驕傲。

沙坡頭麥草方格固沙為全國首創,目前仍是全球最便捷、環保、低廉的固沙模式。“在中衛‘長流水包蘭鐵’治沙項目區,每天都有上千畝的流動沙丘被草方格鎖住。”從事沙漠治理27年的唐希明,是中衛沙漠變綠洲的見證者。幾十年來,中衛在騰格裡沙漠邊緣共扎設草方格15.5萬畝、營造灌木林14.5萬畝、封禁保護15萬畝。

築起“五帶一體”治沙體系

沙坡頭是中衛沙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要想治住這裡的沙,單一的“麥草格子”遠遠不夠。

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中衛治沙人建造完成了4級電力揚水工程,在包蘭鐵路兩側的沙丘上修建水平畦田2000多公頃,引黃河水澆灌沙丘植物,栽植刺槐、沙棗、檸條等各種喬灌木400餘萬株,形成了154公里長、800米寬的灌溉造林帶,變原來單一的“旱路固沙”為“水旱並舉”。

1984年,由固沙防火帶、灌溉造林帶、草障植物帶、前沿阻沙帶和封沙育草帶共同組成的“五帶一體”鐵路防風固沙體系正式形成。這項在麥草方格基礎上探索研究的治沙模式,讓騰格裡沙漠北部邊緣築起了60公里的防風固沙林帶,扼住了黃龍南侵的咽喉。

1983年4月27日,一場特大沙暴襲擊了騰格裡沙漠和寧夏平原,包蘭鐵路50多公里長的流沙地段安然無恙。1993年5月5日,又一場特大沙暴襲擊了甘肅、寧夏等省區,“五帶一體”防沙體系除前沿50米左右寬度的草障林帶受到不同程度的掩埋損壞外,其餘均完好無損。時至今日,包蘭鐵路已在騰格裡沙漠中安全通車60年,“包蘭鐵路不出30年就會被沙漠淹沒”的預言不攻自破。

1984年,沙坡頭成為中國第一個具有荒漠生態特徵的自然保護區。1986年沙坡頭鐵路治沙防護林體系獲鐵道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年被林業部評為“林業重大工程建設”一等獎,1988年被國家科委評為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4年被聯合國授予“全球環境保護500佳”稱號。

防沙治沙“中衛模式”

從麥草方格到“五帶一體”,沙坡頭治沙成果吸引了日本、美國、埃及、印度、阿根廷、荷蘭等眾多國家的首腦、駐華使節、專家學者前來參觀考察,被讚譽為“人類治沙史上的奇蹟”“世界上堪稱首位的治沙工程”。中衛治沙技術成為治理沙漠化的靈丹妙藥,已推廣到世界上許多國家。

近年來,中衛治沙人的綠色觸手不斷延伸,實施了寧夏黃河東岸防沙治沙項目、中德合作北方荒漠化綜合治理寧夏項目等重點林業項目。全市共爭取外援貸款項目資金3.5億元、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補助項目2200萬元,先後對城市周邊的西風口、北乾渠系、葡萄墩塘等八大沙區進行了綜合開發治理。對城市影響最為嚴重的北部騰格裡沙漠長流水區域扎草方格並種植檸條、花棒、楊柴等沙生植物34萬畝,封禁保護15萬畝,北部168萬畝沙區已治理利用83.2萬畝,實施封山(沙)育林面積60萬畝。

目前,中衛林地總面積達到766.29萬畝,其中生態防護林233.72萬畝、生態經濟林115.12萬畝、封山(沙)育林150.77萬畝、退耕還林266.68萬畝。2017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0.26%。

“每年3-10月,我和妻子都會去騰格裡沙漠扎草格子,去年靠這個掙了5萬多。”迎水村村民王中平扎草方格已近5年,扎草方格成為沙坡頭附近村民的主要勞務形式之一。

“在騰格裡沙漠有一支由五六百人組成的治沙專業隊,一般兩人一組,一天能掙五六百元,每年工作七八個月,年收入可達10萬元左右。”唐希明告訴記者,這支專業隊的治沙範圍已從中衛擴大到甘肅、內蒙古、新疆、陝西等地,不少家庭都靠治沙過上了好日子。

在沙區治理過程中,中衛創造了林科一體化、林景一體化、林能一體化、林紙一體化、林果一體化的產業與治沙相結合的模式。“中衛模式”的防沙治沙不僅讓昔日不毛之地變成綠洲,更讓黃沙變成財富。全市形成了以中寧縣清水河、紅梧山等為主的六大綠色枸杞產區,建成了以沙坡頭區南山臺地區為核心的優質蘋果基地,以永大線兩側為主的紅棗基地,以海原縣庫井灌區為主的香水梨、紅梅杏基地。截至2017年底,中衛生態經濟林達115.11萬畝。

護路的草方格升級為“五帶一體”

(資料圖 圖文無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