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首批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2018年度進展評估情況通報,山東淄博示範區評估結果位居全國首批示範區前列。

淄博是個老工業城市,重化度高,傳統動能轉換的任務艱鉅,新動能培育的壓力較大。自從成為我省唯一入選全國首批老工業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城市以來,聚焦“高、新、輕、綠”,瞄準新材料、智能裝備、新醫藥、電子信息和陶瓷琉璃“4+1”產業,加快構建“753”現代產業體系(突出化工、傳統機械、建材、冶金、紡織、輕工、陶瓷等七大傳統產業,突出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突出現代物流、文化旅遊、現代金融等三大主導產業),轉型升級步伐顯著加快。

鋼鐵廠從11個壓縮至“2個半”;焦化廠從8家減少至1家,煤炭基本全部退出……多個產業基本出清。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 5000 億元大關,達到 5068.4 億元,同比增長6.1%,總量居全省第5位;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07720元,同比增長 5.9%,總量位居全省第 4 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 385.2 億元,同比增長 6.5%;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服務業佔比提高到4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39.5%。

(1)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邁進

狠抓項目建設、融合發展、技術改造和佈局調整“四大載體”,以優質重大項目建設為引領、新興產業集群建設為抓手,積極培育壯大新動能,淄博市建立了市級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儲備庫,2018年以來儲備項目383個,總投資4387.1億元;68個項目入圍全省第一、二批新舊動能轉換優選項目名單,總投資1029.5億元;2018年,淄博集中推動實施了372個市重大項目,完成年度投資1000億元;總投資171億元的國金汽車純電動乘用車等7個項目列入省重點項目名單,年內完成投資15.2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01%;新開工工業項目中新興產業項目數量佔到72%,瑞陽製藥FDA、合力泰攝像頭、新華醫療生物製藥裝備等一批“四新”項目竣工投產,有力帶動了產業轉型升級。

發揮駐地央企省企作用,創新出臺《關於促進央企省企與地方融合發展助推新舊動能轉換的意見》,積極構建企地合作高層對接機制,中鋁齊魯工業園等55個企地融合項目順利實施。出臺《關於加快實施新一輪高水平企業技術改造專項行動計劃的意見(2018年-2020年)》,啟動實施工業技術改造“三千計劃”,即建設1000項技改項目,完成1000億元技改投資,上雲1000家企業。2018年363個市級重點技改項目全面完成,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27.8%,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8.2個百分點。

東嶽集團華夏神舟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偏氟乙烯車間全系統智能化改造項目,通過優化整合區域智能化模塊,車間的自主控制率由31%提升到98%,手動干預次數由每天平均160次降低到30次,實現了對重點環節和關鍵部位的重點管控。

堅持“全市一盤棋”統籌產業佈局,聚焦新材料、智能裝備、新醫藥、電子信息“四強”產業,各區縣分別主攻2個左右主導產業,推進淄川博山、主城區南部區域、主城區東北部、桓臺馬橋和高青高城等重點關聯片區統籌融合發展,推動了重大生產力佈局進一步優化。

(2)加快實現動能培育向新興化轉變

突出強化創新驅動、人才支撐、壓減產能“三大舉措”。加快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全市研發經費投入達到117.49億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到2.46%,超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佔比增幅列全省第2位。規劃建設大學城、科學城、創新谷“兩城一谷”,2018年新增省級及以上創新平臺71家,其中唐駿歐鈴汽車有限公司成功獲批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1家,博士後工作站5家,院士工作站5家,全市省級及以上創新平臺總數達到494家,穩居全省前列。以“人才新政23條”落實落地為主線,繼續打造人才新政強化升級版,啟動重點人才工程三年規劃編制工作,實施“十萬企業家培訓工程”,全市創新創業的國家、省級人才工程專家達到157人。

(3)促進產業結構向輕型化過渡

重點實施服務業跨越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兩大工程”。實施現代服務業三年攻堅計劃,突出做優做強現代物流、文化旅遊、現代金融三大現代服務業,協同培育工業設計、信息諮詢等生產性服務業,現代服務業佔比提高到50.3%。齊文化傳承創新示範區核心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61個文旅融合重點項目紮實推進。建立了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儲備庫,涵蓋275個項目、總投資973.8億元,重點培育了以東嶽集團為龍頭的氟硅材料產業集群,以瑞陽製藥、新華製藥為龍頭的新醫藥產業集群,以新華醫療為龍頭的醫療器械產業集群,以國金汽車為龍頭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以漢能集團為龍頭的新能源產業集群。高水平培育了一批智慧工廠和智能車間,國家級兩化融合貫標試點達13家、省級試點達25家,數量均居全省前列,兩化融合指數持續保持全省第一梯隊。2018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同比增長70%。

(4)引導發展方式向綠色化蛻變

聚焦汙染防治、生態治理、資源綜合利用“三大領域”,啟動實施“四減四增”三年行動和生態環保十個專項行動,全市完成大氣汙染治理任務2383項,在用燃煤機組全部實行超低排放改造,關停燃煤機組10臺,淘汰改造20噸/小時及以下燃煤鍋爐903臺,對502家重點行業企業實施揮發性有機物專項治理,2018年,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連續兩年實現位次前移,同比改善11.8%,列全省第4位;全市PM10、PM 2.5、SO2、NO2濃度同比分別改善10.9%、12.7%、36.8%、8.5%。

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實施“3322”生態綠化工程,完成3000畝生態修復、3萬畝荒山綠化、2萬畝經濟林基地和230公里綠色通道建設,在全省率先搭建起河長制湖長制信息管理系統框架。大力發展低碳循環經濟,實施節能攻堅行動,全市煤炭消費總量連年下降,提前完成了省下達的減煤任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