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色GDP”惠及更多百姓"讓“綠色GDP”惠及更多百姓讓“綠色GDP”惠及更多百姓"讓“綠色GDP”惠及更多百姓讓“綠色GDP”惠及更多百姓讓“綠色GDP”惠及更多百姓

本報記者 王琳琳

春天,沿喇嘛山下公路騎行,在春意盎然裡嗅一縷杜鵑花香;夏天,去呼倫湖邊徒步,在炎炎烈日下尋一處避暑清涼;秋天,登臨柴河月亮湖的棧道,在秋高氣爽中採一捧應季野果;冬天,爬上大興安嶺,在冬雪冰稜間賞一路北國風光……在呼倫貝爾,不分季節和時令,穿越森林旅遊熱度不減。

近年來,我市在25.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培育“綠色GDP”,讓群眾既能享受綠色生態奉獻的環境“福利”,也能獲得綠色產業帶來的效益“紅包”。綠色已經成為當地發展的“最美底色”,優越的生態環境成為吸引高端產業項目轉移的“金字招牌”,全市經濟呈現出綠色發展、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態勢,一幅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千萬公頃森林築起綠色屏障

用松濤陣陣、綠浪無垠來形容我市富集的林業資源一點也不為過。我市的森林、草原、溼地遍佈全境,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東北生態保育區,是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和後備資源儲備基地。全市林地面積1630萬公頃,森林面積13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11.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1.4%。草原面積993萬公頃,佔自治區草原總面積的11.4%,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穩定在70%以上。

多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強化林地管理,紮實推進國土綠化,不斷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全面實施公益林、天然商品林保護,發揮管護員和生態護林員作用,強化林草資源管護,全面落實草原生態獎補政策,加強森林草原防火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加大對違規佔用林地、草原和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等各類涉林涉草違法犯罪行為的查處和打擊力度,清退已墾林地全部恢復植被,鞏固林草生態建設成果,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確保林草資源安全,實現森林面積、蓄積雙增長。

2015年4月起,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正式“掛斧停鋸”,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自此,林區作為國家商品材生產基地的歷史使命宣告結束,伐木工人變身“森林衛士”,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57歲的盧春生在山場生產一線工作了30多年,從事過清林、伐木、捆木、集材拖拉機駕駛員、工隊長等工作,是克一河林業局霍都奇林場職工。如今他是北溝綜合管護站的一名管護員,守護好每一棵樹木成為他新時代的使命。

我市地方林業天然林保護工程二期已實施8年,尤其是天然林停伐、天然林撫育政策的實施,使我市天然林保護工程區森林蓄積增長了1.07倍。天然林生態系統促進了呼倫貝爾市生態環境全面提高,為亮麗的北疆生態環境做出了貢獻。

綠色產業成為致富的“錢袋子”

生態和產業是拉動發展的兩大引擎,既守護好綠水青山的生態“高顏值”,更向著“高質量”發展的金山銀山不斷邁進。在實施大小興安嶺林區保護和經濟轉型規劃,特別是停止天然林採伐以來,我市積極實施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互動戰略,調整林業經濟結構,結合實際探索林業產業轉型發展之路,培育和發展了蘑菇、木耳、沙果、榛子、苗木,林下經濟和森林旅遊等產業,為全市產業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走出一條頗具特色的林業產業創業創新之路,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林果成致富大產業。作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認證農產品,扎蘭屯市沙果遠近聞名。目前扎市沙果經濟林面積已經達到15萬畝,年產量10萬噸左右,大部分沙果被加工企業收購,年產值2億元,成為全區最大的生態沙果產業基地,已有10.9萬畝沙果基地被農業部列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萬畝沙果種植基地由農民專業合作社集中經營,使過去的荒山如今已變成綠洲。當地運用科技創新手段對沙果進行精深加工,拉伸產業鏈條,提高了沙果產業的經濟效益。目前扎市擁有沙果加工企業8家,註冊了“塞外金莊園”“沙爽”“傑源”等商標,產品有果醬、果酒、果乾等系列20餘個品種,年加工能力8萬噸,產品遠銷全國20多個省市。

天然榛子領軍堅果市場。我市的榛子作為純天然、無汙染、高營養的綠色食品,口感獨特,加上“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的招牌,使榛子成為堅果類中最為熱銷的產品,已成為幫助農民致富的“金疙瘩”。

多年來,我市高度重視榛子產業保護與開發工作,加大對天然榛子資源的保護力度,創新林業經營管理模式,將淺山區榛子林作價歸戶經營管護,嚴格控制捋青現象,對榛林進行撫育、更新、圍封,推廣榛子栽培和榛實象甲防治技術,提高榛子產量和質量,最大限度調動榛農生產積極性,實現山有其主、主有其責,促進榛子產業的發展。今年以來,我市積極推進百萬畝榛子林基地建設,呼倫貝爾林業集團編制完成了呼倫貝爾市榛子產業經營發展規劃,在阿榮旗開展天然榛子林平茬項目,現已完成1.5萬畝平茬任務。扎蘭屯市有野生榛林100萬畝,年產量2000萬斤,年產值4億元,成為內蒙古平榛主產區。榛子已成為投資少、經濟效益高的產業。

林下經濟成“富礦”。我市夏季短而溫熱,雨量集中,日照豐富,獨特的氣候孕育了豐富的植物資源。發展林下經濟,可以促使農民在從事林下種植業、養殖業的同時,自覺植樹造林、愛綠護綠,實現生態與產業協調發展。

多年來,我市積極引導農民通過採集蘑菇、山野菜、黑木耳等山產品創收。同時鼓勵造林戶、退耕還林戶、次生林承包戶在林地承包管護區域內發展中草藥種植產業,建設赤芍、桔梗、黃芪、防風、蒼朮等中草藥種植基地。全市笨雞、大鵝、冷水魚、林蛙、野雞、野豬、狍子、鹿等林下特色產業穩步發展,已形成區域明顯、優勢突出的特色養殖產業生產格局。

森林旅遊建起“綠色銀行”。自莫爾道嘎國家森林公園40公里向北,綿延生長著近10萬公頃茂密的寒溫帶明亮針葉原始林——興安落葉松原始林。這是大興安嶺迄今為止,保存最好也是最大的天然落葉原始林景觀。這裡一年四季遊人如織,公園內建起了林下花海、森林步道、兒童樂園等遊玩場所,使其成為集康養、森林俱樂部、拓展運動基地、採摘於一體的休閒、娛樂度假勝地。除了莫爾道嘎國家森林公園,紅花爾基樟子鬆國家森林公園、喇嘛山國家森林公園、阿里河國家森林公園等一大批優秀森林旅遊景點,成為我市旅遊經濟新的增長點。

我市還將造林綠化與發展鄉村遊、生態遊緊密結合,將植樹造綠項目與旅遊相結合,融入歷史文化元素,著力打造森林旅遊、森林康養、觀光采摘等旅遊品牌。堅持造林綠化與農民增收、產業培育等相結合,千方百計為群眾建起“綠色銀行”。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旅客609.33萬人次,同比增長4.9%;實現旅遊業總收入182.38億元,同比增長7.6%,旅遊業發展態勢持續向好。

釋放綠色效益彰顯發展活力

作為國家森林城市,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建設北方綠色屏障的需要,也是全面提升城市綠色競爭力,更好服務居民生活品質的必然要求。上半年, 全市施工項目442個,較上年同期增加28個。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105個,增加17個;5000萬元以下項目236個,增加44個。一組組跳動的數字,彰顯著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活力。

讓每個城市細胞都滲透綠意,夯實城市綠化基礎,拓展城市綠化空間,做美城市綠化節點,精飾城市綠化元素,打造地域民風鮮明、生態人文交融的城市綠色空間。截至2018年,海拉爾區城區綠化覆蓋面積1001.44公頃,園林綠地面積973.31公頃,公共綠地面積633.55公頃,綠化覆蓋率35.77%,園林綠地率34.7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9.66平方米,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百姓樂享綠色生活。

今年,城區綠化美化管理建設繼續延伸觸角,深挖潛力,整合綠地資源,提高城區綠地容積,統籌運用規劃用地、拆房讓地、城區空地,多植綠、植好綠。通過綠化新建項目拉動、老舊綠化設施改造、街區綠化向背街巷道延展等措施提高城區綠化覆蓋量。進一步塑造海拉爾區“一區五口”“兩河四岸”“三縱六橫”標誌性城市綠化佈局,織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城市綠化網絡,打造點成景、線成蔭、面成林的城市綠化空間,力爭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6%。

秀美山川引來鳥語花香。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變化,我市野生動物種類數量不斷增加。2018年,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和新聞直播間欄目相繼6次播出我市犴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稀有的鳥類、獸類的珍貴影像,集中展示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建設的成績。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8年呼倫湖保護區內鳥類增加了8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和二級保護動物鷹鴞、鳳頭、蜂鷹;大型優質魚比例由2013年的不足3%,已提升至目前的15%左右。保護野生動物、愛護共同的家園,已經成為我市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

栽下一棵樹,長成一片林,引得鳥兒都來築巢棲息。“綠色GDP”日漸增長,呼倫貝爾25.3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正不斷釋放綠色效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潮流壯闊澎湃。

圖片為資料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