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

在香港迴歸的第二年,李娜與同在省網球隊的姜山走在一起。相比於李娜的輝煌網球職業生涯,冠軍背後的這個男人更受人矚目。

李娜在球場上怒懟:“不要跟我說發球,我本來發球很好,你覺得輸了很丟臉,看不下去,就滾······”

"

在香港迴歸的第二年,李娜與同在省網球隊的姜山走在一起。相比於李娜的輝煌網球職業生涯,冠軍背後的這個男人更受人矚目。

李娜在球場上怒懟:“不要跟我說發球,我本來發球很好,你覺得輸了很丟臉,看不下去,就滾······”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她暴脾氣一上來,就罵他。被視作球場“出氣筒”的姜山只能聽著,在一旁啞口無言,這一切都被媒體拍攝下來,第二天他們成為了新聞頭條。

在李娜眼裡,優秀老公從來都是別人家的。但這個看似愚蠢老實的姜山更像是自己的手,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在香港迴歸的第二年,李娜與同在省網球隊的姜山走在一起。相比於李娜的輝煌網球職業生涯,冠軍背後的這個男人更受人矚目。

李娜在球場上怒懟:“不要跟我說發球,我本來發球很好,你覺得輸了很丟臉,看不下去,就滾······”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她暴脾氣一上來,就罵他。被視作球場“出氣筒”的姜山只能聽著,在一旁啞口無言,這一切都被媒體拍攝下來,第二天他們成為了新聞頭條。

在李娜眼裡,優秀老公從來都是別人家的。但這個看似愚蠢老實的姜山更像是自己的手,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導演陳可辛與李娜在講劇本

這一內心獨白首次出現在紀錄片《娜就是我》中,這部講述網球冠軍李娜的自傳式紀錄片一上映,就有了2000多萬的瀏覽量。最近,陳可辛執導的電影《李娜》飽受熱議,陳可辛一直想找到她在球場上的憤怒理由,而正是這些憤怒的理由,成就了一個世界冠軍的傳奇。

14歲父親離世,李娜一夜長大

父親李盛鵬還在的時候,李娜眼中的世界都是五顏六色的。

"

在香港迴歸的第二年,李娜與同在省網球隊的姜山走在一起。相比於李娜的輝煌網球職業生涯,冠軍背後的這個男人更受人矚目。

李娜在球場上怒懟:“不要跟我說發球,我本來發球很好,你覺得輸了很丟臉,看不下去,就滾······”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她暴脾氣一上來,就罵他。被視作球場“出氣筒”的姜山只能聽著,在一旁啞口無言,這一切都被媒體拍攝下來,第二天他們成為了新聞頭條。

在李娜眼裡,優秀老公從來都是別人家的。但這個看似愚蠢老實的姜山更像是自己的手,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導演陳可辛與李娜在講劇本

這一內心獨白首次出現在紀錄片《娜就是我》中,這部講述網球冠軍李娜的自傳式紀錄片一上映,就有了2000多萬的瀏覽量。最近,陳可辛執導的電影《李娜》飽受熱議,陳可辛一直想找到她在球場上的憤怒理由,而正是這些憤怒的理由,成就了一個世界冠軍的傳奇。

14歲父親離世,李娜一夜長大

父親李盛鵬還在的時候,李娜眼中的世界都是五顏六色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魯豫有約》

李娜是地道的武漢人。跑銷售的父親是最早將李娜帶上網球這條路的。然而,父親從小就教育李娜,想獲得賽場成就,就得吃苦訓練。

父親認為家長的“做”比“說”更重要。他堅持兩年,一直帶著李娜繞著家鄉中山公園的長街進行體能訓練。

小李娜凝視公園裡的摩天輪,真希望有天不再是遊樂園的過客,她渴望能單純地坐在上面看風景。

"

在香港迴歸的第二年,李娜與同在省網球隊的姜山走在一起。相比於李娜的輝煌網球職業生涯,冠軍背後的這個男人更受人矚目。

李娜在球場上怒懟:“不要跟我說發球,我本來發球很好,你覺得輸了很丟臉,看不下去,就滾······”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她暴脾氣一上來,就罵他。被視作球場“出氣筒”的姜山只能聽著,在一旁啞口無言,這一切都被媒體拍攝下來,第二天他們成為了新聞頭條。

在李娜眼裡,優秀老公從來都是別人家的。但這個看似愚蠢老實的姜山更像是自己的手,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導演陳可辛與李娜在講劇本

這一內心獨白首次出現在紀錄片《娜就是我》中,這部講述網球冠軍李娜的自傳式紀錄片一上映,就有了2000多萬的瀏覽量。最近,陳可辛執導的電影《李娜》飽受熱議,陳可辛一直想找到她在球場上的憤怒理由,而正是這些憤怒的理由,成就了一個世界冠軍的傳奇。

14歲父親離世,李娜一夜長大

父親李盛鵬還在的時候,李娜眼中的世界都是五顏六色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魯豫有約》

李娜是地道的武漢人。跑銷售的父親是最早將李娜帶上網球這條路的。然而,父親從小就教育李娜,想獲得賽場成就,就得吃苦訓練。

父親認為家長的“做”比“說”更重要。他堅持兩年,一直帶著李娜繞著家鄉中山公園的長街進行體能訓練。

小李娜凝視公園裡的摩天輪,真希望有天不再是遊樂園的過客,她渴望能單純地坐在上面看風景。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幸福的李娜在14歲那年,卻突遭家庭變故,使她一夜之間明白了人情冷暖,被迫長大。

李娜從北京趕往深圳參加青少年網球賽時,在火車臨時停靠點武漢站,見到父親。

當時,李父臉色慘白,身型有很大的變化,卻謊稱自己病情好轉,讓李娜安心參加訓練比賽,還鼓勵李娜心懷理想,朝冠軍看齊。

"

在香港迴歸的第二年,李娜與同在省網球隊的姜山走在一起。相比於李娜的輝煌網球職業生涯,冠軍背後的這個男人更受人矚目。

李娜在球場上怒懟:“不要跟我說發球,我本來發球很好,你覺得輸了很丟臉,看不下去,就滾······”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她暴脾氣一上來,就罵他。被視作球場“出氣筒”的姜山只能聽著,在一旁啞口無言,這一切都被媒體拍攝下來,第二天他們成為了新聞頭條。

在李娜眼裡,優秀老公從來都是別人家的。但這個看似愚蠢老實的姜山更像是自己的手,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導演陳可辛與李娜在講劇本

這一內心獨白首次出現在紀錄片《娜就是我》中,這部講述網球冠軍李娜的自傳式紀錄片一上映,就有了2000多萬的瀏覽量。最近,陳可辛執導的電影《李娜》飽受熱議,陳可辛一直想找到她在球場上的憤怒理由,而正是這些憤怒的理由,成就了一個世界冠軍的傳奇。

14歲父親離世,李娜一夜長大

父親李盛鵬還在的時候,李娜眼中的世界都是五顏六色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魯豫有約》

李娜是地道的武漢人。跑銷售的父親是最早將李娜帶上網球這條路的。然而,父親從小就教育李娜,想獲得賽場成就,就得吃苦訓練。

父親認為家長的“做”比“說”更重要。他堅持兩年,一直帶著李娜繞著家鄉中山公園的長街進行體能訓練。

小李娜凝視公園裡的摩天輪,真希望有天不再是遊樂園的過客,她渴望能單純地坐在上面看風景。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幸福的李娜在14歲那年,卻突遭家庭變故,使她一夜之間明白了人情冷暖,被迫長大。

李娜從北京趕往深圳參加青少年網球賽時,在火車臨時停靠點武漢站,見到父親。

當時,李父臉色慘白,身型有很大的變化,卻謊稱自己病情好轉,讓李娜安心參加訓練比賽,還鼓勵李娜心懷理想,朝冠軍看齊。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令李娜意想不到的是,父親病情危急,還要讓身邊親戚對李娜保密,不影響她參加比賽。爸爸記掛李娜,偷偷給教練寫了一封信。

信中說道:“你就當李娜是你自己的女兒,她犯錯誤偷懶時,你想打就打,該罵就罵。”教練事後回憶起來,根本沒有想過,這是對李娜的最後一份關愛。

"

在香港迴歸的第二年,李娜與同在省網球隊的姜山走在一起。相比於李娜的輝煌網球職業生涯,冠軍背後的這個男人更受人矚目。

李娜在球場上怒懟:“不要跟我說發球,我本來發球很好,你覺得輸了很丟臉,看不下去,就滾······”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她暴脾氣一上來,就罵他。被視作球場“出氣筒”的姜山只能聽著,在一旁啞口無言,這一切都被媒體拍攝下來,第二天他們成為了新聞頭條。

在李娜眼裡,優秀老公從來都是別人家的。但這個看似愚蠢老實的姜山更像是自己的手,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導演陳可辛與李娜在講劇本

這一內心獨白首次出現在紀錄片《娜就是我》中,這部講述網球冠軍李娜的自傳式紀錄片一上映,就有了2000多萬的瀏覽量。最近,陳可辛執導的電影《李娜》飽受熱議,陳可辛一直想找到她在球場上的憤怒理由,而正是這些憤怒的理由,成就了一個世界冠軍的傳奇。

14歲父親離世,李娜一夜長大

父親李盛鵬還在的時候,李娜眼中的世界都是五顏六色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魯豫有約》

李娜是地道的武漢人。跑銷售的父親是最早將李娜帶上網球這條路的。然而,父親從小就教育李娜,想獲得賽場成就,就得吃苦訓練。

父親認為家長的“做”比“說”更重要。他堅持兩年,一直帶著李娜繞著家鄉中山公園的長街進行體能訓練。

小李娜凝視公園裡的摩天輪,真希望有天不再是遊樂園的過客,她渴望能單純地坐在上面看風景。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幸福的李娜在14歲那年,卻突遭家庭變故,使她一夜之間明白了人情冷暖,被迫長大。

李娜從北京趕往深圳參加青少年網球賽時,在火車臨時停靠點武漢站,見到父親。

當時,李父臉色慘白,身型有很大的變化,卻謊稱自己病情好轉,讓李娜安心參加訓練比賽,還鼓勵李娜心懷理想,朝冠軍看齊。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令李娜意想不到的是,父親病情危急,還要讓身邊親戚對李娜保密,不影響她參加比賽。爸爸記掛李娜,偷偷給教練寫了一封信。

信中說道:“你就當李娜是你自己的女兒,她犯錯誤偷懶時,你想打就打,該罵就罵。”教練事後回憶起來,根本沒有想過,這是對李娜的最後一份關愛。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直到比賽結束,李娜趕火車回武漢,看到花圈上寫著父親的名字,才知道父親離世。

“爸爸的遺像掛在客廳裡最醒目的地方。他在照片裡看著我,目光裡滿是憐愛和慈祥。那目光我是如此熟悉。旁邊的黑紗卻沉沉地垂著,觸目驚心地提醒所有人:照片上的人已經不在人世。”

"

在香港迴歸的第二年,李娜與同在省網球隊的姜山走在一起。相比於李娜的輝煌網球職業生涯,冠軍背後的這個男人更受人矚目。

李娜在球場上怒懟:“不要跟我說發球,我本來發球很好,你覺得輸了很丟臉,看不下去,就滾······”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她暴脾氣一上來,就罵他。被視作球場“出氣筒”的姜山只能聽著,在一旁啞口無言,這一切都被媒體拍攝下來,第二天他們成為了新聞頭條。

在李娜眼裡,優秀老公從來都是別人家的。但這個看似愚蠢老實的姜山更像是自己的手,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導演陳可辛與李娜在講劇本

這一內心獨白首次出現在紀錄片《娜就是我》中,這部講述網球冠軍李娜的自傳式紀錄片一上映,就有了2000多萬的瀏覽量。最近,陳可辛執導的電影《李娜》飽受熱議,陳可辛一直想找到她在球場上的憤怒理由,而正是這些憤怒的理由,成就了一個世界冠軍的傳奇。

14歲父親離世,李娜一夜長大

父親李盛鵬還在的時候,李娜眼中的世界都是五顏六色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魯豫有約》

李娜是地道的武漢人。跑銷售的父親是最早將李娜帶上網球這條路的。然而,父親從小就教育李娜,想獲得賽場成就,就得吃苦訓練。

父親認為家長的“做”比“說”更重要。他堅持兩年,一直帶著李娜繞著家鄉中山公園的長街進行體能訓練。

小李娜凝視公園裡的摩天輪,真希望有天不再是遊樂園的過客,她渴望能單純地坐在上面看風景。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幸福的李娜在14歲那年,卻突遭家庭變故,使她一夜之間明白了人情冷暖,被迫長大。

李娜從北京趕往深圳參加青少年網球賽時,在火車臨時停靠點武漢站,見到父親。

當時,李父臉色慘白,身型有很大的變化,卻謊稱自己病情好轉,讓李娜安心參加訓練比賽,還鼓勵李娜心懷理想,朝冠軍看齊。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令李娜意想不到的是,父親病情危急,還要讓身邊親戚對李娜保密,不影響她參加比賽。爸爸記掛李娜,偷偷給教練寫了一封信。

信中說道:“你就當李娜是你自己的女兒,她犯錯誤偷懶時,你想打就打,該罵就罵。”教練事後回憶起來,根本沒有想過,這是對李娜的最後一份關愛。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直到比賽結束,李娜趕火車回武漢,看到花圈上寫著父親的名字,才知道父親離世。

“爸爸的遺像掛在客廳裡最醒目的地方。他在照片裡看著我,目光裡滿是憐愛和慈祥。那目光我是如此熟悉。旁邊的黑紗卻沉沉地垂著,觸目驚心地提醒所有人:照片上的人已經不在人世。”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這是李娜在《獨自上場》的自傳書籍中回憶父親的一幕。父親的離世,親人的冷漠,讓她體味到人情冷暖的苦澀,也讓她一夜之間成熟起來。

她在《獨自上場》的自傳中談起奶奶對父親的放棄:“最讓我和媽媽心寒的是奶奶很早就表示了放棄,媽媽找奶奶借錢付醫藥費,奶奶直接說,我借不到。”奶奶有五個兒子,即使一個不在了,後面還有四個。

"

在香港迴歸的第二年,李娜與同在省網球隊的姜山走在一起。相比於李娜的輝煌網球職業生涯,冠軍背後的這個男人更受人矚目。

李娜在球場上怒懟:“不要跟我說發球,我本來發球很好,你覺得輸了很丟臉,看不下去,就滾······”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她暴脾氣一上來,就罵他。被視作球場“出氣筒”的姜山只能聽著,在一旁啞口無言,這一切都被媒體拍攝下來,第二天他們成為了新聞頭條。

在李娜眼裡,優秀老公從來都是別人家的。但這個看似愚蠢老實的姜山更像是自己的手,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導演陳可辛與李娜在講劇本

這一內心獨白首次出現在紀錄片《娜就是我》中,這部講述網球冠軍李娜的自傳式紀錄片一上映,就有了2000多萬的瀏覽量。最近,陳可辛執導的電影《李娜》飽受熱議,陳可辛一直想找到她在球場上的憤怒理由,而正是這些憤怒的理由,成就了一個世界冠軍的傳奇。

14歲父親離世,李娜一夜長大

父親李盛鵬還在的時候,李娜眼中的世界都是五顏六色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魯豫有約》

李娜是地道的武漢人。跑銷售的父親是最早將李娜帶上網球這條路的。然而,父親從小就教育李娜,想獲得賽場成就,就得吃苦訓練。

父親認為家長的“做”比“說”更重要。他堅持兩年,一直帶著李娜繞著家鄉中山公園的長街進行體能訓練。

小李娜凝視公園裡的摩天輪,真希望有天不再是遊樂園的過客,她渴望能單純地坐在上面看風景。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幸福的李娜在14歲那年,卻突遭家庭變故,使她一夜之間明白了人情冷暖,被迫長大。

李娜從北京趕往深圳參加青少年網球賽時,在火車臨時停靠點武漢站,見到父親。

當時,李父臉色慘白,身型有很大的變化,卻謊稱自己病情好轉,讓李娜安心參加訓練比賽,還鼓勵李娜心懷理想,朝冠軍看齊。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令李娜意想不到的是,父親病情危急,還要讓身邊親戚對李娜保密,不影響她參加比賽。爸爸記掛李娜,偷偷給教練寫了一封信。

信中說道:“你就當李娜是你自己的女兒,她犯錯誤偷懶時,你想打就打,該罵就罵。”教練事後回憶起來,根本沒有想過,這是對李娜的最後一份關愛。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直到比賽結束,李娜趕火車回武漢,看到花圈上寫著父親的名字,才知道父親離世。

“爸爸的遺像掛在客廳裡最醒目的地方。他在照片裡看著我,目光裡滿是憐愛和慈祥。那目光我是如此熟悉。旁邊的黑紗卻沉沉地垂著,觸目驚心地提醒所有人:照片上的人已經不在人世。”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這是李娜在《獨自上場》的自傳書籍中回憶父親的一幕。父親的離世,親人的冷漠,讓她體味到人情冷暖的苦澀,也讓她一夜之間成熟起來。

她在《獨自上場》的自傳中談起奶奶對父親的放棄:“最讓我和媽媽心寒的是奶奶很早就表示了放棄,媽媽找奶奶借錢付醫藥費,奶奶直接說,我借不到。”奶奶有五個兒子,即使一個不在了,後面還有四個。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嚐到世態炎涼的李娜沒有哭泣,她毅然決然擔負起家庭的重任。李娜把發比賽獎金的工資卡交給媽媽保管,還承諾:“媽媽,你不要著急,爸爸欠的醫藥費由我來還。”

陳可辛在執導《李娜》這部電影期間,一直在找李娜憤怒的來源:“每個人都一定要有一個動力,最後她能打到冠軍,這動力是什麼?”

"

在香港迴歸的第二年,李娜與同在省網球隊的姜山走在一起。相比於李娜的輝煌網球職業生涯,冠軍背後的這個男人更受人矚目。

李娜在球場上怒懟:“不要跟我說發球,我本來發球很好,你覺得輸了很丟臉,看不下去,就滾······”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她暴脾氣一上來,就罵他。被視作球場“出氣筒”的姜山只能聽著,在一旁啞口無言,這一切都被媒體拍攝下來,第二天他們成為了新聞頭條。

在李娜眼裡,優秀老公從來都是別人家的。但這個看似愚蠢老實的姜山更像是自己的手,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導演陳可辛與李娜在講劇本

這一內心獨白首次出現在紀錄片《娜就是我》中,這部講述網球冠軍李娜的自傳式紀錄片一上映,就有了2000多萬的瀏覽量。最近,陳可辛執導的電影《李娜》飽受熱議,陳可辛一直想找到她在球場上的憤怒理由,而正是這些憤怒的理由,成就了一個世界冠軍的傳奇。

14歲父親離世,李娜一夜長大

父親李盛鵬還在的時候,李娜眼中的世界都是五顏六色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魯豫有約》

李娜是地道的武漢人。跑銷售的父親是最早將李娜帶上網球這條路的。然而,父親從小就教育李娜,想獲得賽場成就,就得吃苦訓練。

父親認為家長的“做”比“說”更重要。他堅持兩年,一直帶著李娜繞著家鄉中山公園的長街進行體能訓練。

小李娜凝視公園裡的摩天輪,真希望有天不再是遊樂園的過客,她渴望能單純地坐在上面看風景。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幸福的李娜在14歲那年,卻突遭家庭變故,使她一夜之間明白了人情冷暖,被迫長大。

李娜從北京趕往深圳參加青少年網球賽時,在火車臨時停靠點武漢站,見到父親。

當時,李父臉色慘白,身型有很大的變化,卻謊稱自己病情好轉,讓李娜安心參加訓練比賽,還鼓勵李娜心懷理想,朝冠軍看齊。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令李娜意想不到的是,父親病情危急,還要讓身邊親戚對李娜保密,不影響她參加比賽。爸爸記掛李娜,偷偷給教練寫了一封信。

信中說道:“你就當李娜是你自己的女兒,她犯錯誤偷懶時,你想打就打,該罵就罵。”教練事後回憶起來,根本沒有想過,這是對李娜的最後一份關愛。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直到比賽結束,李娜趕火車回武漢,看到花圈上寫著父親的名字,才知道父親離世。

“爸爸的遺像掛在客廳裡最醒目的地方。他在照片裡看著我,目光裡滿是憐愛和慈祥。那目光我是如此熟悉。旁邊的黑紗卻沉沉地垂著,觸目驚心地提醒所有人:照片上的人已經不在人世。”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這是李娜在《獨自上場》的自傳書籍中回憶父親的一幕。父親的離世,親人的冷漠,讓她體味到人情冷暖的苦澀,也讓她一夜之間成熟起來。

她在《獨自上場》的自傳中談起奶奶對父親的放棄:“最讓我和媽媽心寒的是奶奶很早就表示了放棄,媽媽找奶奶借錢付醫藥費,奶奶直接說,我借不到。”奶奶有五個兒子,即使一個不在了,後面還有四個。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嚐到世態炎涼的李娜沒有哭泣,她毅然決然擔負起家庭的重任。李娜把發比賽獎金的工資卡交給媽媽保管,還承諾:“媽媽,你不要著急,爸爸欠的醫藥費由我來還。”

陳可辛在執導《李娜》這部電影期間,一直在找李娜憤怒的來源:“每個人都一定要有一個動力,最後她能打到冠軍,這動力是什麼?”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父親的離世,生活的壓力讓她嚐盡人情冷暖。只有比賽勝利,有更多的獎金,才能支撐起這個家,還父親病重時欠下的醫藥費,這可能這就是動力之源。

從那時開始,她的眼裡只有網球,拼命練球。以網球為生,無路可退。

"

在香港迴歸的第二年,李娜與同在省網球隊的姜山走在一起。相比於李娜的輝煌網球職業生涯,冠軍背後的這個男人更受人矚目。

李娜在球場上怒懟:“不要跟我說發球,我本來發球很好,你覺得輸了很丟臉,看不下去,就滾······”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她暴脾氣一上來,就罵他。被視作球場“出氣筒”的姜山只能聽著,在一旁啞口無言,這一切都被媒體拍攝下來,第二天他們成為了新聞頭條。

在李娜眼裡,優秀老公從來都是別人家的。但這個看似愚蠢老實的姜山更像是自己的手,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導演陳可辛與李娜在講劇本

這一內心獨白首次出現在紀錄片《娜就是我》中,這部講述網球冠軍李娜的自傳式紀錄片一上映,就有了2000多萬的瀏覽量。最近,陳可辛執導的電影《李娜》飽受熱議,陳可辛一直想找到她在球場上的憤怒理由,而正是這些憤怒的理由,成就了一個世界冠軍的傳奇。

14歲父親離世,李娜一夜長大

父親李盛鵬還在的時候,李娜眼中的世界都是五顏六色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魯豫有約》

李娜是地道的武漢人。跑銷售的父親是最早將李娜帶上網球這條路的。然而,父親從小就教育李娜,想獲得賽場成就,就得吃苦訓練。

父親認為家長的“做”比“說”更重要。他堅持兩年,一直帶著李娜繞著家鄉中山公園的長街進行體能訓練。

小李娜凝視公園裡的摩天輪,真希望有天不再是遊樂園的過客,她渴望能單純地坐在上面看風景。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幸福的李娜在14歲那年,卻突遭家庭變故,使她一夜之間明白了人情冷暖,被迫長大。

李娜從北京趕往深圳參加青少年網球賽時,在火車臨時停靠點武漢站,見到父親。

當時,李父臉色慘白,身型有很大的變化,卻謊稱自己病情好轉,讓李娜安心參加訓練比賽,還鼓勵李娜心懷理想,朝冠軍看齊。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令李娜意想不到的是,父親病情危急,還要讓身邊親戚對李娜保密,不影響她參加比賽。爸爸記掛李娜,偷偷給教練寫了一封信。

信中說道:“你就當李娜是你自己的女兒,她犯錯誤偷懶時,你想打就打,該罵就罵。”教練事後回憶起來,根本沒有想過,這是對李娜的最後一份關愛。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直到比賽結束,李娜趕火車回武漢,看到花圈上寫著父親的名字,才知道父親離世。

“爸爸的遺像掛在客廳裡最醒目的地方。他在照片裡看著我,目光裡滿是憐愛和慈祥。那目光我是如此熟悉。旁邊的黑紗卻沉沉地垂著,觸目驚心地提醒所有人:照片上的人已經不在人世。”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這是李娜在《獨自上場》的自傳書籍中回憶父親的一幕。父親的離世,親人的冷漠,讓她體味到人情冷暖的苦澀,也讓她一夜之間成熟起來。

她在《獨自上場》的自傳中談起奶奶對父親的放棄:“最讓我和媽媽心寒的是奶奶很早就表示了放棄,媽媽找奶奶借錢付醫藥費,奶奶直接說,我借不到。”奶奶有五個兒子,即使一個不在了,後面還有四個。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嚐到世態炎涼的李娜沒有哭泣,她毅然決然擔負起家庭的重任。李娜把發比賽獎金的工資卡交給媽媽保管,還承諾:“媽媽,你不要著急,爸爸欠的醫藥費由我來還。”

陳可辛在執導《李娜》這部電影期間,一直在找李娜憤怒的來源:“每個人都一定要有一個動力,最後她能打到冠軍,這動力是什麼?”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父親的離世,生活的壓力讓她嚐盡人情冷暖。只有比賽勝利,有更多的獎金,才能支撐起這個家,還父親病重時欠下的醫藥費,這可能這就是動力之源。

從那時開始,她的眼裡只有網球,拼命練球。以網球為生,無路可退。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從1998年開始,16歲的李娜立下目標,要打入“職業前十”,直到2019年,國際網球名人堂公佈:李娜入選2019年名人堂榜單。

一路的戰果超乎了父親對她的期許,她產生的社會影響力遠遠超過這個冠軍的分量,可惜,父親卻看不到了······

法網後的半年,李娜沒有贏得一場比賽

《娜就是我》紀錄片中講述,李娜在退役之後,開起了非營利性的網球學校。她在和小隊員們切磋球技時提醒他們,在對手發球前,你們要想下一個球從哪裡來,要做何種準備。但他們打完這個球,就跑了。

"

在香港迴歸的第二年,李娜與同在省網球隊的姜山走在一起。相比於李娜的輝煌網球職業生涯,冠軍背後的這個男人更受人矚目。

李娜在球場上怒懟:“不要跟我說發球,我本來發球很好,你覺得輸了很丟臉,看不下去,就滾······”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她暴脾氣一上來,就罵他。被視作球場“出氣筒”的姜山只能聽著,在一旁啞口無言,這一切都被媒體拍攝下來,第二天他們成為了新聞頭條。

在李娜眼裡,優秀老公從來都是別人家的。但這個看似愚蠢老實的姜山更像是自己的手,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導演陳可辛與李娜在講劇本

這一內心獨白首次出現在紀錄片《娜就是我》中,這部講述網球冠軍李娜的自傳式紀錄片一上映,就有了2000多萬的瀏覽量。最近,陳可辛執導的電影《李娜》飽受熱議,陳可辛一直想找到她在球場上的憤怒理由,而正是這些憤怒的理由,成就了一個世界冠軍的傳奇。

14歲父親離世,李娜一夜長大

父親李盛鵬還在的時候,李娜眼中的世界都是五顏六色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魯豫有約》

李娜是地道的武漢人。跑銷售的父親是最早將李娜帶上網球這條路的。然而,父親從小就教育李娜,想獲得賽場成就,就得吃苦訓練。

父親認為家長的“做”比“說”更重要。他堅持兩年,一直帶著李娜繞著家鄉中山公園的長街進行體能訓練。

小李娜凝視公園裡的摩天輪,真希望有天不再是遊樂園的過客,她渴望能單純地坐在上面看風景。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幸福的李娜在14歲那年,卻突遭家庭變故,使她一夜之間明白了人情冷暖,被迫長大。

李娜從北京趕往深圳參加青少年網球賽時,在火車臨時停靠點武漢站,見到父親。

當時,李父臉色慘白,身型有很大的變化,卻謊稱自己病情好轉,讓李娜安心參加訓練比賽,還鼓勵李娜心懷理想,朝冠軍看齊。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令李娜意想不到的是,父親病情危急,還要讓身邊親戚對李娜保密,不影響她參加比賽。爸爸記掛李娜,偷偷給教練寫了一封信。

信中說道:“你就當李娜是你自己的女兒,她犯錯誤偷懶時,你想打就打,該罵就罵。”教練事後回憶起來,根本沒有想過,這是對李娜的最後一份關愛。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直到比賽結束,李娜趕火車回武漢,看到花圈上寫著父親的名字,才知道父親離世。

“爸爸的遺像掛在客廳裡最醒目的地方。他在照片裡看著我,目光裡滿是憐愛和慈祥。那目光我是如此熟悉。旁邊的黑紗卻沉沉地垂著,觸目驚心地提醒所有人:照片上的人已經不在人世。”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這是李娜在《獨自上場》的自傳書籍中回憶父親的一幕。父親的離世,親人的冷漠,讓她體味到人情冷暖的苦澀,也讓她一夜之間成熟起來。

她在《獨自上場》的自傳中談起奶奶對父親的放棄:“最讓我和媽媽心寒的是奶奶很早就表示了放棄,媽媽找奶奶借錢付醫藥費,奶奶直接說,我借不到。”奶奶有五個兒子,即使一個不在了,後面還有四個。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嚐到世態炎涼的李娜沒有哭泣,她毅然決然擔負起家庭的重任。李娜把發比賽獎金的工資卡交給媽媽保管,還承諾:“媽媽,你不要著急,爸爸欠的醫藥費由我來還。”

陳可辛在執導《李娜》這部電影期間,一直在找李娜憤怒的來源:“每個人都一定要有一個動力,最後她能打到冠軍,這動力是什麼?”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父親的離世,生活的壓力讓她嚐盡人情冷暖。只有比賽勝利,有更多的獎金,才能支撐起這個家,還父親病重時欠下的醫藥費,這可能這就是動力之源。

從那時開始,她的眼裡只有網球,拼命練球。以網球為生,無路可退。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從1998年開始,16歲的李娜立下目標,要打入“職業前十”,直到2019年,國際網球名人堂公佈:李娜入選2019年名人堂榜單。

一路的戰果超乎了父親對她的期許,她產生的社會影響力遠遠超過這個冠軍的分量,可惜,父親卻看不到了······

法網後的半年,李娜沒有贏得一場比賽

《娜就是我》紀錄片中講述,李娜在退役之後,開起了非營利性的網球學校。她在和小隊員們切磋球技時提醒他們,在對手發球前,你們要想下一個球從哪裡來,要做何種準備。但他們打完這個球,就跑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真正的比賽不會有人告訴你,下一板球在哪裡”。

此後,李娜在球場上戰績斐然。

2000年,李娜在ITF賽場上贏得了52場勝利,還同時贏得了四場WTA賽事的勝利;

2011年,她奪得了中國甚至是亞洲的第一座大滿貫單打冠軍獎盃;

2014年,她再次獲得個人第二個大滿貫女單冠軍,也是澳網百年曆史上,亞洲選手首個單打冠軍,排名也升至世界第二……

這一切的成就看似那麼完美,那麼“冠軍化”。可是,伴隨掌聲與鮮花而來的,是球場壓力與身體所需要承受的傷痛。

15歲,語言不通的李娜去美國訓練6個月,然而在獨自飛往大洋彼岸的途中,卻因證件缺失,準備工作不充分,錯過轉機,還好得到其他人的幫助,才順利抵達網校。

多年後回憶起來,她想告訴那個在陌生人群中茫然無助的中國女孩兒:振作點兒,一切都會好的。但有時又覺得不必。那些小磨難和小障礙,最後都被證明是命運指派給我的催熟劑,它們讓我學會勇敢和承擔。

"

在香港迴歸的第二年,李娜與同在省網球隊的姜山走在一起。相比於李娜的輝煌網球職業生涯,冠軍背後的這個男人更受人矚目。

李娜在球場上怒懟:“不要跟我說發球,我本來發球很好,你覺得輸了很丟臉,看不下去,就滾······”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她暴脾氣一上來,就罵他。被視作球場“出氣筒”的姜山只能聽著,在一旁啞口無言,這一切都被媒體拍攝下來,第二天他們成為了新聞頭條。

在李娜眼裡,優秀老公從來都是別人家的。但這個看似愚蠢老實的姜山更像是自己的手,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導演陳可辛與李娜在講劇本

這一內心獨白首次出現在紀錄片《娜就是我》中,這部講述網球冠軍李娜的自傳式紀錄片一上映,就有了2000多萬的瀏覽量。最近,陳可辛執導的電影《李娜》飽受熱議,陳可辛一直想找到她在球場上的憤怒理由,而正是這些憤怒的理由,成就了一個世界冠軍的傳奇。

14歲父親離世,李娜一夜長大

父親李盛鵬還在的時候,李娜眼中的世界都是五顏六色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魯豫有約》

李娜是地道的武漢人。跑銷售的父親是最早將李娜帶上網球這條路的。然而,父親從小就教育李娜,想獲得賽場成就,就得吃苦訓練。

父親認為家長的“做”比“說”更重要。他堅持兩年,一直帶著李娜繞著家鄉中山公園的長街進行體能訓練。

小李娜凝視公園裡的摩天輪,真希望有天不再是遊樂園的過客,她渴望能單純地坐在上面看風景。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幸福的李娜在14歲那年,卻突遭家庭變故,使她一夜之間明白了人情冷暖,被迫長大。

李娜從北京趕往深圳參加青少年網球賽時,在火車臨時停靠點武漢站,見到父親。

當時,李父臉色慘白,身型有很大的變化,卻謊稱自己病情好轉,讓李娜安心參加訓練比賽,還鼓勵李娜心懷理想,朝冠軍看齊。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令李娜意想不到的是,父親病情危急,還要讓身邊親戚對李娜保密,不影響她參加比賽。爸爸記掛李娜,偷偷給教練寫了一封信。

信中說道:“你就當李娜是你自己的女兒,她犯錯誤偷懶時,你想打就打,該罵就罵。”教練事後回憶起來,根本沒有想過,這是對李娜的最後一份關愛。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直到比賽結束,李娜趕火車回武漢,看到花圈上寫著父親的名字,才知道父親離世。

“爸爸的遺像掛在客廳裡最醒目的地方。他在照片裡看著我,目光裡滿是憐愛和慈祥。那目光我是如此熟悉。旁邊的黑紗卻沉沉地垂著,觸目驚心地提醒所有人:照片上的人已經不在人世。”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這是李娜在《獨自上場》的自傳書籍中回憶父親的一幕。父親的離世,親人的冷漠,讓她體味到人情冷暖的苦澀,也讓她一夜之間成熟起來。

她在《獨自上場》的自傳中談起奶奶對父親的放棄:“最讓我和媽媽心寒的是奶奶很早就表示了放棄,媽媽找奶奶借錢付醫藥費,奶奶直接說,我借不到。”奶奶有五個兒子,即使一個不在了,後面還有四個。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嚐到世態炎涼的李娜沒有哭泣,她毅然決然擔負起家庭的重任。李娜把發比賽獎金的工資卡交給媽媽保管,還承諾:“媽媽,你不要著急,爸爸欠的醫藥費由我來還。”

陳可辛在執導《李娜》這部電影期間,一直在找李娜憤怒的來源:“每個人都一定要有一個動力,最後她能打到冠軍,這動力是什麼?”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父親的離世,生活的壓力讓她嚐盡人情冷暖。只有比賽勝利,有更多的獎金,才能支撐起這個家,還父親病重時欠下的醫藥費,這可能這就是動力之源。

從那時開始,她的眼裡只有網球,拼命練球。以網球為生,無路可退。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從1998年開始,16歲的李娜立下目標,要打入“職業前十”,直到2019年,國際網球名人堂公佈:李娜入選2019年名人堂榜單。

一路的戰果超乎了父親對她的期許,她產生的社會影響力遠遠超過這個冠軍的分量,可惜,父親卻看不到了······

法網後的半年,李娜沒有贏得一場比賽

《娜就是我》紀錄片中講述,李娜在退役之後,開起了非營利性的網球學校。她在和小隊員們切磋球技時提醒他們,在對手發球前,你們要想下一個球從哪裡來,要做何種準備。但他們打完這個球,就跑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真正的比賽不會有人告訴你,下一板球在哪裡”。

此後,李娜在球場上戰績斐然。

2000年,李娜在ITF賽場上贏得了52場勝利,還同時贏得了四場WTA賽事的勝利;

2011年,她奪得了中國甚至是亞洲的第一座大滿貫單打冠軍獎盃;

2014年,她再次獲得個人第二個大滿貫女單冠軍,也是澳網百年曆史上,亞洲選手首個單打冠軍,排名也升至世界第二……

這一切的成就看似那麼完美,那麼“冠軍化”。可是,伴隨掌聲與鮮花而來的,是球場壓力與身體所需要承受的傷痛。

15歲,語言不通的李娜去美國訓練6個月,然而在獨自飛往大洋彼岸的途中,卻因證件缺失,準備工作不充分,錯過轉機,還好得到其他人的幫助,才順利抵達網校。

多年後回憶起來,她想告訴那個在陌生人群中茫然無助的中國女孩兒:振作點兒,一切都會好的。但有時又覺得不必。那些小磨難和小障礙,最後都被證明是命運指派給我的催熟劑,它們讓我學會勇敢和承擔。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即使面臨很大的賽場壓力,李娜還是想獲得成功。結果,她在2002年亞運會之前,生理期紊亂,失眠焦慮。

李娜選擇重回大學校園讀書,開始簡單的生活。

2004年,李娜重返賽場,在積分、排名清零的情況下,她重新走到中國排名第一,其中付出的努力不言而喻。

2011年,就在李娜拿到法網冠軍之後,姜山形容此時的李娜是“飄飄然”,雙腳不在地上。

榮譽背後的關注與評論造就了一個神,似乎失敗與輸球對李娜而言,是一種無能。

"

在香港迴歸的第二年,李娜與同在省網球隊的姜山走在一起。相比於李娜的輝煌網球職業生涯,冠軍背後的這個男人更受人矚目。

李娜在球場上怒懟:“不要跟我說發球,我本來發球很好,你覺得輸了很丟臉,看不下去,就滾······”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她暴脾氣一上來,就罵他。被視作球場“出氣筒”的姜山只能聽著,在一旁啞口無言,這一切都被媒體拍攝下來,第二天他們成為了新聞頭條。

在李娜眼裡,優秀老公從來都是別人家的。但這個看似愚蠢老實的姜山更像是自己的手,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導演陳可辛與李娜在講劇本

這一內心獨白首次出現在紀錄片《娜就是我》中,這部講述網球冠軍李娜的自傳式紀錄片一上映,就有了2000多萬的瀏覽量。最近,陳可辛執導的電影《李娜》飽受熱議,陳可辛一直想找到她在球場上的憤怒理由,而正是這些憤怒的理由,成就了一個世界冠軍的傳奇。

14歲父親離世,李娜一夜長大

父親李盛鵬還在的時候,李娜眼中的世界都是五顏六色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魯豫有約》

李娜是地道的武漢人。跑銷售的父親是最早將李娜帶上網球這條路的。然而,父親從小就教育李娜,想獲得賽場成就,就得吃苦訓練。

父親認為家長的“做”比“說”更重要。他堅持兩年,一直帶著李娜繞著家鄉中山公園的長街進行體能訓練。

小李娜凝視公園裡的摩天輪,真希望有天不再是遊樂園的過客,她渴望能單純地坐在上面看風景。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幸福的李娜在14歲那年,卻突遭家庭變故,使她一夜之間明白了人情冷暖,被迫長大。

李娜從北京趕往深圳參加青少年網球賽時,在火車臨時停靠點武漢站,見到父親。

當時,李父臉色慘白,身型有很大的變化,卻謊稱自己病情好轉,讓李娜安心參加訓練比賽,還鼓勵李娜心懷理想,朝冠軍看齊。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令李娜意想不到的是,父親病情危急,還要讓身邊親戚對李娜保密,不影響她參加比賽。爸爸記掛李娜,偷偷給教練寫了一封信。

信中說道:“你就當李娜是你自己的女兒,她犯錯誤偷懶時,你想打就打,該罵就罵。”教練事後回憶起來,根本沒有想過,這是對李娜的最後一份關愛。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直到比賽結束,李娜趕火車回武漢,看到花圈上寫著父親的名字,才知道父親離世。

“爸爸的遺像掛在客廳裡最醒目的地方。他在照片裡看著我,目光裡滿是憐愛和慈祥。那目光我是如此熟悉。旁邊的黑紗卻沉沉地垂著,觸目驚心地提醒所有人:照片上的人已經不在人世。”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這是李娜在《獨自上場》的自傳書籍中回憶父親的一幕。父親的離世,親人的冷漠,讓她體味到人情冷暖的苦澀,也讓她一夜之間成熟起來。

她在《獨自上場》的自傳中談起奶奶對父親的放棄:“最讓我和媽媽心寒的是奶奶很早就表示了放棄,媽媽找奶奶借錢付醫藥費,奶奶直接說,我借不到。”奶奶有五個兒子,即使一個不在了,後面還有四個。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嚐到世態炎涼的李娜沒有哭泣,她毅然決然擔負起家庭的重任。李娜把發比賽獎金的工資卡交給媽媽保管,還承諾:“媽媽,你不要著急,爸爸欠的醫藥費由我來還。”

陳可辛在執導《李娜》這部電影期間,一直在找李娜憤怒的來源:“每個人都一定要有一個動力,最後她能打到冠軍,這動力是什麼?”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父親的離世,生活的壓力讓她嚐盡人情冷暖。只有比賽勝利,有更多的獎金,才能支撐起這個家,還父親病重時欠下的醫藥費,這可能這就是動力之源。

從那時開始,她的眼裡只有網球,拼命練球。以網球為生,無路可退。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從1998年開始,16歲的李娜立下目標,要打入“職業前十”,直到2019年,國際網球名人堂公佈:李娜入選2019年名人堂榜單。

一路的戰果超乎了父親對她的期許,她產生的社會影響力遠遠超過這個冠軍的分量,可惜,父親卻看不到了······

法網後的半年,李娜沒有贏得一場比賽

《娜就是我》紀錄片中講述,李娜在退役之後,開起了非營利性的網球學校。她在和小隊員們切磋球技時提醒他們,在對手發球前,你們要想下一個球從哪裡來,要做何種準備。但他們打完這個球,就跑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真正的比賽不會有人告訴你,下一板球在哪裡”。

此後,李娜在球場上戰績斐然。

2000年,李娜在ITF賽場上贏得了52場勝利,還同時贏得了四場WTA賽事的勝利;

2011年,她奪得了中國甚至是亞洲的第一座大滿貫單打冠軍獎盃;

2014年,她再次獲得個人第二個大滿貫女單冠軍,也是澳網百年曆史上,亞洲選手首個單打冠軍,排名也升至世界第二……

這一切的成就看似那麼完美,那麼“冠軍化”。可是,伴隨掌聲與鮮花而來的,是球場壓力與身體所需要承受的傷痛。

15歲,語言不通的李娜去美國訓練6個月,然而在獨自飛往大洋彼岸的途中,卻因證件缺失,準備工作不充分,錯過轉機,還好得到其他人的幫助,才順利抵達網校。

多年後回憶起來,她想告訴那個在陌生人群中茫然無助的中國女孩兒:振作點兒,一切都會好的。但有時又覺得不必。那些小磨難和小障礙,最後都被證明是命運指派給我的催熟劑,它們讓我學會勇敢和承擔。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即使面臨很大的賽場壓力,李娜還是想獲得成功。結果,她在2002年亞運會之前,生理期紊亂,失眠焦慮。

李娜選擇重回大學校園讀書,開始簡單的生活。

2004年,李娜重返賽場,在積分、排名清零的情況下,她重新走到中國排名第一,其中付出的努力不言而喻。

2011年,就在李娜拿到法網冠軍之後,姜山形容此時的李娜是“飄飄然”,雙腳不在地上。

榮譽背後的關注與評論造就了一個神,似乎失敗與輸球對李娜而言,是一種無能。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法網後的半年,李娜竟然沒有贏得一場比賽,質疑聲如潮水般湧來。

她變得膽怯,害怕和人交流,不願意去人多的地方,看到報紙,上面的一切評論詞語,就像是利劍,讓她害怕得發抖。

她一方面給自己找藉口,自己大滿貫都拿了,為何還要刻苦訓練;另一方面,又無法直視自己此時的低谷。

姜山對李娜承受的壓力感同身受,陪著她沉澱。終於,李娜拋去外界的各種言論,重新振作起來。多年後,她回憶起自己的那段經歷,說:“在經歷高潮後,如果自己無法把握自己,低潮會一直伴隨。”

"

在香港迴歸的第二年,李娜與同在省網球隊的姜山走在一起。相比於李娜的輝煌網球職業生涯,冠軍背後的這個男人更受人矚目。

李娜在球場上怒懟:“不要跟我說發球,我本來發球很好,你覺得輸了很丟臉,看不下去,就滾······”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她暴脾氣一上來,就罵他。被視作球場“出氣筒”的姜山只能聽著,在一旁啞口無言,這一切都被媒體拍攝下來,第二天他們成為了新聞頭條。

在李娜眼裡,優秀老公從來都是別人家的。但這個看似愚蠢老實的姜山更像是自己的手,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導演陳可辛與李娜在講劇本

這一內心獨白首次出現在紀錄片《娜就是我》中,這部講述網球冠軍李娜的自傳式紀錄片一上映,就有了2000多萬的瀏覽量。最近,陳可辛執導的電影《李娜》飽受熱議,陳可辛一直想找到她在球場上的憤怒理由,而正是這些憤怒的理由,成就了一個世界冠軍的傳奇。

14歲父親離世,李娜一夜長大

父親李盛鵬還在的時候,李娜眼中的世界都是五顏六色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魯豫有約》

李娜是地道的武漢人。跑銷售的父親是最早將李娜帶上網球這條路的。然而,父親從小就教育李娜,想獲得賽場成就,就得吃苦訓練。

父親認為家長的“做”比“說”更重要。他堅持兩年,一直帶著李娜繞著家鄉中山公園的長街進行體能訓練。

小李娜凝視公園裡的摩天輪,真希望有天不再是遊樂園的過客,她渴望能單純地坐在上面看風景。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幸福的李娜在14歲那年,卻突遭家庭變故,使她一夜之間明白了人情冷暖,被迫長大。

李娜從北京趕往深圳參加青少年網球賽時,在火車臨時停靠點武漢站,見到父親。

當時,李父臉色慘白,身型有很大的變化,卻謊稱自己病情好轉,讓李娜安心參加訓練比賽,還鼓勵李娜心懷理想,朝冠軍看齊。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令李娜意想不到的是,父親病情危急,還要讓身邊親戚對李娜保密,不影響她參加比賽。爸爸記掛李娜,偷偷給教練寫了一封信。

信中說道:“你就當李娜是你自己的女兒,她犯錯誤偷懶時,你想打就打,該罵就罵。”教練事後回憶起來,根本沒有想過,這是對李娜的最後一份關愛。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直到比賽結束,李娜趕火車回武漢,看到花圈上寫著父親的名字,才知道父親離世。

“爸爸的遺像掛在客廳裡最醒目的地方。他在照片裡看著我,目光裡滿是憐愛和慈祥。那目光我是如此熟悉。旁邊的黑紗卻沉沉地垂著,觸目驚心地提醒所有人:照片上的人已經不在人世。”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這是李娜在《獨自上場》的自傳書籍中回憶父親的一幕。父親的離世,親人的冷漠,讓她體味到人情冷暖的苦澀,也讓她一夜之間成熟起來。

她在《獨自上場》的自傳中談起奶奶對父親的放棄:“最讓我和媽媽心寒的是奶奶很早就表示了放棄,媽媽找奶奶借錢付醫藥費,奶奶直接說,我借不到。”奶奶有五個兒子,即使一個不在了,後面還有四個。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嚐到世態炎涼的李娜沒有哭泣,她毅然決然擔負起家庭的重任。李娜把發比賽獎金的工資卡交給媽媽保管,還承諾:“媽媽,你不要著急,爸爸欠的醫藥費由我來還。”

陳可辛在執導《李娜》這部電影期間,一直在找李娜憤怒的來源:“每個人都一定要有一個動力,最後她能打到冠軍,這動力是什麼?”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父親的離世,生活的壓力讓她嚐盡人情冷暖。只有比賽勝利,有更多的獎金,才能支撐起這個家,還父親病重時欠下的醫藥費,這可能這就是動力之源。

從那時開始,她的眼裡只有網球,拼命練球。以網球為生,無路可退。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從1998年開始,16歲的李娜立下目標,要打入“職業前十”,直到2019年,國際網球名人堂公佈:李娜入選2019年名人堂榜單。

一路的戰果超乎了父親對她的期許,她產生的社會影響力遠遠超過這個冠軍的分量,可惜,父親卻看不到了······

法網後的半年,李娜沒有贏得一場比賽

《娜就是我》紀錄片中講述,李娜在退役之後,開起了非營利性的網球學校。她在和小隊員們切磋球技時提醒他們,在對手發球前,你們要想下一個球從哪裡來,要做何種準備。但他們打完這個球,就跑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真正的比賽不會有人告訴你,下一板球在哪裡”。

此後,李娜在球場上戰績斐然。

2000年,李娜在ITF賽場上贏得了52場勝利,還同時贏得了四場WTA賽事的勝利;

2011年,她奪得了中國甚至是亞洲的第一座大滿貫單打冠軍獎盃;

2014年,她再次獲得個人第二個大滿貫女單冠軍,也是澳網百年曆史上,亞洲選手首個單打冠軍,排名也升至世界第二……

這一切的成就看似那麼完美,那麼“冠軍化”。可是,伴隨掌聲與鮮花而來的,是球場壓力與身體所需要承受的傷痛。

15歲,語言不通的李娜去美國訓練6個月,然而在獨自飛往大洋彼岸的途中,卻因證件缺失,準備工作不充分,錯過轉機,還好得到其他人的幫助,才順利抵達網校。

多年後回憶起來,她想告訴那個在陌生人群中茫然無助的中國女孩兒:振作點兒,一切都會好的。但有時又覺得不必。那些小磨難和小障礙,最後都被證明是命運指派給我的催熟劑,它們讓我學會勇敢和承擔。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即使面臨很大的賽場壓力,李娜還是想獲得成功。結果,她在2002年亞運會之前,生理期紊亂,失眠焦慮。

李娜選擇重回大學校園讀書,開始簡單的生活。

2004年,李娜重返賽場,在積分、排名清零的情況下,她重新走到中國排名第一,其中付出的努力不言而喻。

2011年,就在李娜拿到法網冠軍之後,姜山形容此時的李娜是“飄飄然”,雙腳不在地上。

榮譽背後的關注與評論造就了一個神,似乎失敗與輸球對李娜而言,是一種無能。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法網後的半年,李娜竟然沒有贏得一場比賽,質疑聲如潮水般湧來。

她變得膽怯,害怕和人交流,不願意去人多的地方,看到報紙,上面的一切評論詞語,就像是利劍,讓她害怕得發抖。

她一方面給自己找藉口,自己大滿貫都拿了,為何還要刻苦訓練;另一方面,又無法直視自己此時的低谷。

姜山對李娜承受的壓力感同身受,陪著她沉澱。終於,李娜拋去外界的各種言論,重新振作起來。多年後,她回憶起自己的那段經歷,說:“在經歷高潮後,如果自己無法把握自己,低潮會一直伴隨。”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隨後,在2013澳網決賽中,李娜因意外摔倒,痛失冠軍,對手阿紮倫卡意外獲得冠軍。但是,最後一任教練為了讓李娜平復心態,看淡球場人生,對她說:“你沒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網球也不會給你百分之百的回饋,當你走入賽場時,你一定要思考初衷。”

經歷起起伏伏之後,在2014年的澳網賽場上,她終於舉起了第二個大滿貫女單冠軍的獎盃,再一次刷新了自己的職業紀錄。

"

在香港迴歸的第二年,李娜與同在省網球隊的姜山走在一起。相比於李娜的輝煌網球職業生涯,冠軍背後的這個男人更受人矚目。

李娜在球場上怒懟:“不要跟我說發球,我本來發球很好,你覺得輸了很丟臉,看不下去,就滾······”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她暴脾氣一上來,就罵他。被視作球場“出氣筒”的姜山只能聽著,在一旁啞口無言,這一切都被媒體拍攝下來,第二天他們成為了新聞頭條。

在李娜眼裡,優秀老公從來都是別人家的。但這個看似愚蠢老實的姜山更像是自己的手,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導演陳可辛與李娜在講劇本

這一內心獨白首次出現在紀錄片《娜就是我》中,這部講述網球冠軍李娜的自傳式紀錄片一上映,就有了2000多萬的瀏覽量。最近,陳可辛執導的電影《李娜》飽受熱議,陳可辛一直想找到她在球場上的憤怒理由,而正是這些憤怒的理由,成就了一個世界冠軍的傳奇。

14歲父親離世,李娜一夜長大

父親李盛鵬還在的時候,李娜眼中的世界都是五顏六色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魯豫有約》

李娜是地道的武漢人。跑銷售的父親是最早將李娜帶上網球這條路的。然而,父親從小就教育李娜,想獲得賽場成就,就得吃苦訓練。

父親認為家長的“做”比“說”更重要。他堅持兩年,一直帶著李娜繞著家鄉中山公園的長街進行體能訓練。

小李娜凝視公園裡的摩天輪,真希望有天不再是遊樂園的過客,她渴望能單純地坐在上面看風景。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幸福的李娜在14歲那年,卻突遭家庭變故,使她一夜之間明白了人情冷暖,被迫長大。

李娜從北京趕往深圳參加青少年網球賽時,在火車臨時停靠點武漢站,見到父親。

當時,李父臉色慘白,身型有很大的變化,卻謊稱自己病情好轉,讓李娜安心參加訓練比賽,還鼓勵李娜心懷理想,朝冠軍看齊。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令李娜意想不到的是,父親病情危急,還要讓身邊親戚對李娜保密,不影響她參加比賽。爸爸記掛李娜,偷偷給教練寫了一封信。

信中說道:“你就當李娜是你自己的女兒,她犯錯誤偷懶時,你想打就打,該罵就罵。”教練事後回憶起來,根本沒有想過,這是對李娜的最後一份關愛。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直到比賽結束,李娜趕火車回武漢,看到花圈上寫著父親的名字,才知道父親離世。

“爸爸的遺像掛在客廳裡最醒目的地方。他在照片裡看著我,目光裡滿是憐愛和慈祥。那目光我是如此熟悉。旁邊的黑紗卻沉沉地垂著,觸目驚心地提醒所有人:照片上的人已經不在人世。”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這是李娜在《獨自上場》的自傳書籍中回憶父親的一幕。父親的離世,親人的冷漠,讓她體味到人情冷暖的苦澀,也讓她一夜之間成熟起來。

她在《獨自上場》的自傳中談起奶奶對父親的放棄:“最讓我和媽媽心寒的是奶奶很早就表示了放棄,媽媽找奶奶借錢付醫藥費,奶奶直接說,我借不到。”奶奶有五個兒子,即使一個不在了,後面還有四個。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嚐到世態炎涼的李娜沒有哭泣,她毅然決然擔負起家庭的重任。李娜把發比賽獎金的工資卡交給媽媽保管,還承諾:“媽媽,你不要著急,爸爸欠的醫藥費由我來還。”

陳可辛在執導《李娜》這部電影期間,一直在找李娜憤怒的來源:“每個人都一定要有一個動力,最後她能打到冠軍,這動力是什麼?”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父親的離世,生活的壓力讓她嚐盡人情冷暖。只有比賽勝利,有更多的獎金,才能支撐起這個家,還父親病重時欠下的醫藥費,這可能這就是動力之源。

從那時開始,她的眼裡只有網球,拼命練球。以網球為生,無路可退。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從1998年開始,16歲的李娜立下目標,要打入“職業前十”,直到2019年,國際網球名人堂公佈:李娜入選2019年名人堂榜單。

一路的戰果超乎了父親對她的期許,她產生的社會影響力遠遠超過這個冠軍的分量,可惜,父親卻看不到了······

法網後的半年,李娜沒有贏得一場比賽

《娜就是我》紀錄片中講述,李娜在退役之後,開起了非營利性的網球學校。她在和小隊員們切磋球技時提醒他們,在對手發球前,你們要想下一個球從哪裡來,要做何種準備。但他們打完這個球,就跑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真正的比賽不會有人告訴你,下一板球在哪裡”。

此後,李娜在球場上戰績斐然。

2000年,李娜在ITF賽場上贏得了52場勝利,還同時贏得了四場WTA賽事的勝利;

2011年,她奪得了中國甚至是亞洲的第一座大滿貫單打冠軍獎盃;

2014年,她再次獲得個人第二個大滿貫女單冠軍,也是澳網百年曆史上,亞洲選手首個單打冠軍,排名也升至世界第二……

這一切的成就看似那麼完美,那麼“冠軍化”。可是,伴隨掌聲與鮮花而來的,是球場壓力與身體所需要承受的傷痛。

15歲,語言不通的李娜去美國訓練6個月,然而在獨自飛往大洋彼岸的途中,卻因證件缺失,準備工作不充分,錯過轉機,還好得到其他人的幫助,才順利抵達網校。

多年後回憶起來,她想告訴那個在陌生人群中茫然無助的中國女孩兒:振作點兒,一切都會好的。但有時又覺得不必。那些小磨難和小障礙,最後都被證明是命運指派給我的催熟劑,它們讓我學會勇敢和承擔。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即使面臨很大的賽場壓力,李娜還是想獲得成功。結果,她在2002年亞運會之前,生理期紊亂,失眠焦慮。

李娜選擇重回大學校園讀書,開始簡單的生活。

2004年,李娜重返賽場,在積分、排名清零的情況下,她重新走到中國排名第一,其中付出的努力不言而喻。

2011年,就在李娜拿到法網冠軍之後,姜山形容此時的李娜是“飄飄然”,雙腳不在地上。

榮譽背後的關注與評論造就了一個神,似乎失敗與輸球對李娜而言,是一種無能。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法網後的半年,李娜竟然沒有贏得一場比賽,質疑聲如潮水般湧來。

她變得膽怯,害怕和人交流,不願意去人多的地方,看到報紙,上面的一切評論詞語,就像是利劍,讓她害怕得發抖。

她一方面給自己找藉口,自己大滿貫都拿了,為何還要刻苦訓練;另一方面,又無法直視自己此時的低谷。

姜山對李娜承受的壓力感同身受,陪著她沉澱。終於,李娜拋去外界的各種言論,重新振作起來。多年後,她回憶起自己的那段經歷,說:“在經歷高潮後,如果自己無法把握自己,低潮會一直伴隨。”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隨後,在2013澳網決賽中,李娜因意外摔倒,痛失冠軍,對手阿紮倫卡意外獲得冠軍。但是,最後一任教練為了讓李娜平復心態,看淡球場人生,對她說:“你沒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網球也不會給你百分之百的回饋,當你走入賽場時,你一定要思考初衷。”

經歷起起伏伏之後,在2014年的澳網賽場上,她終於舉起了第二個大滿貫女單冠軍的獎盃,再一次刷新了自己的職業紀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李娜澳網冠軍

如今面對外界的一切言論,無論是好是壞,沉澱後的李娜看得很淡,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國網球運動員”。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長達15年的職業生涯裡,李娜經歷過4次手術。隨著每一次的比賽勝利,軟骨傷和腳傷的陣痛都讓她感受到身體的撕裂。不過,這正如她起起伏伏的人生,經歷高潮過後的低谷,都需要自己承受。

這個總被罵的這個男人,對李娜“愛意如山”

李娜在陳可辛的劇組《李娜》拍電影,因為天氣冷,讓姜山給自己拿厚衣服,而姜山卻把薄荷糖遞給自己,李娜無言以對,想揍他的憤怒顯露無遺。

陳可辛打趣道,賽場上憤怒的李娜又回來了。

似乎,姜山摘不掉的標籤是——被當作“出氣筒”的李娜老公。

"

在香港迴歸的第二年,李娜與同在省網球隊的姜山走在一起。相比於李娜的輝煌網球職業生涯,冠軍背後的這個男人更受人矚目。

李娜在球場上怒懟:“不要跟我說發球,我本來發球很好,你覺得輸了很丟臉,看不下去,就滾······”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她暴脾氣一上來,就罵他。被視作球場“出氣筒”的姜山只能聽著,在一旁啞口無言,這一切都被媒體拍攝下來,第二天他們成為了新聞頭條。

在李娜眼裡,優秀老公從來都是別人家的。但這個看似愚蠢老實的姜山更像是自己的手,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導演陳可辛與李娜在講劇本

這一內心獨白首次出現在紀錄片《娜就是我》中,這部講述網球冠軍李娜的自傳式紀錄片一上映,就有了2000多萬的瀏覽量。最近,陳可辛執導的電影《李娜》飽受熱議,陳可辛一直想找到她在球場上的憤怒理由,而正是這些憤怒的理由,成就了一個世界冠軍的傳奇。

14歲父親離世,李娜一夜長大

父親李盛鵬還在的時候,李娜眼中的世界都是五顏六色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魯豫有約》

李娜是地道的武漢人。跑銷售的父親是最早將李娜帶上網球這條路的。然而,父親從小就教育李娜,想獲得賽場成就,就得吃苦訓練。

父親認為家長的“做”比“說”更重要。他堅持兩年,一直帶著李娜繞著家鄉中山公園的長街進行體能訓練。

小李娜凝視公園裡的摩天輪,真希望有天不再是遊樂園的過客,她渴望能單純地坐在上面看風景。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幸福的李娜在14歲那年,卻突遭家庭變故,使她一夜之間明白了人情冷暖,被迫長大。

李娜從北京趕往深圳參加青少年網球賽時,在火車臨時停靠點武漢站,見到父親。

當時,李父臉色慘白,身型有很大的變化,卻謊稱自己病情好轉,讓李娜安心參加訓練比賽,還鼓勵李娜心懷理想,朝冠軍看齊。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令李娜意想不到的是,父親病情危急,還要讓身邊親戚對李娜保密,不影響她參加比賽。爸爸記掛李娜,偷偷給教練寫了一封信。

信中說道:“你就當李娜是你自己的女兒,她犯錯誤偷懶時,你想打就打,該罵就罵。”教練事後回憶起來,根本沒有想過,這是對李娜的最後一份關愛。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直到比賽結束,李娜趕火車回武漢,看到花圈上寫著父親的名字,才知道父親離世。

“爸爸的遺像掛在客廳裡最醒目的地方。他在照片裡看著我,目光裡滿是憐愛和慈祥。那目光我是如此熟悉。旁邊的黑紗卻沉沉地垂著,觸目驚心地提醒所有人:照片上的人已經不在人世。”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這是李娜在《獨自上場》的自傳書籍中回憶父親的一幕。父親的離世,親人的冷漠,讓她體味到人情冷暖的苦澀,也讓她一夜之間成熟起來。

她在《獨自上場》的自傳中談起奶奶對父親的放棄:“最讓我和媽媽心寒的是奶奶很早就表示了放棄,媽媽找奶奶借錢付醫藥費,奶奶直接說,我借不到。”奶奶有五個兒子,即使一個不在了,後面還有四個。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嚐到世態炎涼的李娜沒有哭泣,她毅然決然擔負起家庭的重任。李娜把發比賽獎金的工資卡交給媽媽保管,還承諾:“媽媽,你不要著急,爸爸欠的醫藥費由我來還。”

陳可辛在執導《李娜》這部電影期間,一直在找李娜憤怒的來源:“每個人都一定要有一個動力,最後她能打到冠軍,這動力是什麼?”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父親的離世,生活的壓力讓她嚐盡人情冷暖。只有比賽勝利,有更多的獎金,才能支撐起這個家,還父親病重時欠下的醫藥費,這可能這就是動力之源。

從那時開始,她的眼裡只有網球,拼命練球。以網球為生,無路可退。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從1998年開始,16歲的李娜立下目標,要打入“職業前十”,直到2019年,國際網球名人堂公佈:李娜入選2019年名人堂榜單。

一路的戰果超乎了父親對她的期許,她產生的社會影響力遠遠超過這個冠軍的分量,可惜,父親卻看不到了······

法網後的半年,李娜沒有贏得一場比賽

《娜就是我》紀錄片中講述,李娜在退役之後,開起了非營利性的網球學校。她在和小隊員們切磋球技時提醒他們,在對手發球前,你們要想下一個球從哪裡來,要做何種準備。但他們打完這個球,就跑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真正的比賽不會有人告訴你,下一板球在哪裡”。

此後,李娜在球場上戰績斐然。

2000年,李娜在ITF賽場上贏得了52場勝利,還同時贏得了四場WTA賽事的勝利;

2011年,她奪得了中國甚至是亞洲的第一座大滿貫單打冠軍獎盃;

2014年,她再次獲得個人第二個大滿貫女單冠軍,也是澳網百年曆史上,亞洲選手首個單打冠軍,排名也升至世界第二……

這一切的成就看似那麼完美,那麼“冠軍化”。可是,伴隨掌聲與鮮花而來的,是球場壓力與身體所需要承受的傷痛。

15歲,語言不通的李娜去美國訓練6個月,然而在獨自飛往大洋彼岸的途中,卻因證件缺失,準備工作不充分,錯過轉機,還好得到其他人的幫助,才順利抵達網校。

多年後回憶起來,她想告訴那個在陌生人群中茫然無助的中國女孩兒:振作點兒,一切都會好的。但有時又覺得不必。那些小磨難和小障礙,最後都被證明是命運指派給我的催熟劑,它們讓我學會勇敢和承擔。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即使面臨很大的賽場壓力,李娜還是想獲得成功。結果,她在2002年亞運會之前,生理期紊亂,失眠焦慮。

李娜選擇重回大學校園讀書,開始簡單的生活。

2004年,李娜重返賽場,在積分、排名清零的情況下,她重新走到中國排名第一,其中付出的努力不言而喻。

2011年,就在李娜拿到法網冠軍之後,姜山形容此時的李娜是“飄飄然”,雙腳不在地上。

榮譽背後的關注與評論造就了一個神,似乎失敗與輸球對李娜而言,是一種無能。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法網後的半年,李娜竟然沒有贏得一場比賽,質疑聲如潮水般湧來。

她變得膽怯,害怕和人交流,不願意去人多的地方,看到報紙,上面的一切評論詞語,就像是利劍,讓她害怕得發抖。

她一方面給自己找藉口,自己大滿貫都拿了,為何還要刻苦訓練;另一方面,又無法直視自己此時的低谷。

姜山對李娜承受的壓力感同身受,陪著她沉澱。終於,李娜拋去外界的各種言論,重新振作起來。多年後,她回憶起自己的那段經歷,說:“在經歷高潮後,如果自己無法把握自己,低潮會一直伴隨。”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隨後,在2013澳網決賽中,李娜因意外摔倒,痛失冠軍,對手阿紮倫卡意外獲得冠軍。但是,最後一任教練為了讓李娜平復心態,看淡球場人生,對她說:“你沒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網球也不會給你百分之百的回饋,當你走入賽場時,你一定要思考初衷。”

經歷起起伏伏之後,在2014年的澳網賽場上,她終於舉起了第二個大滿貫女單冠軍的獎盃,再一次刷新了自己的職業紀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李娜澳網冠軍

如今面對外界的一切言論,無論是好是壞,沉澱後的李娜看得很淡,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國網球運動員”。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長達15年的職業生涯裡,李娜經歷過4次手術。隨著每一次的比賽勝利,軟骨傷和腳傷的陣痛都讓她感受到身體的撕裂。不過,這正如她起起伏伏的人生,經歷高潮過後的低谷,都需要自己承受。

這個總被罵的這個男人,對李娜“愛意如山”

李娜在陳可辛的劇組《李娜》拍電影,因為天氣冷,讓姜山給自己拿厚衣服,而姜山卻把薄荷糖遞給自己,李娜無言以對,想揍他的憤怒顯露無遺。

陳可辛打趣道,賽場上憤怒的李娜又回來了。

似乎,姜山摘不掉的標籤是——被當作“出氣筒”的李娜老公。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他們兩個人的感情,雖沒有轟轟烈烈,但也和諧平淡,他們熟悉得就像是一雙手的左手與右手。正如李娜所說:“我只是在正確的時間遇到了算是對的人而已。”

姜山反駁說:“別談愛情,要談生活。愛情是生活的一部分。”

"

在香港迴歸的第二年,李娜與同在省網球隊的姜山走在一起。相比於李娜的輝煌網球職業生涯,冠軍背後的這個男人更受人矚目。

李娜在球場上怒懟:“不要跟我說發球,我本來發球很好,你覺得輸了很丟臉,看不下去,就滾······”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她暴脾氣一上來,就罵他。被視作球場“出氣筒”的姜山只能聽著,在一旁啞口無言,這一切都被媒體拍攝下來,第二天他們成為了新聞頭條。

在李娜眼裡,優秀老公從來都是別人家的。但這個看似愚蠢老實的姜山更像是自己的手,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導演陳可辛與李娜在講劇本

這一內心獨白首次出現在紀錄片《娜就是我》中,這部講述網球冠軍李娜的自傳式紀錄片一上映,就有了2000多萬的瀏覽量。最近,陳可辛執導的電影《李娜》飽受熱議,陳可辛一直想找到她在球場上的憤怒理由,而正是這些憤怒的理由,成就了一個世界冠軍的傳奇。

14歲父親離世,李娜一夜長大

父親李盛鵬還在的時候,李娜眼中的世界都是五顏六色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魯豫有約》

李娜是地道的武漢人。跑銷售的父親是最早將李娜帶上網球這條路的。然而,父親從小就教育李娜,想獲得賽場成就,就得吃苦訓練。

父親認為家長的“做”比“說”更重要。他堅持兩年,一直帶著李娜繞著家鄉中山公園的長街進行體能訓練。

小李娜凝視公園裡的摩天輪,真希望有天不再是遊樂園的過客,她渴望能單純地坐在上面看風景。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幸福的李娜在14歲那年,卻突遭家庭變故,使她一夜之間明白了人情冷暖,被迫長大。

李娜從北京趕往深圳參加青少年網球賽時,在火車臨時停靠點武漢站,見到父親。

當時,李父臉色慘白,身型有很大的變化,卻謊稱自己病情好轉,讓李娜安心參加訓練比賽,還鼓勵李娜心懷理想,朝冠軍看齊。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令李娜意想不到的是,父親病情危急,還要讓身邊親戚對李娜保密,不影響她參加比賽。爸爸記掛李娜,偷偷給教練寫了一封信。

信中說道:“你就當李娜是你自己的女兒,她犯錯誤偷懶時,你想打就打,該罵就罵。”教練事後回憶起來,根本沒有想過,這是對李娜的最後一份關愛。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直到比賽結束,李娜趕火車回武漢,看到花圈上寫著父親的名字,才知道父親離世。

“爸爸的遺像掛在客廳裡最醒目的地方。他在照片裡看著我,目光裡滿是憐愛和慈祥。那目光我是如此熟悉。旁邊的黑紗卻沉沉地垂著,觸目驚心地提醒所有人:照片上的人已經不在人世。”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這是李娜在《獨自上場》的自傳書籍中回憶父親的一幕。父親的離世,親人的冷漠,讓她體味到人情冷暖的苦澀,也讓她一夜之間成熟起來。

她在《獨自上場》的自傳中談起奶奶對父親的放棄:“最讓我和媽媽心寒的是奶奶很早就表示了放棄,媽媽找奶奶借錢付醫藥費,奶奶直接說,我借不到。”奶奶有五個兒子,即使一個不在了,後面還有四個。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嚐到世態炎涼的李娜沒有哭泣,她毅然決然擔負起家庭的重任。李娜把發比賽獎金的工資卡交給媽媽保管,還承諾:“媽媽,你不要著急,爸爸欠的醫藥費由我來還。”

陳可辛在執導《李娜》這部電影期間,一直在找李娜憤怒的來源:“每個人都一定要有一個動力,最後她能打到冠軍,這動力是什麼?”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父親的離世,生活的壓力讓她嚐盡人情冷暖。只有比賽勝利,有更多的獎金,才能支撐起這個家,還父親病重時欠下的醫藥費,這可能這就是動力之源。

從那時開始,她的眼裡只有網球,拼命練球。以網球為生,無路可退。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從1998年開始,16歲的李娜立下目標,要打入“職業前十”,直到2019年,國際網球名人堂公佈:李娜入選2019年名人堂榜單。

一路的戰果超乎了父親對她的期許,她產生的社會影響力遠遠超過這個冠軍的分量,可惜,父親卻看不到了······

法網後的半年,李娜沒有贏得一場比賽

《娜就是我》紀錄片中講述,李娜在退役之後,開起了非營利性的網球學校。她在和小隊員們切磋球技時提醒他們,在對手發球前,你們要想下一個球從哪裡來,要做何種準備。但他們打完這個球,就跑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真正的比賽不會有人告訴你,下一板球在哪裡”。

此後,李娜在球場上戰績斐然。

2000年,李娜在ITF賽場上贏得了52場勝利,還同時贏得了四場WTA賽事的勝利;

2011年,她奪得了中國甚至是亞洲的第一座大滿貫單打冠軍獎盃;

2014年,她再次獲得個人第二個大滿貫女單冠軍,也是澳網百年曆史上,亞洲選手首個單打冠軍,排名也升至世界第二……

這一切的成就看似那麼完美,那麼“冠軍化”。可是,伴隨掌聲與鮮花而來的,是球場壓力與身體所需要承受的傷痛。

15歲,語言不通的李娜去美國訓練6個月,然而在獨自飛往大洋彼岸的途中,卻因證件缺失,準備工作不充分,錯過轉機,還好得到其他人的幫助,才順利抵達網校。

多年後回憶起來,她想告訴那個在陌生人群中茫然無助的中國女孩兒:振作點兒,一切都會好的。但有時又覺得不必。那些小磨難和小障礙,最後都被證明是命運指派給我的催熟劑,它們讓我學會勇敢和承擔。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即使面臨很大的賽場壓力,李娜還是想獲得成功。結果,她在2002年亞運會之前,生理期紊亂,失眠焦慮。

李娜選擇重回大學校園讀書,開始簡單的生活。

2004年,李娜重返賽場,在積分、排名清零的情況下,她重新走到中國排名第一,其中付出的努力不言而喻。

2011年,就在李娜拿到法網冠軍之後,姜山形容此時的李娜是“飄飄然”,雙腳不在地上。

榮譽背後的關注與評論造就了一個神,似乎失敗與輸球對李娜而言,是一種無能。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法網後的半年,李娜竟然沒有贏得一場比賽,質疑聲如潮水般湧來。

她變得膽怯,害怕和人交流,不願意去人多的地方,看到報紙,上面的一切評論詞語,就像是利劍,讓她害怕得發抖。

她一方面給自己找藉口,自己大滿貫都拿了,為何還要刻苦訓練;另一方面,又無法直視自己此時的低谷。

姜山對李娜承受的壓力感同身受,陪著她沉澱。終於,李娜拋去外界的各種言論,重新振作起來。多年後,她回憶起自己的那段經歷,說:“在經歷高潮後,如果自己無法把握自己,低潮會一直伴隨。”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隨後,在2013澳網決賽中,李娜因意外摔倒,痛失冠軍,對手阿紮倫卡意外獲得冠軍。但是,最後一任教練為了讓李娜平復心態,看淡球場人生,對她說:“你沒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網球也不會給你百分之百的回饋,當你走入賽場時,你一定要思考初衷。”

經歷起起伏伏之後,在2014年的澳網賽場上,她終於舉起了第二個大滿貫女單冠軍的獎盃,再一次刷新了自己的職業紀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李娜澳網冠軍

如今面對外界的一切言論,無論是好是壞,沉澱後的李娜看得很淡,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國網球運動員”。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長達15年的職業生涯裡,李娜經歷過4次手術。隨著每一次的比賽勝利,軟骨傷和腳傷的陣痛都讓她感受到身體的撕裂。不過,這正如她起起伏伏的人生,經歷高潮過後的低谷,都需要自己承受。

這個總被罵的這個男人,對李娜“愛意如山”

李娜在陳可辛的劇組《李娜》拍電影,因為天氣冷,讓姜山給自己拿厚衣服,而姜山卻把薄荷糖遞給自己,李娜無言以對,想揍他的憤怒顯露無遺。

陳可辛打趣道,賽場上憤怒的李娜又回來了。

似乎,姜山摘不掉的標籤是——被當作“出氣筒”的李娜老公。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他們兩個人的感情,雖沒有轟轟烈烈,但也和諧平淡,他們熟悉得就像是一雙手的左手與右手。正如李娜所說:“我只是在正確的時間遇到了算是對的人而已。”

姜山反駁說:“別談愛情,要談生活。愛情是生活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李娜與姜山是日久生情,姜山對李娜來說,就像是父親曾在生命中扮演過的角色。

曾經,他們有過一次分離。當李娜買機票去國外比賽,兩人吵架過後,姜山用自己的信用卡買了一張回程的機票,繼而失聯。李娜卻變得孤寂,悵然若失,“本該是一起做的事情,現在只剩下一個人做了。”

"

在香港迴歸的第二年,李娜與同在省網球隊的姜山走在一起。相比於李娜的輝煌網球職業生涯,冠軍背後的這個男人更受人矚目。

李娜在球場上怒懟:“不要跟我說發球,我本來發球很好,你覺得輸了很丟臉,看不下去,就滾······”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她暴脾氣一上來,就罵他。被視作球場“出氣筒”的姜山只能聽著,在一旁啞口無言,這一切都被媒體拍攝下來,第二天他們成為了新聞頭條。

在李娜眼裡,優秀老公從來都是別人家的。但這個看似愚蠢老實的姜山更像是自己的手,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導演陳可辛與李娜在講劇本

這一內心獨白首次出現在紀錄片《娜就是我》中,這部講述網球冠軍李娜的自傳式紀錄片一上映,就有了2000多萬的瀏覽量。最近,陳可辛執導的電影《李娜》飽受熱議,陳可辛一直想找到她在球場上的憤怒理由,而正是這些憤怒的理由,成就了一個世界冠軍的傳奇。

14歲父親離世,李娜一夜長大

父親李盛鵬還在的時候,李娜眼中的世界都是五顏六色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魯豫有約》

李娜是地道的武漢人。跑銷售的父親是最早將李娜帶上網球這條路的。然而,父親從小就教育李娜,想獲得賽場成就,就得吃苦訓練。

父親認為家長的“做”比“說”更重要。他堅持兩年,一直帶著李娜繞著家鄉中山公園的長街進行體能訓練。

小李娜凝視公園裡的摩天輪,真希望有天不再是遊樂園的過客,她渴望能單純地坐在上面看風景。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幸福的李娜在14歲那年,卻突遭家庭變故,使她一夜之間明白了人情冷暖,被迫長大。

李娜從北京趕往深圳參加青少年網球賽時,在火車臨時停靠點武漢站,見到父親。

當時,李父臉色慘白,身型有很大的變化,卻謊稱自己病情好轉,讓李娜安心參加訓練比賽,還鼓勵李娜心懷理想,朝冠軍看齊。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令李娜意想不到的是,父親病情危急,還要讓身邊親戚對李娜保密,不影響她參加比賽。爸爸記掛李娜,偷偷給教練寫了一封信。

信中說道:“你就當李娜是你自己的女兒,她犯錯誤偷懶時,你想打就打,該罵就罵。”教練事後回憶起來,根本沒有想過,這是對李娜的最後一份關愛。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直到比賽結束,李娜趕火車回武漢,看到花圈上寫著父親的名字,才知道父親離世。

“爸爸的遺像掛在客廳裡最醒目的地方。他在照片裡看著我,目光裡滿是憐愛和慈祥。那目光我是如此熟悉。旁邊的黑紗卻沉沉地垂著,觸目驚心地提醒所有人:照片上的人已經不在人世。”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這是李娜在《獨自上場》的自傳書籍中回憶父親的一幕。父親的離世,親人的冷漠,讓她體味到人情冷暖的苦澀,也讓她一夜之間成熟起來。

她在《獨自上場》的自傳中談起奶奶對父親的放棄:“最讓我和媽媽心寒的是奶奶很早就表示了放棄,媽媽找奶奶借錢付醫藥費,奶奶直接說,我借不到。”奶奶有五個兒子,即使一個不在了,後面還有四個。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嚐到世態炎涼的李娜沒有哭泣,她毅然決然擔負起家庭的重任。李娜把發比賽獎金的工資卡交給媽媽保管,還承諾:“媽媽,你不要著急,爸爸欠的醫藥費由我來還。”

陳可辛在執導《李娜》這部電影期間,一直在找李娜憤怒的來源:“每個人都一定要有一個動力,最後她能打到冠軍,這動力是什麼?”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父親的離世,生活的壓力讓她嚐盡人情冷暖。只有比賽勝利,有更多的獎金,才能支撐起這個家,還父親病重時欠下的醫藥費,這可能這就是動力之源。

從那時開始,她的眼裡只有網球,拼命練球。以網球為生,無路可退。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從1998年開始,16歲的李娜立下目標,要打入“職業前十”,直到2019年,國際網球名人堂公佈:李娜入選2019年名人堂榜單。

一路的戰果超乎了父親對她的期許,她產生的社會影響力遠遠超過這個冠軍的分量,可惜,父親卻看不到了······

法網後的半年,李娜沒有贏得一場比賽

《娜就是我》紀錄片中講述,李娜在退役之後,開起了非營利性的網球學校。她在和小隊員們切磋球技時提醒他們,在對手發球前,你們要想下一個球從哪裡來,要做何種準備。但他們打完這個球,就跑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真正的比賽不會有人告訴你,下一板球在哪裡”。

此後,李娜在球場上戰績斐然。

2000年,李娜在ITF賽場上贏得了52場勝利,還同時贏得了四場WTA賽事的勝利;

2011年,她奪得了中國甚至是亞洲的第一座大滿貫單打冠軍獎盃;

2014年,她再次獲得個人第二個大滿貫女單冠軍,也是澳網百年曆史上,亞洲選手首個單打冠軍,排名也升至世界第二……

這一切的成就看似那麼完美,那麼“冠軍化”。可是,伴隨掌聲與鮮花而來的,是球場壓力與身體所需要承受的傷痛。

15歲,語言不通的李娜去美國訓練6個月,然而在獨自飛往大洋彼岸的途中,卻因證件缺失,準備工作不充分,錯過轉機,還好得到其他人的幫助,才順利抵達網校。

多年後回憶起來,她想告訴那個在陌生人群中茫然無助的中國女孩兒:振作點兒,一切都會好的。但有時又覺得不必。那些小磨難和小障礙,最後都被證明是命運指派給我的催熟劑,它們讓我學會勇敢和承擔。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即使面臨很大的賽場壓力,李娜還是想獲得成功。結果,她在2002年亞運會之前,生理期紊亂,失眠焦慮。

李娜選擇重回大學校園讀書,開始簡單的生活。

2004年,李娜重返賽場,在積分、排名清零的情況下,她重新走到中國排名第一,其中付出的努力不言而喻。

2011年,就在李娜拿到法網冠軍之後,姜山形容此時的李娜是“飄飄然”,雙腳不在地上。

榮譽背後的關注與評論造就了一個神,似乎失敗與輸球對李娜而言,是一種無能。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法網後的半年,李娜竟然沒有贏得一場比賽,質疑聲如潮水般湧來。

她變得膽怯,害怕和人交流,不願意去人多的地方,看到報紙,上面的一切評論詞語,就像是利劍,讓她害怕得發抖。

她一方面給自己找藉口,自己大滿貫都拿了,為何還要刻苦訓練;另一方面,又無法直視自己此時的低谷。

姜山對李娜承受的壓力感同身受,陪著她沉澱。終於,李娜拋去外界的各種言論,重新振作起來。多年後,她回憶起自己的那段經歷,說:“在經歷高潮後,如果自己無法把握自己,低潮會一直伴隨。”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隨後,在2013澳網決賽中,李娜因意外摔倒,痛失冠軍,對手阿紮倫卡意外獲得冠軍。但是,最後一任教練為了讓李娜平復心態,看淡球場人生,對她說:“你沒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網球也不會給你百分之百的回饋,當你走入賽場時,你一定要思考初衷。”

經歷起起伏伏之後,在2014年的澳網賽場上,她終於舉起了第二個大滿貫女單冠軍的獎盃,再一次刷新了自己的職業紀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李娜澳網冠軍

如今面對外界的一切言論,無論是好是壞,沉澱後的李娜看得很淡,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國網球運動員”。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長達15年的職業生涯裡,李娜經歷過4次手術。隨著每一次的比賽勝利,軟骨傷和腳傷的陣痛都讓她感受到身體的撕裂。不過,這正如她起起伏伏的人生,經歷高潮過後的低谷,都需要自己承受。

這個總被罵的這個男人,對李娜“愛意如山”

李娜在陳可辛的劇組《李娜》拍電影,因為天氣冷,讓姜山給自己拿厚衣服,而姜山卻把薄荷糖遞給自己,李娜無言以對,想揍他的憤怒顯露無遺。

陳可辛打趣道,賽場上憤怒的李娜又回來了。

似乎,姜山摘不掉的標籤是——被當作“出氣筒”的李娜老公。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他們兩個人的感情,雖沒有轟轟烈烈,但也和諧平淡,他們熟悉得就像是一雙手的左手與右手。正如李娜所說:“我只是在正確的時間遇到了算是對的人而已。”

姜山反駁說:“別談愛情,要談生活。愛情是生活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李娜與姜山是日久生情,姜山對李娜來說,就像是父親曾在生命中扮演過的角色。

曾經,他們有過一次分離。當李娜買機票去國外比賽,兩人吵架過後,姜山用自己的信用卡買了一張回程的機票,繼而失聯。李娜卻變得孤寂,悵然若失,“本該是一起做的事情,現在只剩下一個人做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李娜通過很多中國好友聯繫他後,兩人再次通話。姜山還是那個陪在自己身邊的姜山,他說:“其實,我每天都在電視上看你打比賽。”

"

在香港迴歸的第二年,李娜與同在省網球隊的姜山走在一起。相比於李娜的輝煌網球職業生涯,冠軍背後的這個男人更受人矚目。

李娜在球場上怒懟:“不要跟我說發球,我本來發球很好,你覺得輸了很丟臉,看不下去,就滾······”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她暴脾氣一上來,就罵他。被視作球場“出氣筒”的姜山只能聽著,在一旁啞口無言,這一切都被媒體拍攝下來,第二天他們成為了新聞頭條。

在李娜眼裡,優秀老公從來都是別人家的。但這個看似愚蠢老實的姜山更像是自己的手,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導演陳可辛與李娜在講劇本

這一內心獨白首次出現在紀錄片《娜就是我》中,這部講述網球冠軍李娜的自傳式紀錄片一上映,就有了2000多萬的瀏覽量。最近,陳可辛執導的電影《李娜》飽受熱議,陳可辛一直想找到她在球場上的憤怒理由,而正是這些憤怒的理由,成就了一個世界冠軍的傳奇。

14歲父親離世,李娜一夜長大

父親李盛鵬還在的時候,李娜眼中的世界都是五顏六色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魯豫有約》

李娜是地道的武漢人。跑銷售的父親是最早將李娜帶上網球這條路的。然而,父親從小就教育李娜,想獲得賽場成就,就得吃苦訓練。

父親認為家長的“做”比“說”更重要。他堅持兩年,一直帶著李娜繞著家鄉中山公園的長街進行體能訓練。

小李娜凝視公園裡的摩天輪,真希望有天不再是遊樂園的過客,她渴望能單純地坐在上面看風景。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幸福的李娜在14歲那年,卻突遭家庭變故,使她一夜之間明白了人情冷暖,被迫長大。

李娜從北京趕往深圳參加青少年網球賽時,在火車臨時停靠點武漢站,見到父親。

當時,李父臉色慘白,身型有很大的變化,卻謊稱自己病情好轉,讓李娜安心參加訓練比賽,還鼓勵李娜心懷理想,朝冠軍看齊。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令李娜意想不到的是,父親病情危急,還要讓身邊親戚對李娜保密,不影響她參加比賽。爸爸記掛李娜,偷偷給教練寫了一封信。

信中說道:“你就當李娜是你自己的女兒,她犯錯誤偷懶時,你想打就打,該罵就罵。”教練事後回憶起來,根本沒有想過,這是對李娜的最後一份關愛。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直到比賽結束,李娜趕火車回武漢,看到花圈上寫著父親的名字,才知道父親離世。

“爸爸的遺像掛在客廳裡最醒目的地方。他在照片裡看著我,目光裡滿是憐愛和慈祥。那目光我是如此熟悉。旁邊的黑紗卻沉沉地垂著,觸目驚心地提醒所有人:照片上的人已經不在人世。”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這是李娜在《獨自上場》的自傳書籍中回憶父親的一幕。父親的離世,親人的冷漠,讓她體味到人情冷暖的苦澀,也讓她一夜之間成熟起來。

她在《獨自上場》的自傳中談起奶奶對父親的放棄:“最讓我和媽媽心寒的是奶奶很早就表示了放棄,媽媽找奶奶借錢付醫藥費,奶奶直接說,我借不到。”奶奶有五個兒子,即使一個不在了,後面還有四個。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嚐到世態炎涼的李娜沒有哭泣,她毅然決然擔負起家庭的重任。李娜把發比賽獎金的工資卡交給媽媽保管,還承諾:“媽媽,你不要著急,爸爸欠的醫藥費由我來還。”

陳可辛在執導《李娜》這部電影期間,一直在找李娜憤怒的來源:“每個人都一定要有一個動力,最後她能打到冠軍,這動力是什麼?”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父親的離世,生活的壓力讓她嚐盡人情冷暖。只有比賽勝利,有更多的獎金,才能支撐起這個家,還父親病重時欠下的醫藥費,這可能這就是動力之源。

從那時開始,她的眼裡只有網球,拼命練球。以網球為生,無路可退。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從1998年開始,16歲的李娜立下目標,要打入“職業前十”,直到2019年,國際網球名人堂公佈:李娜入選2019年名人堂榜單。

一路的戰果超乎了父親對她的期許,她產生的社會影響力遠遠超過這個冠軍的分量,可惜,父親卻看不到了······

法網後的半年,李娜沒有贏得一場比賽

《娜就是我》紀錄片中講述,李娜在退役之後,開起了非營利性的網球學校。她在和小隊員們切磋球技時提醒他們,在對手發球前,你們要想下一個球從哪裡來,要做何種準備。但他們打完這個球,就跑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真正的比賽不會有人告訴你,下一板球在哪裡”。

此後,李娜在球場上戰績斐然。

2000年,李娜在ITF賽場上贏得了52場勝利,還同時贏得了四場WTA賽事的勝利;

2011年,她奪得了中國甚至是亞洲的第一座大滿貫單打冠軍獎盃;

2014年,她再次獲得個人第二個大滿貫女單冠軍,也是澳網百年曆史上,亞洲選手首個單打冠軍,排名也升至世界第二……

這一切的成就看似那麼完美,那麼“冠軍化”。可是,伴隨掌聲與鮮花而來的,是球場壓力與身體所需要承受的傷痛。

15歲,語言不通的李娜去美國訓練6個月,然而在獨自飛往大洋彼岸的途中,卻因證件缺失,準備工作不充分,錯過轉機,還好得到其他人的幫助,才順利抵達網校。

多年後回憶起來,她想告訴那個在陌生人群中茫然無助的中國女孩兒:振作點兒,一切都會好的。但有時又覺得不必。那些小磨難和小障礙,最後都被證明是命運指派給我的催熟劑,它們讓我學會勇敢和承擔。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即使面臨很大的賽場壓力,李娜還是想獲得成功。結果,她在2002年亞運會之前,生理期紊亂,失眠焦慮。

李娜選擇重回大學校園讀書,開始簡單的生活。

2004年,李娜重返賽場,在積分、排名清零的情況下,她重新走到中國排名第一,其中付出的努力不言而喻。

2011年,就在李娜拿到法網冠軍之後,姜山形容此時的李娜是“飄飄然”,雙腳不在地上。

榮譽背後的關注與評論造就了一個神,似乎失敗與輸球對李娜而言,是一種無能。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法網後的半年,李娜竟然沒有贏得一場比賽,質疑聲如潮水般湧來。

她變得膽怯,害怕和人交流,不願意去人多的地方,看到報紙,上面的一切評論詞語,就像是利劍,讓她害怕得發抖。

她一方面給自己找藉口,自己大滿貫都拿了,為何還要刻苦訓練;另一方面,又無法直視自己此時的低谷。

姜山對李娜承受的壓力感同身受,陪著她沉澱。終於,李娜拋去外界的各種言論,重新振作起來。多年後,她回憶起自己的那段經歷,說:“在經歷高潮後,如果自己無法把握自己,低潮會一直伴隨。”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隨後,在2013澳網決賽中,李娜因意外摔倒,痛失冠軍,對手阿紮倫卡意外獲得冠軍。但是,最後一任教練為了讓李娜平復心態,看淡球場人生,對她說:“你沒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網球也不會給你百分之百的回饋,當你走入賽場時,你一定要思考初衷。”

經歷起起伏伏之後,在2014年的澳網賽場上,她終於舉起了第二個大滿貫女單冠軍的獎盃,再一次刷新了自己的職業紀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李娜澳網冠軍

如今面對外界的一切言論,無論是好是壞,沉澱後的李娜看得很淡,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國網球運動員”。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長達15年的職業生涯裡,李娜經歷過4次手術。隨著每一次的比賽勝利,軟骨傷和腳傷的陣痛都讓她感受到身體的撕裂。不過,這正如她起起伏伏的人生,經歷高潮過後的低谷,都需要自己承受。

這個總被罵的這個男人,對李娜“愛意如山”

李娜在陳可辛的劇組《李娜》拍電影,因為天氣冷,讓姜山給自己拿厚衣服,而姜山卻把薄荷糖遞給自己,李娜無言以對,想揍他的憤怒顯露無遺。

陳可辛打趣道,賽場上憤怒的李娜又回來了。

似乎,姜山摘不掉的標籤是——被當作“出氣筒”的李娜老公。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他們兩個人的感情,雖沒有轟轟烈烈,但也和諧平淡,他們熟悉得就像是一雙手的左手與右手。正如李娜所說:“我只是在正確的時間遇到了算是對的人而已。”

姜山反駁說:“別談愛情,要談生活。愛情是生活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李娜與姜山是日久生情,姜山對李娜來說,就像是父親曾在生命中扮演過的角色。

曾經,他們有過一次分離。當李娜買機票去國外比賽,兩人吵架過後,姜山用自己的信用卡買了一張回程的機票,繼而失聯。李娜卻變得孤寂,悵然若失,“本該是一起做的事情,現在只剩下一個人做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李娜通過很多中國好友聯繫他後,兩人再次通話。姜山還是那個陪在自己身邊的姜山,他說:“其實,我每天都在電視上看你打比賽。”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他們14歲在省國家隊相識,16歲相戀,每一次職業生涯的高潮與低谷,姜山都陪伴著她。如果說,李娜成就了自己的網球生涯,那身邊站著的這個男人則成就了一直在做自己的李娜。

在2013年的澳網比賽中,李娜錯失冠軍。她倒在球場上大哭。說:“我真的很想贏得一個冠軍,作為結婚紀念日禮物送給姜山。”

2014年,李娜澳網奪冠後,在臺上大膽示愛:“現在我的老公在中國比我還出名,所以謝謝你,你是個好人。而且你也很幸運,能娶到我。”

"

在香港迴歸的第二年,李娜與同在省網球隊的姜山走在一起。相比於李娜的輝煌網球職業生涯,冠軍背後的這個男人更受人矚目。

李娜在球場上怒懟:“不要跟我說發球,我本來發球很好,你覺得輸了很丟臉,看不下去,就滾······”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她暴脾氣一上來,就罵他。被視作球場“出氣筒”的姜山只能聽著,在一旁啞口無言,這一切都被媒體拍攝下來,第二天他們成為了新聞頭條。

在李娜眼裡,優秀老公從來都是別人家的。但這個看似愚蠢老實的姜山更像是自己的手,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導演陳可辛與李娜在講劇本

這一內心獨白首次出現在紀錄片《娜就是我》中,這部講述網球冠軍李娜的自傳式紀錄片一上映,就有了2000多萬的瀏覽量。最近,陳可辛執導的電影《李娜》飽受熱議,陳可辛一直想找到她在球場上的憤怒理由,而正是這些憤怒的理由,成就了一個世界冠軍的傳奇。

14歲父親離世,李娜一夜長大

父親李盛鵬還在的時候,李娜眼中的世界都是五顏六色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魯豫有約》

李娜是地道的武漢人。跑銷售的父親是最早將李娜帶上網球這條路的。然而,父親從小就教育李娜,想獲得賽場成就,就得吃苦訓練。

父親認為家長的“做”比“說”更重要。他堅持兩年,一直帶著李娜繞著家鄉中山公園的長街進行體能訓練。

小李娜凝視公園裡的摩天輪,真希望有天不再是遊樂園的過客,她渴望能單純地坐在上面看風景。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幸福的李娜在14歲那年,卻突遭家庭變故,使她一夜之間明白了人情冷暖,被迫長大。

李娜從北京趕往深圳參加青少年網球賽時,在火車臨時停靠點武漢站,見到父親。

當時,李父臉色慘白,身型有很大的變化,卻謊稱自己病情好轉,讓李娜安心參加訓練比賽,還鼓勵李娜心懷理想,朝冠軍看齊。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令李娜意想不到的是,父親病情危急,還要讓身邊親戚對李娜保密,不影響她參加比賽。爸爸記掛李娜,偷偷給教練寫了一封信。

信中說道:“你就當李娜是你自己的女兒,她犯錯誤偷懶時,你想打就打,該罵就罵。”教練事後回憶起來,根本沒有想過,這是對李娜的最後一份關愛。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直到比賽結束,李娜趕火車回武漢,看到花圈上寫著父親的名字,才知道父親離世。

“爸爸的遺像掛在客廳裡最醒目的地方。他在照片裡看著我,目光裡滿是憐愛和慈祥。那目光我是如此熟悉。旁邊的黑紗卻沉沉地垂著,觸目驚心地提醒所有人:照片上的人已經不在人世。”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這是李娜在《獨自上場》的自傳書籍中回憶父親的一幕。父親的離世,親人的冷漠,讓她體味到人情冷暖的苦澀,也讓她一夜之間成熟起來。

她在《獨自上場》的自傳中談起奶奶對父親的放棄:“最讓我和媽媽心寒的是奶奶很早就表示了放棄,媽媽找奶奶借錢付醫藥費,奶奶直接說,我借不到。”奶奶有五個兒子,即使一個不在了,後面還有四個。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嚐到世態炎涼的李娜沒有哭泣,她毅然決然擔負起家庭的重任。李娜把發比賽獎金的工資卡交給媽媽保管,還承諾:“媽媽,你不要著急,爸爸欠的醫藥費由我來還。”

陳可辛在執導《李娜》這部電影期間,一直在找李娜憤怒的來源:“每個人都一定要有一個動力,最後她能打到冠軍,這動力是什麼?”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父親的離世,生活的壓力讓她嚐盡人情冷暖。只有比賽勝利,有更多的獎金,才能支撐起這個家,還父親病重時欠下的醫藥費,這可能這就是動力之源。

從那時開始,她的眼裡只有網球,拼命練球。以網球為生,無路可退。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從1998年開始,16歲的李娜立下目標,要打入“職業前十”,直到2019年,國際網球名人堂公佈:李娜入選2019年名人堂榜單。

一路的戰果超乎了父親對她的期許,她產生的社會影響力遠遠超過這個冠軍的分量,可惜,父親卻看不到了······

法網後的半年,李娜沒有贏得一場比賽

《娜就是我》紀錄片中講述,李娜在退役之後,開起了非營利性的網球學校。她在和小隊員們切磋球技時提醒他們,在對手發球前,你們要想下一個球從哪裡來,要做何種準備。但他們打完這個球,就跑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真正的比賽不會有人告訴你,下一板球在哪裡”。

此後,李娜在球場上戰績斐然。

2000年,李娜在ITF賽場上贏得了52場勝利,還同時贏得了四場WTA賽事的勝利;

2011年,她奪得了中國甚至是亞洲的第一座大滿貫單打冠軍獎盃;

2014年,她再次獲得個人第二個大滿貫女單冠軍,也是澳網百年曆史上,亞洲選手首個單打冠軍,排名也升至世界第二……

這一切的成就看似那麼完美,那麼“冠軍化”。可是,伴隨掌聲與鮮花而來的,是球場壓力與身體所需要承受的傷痛。

15歲,語言不通的李娜去美國訓練6個月,然而在獨自飛往大洋彼岸的途中,卻因證件缺失,準備工作不充分,錯過轉機,還好得到其他人的幫助,才順利抵達網校。

多年後回憶起來,她想告訴那個在陌生人群中茫然無助的中國女孩兒:振作點兒,一切都會好的。但有時又覺得不必。那些小磨難和小障礙,最後都被證明是命運指派給我的催熟劑,它們讓我學會勇敢和承擔。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即使面臨很大的賽場壓力,李娜還是想獲得成功。結果,她在2002年亞運會之前,生理期紊亂,失眠焦慮。

李娜選擇重回大學校園讀書,開始簡單的生活。

2004年,李娜重返賽場,在積分、排名清零的情況下,她重新走到中國排名第一,其中付出的努力不言而喻。

2011年,就在李娜拿到法網冠軍之後,姜山形容此時的李娜是“飄飄然”,雙腳不在地上。

榮譽背後的關注與評論造就了一個神,似乎失敗與輸球對李娜而言,是一種無能。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法網後的半年,李娜竟然沒有贏得一場比賽,質疑聲如潮水般湧來。

她變得膽怯,害怕和人交流,不願意去人多的地方,看到報紙,上面的一切評論詞語,就像是利劍,讓她害怕得發抖。

她一方面給自己找藉口,自己大滿貫都拿了,為何還要刻苦訓練;另一方面,又無法直視自己此時的低谷。

姜山對李娜承受的壓力感同身受,陪著她沉澱。終於,李娜拋去外界的各種言論,重新振作起來。多年後,她回憶起自己的那段經歷,說:“在經歷高潮後,如果自己無法把握自己,低潮會一直伴隨。”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隨後,在2013澳網決賽中,李娜因意外摔倒,痛失冠軍,對手阿紮倫卡意外獲得冠軍。但是,最後一任教練為了讓李娜平復心態,看淡球場人生,對她說:“你沒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網球也不會給你百分之百的回饋,當你走入賽場時,你一定要思考初衷。”

經歷起起伏伏之後,在2014年的澳網賽場上,她終於舉起了第二個大滿貫女單冠軍的獎盃,再一次刷新了自己的職業紀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李娜澳網冠軍

如今面對外界的一切言論,無論是好是壞,沉澱後的李娜看得很淡,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國網球運動員”。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長達15年的職業生涯裡,李娜經歷過4次手術。隨著每一次的比賽勝利,軟骨傷和腳傷的陣痛都讓她感受到身體的撕裂。不過,這正如她起起伏伏的人生,經歷高潮過後的低谷,都需要自己承受。

這個總被罵的這個男人,對李娜“愛意如山”

李娜在陳可辛的劇組《李娜》拍電影,因為天氣冷,讓姜山給自己拿厚衣服,而姜山卻把薄荷糖遞給自己,李娜無言以對,想揍他的憤怒顯露無遺。

陳可辛打趣道,賽場上憤怒的李娜又回來了。

似乎,姜山摘不掉的標籤是——被當作“出氣筒”的李娜老公。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他們兩個人的感情,雖沒有轟轟烈烈,但也和諧平淡,他們熟悉得就像是一雙手的左手與右手。正如李娜所說:“我只是在正確的時間遇到了算是對的人而已。”

姜山反駁說:“別談愛情,要談生活。愛情是生活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李娜與姜山是日久生情,姜山對李娜來說,就像是父親曾在生命中扮演過的角色。

曾經,他們有過一次分離。當李娜買機票去國外比賽,兩人吵架過後,姜山用自己的信用卡買了一張回程的機票,繼而失聯。李娜卻變得孤寂,悵然若失,“本該是一起做的事情,現在只剩下一個人做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李娜通過很多中國好友聯繫他後,兩人再次通話。姜山還是那個陪在自己身邊的姜山,他說:“其實,我每天都在電視上看你打比賽。”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他們14歲在省國家隊相識,16歲相戀,每一次職業生涯的高潮與低谷,姜山都陪伴著她。如果說,李娜成就了自己的網球生涯,那身邊站著的這個男人則成就了一直在做自己的李娜。

在2013年的澳網比賽中,李娜錯失冠軍。她倒在球場上大哭。說:“我真的很想贏得一個冠軍,作為結婚紀念日禮物送給姜山。”

2014年,李娜澳網奪冠後,在臺上大膽示愛:“現在我的老公在中國比我還出名,所以謝謝你,你是個好人。而且你也很幸運,能娶到我。”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2019年,在羅德拉沃爾舉行的一場特別的名人堂宣佈儀式上,新成員李娜加入了進來。進入名人堂不僅僅是對李娜職業生涯的肯定,更充分證明,她影響著網球這項職業運動的未來。

此時,李娜代表著中國的體育健兒風采。也許,她從來沒有奢望過,自己能走這麼遠。

"

在香港迴歸的第二年,李娜與同在省網球隊的姜山走在一起。相比於李娜的輝煌網球職業生涯,冠軍背後的這個男人更受人矚目。

李娜在球場上怒懟:“不要跟我說發球,我本來發球很好,你覺得輸了很丟臉,看不下去,就滾······”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她暴脾氣一上來,就罵他。被視作球場“出氣筒”的姜山只能聽著,在一旁啞口無言,這一切都被媒體拍攝下來,第二天他們成為了新聞頭條。

在李娜眼裡,優秀老公從來都是別人家的。但這個看似愚蠢老實的姜山更像是自己的手,是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導演陳可辛與李娜在講劇本

這一內心獨白首次出現在紀錄片《娜就是我》中,這部講述網球冠軍李娜的自傳式紀錄片一上映,就有了2000多萬的瀏覽量。最近,陳可辛執導的電影《李娜》飽受熱議,陳可辛一直想找到她在球場上的憤怒理由,而正是這些憤怒的理由,成就了一個世界冠軍的傳奇。

14歲父親離世,李娜一夜長大

父親李盛鵬還在的時候,李娜眼中的世界都是五顏六色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魯豫有約》

李娜是地道的武漢人。跑銷售的父親是最早將李娜帶上網球這條路的。然而,父親從小就教育李娜,想獲得賽場成就,就得吃苦訓練。

父親認為家長的“做”比“說”更重要。他堅持兩年,一直帶著李娜繞著家鄉中山公園的長街進行體能訓練。

小李娜凝視公園裡的摩天輪,真希望有天不再是遊樂園的過客,她渴望能單純地坐在上面看風景。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幸福的李娜在14歲那年,卻突遭家庭變故,使她一夜之間明白了人情冷暖,被迫長大。

李娜從北京趕往深圳參加青少年網球賽時,在火車臨時停靠點武漢站,見到父親。

當時,李父臉色慘白,身型有很大的變化,卻謊稱自己病情好轉,讓李娜安心參加訓練比賽,還鼓勵李娜心懷理想,朝冠軍看齊。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令李娜意想不到的是,父親病情危急,還要讓身邊親戚對李娜保密,不影響她參加比賽。爸爸記掛李娜,偷偷給教練寫了一封信。

信中說道:“你就當李娜是你自己的女兒,她犯錯誤偷懶時,你想打就打,該罵就罵。”教練事後回憶起來,根本沒有想過,這是對李娜的最後一份關愛。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直到比賽結束,李娜趕火車回武漢,看到花圈上寫著父親的名字,才知道父親離世。

“爸爸的遺像掛在客廳裡最醒目的地方。他在照片裡看著我,目光裡滿是憐愛和慈祥。那目光我是如此熟悉。旁邊的黑紗卻沉沉地垂著,觸目驚心地提醒所有人:照片上的人已經不在人世。”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這是李娜在《獨自上場》的自傳書籍中回憶父親的一幕。父親的離世,親人的冷漠,讓她體味到人情冷暖的苦澀,也讓她一夜之間成熟起來。

她在《獨自上場》的自傳中談起奶奶對父親的放棄:“最讓我和媽媽心寒的是奶奶很早就表示了放棄,媽媽找奶奶借錢付醫藥費,奶奶直接說,我借不到。”奶奶有五個兒子,即使一個不在了,後面還有四個。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嚐到世態炎涼的李娜沒有哭泣,她毅然決然擔負起家庭的重任。李娜把發比賽獎金的工資卡交給媽媽保管,還承諾:“媽媽,你不要著急,爸爸欠的醫藥費由我來還。”

陳可辛在執導《李娜》這部電影期間,一直在找李娜憤怒的來源:“每個人都一定要有一個動力,最後她能打到冠軍,這動力是什麼?”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父親的離世,生活的壓力讓她嚐盡人情冷暖。只有比賽勝利,有更多的獎金,才能支撐起這個家,還父親病重時欠下的醫藥費,這可能這就是動力之源。

從那時開始,她的眼裡只有網球,拼命練球。以網球為生,無路可退。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從1998年開始,16歲的李娜立下目標,要打入“職業前十”,直到2019年,國際網球名人堂公佈:李娜入選2019年名人堂榜單。

一路的戰果超乎了父親對她的期許,她產生的社會影響力遠遠超過這個冠軍的分量,可惜,父親卻看不到了······

法網後的半年,李娜沒有贏得一場比賽

《娜就是我》紀錄片中講述,李娜在退役之後,開起了非營利性的網球學校。她在和小隊員們切磋球技時提醒他們,在對手發球前,你們要想下一個球從哪裡來,要做何種準備。但他們打完這個球,就跑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真正的比賽不會有人告訴你,下一板球在哪裡”。

此後,李娜在球場上戰績斐然。

2000年,李娜在ITF賽場上贏得了52場勝利,還同時贏得了四場WTA賽事的勝利;

2011年,她奪得了中國甚至是亞洲的第一座大滿貫單打冠軍獎盃;

2014年,她再次獲得個人第二個大滿貫女單冠軍,也是澳網百年曆史上,亞洲選手首個單打冠軍,排名也升至世界第二……

這一切的成就看似那麼完美,那麼“冠軍化”。可是,伴隨掌聲與鮮花而來的,是球場壓力與身體所需要承受的傷痛。

15歲,語言不通的李娜去美國訓練6個月,然而在獨自飛往大洋彼岸的途中,卻因證件缺失,準備工作不充分,錯過轉機,還好得到其他人的幫助,才順利抵達網校。

多年後回憶起來,她想告訴那個在陌生人群中茫然無助的中國女孩兒:振作點兒,一切都會好的。但有時又覺得不必。那些小磨難和小障礙,最後都被證明是命運指派給我的催熟劑,它們讓我學會勇敢和承擔。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即使面臨很大的賽場壓力,李娜還是想獲得成功。結果,她在2002年亞運會之前,生理期紊亂,失眠焦慮。

李娜選擇重回大學校園讀書,開始簡單的生活。

2004年,李娜重返賽場,在積分、排名清零的情況下,她重新走到中國排名第一,其中付出的努力不言而喻。

2011年,就在李娜拿到法網冠軍之後,姜山形容此時的李娜是“飄飄然”,雙腳不在地上。

榮譽背後的關注與評論造就了一個神,似乎失敗與輸球對李娜而言,是一種無能。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法網後的半年,李娜竟然沒有贏得一場比賽,質疑聲如潮水般湧來。

她變得膽怯,害怕和人交流,不願意去人多的地方,看到報紙,上面的一切評論詞語,就像是利劍,讓她害怕得發抖。

她一方面給自己找藉口,自己大滿貫都拿了,為何還要刻苦訓練;另一方面,又無法直視自己此時的低谷。

姜山對李娜承受的壓力感同身受,陪著她沉澱。終於,李娜拋去外界的各種言論,重新振作起來。多年後,她回憶起自己的那段經歷,說:“在經歷高潮後,如果自己無法把握自己,低潮會一直伴隨。”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隨後,在2013澳網決賽中,李娜因意外摔倒,痛失冠軍,對手阿紮倫卡意外獲得冠軍。但是,最後一任教練為了讓李娜平復心態,看淡球場人生,對她說:“你沒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網球也不會給你百分之百的回饋,當你走入賽場時,你一定要思考初衷。”

經歷起起伏伏之後,在2014年的澳網賽場上,她終於舉起了第二個大滿貫女單冠軍的獎盃,再一次刷新了自己的職業紀錄。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李娜澳網冠軍

如今面對外界的一切言論,無論是好是壞,沉澱後的李娜看得很淡,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國網球運動員”。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長達15年的職業生涯裡,李娜經歷過4次手術。隨著每一次的比賽勝利,軟骨傷和腳傷的陣痛都讓她感受到身體的撕裂。不過,這正如她起起伏伏的人生,經歷高潮過後的低谷,都需要自己承受。

這個總被罵的這個男人,對李娜“愛意如山”

李娜在陳可辛的劇組《李娜》拍電影,因為天氣冷,讓姜山給自己拿厚衣服,而姜山卻把薄荷糖遞給自己,李娜無言以對,想揍他的憤怒顯露無遺。

陳可辛打趣道,賽場上憤怒的李娜又回來了。

似乎,姜山摘不掉的標籤是——被當作“出氣筒”的李娜老公。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他們兩個人的感情,雖沒有轟轟烈烈,但也和諧平淡,他們熟悉得就像是一雙手的左手與右手。正如李娜所說:“我只是在正確的時間遇到了算是對的人而已。”

姜山反駁說:“別談愛情,要談生活。愛情是生活的一部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李娜與姜山是日久生情,姜山對李娜來說,就像是父親曾在生命中扮演過的角色。

曾經,他們有過一次分離。當李娜買機票去國外比賽,兩人吵架過後,姜山用自己的信用卡買了一張回程的機票,繼而失聯。李娜卻變得孤寂,悵然若失,“本該是一起做的事情,現在只剩下一個人做了。”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李娜通過很多中國好友聯繫他後,兩人再次通話。姜山還是那個陪在自己身邊的姜山,他說:“其實,我每天都在電視上看你打比賽。”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他們14歲在省國家隊相識,16歲相戀,每一次職業生涯的高潮與低谷,姜山都陪伴著她。如果說,李娜成就了自己的網球生涯,那身邊站著的這個男人則成就了一直在做自己的李娜。

在2013年的澳網比賽中,李娜錯失冠軍。她倒在球場上大哭。說:“我真的很想贏得一個冠軍,作為結婚紀念日禮物送給姜山。”

2014年,李娜澳網奪冠後,在臺上大膽示愛:“現在我的老公在中國比我還出名,所以謝謝你,你是個好人。而且你也很幸運,能娶到我。”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2019年,在羅德拉沃爾舉行的一場特別的名人堂宣佈儀式上,新成員李娜加入了進來。進入名人堂不僅僅是對李娜職業生涯的肯定,更充分證明,她影響著網球這項職業運動的未來。

此時,李娜代表著中國的體育健兒風采。也許,她從來沒有奢望過,自己能走這麼遠。

李娜:14歲那年父親去世後,除了網球,我無依無靠

圖片來自紀錄片《娜就是我》


時間倒回到21年前,16歲的李娜在那麼公開的場合大聲說起自己的願望:“希望能達到職業的前十,我知道這一路很難,但我會努力的。”

那時候,沒有人會記住小女孩的眼神是多麼的真摯與堅定。然而,她一路打破著限制,堅持著自己的信念。

正如姜山所言:李娜還是那個最初的李娜,而不是一個別人眼中的明星網球冠軍。

來自精英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